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析 《曹刿论战》 中鲁庄公的形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就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产生分歧,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评价”的研究性学习步骤对传统分析阐明个人见解。作者认为鲁庄公非但不“鄙”,而且大智。
  关键词: 研究性 鲁庄公 曹刿 鄙智
  1.问题提出
  我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中,学生就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产生分歧,传统观念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肉食者鄙”,所以说鲁庄公是目光短浅的,“未能远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新观点,认为:鲁庄公非但不“鄙”,而且大智。
  2.问题分析
  首先,从作战的条件看:面对曹刿的发问“何以战”,鲁庄公回答了依靠作战的三个条件,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鲁庄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如此不自私,不贪得无厌的他怎能不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此确立其在“中央”的核心地位呢?左右朝臣吃其俸禄,受其恩惠,怎能不会对鲁庄公出谋划策、分担忧愁、“不懈于内”、“忘身于外”呢?这是不是鲁庄公的“一智”?
  鲁庄公“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想得到神灵的保佑,在当时的春秋初期,又岂可厚非?且其虔诚之心与古与今,与神与人又何其可贵?既然鲁庄公以诚信为本,说话算数,讲信用,办实事,“小惠”怎能“未孚”?若按曹刿的逻辑,“神弗福也”则战争会败,那是不是说“神福”则战争会胜呢?既然鲁庄公和曹刿都是有神论者,又怎能分出一“鄙”一“智”呢?单就讲诚信这一点,我觉得这是鲁庄公的“二智”。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种办事严谨,秉公执法,尽职尽责,让事实说话的君主,又怎能不得到举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以情”断“狱”,我觉得这是鲁庄公的“三智”。
  有了有福同享的君主,岂能没有有难(国难,“齐师伐我”)同“挡”的朝臣与子民?一个大公无私、诚实守信、秉公执法的君主,民心岂有不得之理?如此之“公”,分析家说其“庄公一答,已见其鄙,庄公二答,再见其鄙,庄公三答,始有所悟”“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缘何道理?“忠之属也”的鲁庄公是“可以一战”的,加上本次戰争的性质,其实战争的胜负已定了。“公将战”又何妨?“曹刿请见”又有何必要?且对“肉食者”一概而论,本身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谁敢言“肉食者”皆“鄙”乎?
  其次,从鲁庄公对曹刿的信任看:全力备战之时,鲁庄公没有因为曹刿是一介“布衣”,没有因为他说出“肉食者鄙”这样偏激之话而愤怒和看不起他,不但接见了他,而且认真回答了他的提问。这可不可以说鲁庄公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呢?身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一国之君,把军事指挥权大胆地交给了这个自认为“不鄙”、毛遂自荐的人,虚心听取了他的建议,并认真请教进军、追击的经验。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用人唯贤、用人不疑、虚心好学的国君,这可不可以说是鲁庄公的又一智呢?
  再次,从长勺之战的经过看:战时临时招募的鲁军一次未“鼓”,竟能抵挡住已“三鼓”的齐军,且最终使齐军“败绩”,难道能说这仅是鲁军未“鼓”的原因吗?久攻鲁军不下且已“三鼓”的齐军,“勇气”已“竭”,败局已定,“公将驰之”又何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岂不太小心翼翼了?有这个必要吗?我认为这是耽误了追击敌军、扩大战果的大好时机。正是因为鲁庄公平日的出色表现,治国有方,正是因为他大公无私、诚实守信、秉公执法,所以他得到了朝臣、子民的充分信任与全力支持,才最终在关键时刻形成一种同仇敌忾、战不可摧的“勇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勇气”才最终打赢这场漂亮仗。
  3.问题假设
  假设鲁庄公是“鄙”的。
  假设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经学生充分讨论,做出了如下验证。
  4.问题验证
  (1)鲁庄公若是“鄙”的,那他一定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家伙,诸如“衣食所安”一类的东西,他必敢“专”也,必不“以分人”,最终肯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局,还去指挥战争并取得胜利岂不成为天方夜谭?可事实上,鲁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说明他们的合力很强,说明鲁庄公的人缘很好,人们都很拥护他。鲁庄公舍小得大,目光之长远可见一斑。如此之人还能说是“鄙”的吗?
  (2)鲁庄公若是一个平庸的国君,那他一定治国无方,举国上下定是一盘散沙,一旦发生战争,即使拥有常备军也将不堪一击,何况当时还要临时招募,去招募谁?谁还会为这样的国君卖命?可事实上,他们不但被招募来了,而且这些被临时招募的鲁国百姓,竟阻挡住了齐军的强大攻势,并取得了胜利,这难道不是鲁庄公的功劳吗?试想,鲁庄公平日若不讲信用,不理朝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老百姓谁还会为他卖命?在这种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岂不是笑话?
  5.问题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学生最终得出结论:鲁庄公不“鄙”,大智;鲁庄公不是一个平庸的国君,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
  6.问题评价
  虽然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分析也有偏颇之处,但体现了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材,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这些分析、假设和结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技巧。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制初级中学第八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先知》被世界读者称为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在其中用纯洁美丽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爱的哲理,但在《先知》中“爱”的理念是什么?作者给“爱”赋予了怎样的特性?这值得探析。本文通过对纪伯伦《先知》(冰心翻译版)28篇问答中出现“爱”这个特性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联系纪伯伦的生平和创作《先知》时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先知》中“爱”这个广泛而抽象的理念,有利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先知》这
摘 要: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见长的作家。《大卫·科波菲尔》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个人传记小说,小说展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历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黑暗。本文旨在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矛盾性格。一方面,大卫是坚强、善良、自立的。另一方面,他是懦弱、狡猾、有依赖性的。  关键词: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矛盾性格  一、引言  《大卫·科波
摘 要: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以来,高中语文选修课从实验区的几个省市走向全国。截至目前,经过专家学者十余年的研究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对选修课认识不足、學生选择权丧失、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 实施 反思  一、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高考复习课,违背
摘 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史记·货殖列传》中商人的治生之道及其规律。关于治生之道,按照商人所从事的行业性质加以区分。关于规律,本文共总结了四点:逐时知物;无息币;因地制宜;善于择人,智勇双全。  关键词: 史记 商人 治生 规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史学观总结了汉武帝以前工商业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商人治生之道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本文将初步分析《货殖列传》
摘 要: 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立人之一,一般认为他的哲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纵观他的哲学生涯,其哲学创作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拒斥形而上学。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可说与不可说”观点,在后期哲学提出的“不要想而要看”观点,一反传统哲学追根寻底的探索精神,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神秘主义和怀疑论倾向。本文通过分析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特征和对哲学的变革性展现其神秘主义的意义和缺陷。  关键词: 维特
摘 要: 古诗词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其字、词、句意等都与现代白话文存在很大的区别,学习难度大。每首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用词委婉含蓄,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坚定不可动摇的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对意境的挖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挖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