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湖北黄陂出了个大总统叫黎元洪。有一个商人就做了一个广告。他对黎元洪说:总统您缔造了民国,我刘祥缔造了汉口。
这位刘祥,当时在汉口被人称为“地皮大王”。他拥有上起舵落口,下到谌家矶,前抵中山大道,后至张公堤的大片土地,论堆头,比同一时期在上海大肆“圈地”的犹太人哈同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时人评说当时中国有三位地产大王:一是上海的哈同,二是天津的高星桥,三就是汉口的刘歆生。
“鸭娃”做买办
刘祥1857年出生在汉水北岸的柏泉,字叫歆生,成名后社会上叫他刘歆生的居多。刘歆生因为家贫,自小吃过不少苦,年少的时候替人家放鸭子也喂过牛,那么,他是如何从“鸭娃”到“地皮大王”的呢,这种改变首先要经历的不是财富积累,而是眼光心胸的变化。而西方的传教士们帮了刘歆生的忙。
早在他出生之前,柏泉这个地方就有了教堂和神父。刘歆生家从祖父一代开始就皈依了上帝,因此刘歆生也受洗入教,与汉口天主堂神父金宝善相识。金神父见刘家贫困,借钱200串给刘家开牛奶坊,刘歆生成了送奶工。他后来也入堂奉教,并学会了英语。这一手会说“洋话”的本事,使外国神父介绍他进立兴洋行时少了许多顾虑。别看刘歆生初进洋行不过当的是杂役,凭着一股机灵和勤勉,他很快获得了信任,当了立兴的洋买办。不久,又成为了法商东方汇理银行的买办。
应该承认,这一段洋行和银行买办的经历,是刘歆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他们那一辈之前的中国商人,做生意虽然不乏眼光远大之人,但所见所历不过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的路数。刘歆生这一班买办是中国最先看到洋人如何做生意的人。他们发现,原来一块钱本金是可以做十块乃至百块千块钱生意的,其间的关键是怎样把天下的鸡最大限度地借到自己家来下蛋。
借鸡下蛋
经过了许多“实习”的刘歆生,在经营了一系列的生意之后,终于把眼睛盯住了后湖这一片多难的土地。原来,汉口这个都市到了刘歆生时代,仍然被水围困着。一到涨水季节,只有长江、汉水堤防和现在中山大道一线构筑的城堡能作城市屏障。中山大道以外的大片土地,只能眼睁睁地让水泡着。倒霉的是后湖农民,赖以谋生的土地没有了,便有人将已成湖面的田地贱卖,以换得一升半斗,或者将卖田所得充作本钱。做一点小生意。
刘歆生在汉口的起起落落里,看到了一种趋势:商业、金融业的大发展,使1864年建起的城堡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汉口迟早是要向后湖拓展的,汉口城迟早是要拆的。正是出于这种超前的估计,刘歆生起了早床也赶了早集。
他以涨水季节作突破口,低价买得大片土地。在“圈地”的时候,刘歆生几乎调动了一切有助于达到目的的手段。首先是“挂旗”,即把买下的土地统统挂上立兴洋行的旗号。在当年的汉口,这大旗足可作虎皮,吓退许多争利者。资金的调动,他把自己的全部资金和义兄刘长荫资助的银两都用于购买土地,还充分利用外国银行买办的地位,向银行钱庄高息借款。在土地丈量上,刘祥买地不以亩论价,而是以“桨”论价,即以一桨划去,船动船停的距离为计价单位。如此买法,显然是将肉盘作了豆腐价。这些手段,由粗入细,由纲及目,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几年之内,他收购了方圆60平方公里之内的湖荡地,几乎囊括了市区可能发展的全部土地,成为名符其实的“汉口地皮大王”。
英国商人自1861年开辟汉口英租界以后,通过四十年的经营而大获其利。这时候,他们越来越觉得原先划定的上起江汉关,下至合作路f路名用今名,下同),前抵长江边,后至鄱阳街的英租界过于狭小。便有意向中山大道方向蚕食。英租界当局决定扩宽江汉关背后的太平街,并将其延伸至汉口城堡(现中山大道)。但这块地是刘歆生的,于是他们和刘歆生谈起了交换条件,反正是要达到逼刘歆生“让基筑路”的目的。而刘歆生当初买地,为的就是等待机会,把土地变成拓展城市的基础。所以英国人提出“让基筑路”,对他来说正是将潜在增值变成现实增值的天赐良机:当时的汉口,繁华之区越来越向租界逼近,在华洋交界之处筑一条路,无疑是为商家筑下一条日进斗金的宝路。
这时不答应更待何时,于是,精明的刘歆生在洋人面前大作慷慨状,没让他们费唇舌就同意让基。但附加条件却不含糊:路名要叫歆生路(今江汉路一带),路两边开发的权利归他所有等等。刘歆生和英租界当局,一个要补锅,一个要锅补,就这么一拍即合,达成了让基筑路的协议。
歆生路修成之后,刘歆生就在路两侧开发起来了。正如他事前估计的那样,地价的飞升,门面租金的飚升,早把他让出的土地之所值赚回,还翻番地大得其利。刘歆生的开发,使得很多商界大亨、政界巨头眼红,于是争相仿效,让汉口出现房地产开发热。在这些开发中,刘歆生仍然用让基筑路的方式与各路豪客合作。于是,上起江汉路,下至车站路,前抵中山大道,后至铁路边(现京汉大道)的“模范区”诞生了。马路两边,一个一个的里巷建成了。参与投资的,既有官至省主席的政界人士,也有汉口开埠以来的新贵和巨富。
俭朴的“地皮王”
刘歆生不仅在地产、房产的转换中得到经济利益,还不失时机地发展相关产业。1901年,刘歆生开办填土公司。汉口地势低洼,修路造房,都少不了一个“填”字。刘歆生本来就开有铁工厂,这时候从德国购得小机车车头,把小铁轨架到后湖地区,用机器挖土,填平中山大道两边(当时是城内外)大大小小的水凼子。
在前进一路至前进五路这条线上,刘歆生不仅让基,而且还建起一些造价便宜的民居出租。刘歆生一生喜欢铺摊子,那么他是怎么“十个坛子九个盖”,轮流把它们盖上的?他的原则是:近租界处,投资从宽,出租从严;远租界处,投资从严,出租从宽。这一宽一严的摆法,就把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分得很清晰了:那些棚户区,能像江汉路上的房子一样投资吗?正因为如此,在棚户区租他的房子,自然只要交得起房租就行了。看来,大商人的确不是荷包里胀痛了才去做生意,而是在流来流去的金银河里捞金银。
在一般人看来,号称“地皮大王”的刘歆生有那么大的产业,又有极尽一时之盛的私家园林,日常生活该是多么豪奢呢。实际情形却相反,刘歆生生活极其简单,不是宴客招待朋友的时候,一般不大去他的“刘祥花园”。平日饮食,有一鸡汤或牛肉汤即可。可以说,刘歆生身上明显地保留着创业者的俭朴。然而在事业上,他的胃口却很大很大,大得似乎没有止境。
人心不足蛇吞象
他想得很远。从“歆生路”的开通和路两边房地产的升值,他似乎和今人总结的一样,看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门道。于是,在汉口他联合工商界、政界巨头,开发“模范区”,修通紧邻歆生路(当时仅只有中山大道以内一段)的歆生一二三路,接着在芦(沟桥)汉(口)铁路开通、陇海 铁路在建之时,刘歆生制定了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在两路沿线购置了大量土地。而购置这些土地,光凭刘歆生一人一家之力不够,还需大肆举债才行。
弄贷款的本事刘歆生是有的,因为他有经验,有成就,作风正派,口碑好,而且还向清政府花钱买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衔——候补道台,也就是说,无论是身份还是信誉,都使得银行、官钱局等各方面没有理由拒绝刘歆生的贷款。这一来,刘歆生的宏大计划很顺利地得以实现。然而,对于成功的商人,人们很容易忘记他们曾有“赌一把”的风险。
刘歆生的计划,超前是不假,但和当初购买后湖土地截然不同。后湖依托的是日益繁华的汉口商业,他的后湖开发是“渠成水到”的结果。而京汉、陇海两铁路沿线的地方,多是远离城市的荒原,离房地产开发或办实业实在是太远了。原本游刃有余的他,这一大胆就背上了五百万的贷款。而当时五百万意味着足以使大汉口经济面临瘫痪的危险。
墙倒众人推,一旦到了一批人追债的时候,谁也不肯有半点通融。刘歆生靠土地开发起家,到头来倒霉在土地上。说它是讽刺,不如说是教训。
无论什么样的大亨,到了被一群债主撵着讨债的时候,他恐怕就只有“大哼”的份儿了。而刘歆生面对追索者如云的局面,却没有做得很惊惶。首先他明白,他是官私两面、中外两面债的人,谁都不愿意他有个三长两短。再者,他开发的房地产,只要变成了现银,是很能够抵挡几个债主的。事情正如他所料,大小债主索债不成纷纷找清政府,清政府为了保持汉口市面的繁荣也只有出面调节。于是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后,官钱局出钱稳定市面,各方组团清丈刘歆生的土地,分配原属于他的财产,直闹了几年功夫。刘歆生的地皮王国倾刻间分崩离析了,生成南里、北里二百多栋房子归了官钱局,大片土地抵了债。抵不够的就用筑路建房作饵,吸引投资。
这时候,他仍然没忘记权力的作用。到了民国,那些在推翻帝制当中出了力,在袁世凯手下不好安排的人物,都被赏了个位尊权不实的名目:“将军团”成员。这些人在京城起不了浪,在湖北却翻得了波。刘歆生尽力拉拢他们,以尽量避免还债还出更大损失。看看他组建的济生公司的情形,这种特色是太明显了。一批拿干股的人当中,“将军团”成员凡能说能闹的全在其中。对于掌管大权的湖北财政厅长李华堂,则出手更大,干脆把新辟的“西园”(现中山公园大门附近三亩多地)拱手相让。
刘歆生的王国被肢解了,但因为他的斡旋巧妙,直到去世,他所占有的地皮面积,仍稳居众商之首。1941年,84岁的刘歆生去世,留下的是一个地产大王的传奇。
编辑 若安
这位刘祥,当时在汉口被人称为“地皮大王”。他拥有上起舵落口,下到谌家矶,前抵中山大道,后至张公堤的大片土地,论堆头,比同一时期在上海大肆“圈地”的犹太人哈同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时人评说当时中国有三位地产大王:一是上海的哈同,二是天津的高星桥,三就是汉口的刘歆生。
“鸭娃”做买办
刘祥1857年出生在汉水北岸的柏泉,字叫歆生,成名后社会上叫他刘歆生的居多。刘歆生因为家贫,自小吃过不少苦,年少的时候替人家放鸭子也喂过牛,那么,他是如何从“鸭娃”到“地皮大王”的呢,这种改变首先要经历的不是财富积累,而是眼光心胸的变化。而西方的传教士们帮了刘歆生的忙。
早在他出生之前,柏泉这个地方就有了教堂和神父。刘歆生家从祖父一代开始就皈依了上帝,因此刘歆生也受洗入教,与汉口天主堂神父金宝善相识。金神父见刘家贫困,借钱200串给刘家开牛奶坊,刘歆生成了送奶工。他后来也入堂奉教,并学会了英语。这一手会说“洋话”的本事,使外国神父介绍他进立兴洋行时少了许多顾虑。别看刘歆生初进洋行不过当的是杂役,凭着一股机灵和勤勉,他很快获得了信任,当了立兴的洋买办。不久,又成为了法商东方汇理银行的买办。
应该承认,这一段洋行和银行买办的经历,是刘歆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他们那一辈之前的中国商人,做生意虽然不乏眼光远大之人,但所见所历不过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的路数。刘歆生这一班买办是中国最先看到洋人如何做生意的人。他们发现,原来一块钱本金是可以做十块乃至百块千块钱生意的,其间的关键是怎样把天下的鸡最大限度地借到自己家来下蛋。
借鸡下蛋
经过了许多“实习”的刘歆生,在经营了一系列的生意之后,终于把眼睛盯住了后湖这一片多难的土地。原来,汉口这个都市到了刘歆生时代,仍然被水围困着。一到涨水季节,只有长江、汉水堤防和现在中山大道一线构筑的城堡能作城市屏障。中山大道以外的大片土地,只能眼睁睁地让水泡着。倒霉的是后湖农民,赖以谋生的土地没有了,便有人将已成湖面的田地贱卖,以换得一升半斗,或者将卖田所得充作本钱。做一点小生意。
刘歆生在汉口的起起落落里,看到了一种趋势:商业、金融业的大发展,使1864年建起的城堡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汉口迟早是要向后湖拓展的,汉口城迟早是要拆的。正是出于这种超前的估计,刘歆生起了早床也赶了早集。
他以涨水季节作突破口,低价买得大片土地。在“圈地”的时候,刘歆生几乎调动了一切有助于达到目的的手段。首先是“挂旗”,即把买下的土地统统挂上立兴洋行的旗号。在当年的汉口,这大旗足可作虎皮,吓退许多争利者。资金的调动,他把自己的全部资金和义兄刘长荫资助的银两都用于购买土地,还充分利用外国银行买办的地位,向银行钱庄高息借款。在土地丈量上,刘祥买地不以亩论价,而是以“桨”论价,即以一桨划去,船动船停的距离为计价单位。如此买法,显然是将肉盘作了豆腐价。这些手段,由粗入细,由纲及目,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几年之内,他收购了方圆60平方公里之内的湖荡地,几乎囊括了市区可能发展的全部土地,成为名符其实的“汉口地皮大王”。
英国商人自1861年开辟汉口英租界以后,通过四十年的经营而大获其利。这时候,他们越来越觉得原先划定的上起江汉关,下至合作路f路名用今名,下同),前抵长江边,后至鄱阳街的英租界过于狭小。便有意向中山大道方向蚕食。英租界当局决定扩宽江汉关背后的太平街,并将其延伸至汉口城堡(现中山大道)。但这块地是刘歆生的,于是他们和刘歆生谈起了交换条件,反正是要达到逼刘歆生“让基筑路”的目的。而刘歆生当初买地,为的就是等待机会,把土地变成拓展城市的基础。所以英国人提出“让基筑路”,对他来说正是将潜在增值变成现实增值的天赐良机:当时的汉口,繁华之区越来越向租界逼近,在华洋交界之处筑一条路,无疑是为商家筑下一条日进斗金的宝路。
这时不答应更待何时,于是,精明的刘歆生在洋人面前大作慷慨状,没让他们费唇舌就同意让基。但附加条件却不含糊:路名要叫歆生路(今江汉路一带),路两边开发的权利归他所有等等。刘歆生和英租界当局,一个要补锅,一个要锅补,就这么一拍即合,达成了让基筑路的协议。
歆生路修成之后,刘歆生就在路两侧开发起来了。正如他事前估计的那样,地价的飞升,门面租金的飚升,早把他让出的土地之所值赚回,还翻番地大得其利。刘歆生的开发,使得很多商界大亨、政界巨头眼红,于是争相仿效,让汉口出现房地产开发热。在这些开发中,刘歆生仍然用让基筑路的方式与各路豪客合作。于是,上起江汉路,下至车站路,前抵中山大道,后至铁路边(现京汉大道)的“模范区”诞生了。马路两边,一个一个的里巷建成了。参与投资的,既有官至省主席的政界人士,也有汉口开埠以来的新贵和巨富。
俭朴的“地皮王”
刘歆生不仅在地产、房产的转换中得到经济利益,还不失时机地发展相关产业。1901年,刘歆生开办填土公司。汉口地势低洼,修路造房,都少不了一个“填”字。刘歆生本来就开有铁工厂,这时候从德国购得小机车车头,把小铁轨架到后湖地区,用机器挖土,填平中山大道两边(当时是城内外)大大小小的水凼子。
在前进一路至前进五路这条线上,刘歆生不仅让基,而且还建起一些造价便宜的民居出租。刘歆生一生喜欢铺摊子,那么他是怎么“十个坛子九个盖”,轮流把它们盖上的?他的原则是:近租界处,投资从宽,出租从严;远租界处,投资从严,出租从宽。这一宽一严的摆法,就把短线产品和长线产品分得很清晰了:那些棚户区,能像江汉路上的房子一样投资吗?正因为如此,在棚户区租他的房子,自然只要交得起房租就行了。看来,大商人的确不是荷包里胀痛了才去做生意,而是在流来流去的金银河里捞金银。
在一般人看来,号称“地皮大王”的刘歆生有那么大的产业,又有极尽一时之盛的私家园林,日常生活该是多么豪奢呢。实际情形却相反,刘歆生生活极其简单,不是宴客招待朋友的时候,一般不大去他的“刘祥花园”。平日饮食,有一鸡汤或牛肉汤即可。可以说,刘歆生身上明显地保留着创业者的俭朴。然而在事业上,他的胃口却很大很大,大得似乎没有止境。
人心不足蛇吞象
他想得很远。从“歆生路”的开通和路两边房地产的升值,他似乎和今人总结的一样,看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门道。于是,在汉口他联合工商界、政界巨头,开发“模范区”,修通紧邻歆生路(当时仅只有中山大道以内一段)的歆生一二三路,接着在芦(沟桥)汉(口)铁路开通、陇海 铁路在建之时,刘歆生制定了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在两路沿线购置了大量土地。而购置这些土地,光凭刘歆生一人一家之力不够,还需大肆举债才行。
弄贷款的本事刘歆生是有的,因为他有经验,有成就,作风正派,口碑好,而且还向清政府花钱买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衔——候补道台,也就是说,无论是身份还是信誉,都使得银行、官钱局等各方面没有理由拒绝刘歆生的贷款。这一来,刘歆生的宏大计划很顺利地得以实现。然而,对于成功的商人,人们很容易忘记他们曾有“赌一把”的风险。
刘歆生的计划,超前是不假,但和当初购买后湖土地截然不同。后湖依托的是日益繁华的汉口商业,他的后湖开发是“渠成水到”的结果。而京汉、陇海两铁路沿线的地方,多是远离城市的荒原,离房地产开发或办实业实在是太远了。原本游刃有余的他,这一大胆就背上了五百万的贷款。而当时五百万意味着足以使大汉口经济面临瘫痪的危险。
墙倒众人推,一旦到了一批人追债的时候,谁也不肯有半点通融。刘歆生靠土地开发起家,到头来倒霉在土地上。说它是讽刺,不如说是教训。
无论什么样的大亨,到了被一群债主撵着讨债的时候,他恐怕就只有“大哼”的份儿了。而刘歆生面对追索者如云的局面,却没有做得很惊惶。首先他明白,他是官私两面、中外两面债的人,谁都不愿意他有个三长两短。再者,他开发的房地产,只要变成了现银,是很能够抵挡几个债主的。事情正如他所料,大小债主索债不成纷纷找清政府,清政府为了保持汉口市面的繁荣也只有出面调节。于是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后,官钱局出钱稳定市面,各方组团清丈刘歆生的土地,分配原属于他的财产,直闹了几年功夫。刘歆生的地皮王国倾刻间分崩离析了,生成南里、北里二百多栋房子归了官钱局,大片土地抵了债。抵不够的就用筑路建房作饵,吸引投资。
这时候,他仍然没忘记权力的作用。到了民国,那些在推翻帝制当中出了力,在袁世凯手下不好安排的人物,都被赏了个位尊权不实的名目:“将军团”成员。这些人在京城起不了浪,在湖北却翻得了波。刘歆生尽力拉拢他们,以尽量避免还债还出更大损失。看看他组建的济生公司的情形,这种特色是太明显了。一批拿干股的人当中,“将军团”成员凡能说能闹的全在其中。对于掌管大权的湖北财政厅长李华堂,则出手更大,干脆把新辟的“西园”(现中山公园大门附近三亩多地)拱手相让。
刘歆生的王国被肢解了,但因为他的斡旋巧妙,直到去世,他所占有的地皮面积,仍稳居众商之首。1941年,84岁的刘歆生去世,留下的是一个地产大王的传奇。
编辑 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