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多,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吸引兴趣,提升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堂;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63-1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程少堂说过,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由此可见,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讲出原汁原味的东西,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体现师生的情感交流和生命体验,从而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语文味”呢?
一、教师本身要具备“语文味”的素养
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这是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受方言或其他因素影响,课堂上发音出现问题,学生出于好奇心和好玩的心理,喜欢争相模仿错误发音,课堂教学就会被打断,影响课堂效果。一名具有“语文味”的教师必定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课堂教学是否有“语文味”与教师讲话的节奏、语调、音色有关。讲解或朗读的时候要有停顿,注意声音要有轻重缓急和高低起伏的变化,以及音色上的美。在节奏把握上,注意顿号之间、逗号之间、句号之间、段与段之间依次停顿的时间由短到长。在语调和音色上,理解与把握了文章内容的情感基调之后,注意句子应当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采用不同的变化,音色上讲究清晰柔美,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比如,讲到一篇关于母爱主题的阅读文章。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因此感情的基调是浓厚而深沉的,那么节奏应当是重重的舒缓。浓烈的母爱让人感动,令人赞叹,为了儿女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母爱的崇高与伟岸,使我们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力、感染力,因此语调也要随之高昂、上扬。
再次,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体内容以及思想情感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只有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师通过自己精美的语言进行包装,才能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课文,与大师展开心灵的对话,再结合学生课堂中的生成性的内容,构造充满情趣意味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融入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中,好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愈饮愈醇香。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语文的“语文味”
什么叫教学?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我们不能将两者对立开来,不可分割,但又有所区别,通过教师的教促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教。所以具有“語文味”的教学课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逐步推广开来。例如高效课堂的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优差搭配。教师提前制定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品味文章的句子和思想情感,最后进行自由展示、自由发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品味“语文味”。
例如,在学习《老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画”说老王、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等。笔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普遍地感受老王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身边的“老王”。例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学生根据笔者的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讨论解决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就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体会语文的“语文味”。
三、情感教学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较多的公式和定义,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比较死板和客观。语文学科是一个带有情感的学科。怎样以情感人,让学生从内心去产生共鸣,这是对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根本要求。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只有带有情感地讲解课文,品析语言,感知思想,学生才会带有情感地去接受课堂的熏陶,内心得到感染,情感得到触动和升华。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用真情去理解课文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就显得容易很多,也就体现出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例如,在学习课文朱自清的《背影》时,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体会的时候,教师应当带有情感地朗读或者让学生看课文视频感受当时的场面。文中有一系列的动词“蹒跚”、“探”、“攀”、“缩”等,可以让学生上台模仿父亲当时的动作,体会父亲的这份艰难和对儿子深沉的爱,从而实现情感上的感染。通过师生关于父亲这个话题的延伸交流,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情感得到升华,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语文味”。
让教师本身具有“语文味”、让学生主动感受“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的情感教学都能够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质。当然要想语文教学课堂更具“语文味”还有其他的方面,但是无论怎样,只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才能让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浓、越来越香。
关键词:教学;语文课堂;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63-1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程少堂说过,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由此可见,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讲出原汁原味的东西,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体现师生的情感交流和生命体验,从而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语文味”呢?
一、教师本身要具备“语文味”的素养
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这是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受方言或其他因素影响,课堂上发音出现问题,学生出于好奇心和好玩的心理,喜欢争相模仿错误发音,课堂教学就会被打断,影响课堂效果。一名具有“语文味”的教师必定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课堂教学是否有“语文味”与教师讲话的节奏、语调、音色有关。讲解或朗读的时候要有停顿,注意声音要有轻重缓急和高低起伏的变化,以及音色上的美。在节奏把握上,注意顿号之间、逗号之间、句号之间、段与段之间依次停顿的时间由短到长。在语调和音色上,理解与把握了文章内容的情感基调之后,注意句子应当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采用不同的变化,音色上讲究清晰柔美,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比如,讲到一篇关于母爱主题的阅读文章。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因此感情的基调是浓厚而深沉的,那么节奏应当是重重的舒缓。浓烈的母爱让人感动,令人赞叹,为了儿女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母爱的崇高与伟岸,使我们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力、感染力,因此语调也要随之高昂、上扬。
再次,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体内容以及思想情感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只有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师通过自己精美的语言进行包装,才能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课文,与大师展开心灵的对话,再结合学生课堂中的生成性的内容,构造充满情趣意味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融入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氛围中,好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愈饮愈醇香。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语文的“语文味”
什么叫教学?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我们不能将两者对立开来,不可分割,但又有所区别,通过教师的教促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教。所以具有“語文味”的教学课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逐步推广开来。例如高效课堂的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优差搭配。教师提前制定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品味文章的句子和思想情感,最后进行自由展示、自由发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品味“语文味”。
例如,在学习《老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画”说老王、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等。笔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普遍地感受老王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身边的“老王”。例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请同学跳读全文,相互交流。学生根据笔者的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讨论解决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就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体会语文的“语文味”。
三、情感教学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较多的公式和定义,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比较死板和客观。语文学科是一个带有情感的学科。怎样以情感人,让学生从内心去产生共鸣,这是对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根本要求。语文学科的情感教学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只有带有情感地讲解课文,品析语言,感知思想,学生才会带有情感地去接受课堂的熏陶,内心得到感染,情感得到触动和升华。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用真情去理解课文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就显得容易很多,也就体现出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例如,在学习课文朱自清的《背影》时,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体会的时候,教师应当带有情感地朗读或者让学生看课文视频感受当时的场面。文中有一系列的动词“蹒跚”、“探”、“攀”、“缩”等,可以让学生上台模仿父亲当时的动作,体会父亲的这份艰难和对儿子深沉的爱,从而实现情感上的感染。通过师生关于父亲这个话题的延伸交流,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情感得到升华,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语文味”。
让教师本身具有“语文味”、让学生主动感受“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的情感教学都能够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质。当然要想语文教学课堂更具“语文味”还有其他的方面,但是无论怎样,只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才能让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浓、越来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