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院校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实施很多年,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地位,传统的导师制已经不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出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型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双师型
“現代学徒制”[ 1 ]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创新,在高职院校制定明确的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的规章制度前提下进行,在教师队伍中选拔具有双师素质、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实施,导师和学生的协作一定要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主要创新模式如下:
一、制度的保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晚,在办学层次和教学模式上还不够完善。对于“现代学徒制”来讲,制定这方面的制度规范就显得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可借鉴和参考的模式比较少,就得针对自己的办学状况,逐渐积累着方面的经验。“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一定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核心体现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上来,把“现代学徒制”纳入教学工作的常态化,并工作量化。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建设重点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每个学校也都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技能水平,建设“双师型”[ 2 ]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学徒制”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双师素质,选用有一定下厂经历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出指导方向,而且要符合实际工厂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最好选择具有实际科研价值横向课题。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在指导过程中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专业素养[ 3 ]去影响学生,以提升其专业素质。
三、依据专业兴趣因材施教[ 4 ]
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的兴趣不尽相同,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爱好,这可能是自我行为,也可能是他人影响的。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努力培养他的专业爱好和兴趣,这也是完全可行的。每个专业都有许多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指导教师给出自己的指导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解释和选择。方向选择是在学生入校一学期以后实施的。通过一学期的教与学,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选择就不会太盲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了一定相互了解。学生选择方向的以后再选择该方向下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只有依据专业兴趣因材施教,“现代学徒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现代学徒制”贯穿始终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法要贯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已开始入学就给学生介绍“现代学徒制”基本思路,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介绍”现代学徒制”,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在双向选择[ 5 ]以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要保证”现代学徒制”制度中要求的指导时间或者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刻与指导教师联系。以后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都要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和生活始终。
五、“现代学徒制”实践
我院机电工程系从2013年实施”现代学徒制”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较大的反响,得到学校、工厂企业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学校在“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制定上积累了经验,工厂企业通过横向课题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指导教师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学生受益最大,不仅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2013级机电一体化1、2班学生实施“现代学徒制”,2013级机电一体化3、4班学生没有实施“现代学徒制”,相比较,实施的班级2013-2014学年平均成绩提高5.4%,2016年一次性就业率高出8.6%,充分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效果。
六、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不断寻找“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方法是关键。“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一个教学新思路,通过实践检验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还有很多的上升空间。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是有益的,有效地整合专业教师资源,而且可以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杰.高职院校试行"综合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2-13.
[2] 杨黎明.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3] 徐瑾劼.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76-177.
[4] 凡奇.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77-79.
[5] 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37.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教育规划项目(GH141038)
作者简介:
张秀礼(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机器人。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双师型
“現代学徒制”[ 1 ]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创新,在高职院校制定明确的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的规章制度前提下进行,在教师队伍中选拔具有双师素质、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实施,导师和学生的协作一定要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主要创新模式如下:
一、制度的保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晚,在办学层次和教学模式上还不够完善。对于“现代学徒制”来讲,制定这方面的制度规范就显得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可借鉴和参考的模式比较少,就得针对自己的办学状况,逐渐积累着方面的经验。“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一定要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核心体现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上来,把“现代学徒制”纳入教学工作的常态化,并工作量化。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建设重点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每个学校也都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技能水平,建设“双师型”[ 2 ]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师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学徒制”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双师素质,选用有一定下厂经历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出指导方向,而且要符合实际工厂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最好选择具有实际科研价值横向课题。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在指导过程中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专业素养[ 3 ]去影响学生,以提升其专业素质。
三、依据专业兴趣因材施教[ 4 ]
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的兴趣不尽相同,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爱好,这可能是自我行为,也可能是他人影响的。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努力培养他的专业爱好和兴趣,这也是完全可行的。每个专业都有许多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指导教师给出自己的指导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解释和选择。方向选择是在学生入校一学期以后实施的。通过一学期的教与学,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选择就不会太盲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有了一定相互了解。学生选择方向的以后再选择该方向下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只有依据专业兴趣因材施教,“现代学徒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现代学徒制”贯穿始终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法要贯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已开始入学就给学生介绍“现代学徒制”基本思路,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介绍”现代学徒制”,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在双向选择[ 5 ]以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要保证”现代学徒制”制度中要求的指导时间或者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刻与指导教师联系。以后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都要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和生活始终。
五、“现代学徒制”实践
我院机电工程系从2013年实施”现代学徒制”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较大的反响,得到学校、工厂企业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学校在“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制定上积累了经验,工厂企业通过横向课题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指导教师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学生受益最大,不仅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2013级机电一体化1、2班学生实施“现代学徒制”,2013级机电一体化3、4班学生没有实施“现代学徒制”,相比较,实施的班级2013-2014学年平均成绩提高5.4%,2016年一次性就业率高出8.6%,充分体现了”现代学徒制”的效果。
六、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不断寻找“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方法是关键。“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一个教学新思路,通过实践检验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还有很多的上升空间。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是有益的,有效地整合专业教师资源,而且可以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付杰.高职院校试行"综合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2-13.
[2] 杨黎明.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3] 徐瑾劼.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76-177.
[4] 凡奇.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77-79.
[5] 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37.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教育规划项目(GH141038)
作者简介:
张秀礼(1978-),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