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国际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就目前音乐课程体系建设中认识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综述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是把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为培养目标的,意在将音乐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使音乐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苏俄,“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该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一切音乐尘埃均是为了人的发展。在日本,“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学习目的之中。
在美国,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音乐传达着人的思想感情、激励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人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音乐能更好的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美,同时也是发展人类美感的重要途径;音乐能无限的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拓展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二、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新课标下,对音乐教学方式及音乐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一、在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紧密围绕学生审美需求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亲身参与,主动体验,进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二、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程标准将音乐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是对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重大突破。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多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结合,同时在音乐课程建设方面也要求,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尊重、学习和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学会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笔者作为一个中学音乐教师,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刻的却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课改的过程中,旧的课程教学体制及规范正在或已经被打破,新的体制和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许多学校课改成功的标准仍是较高的升学率,音乐课的位置仍然是虚的。许多音乐老师在新课程实施后,除了最初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有一些新意,在应试的圈子里翻了些新花样外,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目前音乐新课程之课堂教学以下几个误区:
(一)目标不明,形式多于内容
音乐教学仍然需要明确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过于杂乱,教学形式过于花哨,都会造成知识传授的无序性,教学过程缺乏有机的连接与综合,有形式而无内容的瞎忙,是不必要的。组织学生讨论或创编是好的,但问题或形式的设定得有价值、有目的。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部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长期模糊,音乐课程的价值就将无法体现。就此,我们认为,基础音乐教学,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要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潜效应,围绕新课程目标来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在于教学形式中所隐含的鲜明的意图。
(二)一味追求地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
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目标不重要或可有可无,也没有暗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以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这两个目标维度如何在教学中统一起来,这是教师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而非“知识与技能”要不要的问题。其实,音乐审美意识的养成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支撑。“打破学科体系的栓结”、“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等也不是随便说说所能奏效的。
(三)音乐课的“泛化综合”问题
音乐教学中,音乐感知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利用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供学生体验、探究和学习。另外,在音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选用最具有音乐表现力的作品,结合音乐理论知识,为学生不断提供感受、体验、理解和判断。当然,音乐课的开放态势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
四、结论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的确有了很发的发展,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的众多方面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在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内容,包括我们的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脚踏实地地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新课程,实施中收获校正中前行[J].中国音乐教育,2006(12):15.
[2]张海彬.当代国际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7-218.
[3]王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歌唱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19.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标准;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一、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综述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是把培养学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为培养目标的,意在将音乐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使音乐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苏俄,“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该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一切音乐尘埃均是为了人的发展。在日本,“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学习目的之中。
在美国,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音乐传达着人的思想感情、激励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人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音乐能更好的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美,同时也是发展人类美感的重要途径;音乐能无限的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拓展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二、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新课标下,对音乐教学方式及音乐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一、在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紧密围绕学生审美需求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亲身参与,主动体验,进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二、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程标准将音乐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是对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重大突破。三、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多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结合,同时在音乐课程建设方面也要求,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尊重、学习和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学会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笔者作为一个中学音乐教师,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刻的却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课改的过程中,旧的课程教学体制及规范正在或已经被打破,新的体制和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许多学校课改成功的标准仍是较高的升学率,音乐课的位置仍然是虚的。许多音乐老师在新课程实施后,除了最初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有一些新意,在应试的圈子里翻了些新花样外,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目前音乐新课程之课堂教学以下几个误区:
(一)目标不明,形式多于内容
音乐教学仍然需要明确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过于杂乱,教学形式过于花哨,都会造成知识传授的无序性,教学过程缺乏有机的连接与综合,有形式而无内容的瞎忙,是不必要的。组织学生讨论或创编是好的,但问题或形式的设定得有价值、有目的。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部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长期模糊,音乐课程的价值就将无法体现。就此,我们认为,基础音乐教学,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计,要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潜效应,围绕新课程目标来设计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在于教学形式中所隐含的鲜明的意图。
(二)一味追求地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
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知识与技能”目标不重要或可有可无,也没有暗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要以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这两个目标维度如何在教学中统一起来,这是教师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而非“知识与技能”要不要的问题。其实,音乐审美意识的养成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支撑。“打破学科体系的栓结”、“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等也不是随便说说所能奏效的。
(三)音乐课的“泛化综合”问题
音乐教学中,音乐感知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利用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供学生体验、探究和学习。另外,在音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选用最具有音乐表现力的作品,结合音乐理论知识,为学生不断提供感受、体验、理解和判断。当然,音乐课的开放态势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
四、结论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的确有了很发的发展,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的众多方面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在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内容,包括我们的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脚踏实地地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新课程,实施中收获校正中前行[J].中国音乐教育,2006(12):15.
[2]张海彬.当代国际音乐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7-218.
[3]王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歌唱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