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明确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渐开展,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资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的重点在于应符合国家战略,顺应市场需求,易于政府引导。港澳高校科技研究国际化水平高,但产业支撑不足,广东地区高新制造业、科技产业较为发达,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国际化人才,港澳高校在此方面有更多经验,可以与内地高校深入合作。上述两个方面为港澳与内地高校合作开辟了新思路。应从合作方式、区位选择和政策利用上加以深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取得实质性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国际教育示范区;高等教育集群;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023-04
Abstract: The 2019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proposes to create a highland of education and talent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which requir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clearly supporting th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se areas, and encouraging joint construction of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laboratories and research centers.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shers in new opportunities. The university resource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quite different. The key point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market demand and be easy to be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 Hong Kong and Macao universities is high, but the industry support is insufficient. High tech manufacturing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 are relatively developed in Guangd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Greater Bay Area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Hong Kong and Macao universities have more experience in this area and can cooperate with mainland universities. These two aspects open up new ideas for the cooperation to the three places. We shoul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mode, location selection and policy util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the three places.
Keywords: education and talent highland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higher education cluster;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推动教育合作发展。《纲要》明确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了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相关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合作。2019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要求深圳应“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創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意见和要求,开展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系统性研究正当时。 截止到目前,已有学者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现状、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论述,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大湾区教育资源的分布、各区域教育特点、教育合作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和机遇。有学者对世界三大湾区高校集群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各湾区发展特色,总结发展经验,认为湾区一体化建设对中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集群发展模式应当因地制宜发展,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因素等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融合发展模式[1-2]。有学者肯定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内地与港澳地区推进教育融合存在的挑战与不足,提出应当结合内地与港澳的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学术交流[3]。有学者指出基于粤港澳地区的地理位置与相关配套产业资源优势,发展高等教育融合具有相对充足的经济基础[4-5]。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在未来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重视产学研结合与国际化交流合作,多领域提升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质量[6-10]。此外,有学者梳理粤港澳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重点针对当前粤港澳地区已经开展的高等教育合作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研合作、高校交流等方面应当采取恰当措施有序推进高效地融合发展,加强整体交流合作,推进更加高水平的大湾区建设[11]。关于合作促进的机制,有学者认为高校合作可以采用“强制性+诱致性”混合制度变迁策略,并研究了大湾区高校联盟的构建策略[12-13]。还有一批学者从具体专业和行业如商科[14]、艺术[15]、职业教育[16]等开展相应的研究。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中,高等教育合作是重要一环。大湾区高校合作方面的研究近期出现快速增长。通过CNKI知网用关键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检索,2019年之后收录文章20篇,而2018年只有4篇,总量虽然还不多,但可见其关注度在增加,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有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视角也更加多元,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资源、合作基础有了较全面的分析。
主要不足表现为,一是实操性有待提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需要更深更透的研究,很多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还达不到可实施的程度;二是难以突破思维定势,重复习惯性思路较多,创新还不够显著,表现在缺乏能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大趋势,明确指出哪些学科应该具体怎样优先发展来破解何种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讨论为主,主观判断过多,客观研究不足,对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学生雇主偏好等外延性调查研究不够;三是欠缺国际视野,对港澳教育体系了解不深,战略性不足。
一、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分布特点与主要合作方向
《纲要》的颁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正式开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为了推进内地与港澳的合作与交流,在经济、文化、技术、教育、卫生等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汇集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核心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发展,增强港澳同胞爱国意识,促进深圳高等教育先行示范路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结构性特点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优势互补,资源互利,推进共赢建设格局,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必要环节,也体现了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趋势。新时代高校发展要主动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经济转型需要,推动创新引领,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发展要服务“一国两制”,促進国家统一,加强港澳与大陆的相互理解和深入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布局在数量、质量、学科、分布等方面有几个主要的特点: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资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高校资源极为丰富、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地区;另一方面,高校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广东高校数量约为150所,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其中中央部门直属5所高校均坐落广州。香港高校质量和规模优势明显,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靠前,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大学紧随其后,香港高校学生规模约为18万(包含非香港本地学生3万),教育国际化水平高。澳门人口、面积较小,也有高等院校10所,全日制学生3万多人,其中内地学生占近40%。澳门大学经全国人大批准在珠海横琴建设和启用了新校园。反观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高校资源极为紧缺,2017年《经济观察报》评选的最缺资源高校城市排行榜中,佛山、深圳和东莞分别位列第一、二、四名。深圳近年来通过高校办学模式创新正迅速追赶,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设有本科教育的高校已经招生,还有一批高校和规划的高教园区将陆续建成。佛山、东莞因各种原因导致其高水平的高校较少,目前也在稳步推进高校建设。
其次,高校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实际上的障碍。1. 合作进展:以2005年广东珠海设立了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为起点,2012年广东省又设立了国内第二家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7年由中俄两国元首倡导建立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式开学,2018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挂牌。港澳高校的MBA等热门专业教育已经在市场推动下在广东布局。2019年东莞市政府宣布一所冠名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将在东莞建设。广东省内的教育合作、跨市办学也有实质性发展,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在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开展办学。此外,暨南大学等高校在澳门也开展了办学活动。2. 存在的障碍:港澳与内地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制度、文化、资源差异,大湾区高校交流合作将面临许多困难与不便,包括政策管理、培养体系、师资水平、学科结构、信息系统、观念文化语言等成为阻碍高校合作的软性壁垒。 第三,高校合作的需求迫切,高教互补性强。港澳学院在国际化水平、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有不少学科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本地经济和人口体量较小,限制了科研范围和学生就业。而广东高校在生源质量、产业支持、实验基地、科研开发等方面有优势,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在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经济正在向创新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高教合作,可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助力高校发展与产业结合,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为该地区提供优质人才,有利于实现高教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由此可见,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背景下,加强高校合作属于政策鼓励、市场需要、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有很大的现实前景。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互补性领域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研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的重点在于应符合国家战略,顺应市场需求,易于政府引导。存在两个潜在方向可以作为重点合作方向进行研究。一方面,港澳高校科技研究国际化水平高,但产业支撑不足,广东地区高新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国际化人才,港澳高校在此方面有更多经验,可以与内地高校深入合作。上述两个方面的矛盾为港澳与内地高校合作开辟了新思路。
1. 港澳高水平高校與本地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香港和澳门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国际化水平高,但港澳地区经济体量狭小,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有限。这直接导致港澳高校中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狭窄,毕业生薪资偏低,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进一步影响了自然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浪费了高校的优质资源。如图1所示,在几大类专业比较中,香港高校的本科、授课型研究生(专业研究生)、研究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商科金融、社会工作和医学专业都有较好的收入回报,而理学、工学、人文专业的毕业生薪资较低。
香港毕业生的薪资分布水平与内陆高校有很大差异,受惠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超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等,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土木建筑桥梁、电子通讯、材料、机械等专业都是热门报考专业。如果香港澳门的高校在理学和工学领域加强与内陆高校合作,能够合理优化资源。
2. 内地国际化人才的紧缺与高校国际化视野不足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理念,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积极加深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消除旧秩序里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之间的贫富悬殊,深度参与国际秩序调整,携手应对全球变暖等挑战。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需要加强港澳与内地高校科技类合作的前景研究和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研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都需要一大批国际化水平高的人才,而现有广东高校在此方面存在短板。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社会工作等方面都需要一大批既懂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业务的人才。这为香港澳门与内地高校建立合作提供了想象空间。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模式与路径
高校合作并无明确的概念界限,范围比较宽广,鉴于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体现我国“一国两制”,涉及三个海关、货币等差异,为高校合作增加了协同效果,也带来了系统难度。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从合作模式、区位选择和政策利用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
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一是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包括机制性的学分互认、学生和教师交换、学历学位教育合作、委托培养等方式。二是科研合作,包括科研资源共享、联合科研攻关、课题申报等。三是政府组织,包括高校与地方政府、其他高校、大型组织合作组织新的学校、校区、研究机构、实验室等。四是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办学合作相关的业务、文化融合、产业生态等。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要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避免拍脑袋和面子工程。
区位选择方面应兼顾多方利益。首先,港澳和内地高校应以市场化观念双向合作,港澳高校可以积极进入国内市场,与合作伙伴(高校、政府、企业)合作,内地高校也应积极主动进入香港、澳门的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对内地市场的认知优势和产业联系,积极发展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其次,高校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要更加积极参与多层次的高校合作,例如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明显存在高等教育的短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为深圳带来机遇,有利于加快引进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推进重点实验室集群建设等。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对深圳高教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高等教育也应该借助“双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实现赶超。类似的,佛山、东莞等城市也应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
充分利用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关于高校对外合作业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教育部重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与交流。在《纲要》颁布后,教育部积极谋划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发展,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制定了《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工作备忘(2019-2020年)》等,应切实研究政策利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合法合规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小军.“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9):17-22.
[2]卢晓中,卓泽林.湾区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2):90-98.
[3]何吴钰,钟敬强,曾一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9(10):33-34.
[4]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69.
[5]李家新,谢爱磊,范冬清.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础、困境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4-90.
[6]李晶,刘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逻辑与进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31-36.
[7]李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前瞻[J].现代教育论丛,2019(5):42-48.
[8]章熙春.實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3-11(16).
[9]马早明,俞凌云,杨励.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2-17+189.
[10]陈先哲,陈雪芹.多中心之下的融合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挑战与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19.
[11]曾一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态势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3):48-51+73.
[12]许长青,郭孔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国际经验与政策创新[J].高教探索,2019(9):5-13.
[13]焦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8(8):20-24.
[14]尤彧聪,易露霞.粤港澳大湾区商科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创新驱动模式和路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9(1):53-59.
[15]胡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舞蹈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研究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9(11):82-83.
[16]冼雪琳,安冬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合作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4):7-11.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国际教育示范区;高等教育集群;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023-04
Abstract: The 2019 "Development Planning Outline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proposes to create a highland of education and talent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which requir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operation, clearly supporting th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se areas, and encouraging joint construction of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laboratories and research centers.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shers in new opportunities. The university resource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quite different. The key point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market demand and be easy to be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 Hong Kong and Macao universities is high, but the industry support is insufficient. High tech manufacturing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 are relatively developed in Guangdo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Greater Bay Area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Hong Kong and Macao universities have more experience in this area and can cooperate with mainland universities. These two aspects open up new ideas for the cooperation to the three places. We shoul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mode, location selection and policy util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the three places.
Keywords: education and talent highland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higher education cluster;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求推动教育合作发展。《纲要》明确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了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相关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合作。2019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要求深圳应“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創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意见和要求,开展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系统性研究正当时。 截止到目前,已有学者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现状、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论述,较为清晰地梳理了大湾区教育资源的分布、各区域教育特点、教育合作的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和机遇。有学者对世界三大湾区高校集群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各湾区发展特色,总结发展经验,认为湾区一体化建设对中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起到重要作用,集群发展模式应当因地制宜发展,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因素等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融合发展模式[1-2]。有学者肯定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内地与港澳地区推进教育融合存在的挑战与不足,提出应当结合内地与港澳的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学术交流[3]。有学者指出基于粤港澳地区的地理位置与相关配套产业资源优势,发展高等教育融合具有相对充足的经济基础[4-5]。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在未来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重视产学研结合与国际化交流合作,多领域提升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质量[6-10]。此外,有学者梳理粤港澳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重点针对当前粤港澳地区已经开展的高等教育合作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研合作、高校交流等方面应当采取恰当措施有序推进高效地融合发展,加强整体交流合作,推进更加高水平的大湾区建设[11]。关于合作促进的机制,有学者认为高校合作可以采用“强制性+诱致性”混合制度变迁策略,并研究了大湾区高校联盟的构建策略[12-13]。还有一批学者从具体专业和行业如商科[14]、艺术[15]、职业教育[16]等开展相应的研究。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中,高等教育合作是重要一环。大湾区高校合作方面的研究近期出现快速增长。通过CNKI知网用关键字“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检索,2019年之后收录文章20篇,而2018年只有4篇,总量虽然还不多,但可见其关注度在增加,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有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视角也更加多元,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资源、合作基础有了较全面的分析。
主要不足表现为,一是实操性有待提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需要更深更透的研究,很多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还达不到可实施的程度;二是难以突破思维定势,重复习惯性思路较多,创新还不够显著,表现在缺乏能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大趋势,明确指出哪些学科应该具体怎样优先发展来破解何种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讨论为主,主观判断过多,客观研究不足,对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学生雇主偏好等外延性调查研究不够;三是欠缺国际视野,对港澳教育体系了解不深,战略性不足。
一、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分布特点与主要合作方向
《纲要》的颁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正式开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为了推进内地与港澳的合作与交流,在经济、文化、技术、教育、卫生等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汇集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核心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发展,增强港澳同胞爱国意识,促进深圳高等教育先行示范路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结构性特点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优势互补,资源互利,推进共赢建设格局,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必要环节,也体现了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趋势。新时代高校发展要主动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经济转型需要,推动创新引领,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发展要服务“一国两制”,促進国家统一,加强港澳与大陆的相互理解和深入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布局在数量、质量、学科、分布等方面有几个主要的特点: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资源分布不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高校资源极为丰富、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地区;另一方面,高校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广东高校数量约为150所,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其中中央部门直属5所高校均坐落广州。香港高校质量和规模优势明显,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靠前,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大学紧随其后,香港高校学生规模约为18万(包含非香港本地学生3万),教育国际化水平高。澳门人口、面积较小,也有高等院校10所,全日制学生3万多人,其中内地学生占近40%。澳门大学经全国人大批准在珠海横琴建设和启用了新校园。反观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高校资源极为紧缺,2017年《经济观察报》评选的最缺资源高校城市排行榜中,佛山、深圳和东莞分别位列第一、二、四名。深圳近年来通过高校办学模式创新正迅速追赶,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设有本科教育的高校已经招生,还有一批高校和规划的高教园区将陆续建成。佛山、东莞因各种原因导致其高水平的高校较少,目前也在稳步推进高校建设。
其次,高校合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实际上的障碍。1. 合作进展:以2005年广东珠海设立了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为起点,2012年广东省又设立了国内第二家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7年由中俄两国元首倡导建立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式开学,2018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挂牌。港澳高校的MBA等热门专业教育已经在市场推动下在广东布局。2019年东莞市政府宣布一所冠名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将在东莞建设。广东省内的教育合作、跨市办学也有实质性发展,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在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开展办学。此外,暨南大学等高校在澳门也开展了办学活动。2. 存在的障碍:港澳与内地高校教学理念与模式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制度、文化、资源差异,大湾区高校交流合作将面临许多困难与不便,包括政策管理、培养体系、师资水平、学科结构、信息系统、观念文化语言等成为阻碍高校合作的软性壁垒。 第三,高校合作的需求迫切,高教互补性强。港澳学院在国际化水平、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有不少学科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本地经济和人口体量较小,限制了科研范围和学生就业。而广东高校在生源质量、产业支持、实验基地、科研开发等方面有优势,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在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经济正在向创新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高教合作,可实现三地优势互补,助力高校发展与产业结合,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可为该地区提供优质人才,有利于实现高教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由此可见,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背景下,加强高校合作属于政策鼓励、市场需要、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有很大的现实前景。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互补性领域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研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建设的重点在于应符合国家战略,顺应市场需求,易于政府引导。存在两个潜在方向可以作为重点合作方向进行研究。一方面,港澳高校科技研究国际化水平高,但产业支撑不足,广东地区高新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国际化人才,港澳高校在此方面有更多经验,可以与内地高校深入合作。上述两个方面的矛盾为港澳与内地高校合作开辟了新思路。
1. 港澳高水平高校與本地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香港和澳门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国际化水平高,但港澳地区经济体量狭小,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有限。这直接导致港澳高校中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狭窄,毕业生薪资偏低,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进一步影响了自然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浪费了高校的优质资源。如图1所示,在几大类专业比较中,香港高校的本科、授课型研究生(专业研究生)、研究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商科金融、社会工作和医学专业都有较好的收入回报,而理学、工学、人文专业的毕业生薪资较低。
香港毕业生的薪资分布水平与内陆高校有很大差异,受惠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超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等,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土木建筑桥梁、电子通讯、材料、机械等专业都是热门报考专业。如果香港澳门的高校在理学和工学领域加强与内陆高校合作,能够合理优化资源。
2. 内地国际化人才的紧缺与高校国际化视野不足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理念,发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积极加深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消除旧秩序里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之间的贫富悬殊,深度参与国际秩序调整,携手应对全球变暖等挑战。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需要加强港澳与内地高校科技类合作的前景研究和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研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都需要一大批国际化水平高的人才,而现有广东高校在此方面存在短板。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社会工作等方面都需要一大批既懂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业务的人才。这为香港澳门与内地高校建立合作提供了想象空间。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的模式与路径
高校合作并无明确的概念界限,范围比较宽广,鉴于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体现我国“一国两制”,涉及三个海关、货币等差异,为高校合作增加了协同效果,也带来了系统难度。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从合作模式、区位选择和政策利用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
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一是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包括机制性的学分互认、学生和教师交换、学历学位教育合作、委托培养等方式。二是科研合作,包括科研资源共享、联合科研攻关、课题申报等。三是政府组织,包括高校与地方政府、其他高校、大型组织合作组织新的学校、校区、研究机构、实验室等。四是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办学合作相关的业务、文化融合、产业生态等。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要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避免拍脑袋和面子工程。
区位选择方面应兼顾多方利益。首先,港澳和内地高校应以市场化观念双向合作,港澳高校可以积极进入国内市场,与合作伙伴(高校、政府、企业)合作,内地高校也应积极主动进入香港、澳门的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对内地市场的认知优势和产业联系,积极发展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其次,高校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要更加积极参与多层次的高校合作,例如深圳在一线城市中,明显存在高等教育的短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为深圳带来机遇,有利于加快引进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推进重点实验室集群建设等。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对深圳高教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高等教育也应该借助“双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实现赶超。类似的,佛山、东莞等城市也应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
充分利用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关于高校对外合作业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教育部重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与交流。在《纲要》颁布后,教育部积极谋划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发展,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制定了《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工作备忘(2019-2020年)》等,应切实研究政策利好,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合法合规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小军.“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9):17-22.
[2]卢晓中,卓泽林.湾区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2):90-98.
[3]何吴钰,钟敬强,曾一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9(10):33-34.
[4]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69.
[5]李家新,谢爱磊,范冬清.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础、困境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4-90.
[6]李晶,刘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逻辑与进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31-36.
[7]李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回顾与前瞻[J].现代教育论丛,2019(5):42-48.
[8]章熙春.實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3-11(16).
[9]马早明,俞凌云,杨励.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2-17+189.
[10]陈先哲,陈雪芹.多中心之下的融合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挑战与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19.
[11]曾一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态势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3):48-51+73.
[12]许长青,郭孔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国际经验与政策创新[J].高教探索,2019(9):5-13.
[13]焦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战略联盟构建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8(8):20-24.
[14]尤彧聪,易露霞.粤港澳大湾区商科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创新驱动模式和路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9(1):53-59.
[15]胡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舞蹈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机制研究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9(11):82-83.
[16]冼雪琳,安冬平.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合作模式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