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7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近些年取得了快速且平稳的发展。2011年建筑业产值已经突破11万亿,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是依赖于建筑业内部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浩瀚的建筑业活动,其中合同管理的趋于规范,有效的促进和保证了各类建筑业务的进行。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所以今天就是一个合同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合同类型、合同行为、合同过程和合同关系等为主构成的合同管理与信息化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合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复合体。
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1. 合同基本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指发生民法上效果为目的的一切合意,如物权合同、准物权合同、债权合同和身份合同等等,狭义合同仅指债权合同,本文论及的合同是狭义的债权合同。
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类型包括建筑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等15类(图01)。
图0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合同类型
以上这些合同管理涉及到的主要组织包括业主、供应商、银行、保险机构等,施工企业与其互相之间存在多种合同关系(图02),其中与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与供应商之间的资源采购合同是施工企业主要处理的合同关系。
图02 主要合同关系
2.合同内容
合同的通用条款包括当事人名称、標的物、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与形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其中工程合同是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业主不同的项目采购模式(如传统采购模式DBB、设计建造模式DB、设计采购建设模式EPC、项目融资模式BT/BOT等),签订的工程合同内容条款也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是以DBB即施工建造模式为主,标准的合同模板(GF-91-0201)也主要服务于这个模式。它包含了工程概况、承包范围、合同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组成合同的文件(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书等)、合同生效等内容。
3. 合同生命周期
任何合同,其本身存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它从合同策划开始,到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直到合同结束为止,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图03)分别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
图03 合同生命周期
合同策划阶段主要聚焦于确定合同基准,合同签订阶段的目标则是找到合适的契约对象,合同履约阶段则是双方按照约定推进合同行为,合同结束阶段则要按时关闭合同,进行评价总结和归档,做到持续进步和提升。
建筑企业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组织,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成败。沿着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不同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是项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图04)。
图04 合同按项目管理周期分布的业务重点
4. 合同管理层级和管理重点
从合同管理视角看,与工程相关的合同占了大多数,这些合同管理按照层级划分,存在着“企业管合同”和“项目管合同”两大类型(图05)。
图05合同管理层级
具体到企业和项目各个职能部门,他们在合同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图06)。
图06 不同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
其中合同审批、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和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中合同审批包括审核业务风险、审核法律风险、审核财务风险等;合同交底则是依相关人了解合同、统一理解合同的需要来推动的,它以合同内容为核心,以合同核心条款为主要解读对象,特别是目标与责任落实到人,达成共识,交底还有利于发现合同问题,并做到事前控制;合同变更与索赔(包括反索赔)更合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可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高效处理,比如向业主索赔,事前要预测工程风险(如工程多业务交叉作业,图纸“交汇打架”情况等),做好策划;事中详细记录发生的事实,并及时形成文件提交相关方,行使属于施工企业的主张性权利;事后进行索赔文件的及时整理和归档,以便工程結算的顺利进行,对于反索赔则是及时总结分析,以备下一步更好的规避合同风险。
正是施工企业的项目分散、执行多环节、环境变量多样、管理分层等特点,决定了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管控要点和管理成败关键点。
5. 合同管控成败关键点
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有关键要素,合同管理中的组织保障、成本管控、风险控制、数据沟通和知识积累等(图07)是做好合同管理的关键,一个关注都不能少。组织保障主要是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结构,落实具体责任到人,明确时间等约束条件,同时建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成本管控则要抓好合同签订基准,做好过程的变更和索赔等工作,对于业主则是增加收入,对于供应商等则是严防“被索赔”,控制好合同支出,降低成本;风险控制则是抓好合同审批关,在合同执行各个环节要加强检查,降低执行风险;数据沟通则是及时形成台账和报表,积累项目数据和分析结果,呈报给相关人,做出及时的决策;知识积累具体内容包括合同模板、合同签订注意事项等积累,它面向持续提高,为合同管理的能力提升服务。
图07合同管控关键点
其中风险控制和数据沟通尤其重要,过往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不全面、不及时、不畅通是导致合同管理失控的主要因素,如何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数据沟通效率是合同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
合同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它的实施会横跨多个业务,纵向涉及多个管理层级,持续时间又长,还会在多个物理空间进行,多数情况下又是多份、执行着多个不同类型、多个阶段的合同,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向多个组织、多个角色,满足着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合同管理平台,对于今天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而言,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它的引入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 核心需求
从合同管理业务本身出发,并结合信息化本质特征,合同管理系统主要聚焦于满足“合同审批、决策依据、履约管控、标准规范”等需求(图08),它要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同时满足企业上下多个层级的业务需要。
图08合同管理系统的核心需求
2. 合同管理系统框架
基于对合同管理整体认知,它在施工企业内部要满足企业战略管控、管理控制和具体执行等三层需求(图09),其中战略管控层侧重于合同指标分析和合同经营分析等,管理控制层则要满足合同审批、合同台账、合同事务、风险管理等需求,而执行层则聚焦于合同策划、合同起草、合同交底、合同履约等工作内容的需求满足。
合同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业务,它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等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这些管理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它们合力支撑了企业整个运营在信息化手段下的高效进行。
图09合同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架构示意图
3. 合同管理信息化范围
具体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切分好范围。笼统划分,合同可以分为收入合同和支出合同。对于收入合同而言,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范围不同于合同(管理)生命周期本身,收入合同管理信息化一般从“工程承包合同履約”开始,到“工程收款结束”为止,履约之前的项目跟踪、合同谈判与签订、合同交底等通常都被划归“施工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范畴。对于支出合同而言,则通常把合同签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信息积累等涵盖进来,具体合同履约过程、资金支付等皆归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范畴。
当然,这些范围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专业”视角,具体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系统会与其他业务系统建立“集成”关系(图10),“专业+集成”是解决包括合同管理在内的任何一种业务信息化的基本准则。不同的企业,既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实际管理范围本身的切分不同,合同管理信息化需求必然不一样,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就会存在差异。
图10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示意图
作为应用方,我们先划分清楚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边界”,是启动IT规划、应用选型或自行开发合同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范围的不确定,沿具体事务的无限递延和关联下去,合同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演变成为一个无边的企业管理系统,范围确定是防范此风险的关键。范围确定后,就会进入到具体的执行实施环节。
4. 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
再好的想法都需要落地,只有变现才能收获价值。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与前期需求分析和规划一样重要。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信息化合作伙伴选定和系统应用上线等内容。
信息化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供应商,它更强调被选对象的专业性,要纳入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层级去推进此事。考察信息化供应商要从专业性、公司在此类业务的占比、案例、信息化技术等角度综合评定,最终选择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当下合同管理业务需求并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内部也要做好准备,从企业高层的重视、中层职能部门的资源支持和一线人员的动员开始,分步骤的推进实施。最终上线应用,发挥应用价值,实际的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才是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5. 合同管理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各种资源投入,建设过程也会面临各种风险,目标收益能否实现,绩效评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且评价标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先行确定,这把标尺是在实施过程中和最终结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评价来反映信息化如何支撑合同管理业务在新模式下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过程评价,另一个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实施的总体思路是要依靠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它要确定评价目的是为了决策需要,如是否支撑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否提高了业务推进的效率等等。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参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少走弯路、防止问题变复杂的最有效方式,如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JGJ/272-2012),其主旨鲜明,其倡导从五大指标即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等进行综合评定,其中特别强调发挥作用的“成效”,没成效的信息化绩效结果就是零;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绩效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过程测评和结果评定。
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合同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合同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能随时记录在案,都可以按照管理者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析,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被获取;不仅合同管理业务,随着建筑企业其他业务信息化的拓展和深入,完全可以做到整个企业运行的“了如指掌”,换言之,企业的整个运行就可以实现“透明化”。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实现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成为一种可能,进而可以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也必然为企业谋求更大、更平稳、更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恰恰这种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支撑能力的提升对于众多建筑企业都是必要的,更是需要的。
---------------------------------------------------------------------
参考文献:
1.【日】内田贵著《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周宏仁著《信息化論》,人民出版社
3.【美】Harold Kerzner著《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年鉴》(2009年)
5. 陈小君编著《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李启明邓小鹏编著《建设项目采购模式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白皮书》
8.郝晓玲孙强著《信息化绩效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近些年取得了快速且平稳的发展。2011年建筑业产值已经突破11万亿,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是依赖于建筑业内部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浩瀚的建筑业活动,其中合同管理的趋于规范,有效的促进和保证了各类建筑业务的进行。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所以今天就是一个合同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合同类型、合同行为、合同过程和合同关系等为主构成的合同管理与信息化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合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复合体。
一、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1. 合同基本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它经济组织(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指发生民法上效果为目的的一切合意,如物权合同、准物权合同、债权合同和身份合同等等,狭义合同仅指债权合同,本文论及的合同是狭义的债权合同。
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类型包括建筑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等15类(图01)。
图0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合同类型
以上这些合同管理涉及到的主要组织包括业主、供应商、银行、保险机构等,施工企业与其互相之间存在多种合同关系(图02),其中与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与供应商之间的资源采购合同是施工企业主要处理的合同关系。
图02 主要合同关系
2.合同内容
合同的通用条款包括当事人名称、標的物、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与形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其中工程合同是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业主不同的项目采购模式(如传统采购模式DBB、设计建造模式DB、设计采购建设模式EPC、项目融资模式BT/BOT等),签订的工程合同内容条款也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是以DBB即施工建造模式为主,标准的合同模板(GF-91-0201)也主要服务于这个模式。它包含了工程概况、承包范围、合同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组成合同的文件(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用条款、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书等)、合同生效等内容。
3. 合同生命周期
任何合同,其本身存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它从合同策划开始,到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直到合同结束为止,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图03)分别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
图03 合同生命周期
合同策划阶段主要聚焦于确定合同基准,合同签订阶段的目标则是找到合适的契约对象,合同履约阶段则是双方按照约定推进合同行为,合同结束阶段则要按时关闭合同,进行评价总结和归档,做到持续进步和提升。
建筑企业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组织,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成败。沿着项目管理的5个阶段,不同阶段合同管理的内容是项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图04)。
图04 合同按项目管理周期分布的业务重点
4. 合同管理层级和管理重点
从合同管理视角看,与工程相关的合同占了大多数,这些合同管理按照层级划分,存在着“企业管合同”和“项目管合同”两大类型(图05)。
图05合同管理层级
具体到企业和项目各个职能部门,他们在合同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图06)。
图06 不同职能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
其中合同审批、合同交底、合同变更和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点。其中合同审批包括审核业务风险、审核法律风险、审核财务风险等;合同交底则是依相关人了解合同、统一理解合同的需要来推动的,它以合同内容为核心,以合同核心条款为主要解读对象,特别是目标与责任落实到人,达成共识,交底还有利于发现合同问题,并做到事前控制;合同变更与索赔(包括反索赔)更合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可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高效处理,比如向业主索赔,事前要预测工程风险(如工程多业务交叉作业,图纸“交汇打架”情况等),做好策划;事中详细记录发生的事实,并及时形成文件提交相关方,行使属于施工企业的主张性权利;事后进行索赔文件的及时整理和归档,以便工程結算的顺利进行,对于反索赔则是及时总结分析,以备下一步更好的规避合同风险。
正是施工企业的项目分散、执行多环节、环境变量多样、管理分层等特点,决定了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管控要点和管理成败关键点。
5. 合同管控成败关键点
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有关键要素,合同管理中的组织保障、成本管控、风险控制、数据沟通和知识积累等(图07)是做好合同管理的关键,一个关注都不能少。组织保障主要是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结构,落实具体责任到人,明确时间等约束条件,同时建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成本管控则要抓好合同签订基准,做好过程的变更和索赔等工作,对于业主则是增加收入,对于供应商等则是严防“被索赔”,控制好合同支出,降低成本;风险控制则是抓好合同审批关,在合同执行各个环节要加强检查,降低执行风险;数据沟通则是及时形成台账和报表,积累项目数据和分析结果,呈报给相关人,做出及时的决策;知识积累具体内容包括合同模板、合同签订注意事项等积累,它面向持续提高,为合同管理的能力提升服务。
图07合同管控关键点
其中风险控制和数据沟通尤其重要,过往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不全面、不及时、不畅通是导致合同管理失控的主要因素,如何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数据沟通效率是合同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
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
合同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它的实施会横跨多个业务,纵向涉及多个管理层级,持续时间又长,还会在多个物理空间进行,多数情况下又是多份、执行着多个不同类型、多个阶段的合同,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向多个组织、多个角色,满足着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专业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合同管理平台,对于今天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而言,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它的引入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 核心需求
从合同管理业务本身出发,并结合信息化本质特征,合同管理系统主要聚焦于满足“合同审批、决策依据、履约管控、标准规范”等需求(图08),它要贯穿合同全生命周期,同时满足企业上下多个层级的业务需要。
图08合同管理系统的核心需求
2. 合同管理系统框架
基于对合同管理整体认知,它在施工企业内部要满足企业战略管控、管理控制和具体执行等三层需求(图09),其中战略管控层侧重于合同指标分析和合同经营分析等,管理控制层则要满足合同审批、合同台账、合同事务、风险管理等需求,而执行层则聚焦于合同策划、合同起草、合同交底、合同履约等工作内容的需求满足。
合同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业务,它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等密切关联、相辅相成,这些管理系统的统一集成应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它们合力支撑了企业整个运营在信息化手段下的高效进行。
图09合同管理业务信息化应用架构示意图
3. 合同管理信息化范围
具体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切分好范围。笼统划分,合同可以分为收入合同和支出合同。对于收入合同而言,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范围不同于合同(管理)生命周期本身,收入合同管理信息化一般从“工程承包合同履約”开始,到“工程收款结束”为止,履约之前的项目跟踪、合同谈判与签订、合同交底等通常都被划归“施工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范畴。对于支出合同而言,则通常把合同签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信息积累等涵盖进来,具体合同履约过程、资金支付等皆归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范畴。
当然,这些范围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专业”视角,具体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系统会与其他业务系统建立“集成”关系(图10),“专业+集成”是解决包括合同管理在内的任何一种业务信息化的基本准则。不同的企业,既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实际管理范围本身的切分不同,合同管理信息化需求必然不一样,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就会存在差异。
图10合同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示意图
作为应用方,我们先划分清楚合同管理信息化的“边界”,是启动IT规划、应用选型或自行开发合同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范围的不确定,沿具体事务的无限递延和关联下去,合同管理信息化必然会演变成为一个无边的企业管理系统,范围确定是防范此风险的关键。范围确定后,就会进入到具体的执行实施环节。
4. 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
再好的想法都需要落地,只有变现才能收获价值。合同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与前期需求分析和规划一样重要。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信息化合作伙伴选定和系统应用上线等内容。
信息化供应商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供应商,它更强调被选对象的专业性,要纳入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层级去推进此事。考察信息化供应商要从专业性、公司在此类业务的占比、案例、信息化技术等角度综合评定,最终选择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当下合同管理业务需求并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有实力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企业内部也要做好准备,从企业高层的重视、中层职能部门的资源支持和一线人员的动员开始,分步骤的推进实施。最终上线应用,发挥应用价值,实际的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才是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5. 合同管理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有各种资源投入,建设过程也会面临各种风险,目标收益能否实现,绩效评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且评价标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先行确定,这把标尺是在实施过程中和最终结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评价来反映信息化如何支撑合同管理业务在新模式下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过程评价,另一个是对合同管理信息化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实施的总体思路是要依靠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它要确定评价目的是为了决策需要,如是否支撑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否提高了业务推进的效率等等。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参考成熟的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少走弯路、防止问题变复杂的最有效方式,如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JGJ/272-2012),其主旨鲜明,其倡导从五大指标即业务、技术、保障、应用和成效等进行综合评定,其中特别强调发挥作用的“成效”,没成效的信息化绩效结果就是零;合同管理信息化的绩效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过程测评和结果评定。
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如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合同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合同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能随时记录在案,都可以按照管理者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析,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被获取;不仅合同管理业务,随着建筑企业其他业务信息化的拓展和深入,完全可以做到整个企业运行的“了如指掌”,换言之,企业的整个运行就可以实现“透明化”。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实现整个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成为一种可能,进而可以实现有信息的管理和决策,也必然为企业谋求更大、更平稳、更科学发展奠定基础,恰恰这种信息化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支撑能力的提升对于众多建筑企业都是必要的,更是需要的。
---------------------------------------------------------------------
参考文献:
1.【日】内田贵著《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周宏仁著《信息化論》,人民出版社
3.【美】Harold Kerzner著《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年鉴》(2009年)
5. 陈小君编著《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李启明邓小鹏编著《建设项目采购模式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白皮书》
8.郝晓玲孙强著《信息化绩效评价》,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