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股市的跌破2000点并不出乎笔者的估计,但12月份的迅速反弹几乎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这次股市反弹力度很强,短短的十几个交易日指数就涨了15%。截至到年末,上海综合指数共计上涨了300多点,而且没有回调,打破了这三年来股市反弹不过200点的“魔咒”。这些特征似乎说明股市的这次上涨与市场的正常反弹有很大差异。
笔者试图用老办法,从历史中寻找一点点蛛丝马迹来破解这一拨股市行情。
政府曾经救过市
我们先看看1994年前后股市与经济基本面上发生的事情。1992年信贷与投资井喷之后,股市出现飙升,但很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接着是1993年6月份开始了宏观调控,随着货币政策紧缩,股市从1500点跌到1993年底的800点附近。经过一年多的紧缩后,很多政府工程还没有完工就失去信贷资金的支持,至1994年,市场资金空前紧张,高利贷现象出现,按照现在的语言来说,影子银行开始迅速膨胀,市场利率高启,当时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高达25%左右。当无风险收益率如此之高时,股市的估值水平一定很低,股市出现快速下跌就难免了,1994年前7个月,股市从800点迅速滑落到333点。从1993年初的最高点算起,股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跌了80%,投资者经历了自有股市以来第一次大熊市,也是迄今为止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
1994年7月底,政府出台“三大救市政策”,主要内容是:一、暂停新股上市融资;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规模;三、采取措施扩大入时资金范围。所谓“三大救市政策”其实是两个要点,一是控制资金需求,二是扩大资金供给。
在“三大救市政策”刺激下,股市从8月1日开始出现井喷,仅用几个交易日,股指就涨到700多点(当时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涨幅近100%。在该点位稍作整理,随后指数又涨了一倍。
1994年为什么要救市?现在的情况与当时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著名学者刘鸿儒教授当时为中国证监会主席,从他撰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他本人并不赞成用政策救市,他认为政府不应该管市场的涨跌,政府的责任是创造一个“三公”的市场环境。当时的上海市委给中央写信,提出救市的呼吁,主要是害怕股市下跌幅度过大威胁社会稳定,因此,中央准备救市。
经过近20年的洗礼后,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比九十年代有很大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20年前的投资者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而现在的投资者账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多,几乎可以代表中国中产以上的所有群体,股市投资者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市场跌跌不休的情况下,新的证会主席肯定面临当时刘鸿儒教授同样的难题,尽管他不愿意干预市场的波动,但现实的选择让他不得不采取措施救市。
从政策动向看,11月份新股发行上市的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十八大后,新股完全停止发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也基本上停止。同时,放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私募机构发行公募基金的准入条件,积极促成养老基金入市等,这些几乎都是1994年“三大救市政策”的翻版!
简言之,12月份股市的上涨是政府采取措施救市的结果。
从政治周期观察股市周期
2012年末的股市上涨让不少投资者踏空,因为从经济基本面看,似乎找不到股市走强的理由。或许,换个思路来观察股市会有新的理解。
观察股市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会发现,股市运行基本上是逆经济周期的,几轮大牛市都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出现的,如:1996年—1997年间经济处在下滑阶段,但股市却一涨再涨;1999年—2001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但有著名的“5·19行情”。
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常”现象?从政治周期的角度分析可能比单纯从经济周期的视角更有效。
股市不仅反映经济,更反映政策动向,而政策又与政治紧密联系,投资者早明白“政策市”的道理,甚至有学者早已经勾画了中国股市波动的周期与政策周期、经济周期的关系。
笔者需要补充的是,因为中国的“大政治周期”(主要是指党与政府领导人的更换)大约是每10年一次,这决定了中国股市可能存在10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中国的政治领导人的交接班制度从1998年开始正式启动,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1998年以来的两个“大政治周期”里股市的表现。
要分析这个问题,要从著名的“5·19行情”说起。
1997年邓小平逝世,中国正式进入后权威时代,政治领导人的交接班开始制度化。1998年朱镕基当选总理,开启了政府领导人制度化交接的先河。新的总理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形势看,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中国虽然免遭危机洗礼,但离危墙不远。从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看,当时美国经济如日中天,美国的新经济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从国内看,国内的国有企业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安置(光是上海市就有300万人),但新总理在上任之始就立下军令状,要“三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此,如何给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新任总理的最紧要任务。
按照笔者的观察,朱总理主要用了两招来刺激经济和化解矛盾,一是启动房地产市场,方法是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另外一招就是刺激股市。事后看,启动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并没有见效,但2000年后其效果不断发酵。有关房地产市场的分析暂时不表,主要谈谈当时的股市。
就在当时中国面临诸多困难之时,美国经济的欣欣向荣使中国的领导人得到启示:美国经济增长之所以高速增长,是因为居民消费占比很高,而居民消费的资金很多是从股票市场的增值而来的。因此,刺激股市似乎是一个“一石二鸟”之举:只要股市活跃,不仅可以让大量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刺激投资扩张,而且可以通过股市的“财富效益”来刺激消费。著名的5·19行情由此引爆。
从股市本身看,几乎所有的证券公司都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的行为,另外,全国信托业的清理整顿也进入攻坚阶段,涉及资金数量巨大。只有让股票市场上涨才能让这些潜在的风险一一化解。 “5·19”行情历时2年多,从1999年5月份开始,启动的点为是1047点,于2001年6月份见最高点2245点,上涨幅度超过100%。该行情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干预形成的典型“人造牛市”。当股市涨到2245点,股市的估值水平超过了60倍,股市出现了严重的泡沫,股市随后出现连续4年多的下跌就不奇怪了。
从“5·19”行情的背景可以看出一些可以称为规律性的东西,一个新的政府领导上任后,必须在经济改革上有所作为,而刺激股市是见效最迅速的工具。按照这个逻辑,每当一个新的政府领导人(总理)上任,尤其是总书记和总理都进行换届时,股市就会重新得到重视,股市进入新的周期。
2003年,中国进入新的政治大周期。但股市正在熊市的途中挣扎,因为2001年股市泡沫破灭后,股市的问题逐渐暴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挪用的金额进一步增加。这一次新的领导人开始倚重于房地产市场,使用的政策工具偏重货币信贷政策。
尽管2003年中国股市仍然处在熊市途中,但新政府依然对该市场寄予厚望,给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是重任之一。为了让股市完成这些历史使命,监管机构首先对证券公司进行重整,对证券公司进行注资,积极培育基金投资者,壮大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同时,采纳来自市场的建议,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让非流通股股东直接送股份给流通股股东,增加股市的吸引力。
经过这一系列准备后,到2006初股市逐渐进入高潮,2007年进入巅峰。这次股市周期创造了很多记录,不仅涨幅最大,而市值扩张速度前所未有,基金规模从2005年的不足5000亿迅速增加了2007年的2万多亿,投资者数量的增长也世所罕见。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经过两次大的政治周期,在这两次大政治周期里都出现了股市大牛市,尤其是5·19行情,是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启动了一轮大牛市,这堪称中国特色。
2012年11月,随着十八大的闭幕,新的一轮政治周期已经开启,这让很多投资者对股市充满期待,12月份的股市超预期上涨应该与此有关。从实用主义的思路出发,笔者认为新的一届政府必将倚重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理由如下:
首先,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2009年以来我国企业负债率(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企业)迅速增长,至2011年底企业负债率已经超出GDP的110%,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公认的90%的警戒线。在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如果要继续通过增加信贷的方式刺激投资扩张已经很困难,因为企业继续增加金融杠杆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勉强为之则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利于经济与金融的稳定运行。搞活股票市场就可以有效化解这样的矛盾,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融资的渠道,而且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率。
其次,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过去的十年里,房地产市场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但经过十余年的价格上涨,高房价已经成为老百姓难以承受之重,继续高举高打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股市的活跃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的股市投资账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投资者人数至少有5000万以上,涉及城市大多数家庭,股市的价格涨跌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同意“人造牛市”的观点,相反,股市被炒起来以后会落下一地鸡毛,无论是著名的“5·19”行情,还是2005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在上市公司盈利没有大幅度增加情况下的牛市行情是不会持久的,最后倒霉的一定是普通投资者。所谓股市的种种作用都只是昙花一现而已。过去的十年里,尽管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但股市指数还是零增长。
新的政治周期已经来临,新的股市周期也已经开启。12月末的金融股飚升拉开了新的股市周期的序幕,但行情将如何演绎?一切有待时间证明。
编辑 倚天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
笔者试图用老办法,从历史中寻找一点点蛛丝马迹来破解这一拨股市行情。
政府曾经救过市
我们先看看1994年前后股市与经济基本面上发生的事情。1992年信贷与投资井喷之后,股市出现飙升,但很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接着是1993年6月份开始了宏观调控,随着货币政策紧缩,股市从1500点跌到1993年底的800点附近。经过一年多的紧缩后,很多政府工程还没有完工就失去信贷资金的支持,至1994年,市场资金空前紧张,高利贷现象出现,按照现在的语言来说,影子银行开始迅速膨胀,市场利率高启,当时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高达25%左右。当无风险收益率如此之高时,股市的估值水平一定很低,股市出现快速下跌就难免了,1994年前7个月,股市从800点迅速滑落到333点。从1993年初的最高点算起,股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跌了80%,投资者经历了自有股市以来第一次大熊市,也是迄今为止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
1994年7月底,政府出台“三大救市政策”,主要内容是:一、暂停新股上市融资;二、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规模;三、采取措施扩大入时资金范围。所谓“三大救市政策”其实是两个要点,一是控制资金需求,二是扩大资金供给。
在“三大救市政策”刺激下,股市从8月1日开始出现井喷,仅用几个交易日,股指就涨到700多点(当时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涨幅近100%。在该点位稍作整理,随后指数又涨了一倍。
1994年为什么要救市?现在的情况与当时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著名学者刘鸿儒教授当时为中国证监会主席,从他撰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出,他本人并不赞成用政策救市,他认为政府不应该管市场的涨跌,政府的责任是创造一个“三公”的市场环境。当时的上海市委给中央写信,提出救市的呼吁,主要是害怕股市下跌幅度过大威胁社会稳定,因此,中央准备救市。
经过近20年的洗礼后,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比九十年代有很大提高,但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20年前的投资者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而现在的投资者账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多,几乎可以代表中国中产以上的所有群体,股市投资者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市场跌跌不休的情况下,新的证会主席肯定面临当时刘鸿儒教授同样的难题,尽管他不愿意干预市场的波动,但现实的选择让他不得不采取措施救市。
从政策动向看,11月份新股发行上市的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十八大后,新股完全停止发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也基本上停止。同时,放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私募机构发行公募基金的准入条件,积极促成养老基金入市等,这些几乎都是1994年“三大救市政策”的翻版!
简言之,12月份股市的上涨是政府采取措施救市的结果。
从政治周期观察股市周期
2012年末的股市上涨让不少投资者踏空,因为从经济基本面看,似乎找不到股市走强的理由。或许,换个思路来观察股市会有新的理解。
观察股市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会发现,股市运行基本上是逆经济周期的,几轮大牛市都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出现的,如:1996年—1997年间经济处在下滑阶段,但股市却一涨再涨;1999年—2001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但有著名的“5·19行情”。
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常”现象?从政治周期的角度分析可能比单纯从经济周期的视角更有效。
股市不仅反映经济,更反映政策动向,而政策又与政治紧密联系,投资者早明白“政策市”的道理,甚至有学者早已经勾画了中国股市波动的周期与政策周期、经济周期的关系。
笔者需要补充的是,因为中国的“大政治周期”(主要是指党与政府领导人的更换)大约是每10年一次,这决定了中国股市可能存在10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中国的政治领导人的交接班制度从1998年开始正式启动,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1998年以来的两个“大政治周期”里股市的表现。
要分析这个问题,要从著名的“5·19行情”说起。
1997年邓小平逝世,中国正式进入后权威时代,政治领导人的交接班开始制度化。1998年朱镕基当选总理,开启了政府领导人制度化交接的先河。新的总理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形势看,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中国虽然免遭危机洗礼,但离危墙不远。从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看,当时美国经济如日中天,美国的新经济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从国内看,国内的国有企业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安置(光是上海市就有300万人),但新总理在上任之始就立下军令状,要“三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此,如何给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新任总理的最紧要任务。
按照笔者的观察,朱总理主要用了两招来刺激经济和化解矛盾,一是启动房地产市场,方法是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另外一招就是刺激股市。事后看,启动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并没有见效,但2000年后其效果不断发酵。有关房地产市场的分析暂时不表,主要谈谈当时的股市。
就在当时中国面临诸多困难之时,美国经济的欣欣向荣使中国的领导人得到启示:美国经济增长之所以高速增长,是因为居民消费占比很高,而居民消费的资金很多是从股票市场的增值而来的。因此,刺激股市似乎是一个“一石二鸟”之举:只要股市活跃,不仅可以让大量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刺激投资扩张,而且可以通过股市的“财富效益”来刺激消费。著名的5·19行情由此引爆。
从股市本身看,几乎所有的证券公司都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的行为,另外,全国信托业的清理整顿也进入攻坚阶段,涉及资金数量巨大。只有让股票市场上涨才能让这些潜在的风险一一化解。 “5·19”行情历时2年多,从1999年5月份开始,启动的点为是1047点,于2001年6月份见最高点2245点,上涨幅度超过100%。该行情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干预形成的典型“人造牛市”。当股市涨到2245点,股市的估值水平超过了60倍,股市出现了严重的泡沫,股市随后出现连续4年多的下跌就不奇怪了。
从“5·19”行情的背景可以看出一些可以称为规律性的东西,一个新的政府领导上任后,必须在经济改革上有所作为,而刺激股市是见效最迅速的工具。按照这个逻辑,每当一个新的政府领导人(总理)上任,尤其是总书记和总理都进行换届时,股市就会重新得到重视,股市进入新的周期。
2003年,中国进入新的政治大周期。但股市正在熊市的途中挣扎,因为2001年股市泡沫破灭后,股市的问题逐渐暴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挪用的金额进一步增加。这一次新的领导人开始倚重于房地产市场,使用的政策工具偏重货币信贷政策。
尽管2003年中国股市仍然处在熊市途中,但新政府依然对该市场寄予厚望,给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是重任之一。为了让股市完成这些历史使命,监管机构首先对证券公司进行重整,对证券公司进行注资,积极培育基金投资者,壮大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同时,采纳来自市场的建议,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让非流通股股东直接送股份给流通股股东,增加股市的吸引力。
经过这一系列准备后,到2006初股市逐渐进入高潮,2007年进入巅峰。这次股市周期创造了很多记录,不仅涨幅最大,而市值扩张速度前所未有,基金规模从2005年的不足5000亿迅速增加了2007年的2万多亿,投资者数量的增长也世所罕见。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经过两次大的政治周期,在这两次大政治周期里都出现了股市大牛市,尤其是5·19行情,是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启动了一轮大牛市,这堪称中国特色。
2012年11月,随着十八大的闭幕,新的一轮政治周期已经开启,这让很多投资者对股市充满期待,12月份的股市超预期上涨应该与此有关。从实用主义的思路出发,笔者认为新的一届政府必将倚重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理由如下:
首先,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2009年以来我国企业负债率(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企业)迅速增长,至2011年底企业负债率已经超出GDP的110%,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公认的90%的警戒线。在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如果要继续通过增加信贷的方式刺激投资扩张已经很困难,因为企业继续增加金融杠杆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勉强为之则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利于经济与金融的稳定运行。搞活股票市场就可以有效化解这样的矛盾,不仅可以扩大企业融资的渠道,而且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率。
其次,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过去的十年里,房地产市场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但经过十余年的价格上涨,高房价已经成为老百姓难以承受之重,继续高举高打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股市的活跃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的股市投资账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投资者人数至少有5000万以上,涉及城市大多数家庭,股市的价格涨跌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同意“人造牛市”的观点,相反,股市被炒起来以后会落下一地鸡毛,无论是著名的“5·19”行情,还是2005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在上市公司盈利没有大幅度增加情况下的牛市行情是不会持久的,最后倒霉的一定是普通投资者。所谓股市的种种作用都只是昙花一现而已。过去的十年里,尽管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但股市指数还是零增长。
新的政治周期已经来临,新的股市周期也已经开启。12月末的金融股飚升拉开了新的股市周期的序幕,但行情将如何演绎?一切有待时间证明。
编辑 倚天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