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对4739名3岁以下婴幼儿发展的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家庭流动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真实状态下,流动婴幼儿发展显著落后于非流动婴幼儿;在控制个体特征、家庭层面的混淆因素后,流动婴幼儿与非流动婴幼儿在早期发展上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倾向值匹配后,不同亚群体中家庭流动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均不显著.为保障流动家庭及婴幼儿的公共服务权益,政府应着力构筑流动家庭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呵护流动家庭婴幼儿起点公平.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4739名3岁以下婴幼儿发展的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家庭流动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真实状态下,流动婴幼儿发展显著落后于非流动婴幼儿;在控制个体特征、家庭层面的混淆因素后,流动婴幼儿与非流动婴幼儿在早期发展上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倾向值匹配后,不同亚群体中家庭流动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均不显著.为保障流动家庭及婴幼儿的公共服务权益,政府应着力构筑流动家庭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呵护流动家庭婴幼儿起点公平.
其他文献
百年前从北大沙滩红楼走出来的“新青年”引领着社会的思潮,百年后仍然影响着当代的中国青年,在《播火》中,我们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和口吻与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话.rn在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感慨万千.一幕是在原北大二院的“亢慕义斋”.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递到学生中,在他的指导下,北大学生秘密成立了“马克斯学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群体的入党积极性,既与党员队伍建设息息相关,也反映了年轻世代的政党认同.受访者“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态度与行动是其入党积极性的有效观察指标.问卷调查发现,六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中,近八成受访者已经递交或准备递交入党申请,其入党积极性受到多面向的政党认同影响:政党价值中的理想信念认知、情感信赖,政党组织认同中日益严格的入党标准感知、正面积极的党员形象认同,均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与此不同,政党绩效认同虽有助于其政党情感生成,却未能催生其入党意愿,政党情感认同与
依据2011年和2021年两次共对4232名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大学生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发现2021年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处于较高水平,与2011年相比呈现明显的积极变迁态势,但大学生对部分维度的认同水平依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是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同辈群体因素、国外英文网站接触度等外部因素和主体内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制度显著优势认同、制度比较优势认同以及抗疫成功正向归因等是影响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同的重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工作任务的转变,与时俱进地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百余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即始终遵循以青年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施以青年运动和青年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关键举措,履行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总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不断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激发新时代青年担当作为.
时间如白驹过隙,2021在不经意间就已结束,打开年度账单,不出我所料:饮食方面的花费占了大头,达到48.26%,其次是购物占25.26%,娱乐占9.42%,剩下则是一些细碎的开销.rn回望这一年,我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把钱花在吃上.吃,真的能带给人超高的幸福感,而且简单易得.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骨干力量和优秀代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执政党的根基建设.以往关于大学生入党意愿的研究普遍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意愿较强,但缺少对入党意愿进行更深入的组群分析.本研究对上海市16所本科院校进行三期综合调研,发现上海高校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庆祝活动之后及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呈逐渐增加趋势.另外,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在性别、年级、户籍、担任班干部、学生成绩、专业和高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采用2SLS工具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党史认知对入党
晚上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在晒她家的晚餐,应该是自己做的,糖醋小排、麻婆豆腐、可乐鸡翅、香菇肉片、蚝油生菜……荤素搭配,看着很让人眼馋,可等我再仔细看一下她装菜的器皿,一下子就没了胃口.有超市的赠品塑料盆,有缺了豁口的碗,有搪瓷缸、玻璃碗,还有几个颜色、大小都不一样的盘子.菜是好菜,也许色香味俱佳,但因为这些装菜的家什,菜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数字政府建设是当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主线.“大问题”研究为数字政府助力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全新的观瞻视角,宏观维度上要强化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耦合,中观维度上要厘清与平台政府的关联,微观维度上要精准洞察撬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小切口”.由此,可基于历史观、现实观和未来观分别从工具逻辑、价值逻辑和治理逻辑三个测度刻画数字政府建设的脉络理路.未来的数字政府需谋划宏观方略与微观实操深度融合的顶层框架和行进方略.这种“因何、依何、如何”的建构逻辑为后续数字政府理论创新
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以广东省深圳市S中学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初中生的社会资本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发现:初中生发生校园欺凌几率较高,曾实施过校园欺凌和遭受欺凌的比例分别是19.5%、47.1%;年级、性别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有一定关联,初二学生更易实施言语性欺凌,男生实施和遭遇肢体性欺凌的几率均高于女生;初中生的社会资本对校园欺凌有双重防护作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实施行为,也能避免其成为被欺凌者.因此,在制定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时,需充分考虑社会资本的信任、规范与社会网络的
对多家整形机构展开的田野调查和相关网络民族志研究,揭示了青年整形由一种传统的医疗行为转向大众化“医疗美学”的社会机制,具体包括:以塑造身体特征的情绪表达内涵的情绪美学,构建“医疗美学”的文化基础;通过强化个体责任与市场化运作的速度美学,实现“医疗美学”转向的文化表达;低价诱惑和“美丽贷”的双重变美陷阱的消费美学,构成“医疗美学”转向的经济基础;塑造运气与“整商”的修复美学,实现“医疗美学”的社会化再生产;以暴力形式定义美的标准的暴力美学,形塑其非正式的社会控制.青年整形大众化的乱象可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规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