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有着独特的山水环境和民族特色的湘西古镇——“边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区别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区,规划必须更具包容性和针对性,本文结合规划提出运用“复合”的规划手段,将各保护对象具体落实于物质空间,并延续古镇传统的社会生活,保证民族文化和传统风物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字:古镇保护、复合、耦合关系、和谐
Abstract: as to has the unique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xi town, "remotenes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must be more inclusive and specific aim, this paper use "compound" plans to put forward the plan means, will every protection object in physical space actual implementation, and further the social life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ens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st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composit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背景
1.1边城概况
“边城”原名为茶峒亦称茶洞,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位于湖南、重庆和贵州交界处,地处偏远,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享誉海内外。
边城镇始建于1803年,是古代西南官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历史上,一直是军事防御要地,曾建有城墙,各城门均筑有垛口和炮台。边城更是商贾云集之地,各路大商小贩均在此开设商行货栈。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中原沦陷后,许多流亡学生和小商人避难于此,热闹一时。1
1.2古镇特色
(1)山水古镇——边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墙顺应山势而建,蜿蜒曲折。群山的自然屏障和水运的便利依托既是古镇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古镇增色添彩之处。
(2)历史与人文相得益彰——边城古镇历史建筑样式众多,古城内外的老街保留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依稀向人们展示着《边城》小说里淳朴的小镇。
(3)民族与地域文化融合——边城“一脚踏三省”的边地独特地理位置和汉、苗、土家三族混居的特点,使边城聚多种文化于一体,相包相容,和而不同。古镇十多处的宗教建筑,多民族文化活动和边城特色饮食都是边城古镇魅力所在。
人工观景要素 空间格局
山水格局
“三街五巷”
古码头
拉拉渡、
白塔 古城墙
古城门
碑刻
古井 天王庙
绿荫阁 十大寺庙及遗址
碑林
书法园
城墙广场
建筑遗址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
历史建筑
其他重要建筑
自然环境要素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山
体
地
貌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河
流
水
系
景
观
大
树 河
流
水
系
人文环境要素 文学著作
小说《边城》 文学著作
小说《边城》 文学著作
小说《边城》 传说掌故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 节庆
习俗 民间工艺
地方特产
老字号
1.3现状问题分析
边城古镇长久以来交通闭塞,长渝高速公路的修建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边城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将逐步加强旅游服务业的开发与建设。2011年10月,由花垣县规划局主持《边城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范围是现有边城古镇区范围,共计63.28公顷。笔者认为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边城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土地的开发控制应建立在对这些宝贵资源的“保护”的基础上,因此,规划的方法不能是单一的、纯粹的,应该是多方法的,全面的,“复合的”,本文也是基于这种特殊的规划方法,探寻边城古镇的保护与控制。
2、复合的规划策略
2.1历史环境要素的复合保护
历史环境要素一般分为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规划首先对规划区内的历史环境要素2 ,根据其地理位置、空间关系、历史渊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的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作为物质空间规划的依据之一。例如,人文环境要素中的“小说《边城》”与人工环境中的“拉拉渡”3与自然环境要素中的“清水江”,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紧密联系的,都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4。
具有耦合关系的要素,规划提出复合
保护和利用,即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不改变各要素本体的同时,也不能改变其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进行用地和旅游项
目布局,将会对历史文化特色无损害的情况下,增加规划的可实施性。
2.2功能的复合性
在1988年东京国际讨论会中,混合功能,作为一项专题讨论,它反映了21世纪规划的一个方向,
主要针对于西方规划中区划法(Zoning)的绝对化,提出了“混合开发"的优势,指出功能的复合可以创造更生动和有活力的城市,可以减少交通运输,甚至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从经营的角度分析,有统计指出:商业步行街的沿街商店比传统店面的营业额高出25%,而且商业步行街既能够为旅游者和休闲人群服务。
本规划分析,除以上优势外,复合功能还有以下优势:一,有利于开发和投资的市场化良性运作,减少拆迁和安置问题。复合的用地便于小规模地调整业态,可行性较高。二,避免机械的功能分区,减少交通量。三,居民获利,激发居民参与古镇保护和开发的热情。居民会更容易出租自己的部分住宅作为店面,增加经济收入,将会更好地推进古镇建设。
本规划设计中,古镇的整体功能力求简单、紧凑,但古镇的核心功能服务
区内部强调多功能的复合,主要体现在三条老街(城内街、东方红街和河街)和从文路上。复合的功能应该包括:博物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超市、銀行、特色餐饮、旅馆、旅游纪念品、茶馆、影剧院、邮局等,甚至可以有网吧、理发店、专卖店、酒吧、咖啡厅等诸多类型。除了根“历史环境要素”相关的功能外,根据区位、建筑体量、旅游线路、建筑特色、自然环境等因素,复合程度也应不同,是:从文路>城内街>东方红街>河街。另外根据运营时间的长短,部分地段的复合程度也受到限制,比如旅馆一般式24小时营业,商业一般为12小时营业,而艺术家工作室对外展示的时间至多为8小时,且应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综合以上因素,规划形成“业态分布引导图”(右图)。
2.3 复合空间规划
规划前,古镇的物质空间是基本上都是单纯的,适合生活进出车辆的狭窄街道,河边自然地生活岸线和街头巷尾供老百姓聚集聊天的小空地,这样的空间复合程度很小。规划后,随着旅游功能的引入,功能需求的增加,就必须考虑城市物质空间的复合使用。
本规划对物质空间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街巷空间的复合化。本规划摒弃 “纯保护区”的做法,将居民完全迁出,将“纯生活空间”变为“纯旅游区”,而是通过居民自营、出租并加上少数产权置换的的方式,增加更多的展示、服务、休闲场所,塑造更加有机理和丰富的空间。
二,沿河空间的复合化。规划前的沿河空间,呈狭长形,夹于吊脚楼和清水江之间,有着较好的绿化植被,但良好的景观未规划将充分利用。规划将该空间作为船只停靠和旅游乘船的码头和保留的部分生活岸线,增加游览空间,又保护了原住民文化。
三,绿化空间的复合化。此处绿化空间原为山体形态的绿化,随着近几年居民无序的宅基地建设,该绿化面积正在锐减,现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认为应
保证一定的山体绿化形式,规划对于该部分用地采取复合处理,允许居住建
筑与身体绿化形式的共同存在,通
过建筑体量、绿化率、建筑形式等指标,保证绿化面积和景观效果。
四,重要历史空间节点的复合化。规划打造了城墙广场、百家书法园、桥头广场和府衙广场等多处重要的历史展示空间节点,再现边城历史格局,弘扬边城的历史文化。这些空间节点位置适中,设施便利,为民俗节庆服务的场地功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是古镇重要的节点复合空间。
2.4引导性控制的复合性体现
边城古镇的建筑特色呈现多元化特色,建筑特色兼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规划对于建筑类型与分布做以下分类与规定:
吊脚楼,是苗族、土家族吊脚楼与汉族建筑相结合,“天井式+沿江吊脚”的组合形式,前临街,后临河,临河面多为干栏式,著于石基之上。此类建筑只能布置于清水江和板栗溪临水面。
老街临街店铺建筑,该类建筑现状保留最多,为一层半或者两层,沿街为木排门,有的设柜台,多数有挑檐,形式丰富。此类建筑多分布于东方红街西侧(东侧原址为城墙),规划建议城内街新建建筑也可增建此类建筑。
居住建筑,清末的居住建筑形式多为天井式,民国时期的居住建筑多为临街独栋建筑,青砖或者卵石饰面。东方红街东侧和城内街可采用此类建筑形式。
学校建筑,屋顶双坡或者四坡,立面青砖,有窗楣和廊柱等民国时期建筑典型特征。规划建议茶师、小学或者新建建筑可采用该类型建筑风格。
新式建筑,建国后建设,瓷砖或者水泥装饰,建筑体量较大,是规划重点整治的建筑。规划建议按照规划导则进行整治,与古镇风貌协调即可,该类建筑多分布于从文路和板栗街。
2、小结
本文以《边城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为例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当今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控制的方法不能是单一的,绝对的,这样容易造成因注重开发利益而造成“文化特色的缺失”或者对于文化遗产不当的认识,阻碍城市的正常发展。日前发生的,长沙万达拆掉古城墙的事例,在我国屡见不鲜。本规划中,我们不但是在编制一种适用于规划管理规划,更重要的是尝试用一种兼容并蓄的手法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注释:
1.《永绥厅志》,清同治年间。
2.依据为:《边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湖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拉拉渡,是边城独有的一种渡船形式。
4.小说《边城》塑造的拉拉渡女孩儿翠翠,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边城形象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1
2、阮仪三,《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護》,城市规划会刊,2002年第1期。
3、阮仪三、袁菲,《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_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2期
4、《功能分区与混合开发》,鸣海邦帧著,余庆康译。
5、《清水江畔的湖南古镇》,李百浩 姚顺,建筑文化,2010年第4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字:古镇保护、复合、耦合关系、和谐
Abstract: as to has the unique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xi town, "remotenes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of,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must be more inclusive and specific aim, this paper use "compound" plans to put forward the plan means, will every protection object in physical space actual implementation, and further the social life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ens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st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composit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harmoniou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背景
1.1边城概况
“边城”原名为茶峒亦称茶洞,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位于湖南、重庆和贵州交界处,地处偏远,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享誉海内外。
边城镇始建于1803年,是古代西南官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历史上,一直是军事防御要地,曾建有城墙,各城门均筑有垛口和炮台。边城更是商贾云集之地,各路大商小贩均在此开设商行货栈。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中原沦陷后,许多流亡学生和小商人避难于此,热闹一时。1
1.2古镇特色
(1)山水古镇——边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墙顺应山势而建,蜿蜒曲折。群山的自然屏障和水运的便利依托既是古镇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古镇增色添彩之处。
(2)历史与人文相得益彰——边城古镇历史建筑样式众多,古城内外的老街保留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依稀向人们展示着《边城》小说里淳朴的小镇。
(3)民族与地域文化融合——边城“一脚踏三省”的边地独特地理位置和汉、苗、土家三族混居的特点,使边城聚多种文化于一体,相包相容,和而不同。古镇十多处的宗教建筑,多民族文化活动和边城特色饮食都是边城古镇魅力所在。
人工观景要素 空间格局
山水格局
“三街五巷”
古码头
拉拉渡、
白塔 古城墙
古城门
碑刻
古井 天王庙
绿荫阁 十大寺庙及遗址
碑林
书法园
城墙广场
建筑遗址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
历史建筑
其他重要建筑
自然环境要素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山
体
地
貌 山
体
地
貌 河
流
水
系
河
流
水
系
景
观
大
树 河
流
水
系
人文环境要素 文学著作
小说《边城》 文学著作
小说《边城》 文学著作
小说《边城》 传说掌故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 节庆
习俗 民间工艺
地方特产
老字号
1.3现状问题分析
边城古镇长久以来交通闭塞,长渝高速公路的修建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边城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将逐步加强旅游服务业的开发与建设。2011年10月,由花垣县规划局主持《边城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范围是现有边城古镇区范围,共计63.28公顷。笔者认为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边城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土地的开发控制应建立在对这些宝贵资源的“保护”的基础上,因此,规划的方法不能是单一的、纯粹的,应该是多方法的,全面的,“复合的”,本文也是基于这种特殊的规划方法,探寻边城古镇的保护与控制。
2、复合的规划策略
2.1历史环境要素的复合保护
历史环境要素一般分为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规划首先对规划区内的历史环境要素2 ,根据其地理位置、空间关系、历史渊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的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作为物质空间规划的依据之一。例如,人文环境要素中的“小说《边城》”与人工环境中的“拉拉渡”3与自然环境要素中的“清水江”,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紧密联系的,都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4。
具有耦合关系的要素,规划提出复合
保护和利用,即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不改变各要素本体的同时,也不能改变其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进行用地和旅游项
目布局,将会对历史文化特色无损害的情况下,增加规划的可实施性。
2.2功能的复合性
在1988年东京国际讨论会中,混合功能,作为一项专题讨论,它反映了21世纪规划的一个方向,
主要针对于西方规划中区划法(Zoning)的绝对化,提出了“混合开发"的优势,指出功能的复合可以创造更生动和有活力的城市,可以减少交通运输,甚至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从经营的角度分析,有统计指出:商业步行街的沿街商店比传统店面的营业额高出25%,而且商业步行街既能够为旅游者和休闲人群服务。
本规划分析,除以上优势外,复合功能还有以下优势:一,有利于开发和投资的市场化良性运作,减少拆迁和安置问题。复合的用地便于小规模地调整业态,可行性较高。二,避免机械的功能分区,减少交通量。三,居民获利,激发居民参与古镇保护和开发的热情。居民会更容易出租自己的部分住宅作为店面,增加经济收入,将会更好地推进古镇建设。
本规划设计中,古镇的整体功能力求简单、紧凑,但古镇的核心功能服务
区内部强调多功能的复合,主要体现在三条老街(城内街、东方红街和河街)和从文路上。复合的功能应该包括:博物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超市、銀行、特色餐饮、旅馆、旅游纪念品、茶馆、影剧院、邮局等,甚至可以有网吧、理发店、专卖店、酒吧、咖啡厅等诸多类型。除了根“历史环境要素”相关的功能外,根据区位、建筑体量、旅游线路、建筑特色、自然环境等因素,复合程度也应不同,是:从文路>城内街>东方红街>河街。另外根据运营时间的长短,部分地段的复合程度也受到限制,比如旅馆一般式24小时营业,商业一般为12小时营业,而艺术家工作室对外展示的时间至多为8小时,且应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综合以上因素,规划形成“业态分布引导图”(右图)。
2.3 复合空间规划
规划前,古镇的物质空间是基本上都是单纯的,适合生活进出车辆的狭窄街道,河边自然地生活岸线和街头巷尾供老百姓聚集聊天的小空地,这样的空间复合程度很小。规划后,随着旅游功能的引入,功能需求的增加,就必须考虑城市物质空间的复合使用。
本规划对物质空间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街巷空间的复合化。本规划摒弃 “纯保护区”的做法,将居民完全迁出,将“纯生活空间”变为“纯旅游区”,而是通过居民自营、出租并加上少数产权置换的的方式,增加更多的展示、服务、休闲场所,塑造更加有机理和丰富的空间。
二,沿河空间的复合化。规划前的沿河空间,呈狭长形,夹于吊脚楼和清水江之间,有着较好的绿化植被,但良好的景观未规划将充分利用。规划将该空间作为船只停靠和旅游乘船的码头和保留的部分生活岸线,增加游览空间,又保护了原住民文化。
三,绿化空间的复合化。此处绿化空间原为山体形态的绿化,随着近几年居民无序的宅基地建设,该绿化面积正在锐减,现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认为应
保证一定的山体绿化形式,规划对于该部分用地采取复合处理,允许居住建
筑与身体绿化形式的共同存在,通
过建筑体量、绿化率、建筑形式等指标,保证绿化面积和景观效果。
四,重要历史空间节点的复合化。规划打造了城墙广场、百家书法园、桥头广场和府衙广场等多处重要的历史展示空间节点,再现边城历史格局,弘扬边城的历史文化。这些空间节点位置适中,设施便利,为民俗节庆服务的场地功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是古镇重要的节点复合空间。
2.4引导性控制的复合性体现
边城古镇的建筑特色呈现多元化特色,建筑特色兼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规划对于建筑类型与分布做以下分类与规定:
吊脚楼,是苗族、土家族吊脚楼与汉族建筑相结合,“天井式+沿江吊脚”的组合形式,前临街,后临河,临河面多为干栏式,著于石基之上。此类建筑只能布置于清水江和板栗溪临水面。
老街临街店铺建筑,该类建筑现状保留最多,为一层半或者两层,沿街为木排门,有的设柜台,多数有挑檐,形式丰富。此类建筑多分布于东方红街西侧(东侧原址为城墙),规划建议城内街新建建筑也可增建此类建筑。
居住建筑,清末的居住建筑形式多为天井式,民国时期的居住建筑多为临街独栋建筑,青砖或者卵石饰面。东方红街东侧和城内街可采用此类建筑形式。
学校建筑,屋顶双坡或者四坡,立面青砖,有窗楣和廊柱等民国时期建筑典型特征。规划建议茶师、小学或者新建建筑可采用该类型建筑风格。
新式建筑,建国后建设,瓷砖或者水泥装饰,建筑体量较大,是规划重点整治的建筑。规划建议按照规划导则进行整治,与古镇风貌协调即可,该类建筑多分布于从文路和板栗街。
2、小结
本文以《边城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为例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当今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控制的方法不能是单一的,绝对的,这样容易造成因注重开发利益而造成“文化特色的缺失”或者对于文化遗产不当的认识,阻碍城市的正常发展。日前发生的,长沙万达拆掉古城墙的事例,在我国屡见不鲜。本规划中,我们不但是在编制一种适用于规划管理规划,更重要的是尝试用一种兼容并蓄的手法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注释:
1.《永绥厅志》,清同治年间。
2.依据为:《边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湖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拉拉渡,是边城独有的一种渡船形式。
4.小说《边城》塑造的拉拉渡女孩儿翠翠,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边城形象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1
2、阮仪三,《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護》,城市规划会刊,2002年第1期。
3、阮仪三、袁菲,《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_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2期
4、《功能分区与混合开发》,鸣海邦帧著,余庆康译。
5、《清水江畔的湖南古镇》,李百浩 姚顺,建筑文化,2010年第4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