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3月开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海平的“融合发展”理念让教职员工有些坐不住了。他们都被要求到外面去与市场对接,与各界“融合”;不仅要校企合作,还要更上一个台阶,走融合发展之路。一年多的时间里,“融合发展”四个字搅动了一池春水,使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北京初春的一个上午,记者专访王海平院长,近距离感受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从结合到融合的跨越之路。
变化的需求逼出融合
从1985年起参加工作的头十几年,王海平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履职。直到1998年调离,他先后任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中共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在“外面”转了一圈,又过了十几年,当他再次回到学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任院长时,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联动,学校的专业的设置、教学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是被割裂的。
对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需求,曾经身为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王海平有着比别人更深的感受。近几年来,分管综合经济的他,切身感受到北京发展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感受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之迫切。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首都发展速度很快,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业已占到了76%,制造业只占到了23%。就制造业来说,不仅比例下降了,内容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了与高技术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并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都市工业等六大支柱。产品也与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服务业不仅占比提高了,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了;金融服务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形成了现代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业形成了连锁经营。同时,还出现了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业服务、房地产服务等许多新兴产业。从区域上看,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中关村、亦庄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CBD、临空经济区等一批有影响的国际化大企业和现代化高端产业密集的区域。京东方、中芯国际、诺基亚都在其中。
首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千姿百态,但是学校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仍然不强。王海平觉得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没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社会服务的新需求。
经过深思熟虑,在对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后,经历过多岗位锻炼的王海平提出了职业教育要走“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路。即在融合的实践中锻炼成长,在融合中改革创新,转变工作方式、办学形式、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教育发展中来。
一字之差意义大
2010年初,王海平提议把“融合发展”确定为学院工作的思路并很快得到院领导班子的认同。他认为,需求的变化不是靠理论推理能够掌握的,也不是一个演绎就能推导出来的,需要教育者去感悟。校长、管理队伍和教师都要投身到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当中去感悟社会需求,去了解社会需求,去培养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悟性,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下,他提出要融合发展。因为只有融合,才能切切实实地实现这种感悟。一般地讲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是不够的,必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融合互动。
从“结合”到“融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一样,难度也大不一样。王海平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融合发展”:融合就是全方位的结合,深度的结合,自然的、无声的、有机的结合。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做的是从浅层次的、支离破碎的、有限的结合前进一步全方位的、深度的、自然的、无声的、有机的结合。“融合发展”要达到一种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深刻的结合状态。只要实现了这种融合,就相当于在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和调整之间架起一座融合的桥梁,形成了一个纽带,专业设置是不是合理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教学内容是不是过时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教师的水平和知识结构不适应的问题也好解决了,培养目标也清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进而,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学校发展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我的工作是把羊带到草地上,把士兵推到战场上”
怎么才能实现融合呢?
“构建融合理念,首先要有开放性的办学思想,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办学体系。”王海平认为,“领导者把融合的平台搭起来之后,自然就好融合了。给大家一个融合的方向,至于教师知识如何更新,专业如何调整,只要他们到社会上去了,自然就能学到。就像养羊一样,你要把羊赶到草地上去,它吃什么草你就不用管了。它自然会找好吃的草吃,你不用告诉它哪一个草新鲜”“将军的首要任务是把士兵推向战场,至于到了战场上怎么厮杀,很多做法是不用将军费心的,因为每个士兵都会寻求最好的杀敌方法”。作为校长,就是把学校推向社会,把下属引导到市场上去。为此,学校规定,老师每三年就必须脱产到企业挂职实践半年。三年下来之后,有的老师没去成,不是他们自己不想去,是没有那么多企业可以接受他们。这时学校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校企融合的平台。
在王海平的带领下,一场“融合发展”风潮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兴起。
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在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区域经济与学校办学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办学方针和定位,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学校积极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融合,全面推进办学机制、育人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改革创新。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都要主动与中关村、CBD、临空商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内的知名企业进行对接;推动广大干部、教师、专业带头人到生产实践当中去,到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去,感悟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科技进步的最新动态,在“融合”中去学习、提高,从而为提升管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奠定基础;既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也要请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到学校里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三重融合”的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促进校企之间人才、技术、资源和文化的互动共享,为地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索新路。“树大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把根深深地扎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扎在首都,扎在京津冀,扎在环渤海区域经济,通过“融合发展”,吸取外在“营养”,为学校奠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基础。
融出一片新天地
很快,从北京内外的各个角度不断地传来好消息:学校所有的二级学院都开始在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搞商务服务的专业,主动到CBD管委会去对接;搞文化设计和创意产业的专业,主动到奥林匹克中心区去对接;金融专业的主动到金融街去对接;搞技术的、制造业的专业主动到亦庄开发区的制造商去对接;搞物流的专业的主动到临空经济区去对接。他们与北京亦庄开发区的505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其中200余家联系紧密。最近,又有几个大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如戴姆勒中国培训中心建立、英国路虎公司与汽车工程学院签约、锦联物流与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等等,看到这些变化,王海平非常欣慰,他说,这些工作不做,面向首都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职能部门中层干部们、二级学院的“头头”们是永不知足的。在“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战略指导下,他们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接;物流专业与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临空经济区的B型保税区开始了洽谈。很快,他们也先后与这些地区的60多家企業建设了联系。
在“融合发展”进程中,王海平是个“排头兵”。去年,戴姆勒公司换了总裁之后,谋划抢占中国市场,计划将奔驰汽车在中国的生产量由2万辆提升到20~30万辆,准备在中国建立8个培训中心。学校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在市教委的支持帮助下,及时找戴姆勒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见面,并建议他们最多建2个培训中心,北方建一个,南方建一个。经过多方争取,戴姆勒公司最后决定只建一个,叫戴姆勒中国培训中心,并落户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很快,他们就商谈合作条款,计划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内蒙,招收4个班、96名学员,全部为奔驰公司专门培养,一切按照奔驰公司固有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求进行。
二级学院的院长是学校融合发展的第一批尖兵。学校要求他们加强作风建设,学习融合的本领。这些院长各尽所能,很快展开了工作。
北京亦庄开发区管委会是他们融合的第一个对象。交流中,他们了解到开发区一年有8万劳动力的岗位培训需求。他们积极争取,承接了3万人的培训任务。这样,改变了学校只办大专班、电大班、高考自学班的培训模式,增加了农民工培训、失地农民转岗再培训、复员转业军人培训,培训范围一下子扩大了。
各级政府是他们融合的第二批对象。他们分工协作,与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联系,先后与规划委、土地局、财政局、卫生局有了广泛接触;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他们还把足迹延伸到了顺义区、大兴区等郊区,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学校听说国家准备进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王海平马上要求下属去联系和研究,有人说上面还没有通知下来。王海平一下子“火”了:“自己发展,要自己着急,不能等着别人去布置。”在学校的推动下,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很快,学校成了全国20个率先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区之一。由此,他感叹道:“政策都是适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出台的,基层不去问,不去要求,政策怎么能产生呢?好的部下应该主动地去推动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积极建议。”
王海平的“融合经”
一年多的实践中,王海平有苦涩也有甘甜,也悟出了不少“道道”。
“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拒绝,不要轻易说不,也不要轻易说行”。这是王海平传授给干部和教师与外界接触的招数。在了解信息方面,他们广撒网,只要企业有合作意向就不轻易拒绝,力图在谈的过程当中逐步达成一致。在与奔驰公司合作时,一开始有人主张要建立奔驰学院。如果这样,上级审批可能行不通。但是,他们没有一下否定,而是建议建立奔驰中国培训中心。如果一开始因为建不了奔驰学院就放弃了的话,就没有接下来的合作了。
“我们不能因为螃蟹没吃过,可能有毒,就把它扔了。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理念就能发挥作用,就能引导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王海平经常这样告诫教职员工。去年,他们接触到了大连锦联集团,一开始认为这是搞房地产的企业,以为合作不了。后来在谈的过程中得知,对方还是中国第四大物流商,今年已经能排在第三了。于是,他们很快与对方商谈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现在已经达成协议,准备招生。“搂草打兔子——意外的收获”,更让他们感觉到,只要有主动融合的理念,就一定会有收获。
善于找到融合的支点是他们融合发展特点。去年,他们了解到,英国有一个汽车公司生产捷豹汽车,其中有一个分公司还生产路虎汽车。路虎越野车一开始只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但现在对方也认识到,如果要发展,必须抢占中国市场。到中国后,对方发现,中国的市场主要被日本、美国的吉普占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了解到对方的这一想法后,积极寻找与对方融合的支点。调研中,他们发现,越野车不仅在中国的发达地区需要,在不发达的内蒙、甘肃、山西、陕西、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更需要,应该有更大的市场。于是,他们建议对方把合作的重点从上海、深圳逐步向北方转移。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对方的认同,很快,去年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这是王海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融合必须主动出击,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融合。人只有和社会接触才能够获取信息,才能够被外界所知道。如果总是在校园里转悠,与外界不接触,不可能知道外界的变化和需求,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为此,他要求老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去,让别人知道学校,主动寻找合作机会。
“不要当坐商,要当游商”。王海平一再告诫老师们,融合重在行动。各级部门的领导专家,要主动去请,由等人上门到请人上门指导;毕业生要主动推荐,由等就业向找就业转变;招生要主动宣传,由等生源向挖生源转变。在他的引领下,被动的融合正在向主动的行动转化。学校基础部在研究怎样把课讲得更新鲜时,开始与企业进行对接;机械工程学院瞄准了技术前沿企业,与华中数控公司结上了对子;一度被认为是改革动作最小的自动化工程学院在融合上也有了新动作;每个二级学院都准备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找到对应的合作企业;每一个二级学院都在聘任专家,他们中有政府的领导、企业的工程师、学校的教授,还有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
要学习融合的规则。“融合是个大平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仅是教学与外界的融合。”王海平一直强调,“学校发展需要资源、需要土地、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人才、需要信息,需要理论知识、需要话语权。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一个学校领导者,首先要提高学校掌控资源的能力,调动资源的能力。怎么調动资源呢?资源在哪?在社会上!资金在哪?在政府、在社会。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金是怎么分配的?分配规则是什么?你必须知道,才能去争取。所以要想争取资源必须先融合,学习融合的规则。只有融合了才知道资源在哪,知道哪些资源是可能为学校所用,知道这些资源是按照什么规则来分配的,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正确的途径来争取这些资源。
必须构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基础,融合发展就是空想。”这不仅是王海平的想法,也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他们在探讨把融合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同时,还建立了对外合作中的激励机制,重点解决合作中的“一头热、一头冷,一锤子买卖”的问题。王海平认为,“融合发展”是一种联动和互动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经济区域的融合正是这种互动过程的体现。为此,他们主动与政府部门、开发区管委会联系,争取新的政策,从政策上保证合作的双赢。同时,积极地完善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例如,谋划“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加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建立学校与开发区的融合发展战略关系,建立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等一系列适应学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找准“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在实践中,他们全方位地开展融合,从多个领域进行融合,以多种形式促融合,用多种手段抓融合。在与企业的融合中,既开展顶岗实习,也进行企业实训、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表现出多种形态;既搞“校中厂”,也搞“厂中校”;既有短期合作,也有长期战略。王海平说,必须进行全方位、全空间、多领域的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融合。
必须改进与社会融合的方式和方法。在一年多的融合实践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找到了贴近的办法。王海平总结为:一是思想方式要调整。从抱怨社会向适应社会转变,从远离社会向贴近社会转变,从等待社会向融入社会转变。二是作风要转变。要务实,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益,采取实际举措。三是要高标准。不能得过且过,小富即安。四是要大气。不能够小心眼、小思想、小动作、小算盘。要大事上精明,小事上糊涂。五是要坚强,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必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坚忍不拔。六是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不敢担当,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就不够。敢于担当的条件是不谋私、不违法、想作为。
要全员参与,从我做起,常抓不懈。融合的理念不能靠一个人的行动。王海平认为,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不是理论有多超前,关键是有没有一个群体性的行动。统一思想、完善制度、有奖有罚,还要带着队伍向前进。要让“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让“融合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让“融合发展”的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
“人人谈融合,人人想融合,人人做融合”,融合发展让这所北京市直属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更加焕发了活力,正在推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变化的需求逼出融合
从1985年起参加工作的头十几年,王海平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履职。直到1998年调离,他先后任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中共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在“外面”转了一圈,又过了十几年,当他再次回到学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任院长时,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联动,学校的专业的设置、教学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是被割裂的。
对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需求,曾经身为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的王海平有着比别人更深的感受。近几年来,分管综合经济的他,切身感受到北京发展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感受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之迫切。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首都发展速度很快,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业已占到了76%,制造业只占到了23%。就制造业来说,不仅比例下降了,内容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了与高技术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并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设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都市工业等六大支柱。产品也与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服务业不仅占比提高了,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了;金融服务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形成了现代的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业形成了连锁经营。同时,还出现了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业服务、房地产服务等许多新兴产业。从区域上看,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中关村、亦庄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CBD、临空经济区等一批有影响的国际化大企业和现代化高端产业密集的区域。京东方、中芯国际、诺基亚都在其中。
首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千姿百态,但是学校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仍然不强。王海平觉得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没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社会服务的新需求。
经过深思熟虑,在对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后,经历过多岗位锻炼的王海平提出了职业教育要走“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路。即在融合的实践中锻炼成长,在融合中改革创新,转变工作方式、办学形式、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教育发展中来。
一字之差意义大
2010年初,王海平提议把“融合发展”确定为学院工作的思路并很快得到院领导班子的认同。他认为,需求的变化不是靠理论推理能够掌握的,也不是一个演绎就能推导出来的,需要教育者去感悟。校长、管理队伍和教师都要投身到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当中去感悟社会需求,去了解社会需求,去培养和锻炼自己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悟性,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下,他提出要融合发展。因为只有融合,才能切切实实地实现这种感悟。一般地讲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是不够的,必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融合互动。
从“结合”到“融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一样,难度也大不一样。王海平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融合发展”:融合就是全方位的结合,深度的结合,自然的、无声的、有机的结合。高等职业学校需要做的是从浅层次的、支离破碎的、有限的结合前进一步全方位的、深度的、自然的、无声的、有机的结合。“融合发展”要达到一种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深刻的结合状态。只要实现了这种融合,就相当于在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和调整之间架起一座融合的桥梁,形成了一个纽带,专业设置是不是合理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教学内容是不是过时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教师的水平和知识结构不适应的问题也好解决了,培养目标也清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进而,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学校发展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我的工作是把羊带到草地上,把士兵推到战场上”
怎么才能实现融合呢?
“构建融合理念,首先要有开放性的办学思想,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办学体系。”王海平认为,“领导者把融合的平台搭起来之后,自然就好融合了。给大家一个融合的方向,至于教师知识如何更新,专业如何调整,只要他们到社会上去了,自然就能学到。就像养羊一样,你要把羊赶到草地上去,它吃什么草你就不用管了。它自然会找好吃的草吃,你不用告诉它哪一个草新鲜”“将军的首要任务是把士兵推向战场,至于到了战场上怎么厮杀,很多做法是不用将军费心的,因为每个士兵都会寻求最好的杀敌方法”。作为校长,就是把学校推向社会,把下属引导到市场上去。为此,学校规定,老师每三年就必须脱产到企业挂职实践半年。三年下来之后,有的老师没去成,不是他们自己不想去,是没有那么多企业可以接受他们。这时学校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校企融合的平台。
在王海平的带领下,一场“融合发展”风潮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兴起。
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在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提出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区域经济与学校办学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办学方针和定位,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学校积极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融合,全面推进办学机制、育人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改革创新。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都要主动与中关村、CBD、临空商务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内的知名企业进行对接;推动广大干部、教师、专业带头人到生产实践当中去,到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去,感悟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科技进步的最新动态,在“融合”中去学习、提高,从而为提升管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奠定基础;既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也要请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到学校里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三重融合”的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促进校企之间人才、技术、资源和文化的互动共享,为地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探索新路。“树大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把根深深地扎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扎在首都,扎在京津冀,扎在环渤海区域经济,通过“融合发展”,吸取外在“营养”,为学校奠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基础。
融出一片新天地
很快,从北京内外的各个角度不断地传来好消息:学校所有的二级学院都开始在融合发展上做文章。搞商务服务的专业,主动到CBD管委会去对接;搞文化设计和创意产业的专业,主动到奥林匹克中心区去对接;金融专业的主动到金融街去对接;搞技术的、制造业的专业主动到亦庄开发区的制造商去对接;搞物流的专业的主动到临空经济区去对接。他们与北京亦庄开发区的505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其中200余家联系紧密。最近,又有几个大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如戴姆勒中国培训中心建立、英国路虎公司与汽车工程学院签约、锦联物流与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等等,看到这些变化,王海平非常欣慰,他说,这些工作不做,面向首都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职能部门中层干部们、二级学院的“头头”们是永不知足的。在“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战略指导下,他们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接;物流专业与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临空经济区的B型保税区开始了洽谈。很快,他们也先后与这些地区的60多家企業建设了联系。
在“融合发展”进程中,王海平是个“排头兵”。去年,戴姆勒公司换了总裁之后,谋划抢占中国市场,计划将奔驰汽车在中国的生产量由2万辆提升到20~30万辆,准备在中国建立8个培训中心。学校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在市教委的支持帮助下,及时找戴姆勒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见面,并建议他们最多建2个培训中心,北方建一个,南方建一个。经过多方争取,戴姆勒公司最后决定只建一个,叫戴姆勒中国培训中心,并落户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很快,他们就商谈合作条款,计划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内蒙,招收4个班、96名学员,全部为奔驰公司专门培养,一切按照奔驰公司固有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求进行。
二级学院的院长是学校融合发展的第一批尖兵。学校要求他们加强作风建设,学习融合的本领。这些院长各尽所能,很快展开了工作。
北京亦庄开发区管委会是他们融合的第一个对象。交流中,他们了解到开发区一年有8万劳动力的岗位培训需求。他们积极争取,承接了3万人的培训任务。这样,改变了学校只办大专班、电大班、高考自学班的培训模式,增加了农民工培训、失地农民转岗再培训、复员转业军人培训,培训范围一下子扩大了。
各级政府是他们融合的第二批对象。他们分工协作,与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联系,先后与规划委、土地局、财政局、卫生局有了广泛接触;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他们还把足迹延伸到了顺义区、大兴区等郊区,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学校听说国家准备进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王海平马上要求下属去联系和研究,有人说上面还没有通知下来。王海平一下子“火”了:“自己发展,要自己着急,不能等着别人去布置。”在学校的推动下,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很快,学校成了全国20个率先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区之一。由此,他感叹道:“政策都是适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出台的,基层不去问,不去要求,政策怎么能产生呢?好的部下应该主动地去推动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积极建议。”
王海平的“融合经”
一年多的实践中,王海平有苦涩也有甘甜,也悟出了不少“道道”。
“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拒绝,不要轻易说不,也不要轻易说行”。这是王海平传授给干部和教师与外界接触的招数。在了解信息方面,他们广撒网,只要企业有合作意向就不轻易拒绝,力图在谈的过程当中逐步达成一致。在与奔驰公司合作时,一开始有人主张要建立奔驰学院。如果这样,上级审批可能行不通。但是,他们没有一下否定,而是建议建立奔驰中国培训中心。如果一开始因为建不了奔驰学院就放弃了的话,就没有接下来的合作了。
“我们不能因为螃蟹没吃过,可能有毒,就把它扔了。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理念就能发挥作用,就能引导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王海平经常这样告诫教职员工。去年,他们接触到了大连锦联集团,一开始认为这是搞房地产的企业,以为合作不了。后来在谈的过程中得知,对方还是中国第四大物流商,今年已经能排在第三了。于是,他们很快与对方商谈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现在已经达成协议,准备招生。“搂草打兔子——意外的收获”,更让他们感觉到,只要有主动融合的理念,就一定会有收获。
善于找到融合的支点是他们融合发展特点。去年,他们了解到,英国有一个汽车公司生产捷豹汽车,其中有一个分公司还生产路虎汽车。路虎越野车一开始只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但现在对方也认识到,如果要发展,必须抢占中国市场。到中国后,对方发现,中国的市场主要被日本、美国的吉普占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了解到对方的这一想法后,积极寻找与对方融合的支点。调研中,他们发现,越野车不仅在中国的发达地区需要,在不发达的内蒙、甘肃、山西、陕西、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更需要,应该有更大的市场。于是,他们建议对方把合作的重点从上海、深圳逐步向北方转移。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对方的认同,很快,去年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这是王海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融合必须主动出击,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融合。人只有和社会接触才能够获取信息,才能够被外界所知道。如果总是在校园里转悠,与外界不接触,不可能知道外界的变化和需求,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为此,他要求老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去,让别人知道学校,主动寻找合作机会。
“不要当坐商,要当游商”。王海平一再告诫老师们,融合重在行动。各级部门的领导专家,要主动去请,由等人上门到请人上门指导;毕业生要主动推荐,由等就业向找就业转变;招生要主动宣传,由等生源向挖生源转变。在他的引领下,被动的融合正在向主动的行动转化。学校基础部在研究怎样把课讲得更新鲜时,开始与企业进行对接;机械工程学院瞄准了技术前沿企业,与华中数控公司结上了对子;一度被认为是改革动作最小的自动化工程学院在融合上也有了新动作;每个二级学院都准备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找到对应的合作企业;每一个二级学院都在聘任专家,他们中有政府的领导、企业的工程师、学校的教授,还有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
要学习融合的规则。“融合是个大平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仅是教学与外界的融合。”王海平一直强调,“学校发展需要资源、需要土地、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人才、需要信息,需要理论知识、需要话语权。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一个学校领导者,首先要提高学校掌控资源的能力,调动资源的能力。怎么調动资源呢?资源在哪?在社会上!资金在哪?在政府、在社会。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金是怎么分配的?分配规则是什么?你必须知道,才能去争取。所以要想争取资源必须先融合,学习融合的规则。只有融合了才知道资源在哪,知道哪些资源是可能为学校所用,知道这些资源是按照什么规则来分配的,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正确的途径来争取这些资源。
必须构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基础,融合发展就是空想。”这不仅是王海平的想法,也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他们在探讨把融合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同时,还建立了对外合作中的激励机制,重点解决合作中的“一头热、一头冷,一锤子买卖”的问题。王海平认为,“融合发展”是一种联动和互动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经济区域的融合正是这种互动过程的体现。为此,他们主动与政府部门、开发区管委会联系,争取新的政策,从政策上保证合作的双赢。同时,积极地完善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例如,谋划“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加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四方联动,建立学校与开发区的融合发展战略关系,建立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等一系列适应学校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找准“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在实践中,他们全方位地开展融合,从多个领域进行融合,以多种形式促融合,用多种手段抓融合。在与企业的融合中,既开展顶岗实习,也进行企业实训、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表现出多种形态;既搞“校中厂”,也搞“厂中校”;既有短期合作,也有长期战略。王海平说,必须进行全方位、全空间、多领域的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融合。
必须改进与社会融合的方式和方法。在一年多的融合实践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找到了贴近的办法。王海平总结为:一是思想方式要调整。从抱怨社会向适应社会转变,从远离社会向贴近社会转变,从等待社会向融入社会转变。二是作风要转变。要务实,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益,采取实际举措。三是要高标准。不能得过且过,小富即安。四是要大气。不能够小心眼、小思想、小动作、小算盘。要大事上精明,小事上糊涂。五是要坚强,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必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坚忍不拔。六是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不敢担当,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就不够。敢于担当的条件是不谋私、不违法、想作为。
要全员参与,从我做起,常抓不懈。融合的理念不能靠一个人的行动。王海平认为,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不是理论有多超前,关键是有没有一个群体性的行动。统一思想、完善制度、有奖有罚,还要带着队伍向前进。要让“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让“融合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让“融合发展”的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
“人人谈融合,人人想融合,人人做融合”,融合发展让这所北京市直属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更加焕发了活力,正在推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