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提倡“读”中有人,尊重生命。让学生参与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以及与生命对话这样一个精神生产的过程。也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多向交流创造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37-01
1 前言
现代教育理论所确立的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这一科学命题在當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当考虑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系,把人培养成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并“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发展”。
2 个性化阅读呼唤人性化设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不断深化,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受到普遍关注。一直以来,国外对于阅读教育就非常重视,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中小学生阅读计划。我们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为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自然会存有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我们就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建立必要的阅读档案,以便提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阅读要求。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潜能,凡是接手新的班级,要为全体学生建立详细的阅读档案。阅读档案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课外阅读、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专)长等。在课堂教学中,依据阅读档案,或对某一部分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或依据他们的兴趣编队分组,以满足个体差异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求,并尽可能地在理解的互补中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让他们的能动性在独立的阅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学生的阅读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适时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只有不断地充实阅读档案,并依据动态变化着的阅读档案进行教学,我们才能不以固有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才能不盲目地揠苗助长。
3 着力创设人性化阅读教学氛围
3.1 多向交流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特殊性在于:其一有教师参与,其二有编者参与,其三是在教育集体中进行的,从而形成了作者——编者——教师——学生集体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其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借助语音的口头交流,对话是显性的。学生与作者、编者的对话借助文字,是间接的、隐性的。教师和编者根据自己的读书体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使学生从文本中吸收知识、接受信息,从而认识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时,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时,能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2 平等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来是教育的常识
但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置于传道与承道、授业与受业、解疑与听疑的两极位置,使教师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应付升学考试的丰富经验,也为想跳“龙门”的学生所迫切需要,总之,学生大多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编写者对课文的理解成为了“标准答案”,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从而使得学生一直处在被支配、被教育的位置。而对话阅读观强调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编者的阅读提示和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该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而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
3.3 教学相长
读中有人的阅读观追求的目标是师生双方在阅读过程中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尤其是教师要看到自己的劣势:其一、教师个人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学生群体的潜能发挥出来,总能量往往会超过教师个人的水平。其二、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当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拓宽,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尤其是互联网……语文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的有关知识,是教师备课时不可能“一网打尽”的,因此,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给自己“充电”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最终将会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3.4 以人为本,鼓励创造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诠释,理解、体验原作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想象进行开拓、补充。要尽心读出新意来,即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人态度和创造精神。三是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出原作者创作或审美时所不曾感悟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阅读的感悟理解也会多姿多彩,因而,以人为本的阅读应该是具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
4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要引入人性化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生并存,和谐统一。然而,过分注重工具性,注重阅读的绩效,以讲代读,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将语文课上成知识点的排列组合课,当成考试的准备课和练习课,即使是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应试的色彩,也还是要求学生读书必流利,字正腔圆,回答问题一定要条分缕析,以至于锱铢必较,其结果必然会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搞得过分紧张沉闷,让学生无法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美感。我们借个性化阅读张扬起人性的风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也就难以实现。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就需要我们能自觉地跳出唯成绩是瞻的窠臼,将人性化的评价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5 结语
笔者认为,坚持还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教学思路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也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人性化语文阅读因其以人为本而具有复杂性,所以具有很广阔的挖掘余地,只要我们积极发现,善于发现,语文教育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J].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J].教育科学社.
[3] 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多向交流创造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37-01
1 前言
现代教育理论所确立的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这一科学命题在當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当考虑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系,把人培养成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并“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发展”。
2 个性化阅读呼唤人性化设计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不断深化,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受到普遍关注。一直以来,国外对于阅读教育就非常重视,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中小学生阅读计划。我们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为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自然会存有差异。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我们就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建立必要的阅读档案,以便提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阅读要求。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潜能,凡是接手新的班级,要为全体学生建立详细的阅读档案。阅读档案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课外阅读、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专)长等。在课堂教学中,依据阅读档案,或对某一部分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或依据他们的兴趣编队分组,以满足个体差异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求,并尽可能地在理解的互补中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让他们的能动性在独立的阅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学生的阅读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适时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只有不断地充实阅读档案,并依据动态变化着的阅读档案进行教学,我们才能不以固有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才能不盲目地揠苗助长。
3 着力创设人性化阅读教学氛围
3.1 多向交流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特殊性在于:其一有教师参与,其二有编者参与,其三是在教育集体中进行的,从而形成了作者——编者——教师——学生集体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其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借助语音的口头交流,对话是显性的。学生与作者、编者的对话借助文字,是间接的、隐性的。教师和编者根据自己的读书体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使学生从文本中吸收知识、接受信息,从而认识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时,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时,能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2 平等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来是教育的常识
但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置于传道与承道、授业与受业、解疑与听疑的两极位置,使教师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应付升学考试的丰富经验,也为想跳“龙门”的学生所迫切需要,总之,学生大多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编写者对课文的理解成为了“标准答案”,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从而使得学生一直处在被支配、被教育的位置。而对话阅读观强调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编者的阅读提示和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该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而不应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
3.3 教学相长
读中有人的阅读观追求的目标是师生双方在阅读过程中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尤其是教师要看到自己的劣势:其一、教师个人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学生群体的潜能发挥出来,总能量往往会超过教师个人的水平。其二、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当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拓宽,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尤其是互联网……语文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的有关知识,是教师备课时不可能“一网打尽”的,因此,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给自己“充电”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最终将会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3.4 以人为本,鼓励创造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诠释,理解、体验原作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想象进行开拓、补充。要尽心读出新意来,即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人态度和创造精神。三是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出原作者创作或审美时所不曾感悟到的东西,从而使艺术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阅读的感悟理解也会多姿多彩,因而,以人为本的阅读应该是具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
4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师要引入人性化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生并存,和谐统一。然而,过分注重工具性,注重阅读的绩效,以讲代读,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将语文课上成知识点的排列组合课,当成考试的准备课和练习课,即使是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应试的色彩,也还是要求学生读书必流利,字正腔圆,回答问题一定要条分缕析,以至于锱铢必较,其结果必然会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搞得过分紧张沉闷,让学生无法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美感。我们借个性化阅读张扬起人性的风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也就难以实现。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就需要我们能自觉地跳出唯成绩是瞻的窠臼,将人性化的评价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5 结语
笔者认为,坚持还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教学思路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也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人性化语文阅读因其以人为本而具有复杂性,所以具有很广阔的挖掘余地,只要我们积极发现,善于发现,语文教育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J].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J].教育科学社.
[3] 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