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中心救治的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80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以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病例为对照组共90例,以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以2016年8月-2018年8月的病例为观察组90例,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及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改善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055-002
創伤性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综合征,其主要是指机体受车祸、强烈撞击等创伤后所造成的大量失血、失液、微循环灌注不足现象,极易造成机体组织器官出现缺氧、缺血症状,进而极易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及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尤其是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差,病情更加危重,致死率也相对较高。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我院中心于2016年初开始研究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对救治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救治的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对照组,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救治的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观察组进行分析研究。对照组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患者年龄61-82岁(72.9±2.9)岁;受伤部位:胸部30例,腹部41例,四肢盆骨19例;观察组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患者年龄61-84(73.5±3.2)岁;受伤部位:胸部34例,腹部39例,四肢盆骨17例;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方法救治患者时快速评估其病情,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是可行气管插管处理,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对照组行常规复苏治疗,给予患者早期快速补液治疗,遵循早期、大量、快速补液原则进行治疗,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观察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按照先快后慢的原则进行液体补充治疗,维持患者收缩下至70mmHg后,下调输液速度,促使收缩压维持在70-80mmHg。两组患者在行液体复苏的同时,快速送往医院(非直属急救站网络医院),到达医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及血红蛋白浓度(HGB);(2)对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乳酸(BLA)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等;(3)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将数据资料输入spss20.0处理,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与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复苏液体应用情况及HGB水平对比 两组在复苏液体使用量及HGB水平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3.讨论 创伤出血极易导致循环血量减少,甚至可导致患者休克或死亡;特别是老年患者,其致死率更高。因此,临床上意义必须充分重视。液体复苏治疗是当前临床上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有效方式,其主要是通过纠正患者滴血容量、促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的方式来达到保证有效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缺氧缺血症状的效果。既往临床上通常将积极液体复苏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即遵循大量、快速补液方式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血容量,以防止休克加重。然而,临床研究显示液体复苏多是以出血己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在出血未控制的前提下,早期大量输血极易稀释凝血因子,对己形成的血栓造成破坏,进而极易加重出血,甚至增加死亡风险。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则是在控制学出血,以限制液体输注量及输注速度的方式,促使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复苏方式。其可通过一个复苏平衡点适当的恢复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情况,并可避免对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造成加大干扰,这对减少创伤后期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055-002
創伤性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综合征,其主要是指机体受车祸、强烈撞击等创伤后所造成的大量失血、失液、微循环灌注不足现象,极易造成机体组织器官出现缺氧、缺血症状,进而极易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及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尤其是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差,病情更加危重,致死率也相对较高。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我院中心于2016年初开始研究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对救治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救治的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对照组,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救治的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观察组进行分析研究。对照组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患者年龄61-82岁(72.9±2.9)岁;受伤部位:胸部30例,腹部41例,四肢盆骨19例;观察组90例,其中男53例,女37例,患者年龄61-84(73.5±3.2)岁;受伤部位:胸部34例,腹部39例,四肢盆骨17例;两组基本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方法救治患者时快速评估其病情,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是可行气管插管处理,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对照组行常规复苏治疗,给予患者早期快速补液治疗,遵循早期、大量、快速补液原则进行治疗,维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观察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按照先快后慢的原则进行液体补充治疗,维持患者收缩下至70mmHg后,下调输液速度,促使收缩压维持在70-80mmHg。两组患者在行液体复苏的同时,快速送往医院(非直属急救站网络医院),到达医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及血红蛋白浓度(HGB);(2)对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乳酸(BLA)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等;(3)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将数据资料输入spss20.0处理,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与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复苏液体应用情况及HGB水平对比 两组在复苏液体使用量及HGB水平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3.讨论 创伤出血极易导致循环血量减少,甚至可导致患者休克或死亡;特别是老年患者,其致死率更高。因此,临床上意义必须充分重视。液体复苏治疗是当前临床上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有效方式,其主要是通过纠正患者滴血容量、促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的方式来达到保证有效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缺氧缺血症状的效果。既往临床上通常将积极液体复苏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即遵循大量、快速补液方式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血容量,以防止休克加重。然而,临床研究显示液体复苏多是以出血己控制的休克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在出血未控制的前提下,早期大量输血极易稀释凝血因子,对己形成的血栓造成破坏,进而极易加重出血,甚至增加死亡风险。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则是在控制学出血,以限制液体输注量及输注速度的方式,促使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复苏方式。其可通过一个复苏平衡点适当的恢复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情况,并可避免对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造成加大干扰,这对减少创伤后期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