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中期是指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
成化朝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因而青花纹饰的笔道上,带有黑斑,青花呈色浓艳。成化中期,因“苏青”料断绝,遂改用江西乐平县所产的青花钴料——俗称平等青,又称“陂塘青”。这种国产料,经过精加工后,青花呈色给人以柔和、淡雅、透彻的感觉,再没有永乐、宣德“苏青”料的那种颜色深浅不均及出现蓝黑色结晶斑点的现象。平等青适合人物绘画及各种题材的图案绘画,从而增强了瓷器上的装饰效果。因此,成化时,青花瓷上的人物纹多见,这不同于永乐宣德青花瓷。
弘治生产的青花瓷器,与成化时期无明显差别,特别一些无款识的器物很难区分,以致学术界有“成、弘不分”之说。据笔者研究,这两朝还是很容易区别的,至少在绘画的构图上,成化、弘治,各有各的风格,甚至可一目了然。由于明中期成化至正德的图案花纹总体上以疏朗取胜,故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器物,在晚明与清代享有盛誉。
“成化无大器”,是这一时期瓷器在造型上的一个特点,传世品大多在一尺大小以内,少见有宣德时期的大器。而弘治正德偶见有一些大件器。
成化以前,在纹饰上有一支笔的绘画特点。所以,线条同图案轮廓内的青色混为一体。成化以后出现两支笔工艺,渲染层次多了,轮廓线分明了。
此外,同清代瓷器相比较,总体上,明代器物的釉汁显得肥腴、古拙、釉面不太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
成化款
1. 均为六字两行款,不见四字款。
2. 均为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青花楷书款有六字两行双圆圈和六字两行双方线款。还有从右到左六字一行横款和单一“天”字等写法,无论双圈还是双框线,款识一般都和款字靠得较近,不像宣德的双圆圈与款字分隔较远和款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双框线往往显得不够工整,线条不够垂直,颜色浓淡不一。清代和民国仿品没有这种特征。清康、雍时的仿款,跟原件有很大差距。现代仿品在上世纪时,亦多有偏差。真正把成化款写好、写逼真的,大体出现在21世纪景德镇的高仿品件上。
3. 字体“古拙”、“体肥”,采用藏锋的笔法。善用粗笔道,字体柔中有刚,圆润古拙。用10倍放大镜看,字体的青料色泽显得下沉,周围如浮雾欲盖。赝品则少见此现象。
正德青花料部分用乐平的平等青,色呈浅淡;部分用江西上高县石子青,由于石子青含锰量较高,青花色泽浓中带灰,因此,正德时的青花色调,许多较前朝稍显灰暗。晚期曾使用“回青”,青色浓艳。正德时胎体多数较厚重,这较前朝略有区别,透明釉之釉色闪青。
成化器釉色
成化早期青花仍用进口青料,青色浓艳,中期后改用国产平等青,青色淡雅。正德时,官窑的青花料多数用江西乐平所产平等青,色泽较浅淡;民窑大多用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正德晚期还使用“回青”料,产量不多,青色浓艳、蓝中泛微紫。正德的胎骨,多数较前朝厚重,器身所罩的透明釉,白中闪青。
明代胎体有些迎光透视呈肉红色,清代是青白色。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a而言。有的露胎处,可见到黑褐色金属氧化物的斑点(永宣至空白期尤多见)。民窑器,正德以前,胎的底部多为涩胎,嘉靖后多数为釉底。
明代民窑器物多见刮胎痕,尤其在器内与底部。成、弘一些精品件,在器内偶见有旋坯痕,即细旋纹。嘉、万时期一些大件官窑器,其底部的修坯,亦见有旋削痕。
成化朝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因而青花纹饰的笔道上,带有黑斑,青花呈色浓艳。成化中期,因“苏青”料断绝,遂改用江西乐平县所产的青花钴料——俗称平等青,又称“陂塘青”。这种国产料,经过精加工后,青花呈色给人以柔和、淡雅、透彻的感觉,再没有永乐、宣德“苏青”料的那种颜色深浅不均及出现蓝黑色结晶斑点的现象。平等青适合人物绘画及各种题材的图案绘画,从而增强了瓷器上的装饰效果。因此,成化时,青花瓷上的人物纹多见,这不同于永乐宣德青花瓷。
弘治生产的青花瓷器,与成化时期无明显差别,特别一些无款识的器物很难区分,以致学术界有“成、弘不分”之说。据笔者研究,这两朝还是很容易区别的,至少在绘画的构图上,成化、弘治,各有各的风格,甚至可一目了然。由于明中期成化至正德的图案花纹总体上以疏朗取胜,故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器物,在晚明与清代享有盛誉。
“成化无大器”,是这一时期瓷器在造型上的一个特点,传世品大多在一尺大小以内,少见有宣德时期的大器。而弘治正德偶见有一些大件器。
成化以前,在纹饰上有一支笔的绘画特点。所以,线条同图案轮廓内的青色混为一体。成化以后出现两支笔工艺,渲染层次多了,轮廓线分明了。
此外,同清代瓷器相比较,总体上,明代器物的釉汁显得肥腴、古拙、釉面不太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
成化款
1. 均为六字两行款,不见四字款。
2. 均为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青花楷书款有六字两行双圆圈和六字两行双方线款。还有从右到左六字一行横款和单一“天”字等写法,无论双圈还是双框线,款识一般都和款字靠得较近,不像宣德的双圆圈与款字分隔较远和款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双框线往往显得不够工整,线条不够垂直,颜色浓淡不一。清代和民国仿品没有这种特征。清康、雍时的仿款,跟原件有很大差距。现代仿品在上世纪时,亦多有偏差。真正把成化款写好、写逼真的,大体出现在21世纪景德镇的高仿品件上。
3. 字体“古拙”、“体肥”,采用藏锋的笔法。善用粗笔道,字体柔中有刚,圆润古拙。用10倍放大镜看,字体的青料色泽显得下沉,周围如浮雾欲盖。赝品则少见此现象。
正德青花料部分用乐平的平等青,色呈浅淡;部分用江西上高县石子青,由于石子青含锰量较高,青花色泽浓中带灰,因此,正德时的青花色调,许多较前朝稍显灰暗。晚期曾使用“回青”,青色浓艳。正德时胎体多数较厚重,这较前朝略有区别,透明釉之釉色闪青。
成化器釉色
成化早期青花仍用进口青料,青色浓艳,中期后改用国产平等青,青色淡雅。正德时,官窑的青花料多数用江西乐平所产平等青,色泽较浅淡;民窑大多用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正德晚期还使用“回青”料,产量不多,青色浓艳、蓝中泛微紫。正德的胎骨,多数较前朝厚重,器身所罩的透明釉,白中闪青。
明代胎体有些迎光透视呈肉红色,清代是青白色。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a而言。有的露胎处,可见到黑褐色金属氧化物的斑点(永宣至空白期尤多见)。民窑器,正德以前,胎的底部多为涩胎,嘉靖后多数为釉底。
明代民窑器物多见刮胎痕,尤其在器内与底部。成、弘一些精品件,在器内偶见有旋坯痕,即细旋纹。嘉、万时期一些大件官窑器,其底部的修坯,亦见有旋削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