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en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再审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审级制度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诉讼制度,其价值目标在于纠正错误的生效裁决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司法公正。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人民法院审判机构、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在认真总结和反思我国的司法实践后不难发现,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在一定意义上确有不足。
  一、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
  (一)我国再审制度指导思想的偏差
  我国再审制度的设计,始终对实体公正的价值片面追求,以至于效率与安定价值常常被贬低或忽视。这种价值选择的失衡在再审制度的规范中得到了体现。“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就是其集中体现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再审制度在启动再审的途径及再审提起的事由、时效及再审次数等诸多程序上均作了极为宽泛的规定。如果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我国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将永无尽头,使社会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失去安全感,使社会关系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以牺牲裁判的稳定性为前提,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稳定和发展。
  (二)法院主动发动再审的弊端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既判力理论,视为树立本国法律权威的基石。既判力理论旨在维护法院裁判的安定性和稳定性,树立法律的权威性。法律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在当事人未要求再审的情况下,法院主动发动再审,这相当于法院代替当事人处分自己的民事诉讼权利。法院这种主动提起再审的行为,实际上是自诉自审,与“不告不理”、“诉审分离”的诉讼原则相悖。同时,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影响法院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法院主动提起再审,事实上已介入到案件的纠纷中,有偏袒一方当事人的嫌疑,这样做也必然会造成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不平等,破坏了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心目的公正形象。
  (三)检察院抗诉启动再审的弊端
  第一、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是对私权的不当干预,有悖于处分原则;第二,检察机关抗诉监督以国家公权对抗民事私权,打破了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格局;第三,检察机关对同一案件的抗诉没有期限和次数规定,损害了法院的终审权,增加了诉讼成本,降低了诉讼效率。
  (四)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缺陷
  1.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规定简单。当事人的申请不能直接引起再审程序,当事人的权益保障相对弱化,作用难以发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可以发动再审,而针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必须先经人民法院的审查,符合要求的才能启动再审程序,而且在启动再审程序前,并不停止原生效裁判的执行,且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案件性质、时间都规定了限制条件,所以当事人对能否提起再审完全没有决定权,缺乏程序上的保障,不利于当事人权益的保障。
  2.再审次数无限制,造成再审程序混乱无序。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亦可以启动再审程序,但没有规定可以再审几次,导致再审无终审。当事人无限申诉,法院无限再审,导致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浪费了司法资源。同时,再审程序无序状态,使再审主体滥用再审权利,随意破坏司法权威,蔑视法院的审判权,使得我国二审终审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情况极容易干扰法律的正常秩序,有损于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二、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建议
  基于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现对我国再审程序的重构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确立“确信真实,依法纠错”的指导思想
  我国现行民诉法是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这一立法指导思想设计再审程序的。审判案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让与事件无关的人(法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人们的叙述查证案件真实情况的过程。在这个诉讼查明真相的过程中,由于案件中各种证据的情况错综复杂,人们对证据收集和使用及时间、空间等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就决定了对案件事实的追求只能是接近于事实真相,而无法达到再现事实真相的程度。因此树立 “确信真实,依法纠错”的指导思想能较为准确地在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与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之间找出了一个平衡点,表述也简洁易记。
  (二)限制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再审
  民事诉讼程序是解决私法领域内冲突的程序,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民事不受限制的广泛抗诉权力,使得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利益法律代表人的主体地位变得模糊起来。因而,民事诉讼程序中应当限制检察院对法院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诉,调整检察院的监督范围:一方面,检察院的抗诉只能限于法官个人的违法行为、违纪行为等情况,而不能涉及到法官对案件所作出的裁判。对事实的认定,不应作为监督对象。另一方面,检察院可以对涉及公共秩序、具有危害公共利益性质的案件,通过抗诉监督途径提起再审。
  (三)强化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主导权
  重构民事再审程序不得不重视再审程序的发动主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当事人申请再审之诉。民事诉讼是私法领域,在这一领域应当充分贯彻司法自治的原则,尽量减少国家职权的干预,在民事诉讼中,即使是错误的裁判,如果当事人不主动提起再审申请,则表明其已经放弃了自身的权利,只要这种处分不损害国家和第三人的利益,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原则上就不应强行予以干预。
  (四)限定再审案件范围,防止纠错扩大
  确立我国再审程序审理范围必须考虑以下二个因素:第一,原则上应当是法院所作出的终局性裁判,且当事人已利用并穷尽了裁判生效前的其他普通救济途径。再审程序本质上属于补救性的程序,只有在法院已经作出最后终局性的裁判出现错误,才有利用再审程序加以纠正的必要。因为在裁判生效以前,当事人还可以通过法院自身的监督机制要求纠正其错误。第二,法院生效瑕疵裁判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程度。首先是生效裁判有瑕疵,其次是瑕疵裁判给当事人造成了重大损害,一般损害不予再审。
  (五)明确再审次数,防止无理缠讼
  再审程序只在于提供最后的司法审理方式的补救机遇,再审程序不可能为了人们永无止境的纠缠而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关于再审的次数,应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规定,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再审之诉的次数只限于一次,再审法院作出判决后,即为终局性裁判,当事人不得再对审再判决重新提起再审,即再审一审终审。在这一点上,法院裁判的终局性比个案当事人的利益更值得社会保护与尊重。
其他文献
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具有保护交易安全、平衡所有权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利益的功能。票据作为一种流通、担保和融资的支付工具,属于商事法律制度的范畴,对现代社会经济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票据的善意取得同时具备民法与商法双重特点,本文以此为线索,研究商事领域中的善意取得制度的特点,具体探讨了票据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并结合相关案例探索了失票救济与善意取得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民商法制
期刊
刑事政策早期作为抵制犯罪的对策一直以造成刑罚的恐怖、威慑效果为核心,随着现代刑事政策的推进,刑事政策转变为治理犯罪的合适而有效的手段并成为国家系统性的政策。刑事政策是探求犯罪的原因,从而树立防止犯罪的对策。为了使刑事政策的实施向着正确的理念、思想发展,刑事政策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科学主义原则、谦抑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教育改造原则。国家和社会整体才能通过刑事政策合理而有效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才
期刊
【摘要】:手绘效果图是设计师手工表达设计理念或设计效果的一种方式。它的价值不仅仅是绘画本身,而是它实现的视觉效果。设计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达想法和设计思想,并将模糊抽象概念化为具体的视觉词汇。其他人理解内容的最直接方式是使用手繪性能绘制渲染。手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设计师的意图进行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关键词】:手绘 表现 景观设计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设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军事综合能力也在显著加强。在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中,对于军队来说,除了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等硬件的需要不断发展,对于军队软实力的加强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加强新时期我国军队形象的塑造,就是增强我国军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新时期内加强我国军队形象也是进一步深化我国国防和军队进行改革的形式所需要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塑造良好形象的必要基础。
期刊
2015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实施,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仅两字之差,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立案登记制实施后成效明显。但由于配套机制的欠缺,随之而来的收案暴增、案件久拖不结、不当诉讼的增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立案登记制的现状  (一)现行法律规定和法院实施情况  登记立案针对的是初始案件,包括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大数据的应用逐步渗透,无论是在生产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大数据都已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将对大数据的定义进行解释,并分析在现代税收管理中大数据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大数据 现代税收管理  “大数据”被真正摆上国家整体战略地位是始于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了鼓励发展大数据的文件之后,自此,政府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的
期刊
【摘要】: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现代社会中旅游业也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某种程度上旅游业归属于文化产业。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需求已逐渐超越物质层面,精神需求亟待得到满足。人们对影音娱乐、观光度假等形式的休闲旅游需求急剧上升,对旅游活动和文娱活动的内容形式也将有更高的追求。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将充分满足人们追新猎奇的心理,同时,也为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
期刊
【摘要】:锡伯族婚礼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模式的文化生活,既是一种民俗,一种仪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不论从其仪式结构,还是仪式的符号意义与象征意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锡伯族人民各个层面的文化主题。同时,婚礼仪式中的婚礼舞蹈作为婚礼仪式的重要纽带,相互连接共同作用。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婚礼仪式和婚礼舞蹈的现代变异为研究内容,阐释民俗艺术与民间生活的统一缠结关系。  【关键词】:锡伯族 婚礼仪式 婚礼舞
期刊
【摘要】:西川凭借敏锐的诗人直觉,不断挖掘生活中的诗意。在漫长的诗歌创作之途上,他的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变化,从对语言技巧、古典形式的追求到诗歌与哲学、历史乃至宗教的融汇,诗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实现自我的突破,试图改变诗歌的界限,探求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西川 当代诗歌 风格转变  西川,原名刘军,是中国当代知名诗人、散文家,曾与海子、骆一禾并称为“北大三剑客”。20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当时的全国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2018年世博会博物馆与世博会主办方 “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国家公司(JSC)” 合作举办的“能动未来—阿斯塔纳世博会特展”,探讨世博背景下创新策展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未来策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博会 能动未来—阿斯塔纳世博会特展 策展  一、世博会的发展与嬗变  为展示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世博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此拉开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