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迅发展,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大学校园,手机的使用给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在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上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提出手机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并针对其教育对策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充分发挥手机对大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不利影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步。
关键词:大学手;手机;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1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要想了解手机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这就离不开切实的调查与分析工作。笔者一方面吸收已有的调查成果,一方面自己做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近年来,手机拥有率在大学校园的提高是十分惊人的。一份2003年初的调查表明,北京市高校的手机拥有率至少在70%以上。一份2008年前后的调查表明,连较为偏远的兰州市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也接近70%。可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最积极的群体。
二、手机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闭手机,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打电话或者短信聊天,部分学生甚至利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看小说、聊QQ,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课堂上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或者短信提示音,不仅影响手机使用者本人,也会扰乱了老师的思路与情绪,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过度依赖手机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
手机能降低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进行人际交往,则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有些大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聊天、发送短信上,就使得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久而久之就会远离现实的人际交往。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的网络功能,可以使大学生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去,也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
(三)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卫群体,自我消费观念不断增强,在消费过程中总乐于接受流行,追求时尚和新潮。在大学生眼里,手机能够彰显个性,不仅是通讯工具,而且是一种时尚用品。手机的品牌、款式、功能层出不穷,价格更是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感,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攀比的潮流。这种不良的消费观念,不仅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给大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大学生长期身处在象牙塔之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在大学生中进行垃圾信息、黄色信息、诈骗信息的传播,通过在短信中发放“中奖”、“虚假信用卡消费” 等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诈骗,通过“响一声” 电话对大学生进行电话吸费诈骗,甚至直接拨打电话骚扰大学生。这类行为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诱导,给他们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三、消除手机对大学生影响的教育对策
(一)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学校应改进校规,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管理和引导;其次,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活动中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再次,充分发挥信息交互性的特点,将短信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大学生辨别信息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现代社会信息资源。
(二)采取相关的强制措施
学校可以尝试在图书馆. 教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安装手机屏蔽仪。在学生上课、自习或者考试期间,对手机信号进行屏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无手机噪音环境。或者是强制学生在公共学习场所关闭手机,从而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尊重了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手机文化进行管理
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手机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约束运营商以及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负文化的传播,对一些不法分子严惩不怠。同时,开发相关的系统对手机进行技术监控,过滤负文化。遏止其蔓延。
(四)加强短信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短信行为
高校思想教育者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短信道德,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以及提高他们对短信交流的理性认识,指导他们的短信行为,勉励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有效、合理地利用短信。处理好手机短信与个人生活、学习的关系,不把短信聊天作为排遣郁闷的主要方式,提高短信传播质量,抵制不健康的、非法的和带有黄色内容的短信;又要加强管理。加大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短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限制手机及其短信的使用时间和场合。规范学生收发短信行为.并对违规者加大处理力度等
(五)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我防卫意识,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历史使命。将个人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发奋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防卫意识,认清并抵制手机带来的种种负性影响,为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扫除障碍。
四、结束语
总之,手机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手机给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主动迎接新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手机对大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元花.手机流媒蔓延校园之忧[J].人民论坛,2006,07/A:56-57.
[2]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理论探索[J].2005,(6):140-145.
[3]赵琼.当前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调查[J].市场研究,2008,(4):6.
关键词:大学手;手机;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1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
要想了解手机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这就离不开切实的调查与分析工作。笔者一方面吸收已有的调查成果,一方面自己做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近年来,手机拥有率在大学校园的提高是十分惊人的。一份2003年初的调查表明,北京市高校的手机拥有率至少在70%以上。一份2008年前后的调查表明,连较为偏远的兰州市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也接近70%。可见,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最积极的群体。
二、手机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闭手机,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打电话或者短信聊天,部分学生甚至利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看小说、聊QQ,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课堂上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或者短信提示音,不仅影响手机使用者本人,也会扰乱了老师的思路与情绪,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过度依赖手机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
手机能降低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进行人际交往,则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有些大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聊天、发送短信上,就使得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久而久之就会远离现实的人际交往。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的网络功能,可以使大学生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去,也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
(三)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卫群体,自我消费观念不断增强,在消费过程中总乐于接受流行,追求时尚和新潮。在大学生眼里,手机能够彰显个性,不仅是通讯工具,而且是一种时尚用品。手机的品牌、款式、功能层出不穷,价格更是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感,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攀比的潮流。这种不良的消费观念,不仅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给大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大学生长期身处在象牙塔之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在大学生中进行垃圾信息、黄色信息、诈骗信息的传播,通过在短信中发放“中奖”、“虚假信用卡消费” 等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诈骗,通过“响一声” 电话对大学生进行电话吸费诈骗,甚至直接拨打电话骚扰大学生。这类行为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诱导,给他们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三、消除手机对大学生影响的教育对策
(一)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学校应改进校规,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管理和引导;其次,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在活动中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再次,充分发挥信息交互性的特点,将短信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大学生辨别信息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现代社会信息资源。
(二)采取相关的强制措施
学校可以尝试在图书馆. 教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安装手机屏蔽仪。在学生上课、自习或者考试期间,对手机信号进行屏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无手机噪音环境。或者是强制学生在公共学习场所关闭手机,从而让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尊重了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手机文化进行管理
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手机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约束运营商以及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负文化的传播,对一些不法分子严惩不怠。同时,开发相关的系统对手机进行技术监控,过滤负文化。遏止其蔓延。
(四)加强短信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短信行为
高校思想教育者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短信道德,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以及提高他们对短信交流的理性认识,指导他们的短信行为,勉励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有效、合理地利用短信。处理好手机短信与个人生活、学习的关系,不把短信聊天作为排遣郁闷的主要方式,提高短信传播质量,抵制不健康的、非法的和带有黄色内容的短信;又要加强管理。加大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短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限制手机及其短信的使用时间和场合。规范学生收发短信行为.并对违规者加大处理力度等
(五)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我防卫意识,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历史使命。将个人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发奋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防卫意识,认清并抵制手机带来的种种负性影响,为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扫除障碍。
四、结束语
总之,手机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手机给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主动迎接新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手机对大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元花.手机流媒蔓延校园之忧[J].人民论坛,2006,07/A:56-57.
[2]王萌.浅析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理论探索[J].2005,(6):140-145.
[3]赵琼.当前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调查[J].市场研究,2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