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优势,正日益在教育中普及,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新教学信息,展示不同学习内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新一轮课改后的小学,在教材上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气息,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大大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行的教材也有些超乎实际,诸如科学幻想和远古地质方面的文章,让教师的讲解有些费劲,学生很难理解透。所以这就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丰碑》、《金色的鱼钩》等类似课文时,如果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想像那个年代,解放军战士是如何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和胜利和现今的和平年代,这时,我们稍加运用影视资料来再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再现革命先烈用身体炸碉堡、挡子弹的场景,教师边放影片边讲解不仅排除了学生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思维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鼓舞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学习《盘古开天地》、《小壁虎借尾巴》、《蝙蝠和雷达》这类远古传说、通话故事、科学常识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利用因特网访问相应的网站,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和图片、影视资料等制作成课件,如果内容复杂将其简化一点,使教学对象能够看得懂,最后在课堂中显示所制作的课件,配套教师的讲解,使课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将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是以往要求学生掌握多而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结构之中,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小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小学生综合性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来进行小学教学。
如教师在教授《画杨桃》一文时,如果教师单凭讲解同一个杨桃,会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学生肯定不易被理解,但如果教师拿一个实物杨桃放在投影仪上,通过不断地变化位置,一方面透过投影仪演示,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落画杨桃,这样一画一换,然后对比分析,即使教师不加以讲解,学习也就自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如教师在教授《科里亚的木匣》时,可以通过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演示,及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让持不同观点的几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和对方进行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如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献礼影片或介绍香港的纪实片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影片介绍,切身去体会感受香港之美,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及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争取有机会去美丽的香港旅游观光。
三、提高课堂实效,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授《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以去北京参观的情境中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无需多加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设置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有助于构建“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和氛围。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利用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我们可以开辟“校园网”,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师生交互,直接对话,并实现多元交互和即时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加入,随时退出。从而使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学习与交互信息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五、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如高年级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要用的图片制作好,上课时可以方便的调出来让学生看。
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它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多媒体功能,而计算机最具魅力、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的交互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涂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当我们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学生可借助相关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信息,通过网络教室获得个别指导,以便较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养成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利用其超文本性以及网络连接扩展性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理想设计。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
一、创新教学信息,展示不同学习内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新一轮课改后的小学,在教材上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气息,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大大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行的教材也有些超乎实际,诸如科学幻想和远古地质方面的文章,让教师的讲解有些费劲,学生很难理解透。所以这就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丰碑》、《金色的鱼钩》等类似课文时,如果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想像那个年代,解放军战士是如何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和胜利和现今的和平年代,这时,我们稍加运用影视资料来再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再现革命先烈用身体炸碉堡、挡子弹的场景,教师边放影片边讲解不仅排除了学生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思维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鼓舞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学习《盘古开天地》、《小壁虎借尾巴》、《蝙蝠和雷达》这类远古传说、通话故事、科学常识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利用因特网访问相应的网站,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和图片、影视资料等制作成课件,如果内容复杂将其简化一点,使教学对象能够看得懂,最后在课堂中显示所制作的课件,配套教师的讲解,使课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学生也将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是以往要求学生掌握多而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结构之中,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小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小学生综合性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来进行小学教学。
如教师在教授《画杨桃》一文时,如果教师单凭讲解同一个杨桃,会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学生肯定不易被理解,但如果教师拿一个实物杨桃放在投影仪上,通过不断地变化位置,一方面透过投影仪演示,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落画杨桃,这样一画一换,然后对比分析,即使教师不加以讲解,学习也就自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如教师在教授《科里亚的木匣》时,可以通过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演示,及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让持不同观点的几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和对方进行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如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献礼影片或介绍香港的纪实片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影片介绍,切身去体会感受香港之美,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及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争取有机会去美丽的香港旅游观光。
三、提高课堂实效,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有趣
例如,在讲授《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以去北京参观的情境中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隆起一座黄土高坡,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鼓声由小到大,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狂舞着,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无需多加解释,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设置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有助于构建“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和氛围。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利用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我们可以开辟“校园网”,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师生交互,直接对话,并实现多元交互和即时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加入,随时退出。从而使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学习与交互信息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五、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如高年级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要用的图片制作好,上课时可以方便的调出来让学生看。
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它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多媒体功能,而计算机最具魅力、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的交互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涂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当我们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学生可借助相关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信息,通过网络教室获得个别指导,以便较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养成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利用其超文本性以及网络连接扩展性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理想设计。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