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5月22日,一名冒充“乾隆皇帝”在深圳行骗的男子刘乾珍在深圳中院出庭受审。2012年左右,被害人郑某想开办村镇银行,经人介绍认识了刘乾珍。刘谎称自己是乾隆皇帝,吃了长生不老药,活了三百多岁,掌握着清皇家的大量资产。后来,郑某被刘乾珍以运作皇家资金以及购买玉白菜为由骗取了二百二十二万元。
又是乾隆皇帝,又是皇家资产,又是翡翠白菜,简直就是一部清宫剧。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道具粗糙、演技拙劣的骗局,居然还真的钓到了“大鱼”。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以后,不少人调侃富婆的“脑贫”,认为其被骗“超出了正常智商人群的想象”。一个破绽百出、极其拙劣的闹剧,竟然真的找到了“接盘侠”,还顺走了两百多万元。此前,另一个自称金融大鳄索罗斯弟子的骗子也骗走受害者四千万元。
然而,骗局没那么简单,更不能归结于被害者的智商。其一,当事人并非没有怀疑过“活了三百多岁”的假“乾隆”;其二,无论是假“乾隆”,抑或是另案处理的另一个骗子万某,相关方共同指向的目标都是“大清皇家的大量资产”。
假“乾隆”自称“掌握”这些资产,万某则称“只有通过他才能将皇家的钱解冻出来”,而富婆郑某则被选中投入“启动资金”,以解锁这笔庞大资金。这其实是一个连环套,每一个人都在局中,有着相应的利益诉求。“乾隆皇帝”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贪欲,也可以说是一种认知谬误,但在强烈的“代入感”驱使下,郑某已经深陷其中,很难抽身了。同样的认知,也出现在传销中。很多时候,深陷传销的人并非不了解危险,但因为巨大的逐利冲动以及“击鼓传花”式的诈骗模式,很多人往往会产生“自己例外”的幻觉,相信自己可以脱身,进而全身心投入。
可见,假“乾隆”之所以能够成真,关键仍在于抓住了某些人的特定心理。你盯住了“皇家资产”,而我在意的只是你的“启动资金”。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谋”机制。
【原载《中国青年报》】
插圖 / 骗子冒充乾隆 / 李 嘉
又是乾隆皇帝,又是皇家资产,又是翡翠白菜,简直就是一部清宫剧。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道具粗糙、演技拙劣的骗局,居然还真的钓到了“大鱼”。这一事件被媒体报道以后,不少人调侃富婆的“脑贫”,认为其被骗“超出了正常智商人群的想象”。一个破绽百出、极其拙劣的闹剧,竟然真的找到了“接盘侠”,还顺走了两百多万元。此前,另一个自称金融大鳄索罗斯弟子的骗子也骗走受害者四千万元。
然而,骗局没那么简单,更不能归结于被害者的智商。其一,当事人并非没有怀疑过“活了三百多岁”的假“乾隆”;其二,无论是假“乾隆”,抑或是另案处理的另一个骗子万某,相关方共同指向的目标都是“大清皇家的大量资产”。
假“乾隆”自称“掌握”这些资产,万某则称“只有通过他才能将皇家的钱解冻出来”,而富婆郑某则被选中投入“启动资金”,以解锁这笔庞大资金。这其实是一个连环套,每一个人都在局中,有着相应的利益诉求。“乾隆皇帝”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贪欲,也可以说是一种认知谬误,但在强烈的“代入感”驱使下,郑某已经深陷其中,很难抽身了。同样的认知,也出现在传销中。很多时候,深陷传销的人并非不了解危险,但因为巨大的逐利冲动以及“击鼓传花”式的诈骗模式,很多人往往会产生“自己例外”的幻觉,相信自己可以脱身,进而全身心投入。
可见,假“乾隆”之所以能够成真,关键仍在于抓住了某些人的特定心理。你盯住了“皇家资产”,而我在意的只是你的“启动资金”。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谋”机制。
【原载《中国青年报》】
插圖 / 骗子冒充乾隆 / 李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