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李安!继2007年的《断背山》之后,李安又一次得到奥斯卡学院的垂青,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拿到最佳导演的小金人。如果再算上2001年《卧虎藏龙》的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导演提名,以及十几年前的《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所获得的三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李安在奥斯卡的斩获足以令很多土生土长的好莱坞大导演难以望其项背。
2001年,李安凭借《卧虎藏龙》这只在灰屋顶、绿竹林间飞来飞去的“功夫老虎”一举获得当年奥斯卡的10项提名,并且击败不会飞檐走壁的《天使爱米丽》,成功抱回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个小金人。那一年,华语大荧幕上飞着、打着的,还有星爷的《功夫足球》以及徐克的《蜀山传》。
2013年,这位“神级”的导演又用一只孟加拉老虎萌翻了整个电影圈儿,萌得奥斯卡一连给了这部基本上只有一个男孩儿和一只老虎的电影11项提名。如果有重要的女性角色,这个提名的数目可能会更加惊人。而同时段在电影院里“玩儿深刻”的,还有陆川“基情四射”的《王的盛宴》以及冯小刚“尸横遍野”的《1942》。
我无意抬高谁或者贬低谁:毕竟关乎国籍与否李安都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导演,他的作品中时时都表达着一种“中庸平和”的东方文化。但面对2012年年末满目的“拼命深刻”和成心不让人好好吃爆米花的“揪心揪肺”,我感谢李安“将大道理小而化之”;感谢他在“残酷”和“绝望”之外给观众留有“余地”和“希望”的那种慈悲;也感谢他惊喜不断的“无限不循环”。
在得知获得奥斯卡提名之后,李安感慨地说“高兴坏了”,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依我看,这是属于东方君子的谦谦之辞,一如他的电影:商业化的唯美画面和炫目技术之下,其实是一颗奔着“喧嚣过后的思索”去的文艺心,看似很“娱乐”,其实有“预谋”。
与折戟而归的吴宇森、徐克相比,李安成功地进入了好莱坞,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我喜欢李安那种“小而化之”的风格,能把一个复杂的道理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说出来,这是个本事也是种修为。
就像这么多年以后,再看《卧虎藏龙》,再看章影后咬牙切齿、灰头土脸的青涩模样,我仍然不懂影片里那种“功夫的境界和飘逸”,但我仍然看得很乐呵。毕竟看电影这项活动对于大部分人还是一种消遣活动,导演们可以“拼了命地往下深挖”以期“有朝一日爬上神坛”,但也没必要拉着大部分还是“外行”、只想“看看热闹”的观众们花上一百多大洋跟着他们揪心揪肺。
《少年派的奇幻旅行》的解读版本形式各异,但都是挺让人“不忍听又想要听”的,啧啧称奇地看完了电影之后还能静静地思索上好一阵子,然后恍然大悟这3D绝美画面后的沉重和残酷。
观影时,有小孩子的笑声、有老人家的赞叹声、也有隔壁两个韩国妹子从头到尾的尖叫声(对此小编不想多说什么你懂的)。让过程很美好,让回味很绵长,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派”:这才是能将商业化和深度、广度完美结合的“大师之作”。
《少年派》之后没多久,我又去观摩了另一部很努力要深刻、努力得吐了血要让观众思索的大片。当小猫被剥皮的镜头赤裸裸地被放大在那大荧幕上时,吓坏了花花草草吓哭了小朋友不说,各位观众连个爆米花都别想好好吃完了。
回想当年看《父辈的旗帜》,一个美国大兵被硫磺岛上的日军拖入地下工事,当战友发现他的尸体时,形容是“惨不忍睹”。但导演完全没有刻画那名死去的战士,相反,他用一个逆光的镜头拍摄战友静立的、惊愕的剪影。
“残酷”本身已经鲜血淋淋了,要通过每个人的心而非眼睛才能沉淀得“深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残酷”和“绝望”;而让这种“残酷”和“绝望”中留有一些希望和余地,这便是李安的慈悲。
李安的成功不能说明这是华人导演的胜利,正如李安的个人价值无法用来证明其他华人导演的溃败一样。透过奥斯卡奖杯,我们反观一下:我们的电影是不是轻浮、廉价和不走心?我们的导演是不是渐渐成了草率浮躁的商人?相比野心勃勃的国内导演,李安似乎真正诠释了“何为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
(责任编辑:花掩月[email protected])
2001年,李安凭借《卧虎藏龙》这只在灰屋顶、绿竹林间飞来飞去的“功夫老虎”一举获得当年奥斯卡的10项提名,并且击败不会飞檐走壁的《天使爱米丽》,成功抱回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个小金人。那一年,华语大荧幕上飞着、打着的,还有星爷的《功夫足球》以及徐克的《蜀山传》。
2013年,这位“神级”的导演又用一只孟加拉老虎萌翻了整个电影圈儿,萌得奥斯卡一连给了这部基本上只有一个男孩儿和一只老虎的电影11项提名。如果有重要的女性角色,这个提名的数目可能会更加惊人。而同时段在电影院里“玩儿深刻”的,还有陆川“基情四射”的《王的盛宴》以及冯小刚“尸横遍野”的《1942》。
我无意抬高谁或者贬低谁:毕竟关乎国籍与否李安都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导演,他的作品中时时都表达着一种“中庸平和”的东方文化。但面对2012年年末满目的“拼命深刻”和成心不让人好好吃爆米花的“揪心揪肺”,我感谢李安“将大道理小而化之”;感谢他在“残酷”和“绝望”之外给观众留有“余地”和“希望”的那种慈悲;也感谢他惊喜不断的“无限不循环”。
在得知获得奥斯卡提名之后,李安感慨地说“高兴坏了”,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依我看,这是属于东方君子的谦谦之辞,一如他的电影:商业化的唯美画面和炫目技术之下,其实是一颗奔着“喧嚣过后的思索”去的文艺心,看似很“娱乐”,其实有“预谋”。
与折戟而归的吴宇森、徐克相比,李安成功地进入了好莱坞,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我喜欢李安那种“小而化之”的风格,能把一个复杂的道理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说出来,这是个本事也是种修为。
就像这么多年以后,再看《卧虎藏龙》,再看章影后咬牙切齿、灰头土脸的青涩模样,我仍然不懂影片里那种“功夫的境界和飘逸”,但我仍然看得很乐呵。毕竟看电影这项活动对于大部分人还是一种消遣活动,导演们可以“拼了命地往下深挖”以期“有朝一日爬上神坛”,但也没必要拉着大部分还是“外行”、只想“看看热闹”的观众们花上一百多大洋跟着他们揪心揪肺。
《少年派的奇幻旅行》的解读版本形式各异,但都是挺让人“不忍听又想要听”的,啧啧称奇地看完了电影之后还能静静地思索上好一阵子,然后恍然大悟这3D绝美画面后的沉重和残酷。
观影时,有小孩子的笑声、有老人家的赞叹声、也有隔壁两个韩国妹子从头到尾的尖叫声(对此小编不想多说什么你懂的)。让过程很美好,让回味很绵长,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派”:这才是能将商业化和深度、广度完美结合的“大师之作”。
《少年派》之后没多久,我又去观摩了另一部很努力要深刻、努力得吐了血要让观众思索的大片。当小猫被剥皮的镜头赤裸裸地被放大在那大荧幕上时,吓坏了花花草草吓哭了小朋友不说,各位观众连个爆米花都别想好好吃完了。
回想当年看《父辈的旗帜》,一个美国大兵被硫磺岛上的日军拖入地下工事,当战友发现他的尸体时,形容是“惨不忍睹”。但导演完全没有刻画那名死去的战士,相反,他用一个逆光的镜头拍摄战友静立的、惊愕的剪影。
“残酷”本身已经鲜血淋淋了,要通过每个人的心而非眼睛才能沉淀得“深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残酷”和“绝望”;而让这种“残酷”和“绝望”中留有一些希望和余地,这便是李安的慈悲。
李安的成功不能说明这是华人导演的胜利,正如李安的个人价值无法用来证明其他华人导演的溃败一样。透过奥斯卡奖杯,我们反观一下:我们的电影是不是轻浮、廉价和不走心?我们的导演是不是渐渐成了草率浮躁的商人?相比野心勃勃的国内导演,李安似乎真正诠释了“何为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
(责任编辑:花掩月[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