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p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出“重头戏”。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多少年来,我们都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力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花的时间、精力不算少,但效果却不理想。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把握得不好:重知识轻立意、重语言轻思维。其带来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写出了似乎合乎题意的文章,但多是套作、仿作或按照写作惯用的“框架”拼凑编造出来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外壳,思维是核心。评价一篇文章,不只是看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社会意义。因此,写作不仅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我们都力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那么能力和智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笔者认为,作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应该是思维。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应该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上下功夫,在审题、立意、选材和结构方面进行创新,使学生的作文从惯常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解放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抓住一个问题或围绕一个中心,摆脱思维定势的“规矩”,进行无拘无束的联翩思考,广泛地探索与这个问题或这个中心有关的方方面面,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思考,把求同思维转变为求异思维,把单向思维拓展为多向思维,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思维内容的求新创造。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两个方面谈点感悟和体会:
  一、逆向思维——求异中出新意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其特点是: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思考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事物的彼一面。如能运用逆向思维,从“从来如此”的定势思维中解脱出来,反其意而思之,探究出事物的彼一面,必定能挖掘事物的其他方方面面,派生出一个个新鲜的主题。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材料1)某建筑单位的一位领导,雇请了几个人撬取废旧材料上的废铁钉,每人每天可撬取5斤左右,可卖1元钱,而一天要付给每人15元工钱。这位领导究竟是怎么想的呢?答日:“收旧利废,厉行节约。”
  (材料2)有一位镇政府的民政干部到所辖的15个村去办事,整整花了20天时间,步行180多公里才把事办完。人家问他为何这样花力去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时,他说:“花的时间、气力是多了,但我为公家节约了几百元的车费,值得。”
  (材料3)s市石灰岩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难于生存,于是政府决定把这里的群众迁到山外去开创新的生活,但有些人不肯迁徙,说:
  “我要在这里战天斗地,决不怕困难。”
  用定势思维的方式,去赞颂材料1和材料2的“节约”精神以及材料3的“不怕困难”的精神,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分析,材料1、2的所谓“节约”,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时代,实质上是一种时间、人力的浪费。材料3所谓说的“不怕困难”,实质上是一种守旧的、不思变革的思想表现。由此可见,传统的简单的定势思维,有时很容易使认识被表象所迷惑而走入误区,因此,好些问题往往要借助逆向思维去分析思考,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在。如,学生在写《我的家乡》时,总是千篇一律地正面描绘家乡的新面貌,歌颂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然而,是不是每个人的家乡都经济繁荣,精神美好呢?有没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角落?有没有“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还是唱着那古老歌谣”的地方?再就是,有没有“祠堂、神庙建得金碧辉煌,小孩上学没学堂”的情景?我们要从正面看到进步的、美好的,也要从反面认识落后的、丑恶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看问题、思考问题,不能是静止的、唯一的、绝对的,还可以以逆向思维求异、求新,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维的深度。又如原高一6班的一个女学生,在一次写《开学的一天》时,没有写大家普遍写的诸如校园的热闹,师生的紧张与欢乐,以及所谓“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之类旧的话题,而是写这样一件事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辆豪华小车鸣着喇叭,冲开人群,驶进校园,嘎然停下。随后从车上走出一位打扮俏丽的十二、三岁的女孩,女孩身后是一位西装革履、挟着公文包的中年男子和一位穿金戴玉的女人,他们都显得很神气而有身份。人们把目光投向他们,看着那一男一女一左一右地牵着那女孩的手,昂头向校长室走去。……这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位有地位的官员送女儿上学来了。我想,这位官员用公车送女儿入学,说明了什么呢?——那不是借公为私的腐败行为吗?而那个女孩又是怎么想的?——是显得光荣,还是感到羞愧?我怀疑她物质上的富裕和思想上的优越感,必然会成为她求学懒惰的精神鸦片。我认为,当父母的、做子女的都应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这位学生的作文表明,逆向思维往往使文章内容更新颖、主题更深刻。
  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审题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正面,又要认识事物的反面;既要注意认识事物的一般表现和正常属性,又要留心把握在特殊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和反常属性。比如,我们的党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党,这是半过多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但是我们党也曾有过许多失誤和挫折,党的躯体内还存在着“蛀虫”,正如太阳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黑点。老虎有勇猛的一面,所谓虎虎有生气;也有凶残暴戾的一面,所谓毒虎如狼。蚕有无私奉献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等等。这些思维客体的两面性,为学生的作文开拓了创新立意的广阔天地。
  二、多向思维——辐散中见亮点
  多向思维也叫立体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其特点是: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力图把握事物的多方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立体画面。事物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体,而是呈立体的发散状,故不能每题必逆。多向思维则恰恰弥补了逆向思维的不足。作文时,我们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给事物以多方面的说明,多角度的论述,从中挖掘事物的广泛意义,使文章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这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1.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多向思维。如以学生食堂浪费粮食严重的材料写“这样做应该不应该”的文章,许多学生只从粮食来之不易、不应该浪费农民的劳动果实方面去进行简单的说理,说不出“不应该”的更多道理来。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对“不应该”进行多角度的说理:①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名言古训,论述浪费粮食不应该;②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俭以养德”的高尚行为(或用名人节俭的事例),说明要厉行节约的道理;③根据我国的国情(仍有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13亿人每人浪费一点,凑起来可是个大数目),说明应杜绝浪费,厉行节约;④以实际事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不允许浪费一点原材料的事例),说明厉行节约,会杜绝浪费,是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经过这样多角度的说理,文章就显得观点更为鲜明,论据更为充分,说理更为透彻,说服力更大。
  2.根据一个材料展开多向思维,确立不同的中心。例如:A园艺家培育出一种色香味与圆形西瓜无异的方形西瓜。这种方形西瓜容易堆放,便于运输、贮藏。使之由“圆”变“方”的方法是,西瓜还小的时候把它放到透明的塑料方盒里,等它长大了就成方的了。西瓜由“圆”变“方”的事,可从哪些角度去立意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分析,出现了以下五种立意与拟题:①谈创造性思维的重要;②可贵的革新意识;③定向培养,重在实用;④就是要有纪律约束;⑤赞“形变质不变”。
  总之,发散思维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新课程下作文教学需下力气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做教师的首先应认真地反思自己,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发散思维触发出更多写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闪烁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尔崧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均是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出来的,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學方案。且只有正确理解了如何“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呢?下面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
期刊
“三导”教学理念:“导学——导疑——导练”,提倡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新课标所强调的一个理念是: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随
期刊
记得第一次上区级阅读课评优时,因上课铃声还没响,我和同学静静地坐在主席台上等待着,整个教室显得很压抑。一个同学说想上卫生间,我点头同意。接着陆陆续续有同学提出要上卫生间,台上没剩几人,而出去的同学好一会儿也没回来。是怎么回事?我走到教室门口一看,好多同学都站在门口,说是太紧张,不敢进去。我突然意识到,台下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坐在这样的大教室上课,课前的沉默无疑增加了同学们的紧张。而刚
期刊
活动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逻辑起点,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建构主义认为课堂中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数学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从课本到演算的学习方式,增强实践环节,以现实环节中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强化“数学应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加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期刊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论断一方面揭示了人类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担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发现、研究、探索知识的兴趣,便学生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创设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呢?  一、尝试表演,培养参与意识  地理课的内容有些
期刊
习总书记在五四谈话中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教育兴,国家兴。青年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适应新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十
期刊
【策划人语】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通知引述总书记的讲话,“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用中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把什么带进课堂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应把什么带进课堂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和体会:  一、把生活带进课堂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从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静态的语言文
期刊
故事之一:你的心过门了吗?  洞房花烛夜,当新郎兴奋地揭开新娘盖头,羞答答的新娘正低头看着地上,忽视间掩口而笑,并以手指地:“看,看,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  第二天早上,新郎还在酣睡,新娘起床看到老鼠在吃大米,一声怒喝:“该死的老鼠!敢偷吃我家大米!”“嗖”的一声一只鞋飞过去,新郎惊醒,不禁莞尔一笑。  此故事没别的意思,只想问问那些新进的员工甚至是一些干了两年、三年的老员工,当初你为何选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