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发出生命的微光,而当这些微光聚合之后,便会充满温暖,灿若星河。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平凡的故事,而这些不平凡的故事串联起来,便凝聚成生命的力量。
在2021年刚刚拉开序幕时,一场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文化推广平台联合发起并主办的新年公益演讲——《生命的微光》,在央视网、人民日报等众多视频平台同步直播。据不完全统计,直播的总观看人数达到350万。
此次演讲活动特邀9位讲述人用声音传递力量,分享他们对生命、医学与健康的思考。9位讲者中,有逆行的白衣战士、新冠肺炎患者、前往战疫一线采访的记者、流量博主、健康传播人等。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留下的,不应该只是阴霾,更多的应该是那些与温暖、爱有关的记忆。每个人都是英雄,發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令人感动……
本刊经主办方同意,于2021年4~12期连续刊登9位讲述者关于生命的故事。向每一位英雄致敬!
大家好,我是周宁,是武汉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2020年,是我做医生15年来,吹牛最多的一年。我经常跟我的患者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在我这儿没有降不下去的血压!”“放心,这个手术目前在我这儿的成功率是100%!”这肯定是吹牛,但为什么吹牛呢?这还得从我这次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说起。
2020年1月17日,我收治了一名休克的心脏病患者,他是一位厨师。康复出院时,他告诉护士,前段时间他一直发热、咳嗽,还住过院,而我是跟他接触最密切的医生。我立刻取消了他的出院医嘱,提升防护级别。当天下午,我就出现了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感觉脚像踩着棉花一样,几次差点撞上护栏。好不容易到家之后,我感觉眩晕、乏力、发热。我戴着两层口罩跟家人说:“你们千万离我远一点,不要跟我说话,不要碰我任何的东西,特别是穿过的衣服,把水和吃的帮我准备好。”
当晚,我赶往医院做检测。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我全副武装,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检测完,安全为重,我还是进行了自我隔离。刚开始还很恐惧,但我很快冷静下来。我打电话给医院,安排好工作,叮嘱之前与我密切接触的同事做好医学观察和隔离,并把自己单独隔离在一个小房子里,跟家人分开,按照同事建议的医嘱服用药物。
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两个想法:第一,不能连累家人、同事,避免家庭聚集性感染;第二,我是医生,我不能向一个病毒妥协,如果连我自己都被病毒撂倒了,别人会笑话我的!
当然这是开玩笑,但我当时心里有一个强大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好起来。
靠着这股强大的求生欲,我的状况逐渐好转。大年三十那天,我戴着两三层口罩,穿着一层又一层的衣服独自开车去母亲家。在门口,我与母亲相隔很远,跟她说:“10分钟,我就待10分钟,我不吃,看看你们我就走。”妈妈做了年夜饭,有我喜欢的鱼和排骨汤,但我一口都不能吃。
妈妈说:“你一个人隔离,连个端水送药的人都没有,我们实在放心不下。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不怕死,也不怕病了。”我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在父母心里,儿子的命比天大。
幸运的是,几天之后我的症状消失了。我把自己的居家隔离治疗经历发布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没几天,阅读量超过了1520万,14000多条留言纷至沓来,有人说:“周医生,我和家人每天都很害怕,但是看了你的文章,心里安定多了。”
隔离期间,我加入了很多线上的医疗互助群,尽我所能帮助惊慌失措的患者联系床位和指导用药。2月8日,自我隔离结束,我立刻打电话请战!隔天,我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来到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新开辟的战场,我们组建了“护心小分队”,开始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我们24小时待命,为重症患者筑起一道“安心”墙。
可是,很快我就遇到了难题。在疫情期间,应该说在我当医生的这十多年里,最让我束手无策的不是心血管方面的疑难杂症,而是一颗颗“想死”的心。
我有个患者,是70多岁的老太太,住在3号床,家里有好几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老伴儿也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我们尽心救治,但老太太情绪一直十分消沉,对治疗非常抵触,给她吸氧的时候,她会把面罩取下来;护士叮嘱她吃药的时候,她会偷偷把药吐了。老太太一直念叨:“不治了,不活了。”
后来,老太太还是走了,我们尽力了,却依然挽不回求死的心。同时,我也清晰地意识到:想唤起患者的求生欲,我们还要大量地给患者做“话疗”,跟他们聊天。这也就是我演讲一开始说的,我们要通过吹牛的方式来鼓励患者,给他们信心,帮助他们好好活下去。
60多岁的胡阿姨也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要气管插管并用上呼吸机,她还用上了ECMO(体外膜氧合器)。病痛的折磨和治疗带来的不适感,使得她整个人躁动不安,但这对于各种留置导管的患者来说十分危险,如果躁动导致导管折断或者脱落,患者就会出现致命性的并发症。
在我们援鄂医疗队和同济重症救治“尖刀连”的合力救治下,她的病情终于稳定了,开始慢慢好转。我们决定先给她拔除气管插管,实施轻度镇静清醒状态下的ECMO辅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她会看到自己的血液从身体里流出,会看到鲜红的血液在管子里流动,再循环流回去,恐惧感、不适感非常明显,但是,需要她的积极配合才能继续坚持治疗。
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发出生命的微光,而当这些微光聚合之后,便会充满温暖,灿若星河。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平凡的故事,而这些不平凡的故事串联起来,便凝聚成生命的力量。
在2021年刚刚拉开序幕时,一场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文化推广平台联合发起并主办的新年公益演讲——《生命的微光》,在央视网、人民日报等众多视频平台同步直播。据不完全统计,直播的总观看人数达到350万。
此次演讲活动特邀9位讲述人用声音传递力量,分享他们对生命、医学与健康的思考。9位讲者中,有逆行的白衣战士、新冠肺炎患者、前往战疫一线采访的记者、流量博主、健康传播人等。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留下的,不应该只是阴霾,更多的应该是那些与温暖、爱有关的记忆。每个人都是英雄,發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令人感动……
本刊经主办方同意,于2021年4~12期连续刊登9位讲述者关于生命的故事。向每一位英雄致敬!
一
大家好,我是周宁,是武汉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2020年,是我做医生15年来,吹牛最多的一年。我经常跟我的患者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在我这儿没有降不下去的血压!”“放心,这个手术目前在我这儿的成功率是100%!”这肯定是吹牛,但为什么吹牛呢?这还得从我这次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说起。
2020年1月17日,我收治了一名休克的心脏病患者,他是一位厨师。康复出院时,他告诉护士,前段时间他一直发热、咳嗽,还住过院,而我是跟他接触最密切的医生。我立刻取消了他的出院医嘱,提升防护级别。当天下午,我就出现了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感觉脚像踩着棉花一样,几次差点撞上护栏。好不容易到家之后,我感觉眩晕、乏力、发热。我戴着两层口罩跟家人说:“你们千万离我远一点,不要跟我说话,不要碰我任何的东西,特别是穿过的衣服,把水和吃的帮我准备好。”
当晚,我赶往医院做检测。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我全副武装,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检测完,安全为重,我还是进行了自我隔离。刚开始还很恐惧,但我很快冷静下来。我打电话给医院,安排好工作,叮嘱之前与我密切接触的同事做好医学观察和隔离,并把自己单独隔离在一个小房子里,跟家人分开,按照同事建议的医嘱服用药物。
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两个想法:第一,不能连累家人、同事,避免家庭聚集性感染;第二,我是医生,我不能向一个病毒妥协,如果连我自己都被病毒撂倒了,别人会笑话我的!
当然这是开玩笑,但我当时心里有一个强大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好起来。
靠着这股强大的求生欲,我的状况逐渐好转。大年三十那天,我戴着两三层口罩,穿着一层又一层的衣服独自开车去母亲家。在门口,我与母亲相隔很远,跟她说:“10分钟,我就待10分钟,我不吃,看看你们我就走。”妈妈做了年夜饭,有我喜欢的鱼和排骨汤,但我一口都不能吃。
妈妈说:“你一个人隔离,连个端水送药的人都没有,我们实在放心不下。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不怕死,也不怕病了。”我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在父母心里,儿子的命比天大。
幸运的是,几天之后我的症状消失了。我把自己的居家隔离治疗经历发布到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没几天,阅读量超过了1520万,14000多条留言纷至沓来,有人说:“周医生,我和家人每天都很害怕,但是看了你的文章,心里安定多了。”
隔离期间,我加入了很多线上的医疗互助群,尽我所能帮助惊慌失措的患者联系床位和指导用药。2月8日,自我隔离结束,我立刻打电话请战!隔天,我作为第一批医务人员来到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新开辟的战场,我们组建了“护心小分队”,开始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我们24小时待命,为重症患者筑起一道“安心”墙。
二
可是,很快我就遇到了难题。在疫情期间,应该说在我当医生的这十多年里,最让我束手无策的不是心血管方面的疑难杂症,而是一颗颗“想死”的心。
我有个患者,是70多岁的老太太,住在3号床,家里有好几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老伴儿也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我们尽心救治,但老太太情绪一直十分消沉,对治疗非常抵触,给她吸氧的时候,她会把面罩取下来;护士叮嘱她吃药的时候,她会偷偷把药吐了。老太太一直念叨:“不治了,不活了。”
后来,老太太还是走了,我们尽力了,却依然挽不回求死的心。同时,我也清晰地意识到:想唤起患者的求生欲,我们还要大量地给患者做“话疗”,跟他们聊天。这也就是我演讲一开始说的,我们要通过吹牛的方式来鼓励患者,给他们信心,帮助他们好好活下去。
60多岁的胡阿姨也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要气管插管并用上呼吸机,她还用上了ECMO(体外膜氧合器)。病痛的折磨和治疗带来的不适感,使得她整个人躁动不安,但这对于各种留置导管的患者来说十分危险,如果躁动导致导管折断或者脱落,患者就会出现致命性的并发症。
在我们援鄂医疗队和同济重症救治“尖刀连”的合力救治下,她的病情终于稳定了,开始慢慢好转。我们决定先给她拔除气管插管,实施轻度镇静清醒状态下的ECMO辅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她会看到自己的血液从身体里流出,会看到鲜红的血液在管子里流动,再循环流回去,恐惧感、不适感非常明显,但是,需要她的积极配合才能继续坚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