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众有手握遥控器在几十个频道间换来换去的权利,收视率六亲不认。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民营影视公司必须交出更好的作品。国产电视剧为什么更好看了?来看看那些好剧是怎么耗费心血的。
有一个事实就是:年轻人远离了电视,他们的主流娱乐空间转移到了网络世界,低收入阶层的中年群体、家庭主妇以及老年人成为电视的消费主体。
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最近一段时间,数量庞大的年轻观众正在着迷于一个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在故事在大半部分时间里,男女主角竟然没有通过上床而能表现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这两个人严肃地说出“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你觉得那真是崇高的;男主角大概有好几分钟的画面不断诵读《为人民服务》中的大段语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觉得自己会感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甚至刻意回避着崇高、理想、执着、坚韧这些“重”的词语,但《潜伏》又一次让他们印证了这些词语真正的分量、力度和美感。
“间谍”是这个娱乐时代最有吸引力的形象之一,数以百计的影片塑造了007和他跳梁小丑般的对手,而“间谍”们则被描写得超能量、浪漫、刺激、甚至可以违反“道德”。但《潜伏》不同,其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潜伏得很深,正如导演姜伟“狡猾狡猾”地说,“说教一定要潜伏”。
时间再推前两年,《士兵突击》你简直不能不看,不然就会在派对的时候跟朋友们没有“共同语言”,也无法领略“故事所揭示的城市人职场心理的问题”。
发现《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的伯乐不是行家、媒体,而是观众。网络BBS里铺天盖地聚集的观感,觥筹交错酒桌席上的讨论,还有青少年军事发烧友对其真实的战争视觉效果的大赞——迫使你简直不能不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视剧为什么更好看了?一个根本的原因,便是愈加专业的制作、更多样化的趋势。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上卫星了,观众有手拿遥控器随时换台的权利,而面对市场,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不得不重视这种权利,因此他们必须伺机而动,并且交出好货来。
他们是怎么搞出好剧来的?
2006年,编剧兰小龙拿着写好的剧本找了五年的投资方,剧本最终落到制片人张谦手里。
张谦拿到兰小龙送的本子《士兵突击》后,隔了三个月才有时间看。因为一个项目,张谦到太原出差,晚上睡不着觉,就想起包里一直带着的这本书。结果一下子看到天亮,回到北京就给兰小龙打电话说,做吧。
拿捏着这部市场风险极大的剧本良久,张谦选定了导演康洪雷。此时的康洪雷跟着“大胡子”张纪中导演的剧组8年时间,一直担任副导演,直到独立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人忍受寂寞时光的程度、强度才全部释放出来。
拍《激情》那部戏时,制片人张纪中和康洪雷都决心很大,“不挣钱都要拍这个戏,要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主旋律。”他们的内心都包藏着一股很大的力量。可四处找投资时就非常不顺利了,因为康洪雷当时还没有名呢,整个拉钱的过程几乎四处碰壁,用张纪中的话说,即使是最轻微的妥协也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了。
显然《士兵突击》就幸运多了。张谦给远在新加坡看女儿的康洪雷打电话,本子拿过来了,你能不能早点回来,咱碰一下?康洪雷一听,表态说明天就买机票回京,后天咱俩见面。第三天他们谈了一上午后,就开始做拍片准备了。
张谦调动了多年积累的资源,八一厂的制片主任辛崇彬、执行导演李义华,还有康洪雷,他们三人组成了“铁三角”,拿着定金签了三个人的合同。张谦说他找人就看三点:第一人品好,第二能力好,第三身体好,这三项哪个都得具备。他觉得只有康洪雷最适合这个戏,因为军人身上的那股劲,那种情怀他能充分理解。
拍《士兵突击》时,康洪雷也的确把他的激情都放在戏里了,不少人总结,这是一个激情的人遇见另外一群激情的人了。他有自己内心的东西,有时候拍着拍着就哽咽了。康洪雷想把感动自己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整天琢磨着用什么好的技法。比如,他借鉴了一些电影手段。一个电影大概长度90分钟,并且要写分镜头。而电视剧是几十集,每集都写分镜头,那得多大的工作量?康洪雷就把文学剧本分出场景,镜头用什么拍法,需要用哪些道具、音乐,都考虑得清清楚楚,所有部门都围绕分镜头剧本做准备对于拍摄非常有好处。一些搞影视评论的人听说康洪雷还写分镜头,都非常惊讶。因为现在大多数的电视剧很少有这个做法,拿个文学本,镜头怎么弄都现场考虑。也正是他的这个做法,才保证了进度和拍摄质量。
演员选得是不是正确也左右着一部戏的成功与否。《士兵突击》的演员最初是执行导演李义华推荐的。用张谦的话,“他看演员眼光挺毒的”。李义华弄了一张纸,把推荐的演员照片贴上,写上艺术简历,以及适合这个角色的具体原因。
当时电视台正在播《沙场点兵》,张译在剧中演一个不起眼的小参谋,与创作团队心目中史今的角色有距离,张译能担起来吗?但李义华说,《乔家大院》他们合作过,而且他对张译的认识程度很深,他甚至拍胸脯保证,将来如果不好的话,他第一个承担责任。
制片人张谦这个角色不好干,确定项目、融资、搭班子、市场发行。以判断为主,有责任在里面。一部戏的演员里,没有明星大腕儿坐镇,多少需要制片人鼓出很大的决心和勇气。张谦说,不是不想用腕儿,但首先要适合角色。这部剧的内容和特色,以及角色的年龄,就决定了演员不好找。也逼得只找适合角色、有表演功力的演员,而不去单纯考虑知名度。“只要戏演好了,拍好了,无非就是慢热一些。”
虽然没腕儿,康洪雷在这部戏中把握演员的分寸很适度。他觉得,如果演员有做戏的感觉,老是端着,那股劲儿跟人物感觉就不严丝合缝。很多演员说,他在现场感染了演员,演员也感染了他。所以《士兵突击》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掉链子的,个个出彩。好演员也得有好的导演来调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演员自身的表演优势了。
可是在拍摄的日子里意外也接连发生。制片主任在部队协调工作时摔伤了,住进医院,李义华累倒了;康洪雷为给演员示范动作,腰摔坏了。“铁三角”去医院看病回来,一个歪着头,一个扭着腰,一个病殃殃,好像变成了“糖三角”,让人哭笑不得。整个拍摄也是危险不断,演员李晨拍爬铁丝网那场戏时,美术部门有点失误,水面跟铁丝网距离有点短,演员憋不过气仰头,再加上动作很剧烈,铁丝网把头皮剐开了一道口子,血流满面。
如果说一个好剧本为一部戏加很多基础分,导演、演员和后期的共同努力才决定了这部戏能否及格。很多剧的剧本不错,但创作是一直在减分,如果演员环节减点分,导演制作环节再减点分,最后戏出来,能剩下70分已经很庆幸了。没想到《士兵突击》的 分数一直往上涨,剧本、演员、导演、后期制作,包括整个媒体的宣传、发行都令人满意。
那些原来对军事题材电视剧“不感冒”的年轻人也成了“士兵迷”,兰小龙和康洪雷的潜力就在这儿:他们想追求的一些东西,恰是80后想看、也想知道的一些东西。而不是一个军事戏的固定模式:开会、打仗、凯旋、领导讲话。那些喜欢看选秀节目的孩子,竟然被《士兵突击》打动了。
这让一些电视台购片者没想到,原先他们认为,这片子真好,但不会购买,因为这部戏可能叫好不叫座,大部分观众看了不一定喜欢。当热播后,他们终于承认自己轻视了观众。
这部戏一共拍了486盘带子,是常规电视剧的一倍多。后期又做了半年多,最后剪成30集。制作团队“措”进去了整整两年时间,可剧组的人觉得那是一段最难忘的时光。比如,之前提到的张译,当时定了用他后,所在单位却不放他。结果张译宁愿转业也要演。2006年6月23日晚上,拍史今要离开部队了,坐在车里过天安门。而就在那个上午,张译本人刚刚接到电话,北京军区批准他转业了。同时,这也是全剧最后一个镜头,摄制组就要散伙。三件事加在一块,张译从剧情中久久走不出来。拍完之后,制片人张谦说晚上大伙一块吃个关机饭,张译蹲在墙根半天起不来。
结果那晚,康洪雷也没来,吃关机饭时,张译和康洪雷两人都缺席了。后来康洪雷说,如果那天去了。势必收不了场,他肯定要痛哭流涕,他觉得丢不起这个面子。仿佛这个戏拍的不是一部剧,而是每个人的人生。
可能是有点人生再续的意思,在2008年这个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还是这些人,康洪雷、兰小龙和制片人吴毅决定再做一部军事题材剧,《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又招至麾下。
为什么继续选择兰小龙?做好导演的第一步编剧是关键。康洪雷很明白这一点,他说必须有个好编剧,给他写个好故事,给他一个明确的思想,这样他才能实施和发挥导演的想象力。《激情燃烧的岁月》编剧陈坪说,如果跟那种没有精神力量的编剧合作,就是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走弯路。
在云南创作剧本时,兰小龙到过国殇墓园很多次,那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刚开始我是带花去,后来每次扛着一箱白酒,我算过,一箱酒正好围着山浇一圈,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下面这个人的故事。”但是,有时看到有意思的名字和兵种,比如“一等枪手”、“三等马车夫”等,兰小龙会拿着酒杯跟人家的墓碑碰一下。
兰小龙也是个有英雄情怀的人。如果说《士兵》中呼唤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那么,在这部新戏中兰小龙强烈想表现的是战争下人的状态,用康洪雷自己的话说就是:这部戏没有口号,只是活着。
其实,从拍摄的角度看,这部新戏已经不再缺资金了,也不缺故事和精神、不缺好演员,还有从前导军事题材片的经验积累,那还缺什么呢?细节。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成功得益于细节的胜利。”军事发烧友魏常对我说,出于爱好,他曾花很长一段时间去研究国内外军事题材电视剧里的武器装备,他一旦发现问题,就爱上网发帖“找刺儿”。他曾跟我讲过,《亮剑》中日本突击队成建制使用美制冲锋枪这个细节,这样的安排令他感到困惑和不解,“就好比太平洋战场上美国飞机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东京一样荒诞”。他说,这个细节上的处理有悖于观众的历史常识和逻辑,多少破坏了他对当时历史语境的某种体验。
“《团长》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专业甚至是发烧级的”,魏常说。但他没想到的是,《团长》这部戏没有一个军事顾问,全凭创作团队的“死抠”。
康洪雷让朋友从海外买了很多那个时代的书、图片、影像资料。小到英77步枪(“一战”时期的步枪),弄清英式钢盔、法式钢盔、德式钢盔的区别,包括研究阵地的模式、格局,行进队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括怎么敬礼,德式礼还是法式礼,因为当时滇军敬的是法式礼。那个时代军阀割据都不一样,晋军用的武器跟云南这块不一样,跟四川又不一样,不能把它统一到一个地方,得找资料,他查完后还得给大家讲。
“过去你不操心,现在你要操心,英77步枪怎么打,巴组卡这炮怎么开,没有教官,只能我自己去做。”康洪雷说,作为一个导演,你得让那些还活着的人看到真实,不然人家会轻视你,你要尊重人家,那些细节都得知道,这些东西占用了大量时间,主要压力也来自于这些。
仅从一个细节便可窥见一斑,小说中“丧门星”这个人物是从云南去缅甸的,文学化的语言并没有赋予这个人物明显的外在特征,如果放在剧里用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来表现他的“云南身份”呢?竟是一顶法式钢盔。
如果剧作人员没有丰富和专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创作态度,剧中对“丧门星”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可能会失真、很无趣。光从他身上背着的一把大刀不能很清楚表明他的出处。可一顶钢盔就点透了,因为它是当年云南军阀军事对抗蒋介石中央政府的一个象征,只有云南兵会戴法式钢盔。剧中出现的法式钢盔就是剧作人员对小说与剧本的再创作。正是因为这种专业态度,《团长》才能够被细细欣赏。
剧组努力在技术层面上,还原战争的真实感。为了制造逼真效果,使用军用炸药来代替道具炸弹,前者爆炸开后会有弹片四处飞出,致人性命。这让负责后期画外音的张译在录音时总会哽咽,相当于回忆梳理了整个拍摄过程。戏中,有不少两军交锋场面,烟火、特效组预埋了很多炸点,“我们就在现场跑来跑去,只要按要求走就不会受伤,但谁也不知道炸弹会爆在哪里,对于战争的恐惧贯穿了我整个拍摄过程……”
《团长》共花掉了4100万,40%是制作经费,40%演职人员经费,余下20%是宣传及其他保障费用,这在原来的电视剧制作中是不可能的。制片人吴毅所希望的就是,《团长》给国产剧战争片设立了一个标准,短时间内很难有对手可以超越。
新红片时代,仅仅因为“红”?
一直以来,“红色经典”在国内有很大的受众群,老百姓心中对它存在一些感情。这样的题材有很多励志的因素,每年都会有人翻拍,只是把它能拍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表现,让老百姓来认可,这是一个关键。
《潜伏》就证明了这一点,题材无所谓热与不热,钱无所谓多与不多,再好的题材、再多的钱也会出现烂剧,再滥的题材也会出现杰作。关键还要看创作者的水准。这一点天润影视副总经理唐海岩很有共识,他谈到,钱在这种产业当中还不像别的产业,搞生产,盖房子、买家具,这都很重要,起到杠杆作用。其实在创意产业里,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首先,应该是剧本的魅力。《潜伏》原著不过一万多字,现在看到的精彩的剧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的台词都是编剧之功,片子也是他导的。提到姜伟这个人和《潜 伏》的制作公司,业内人士大呼“黑马”,此前可谓名不见经传。原来的谍战剧都弄得神神叨叨,拿着小手枪跳进跳出,但《潜伏》没有打打杀杀,就算有也仅限于几场小规模的巷战,着力点还是人物的斗智斗勇,是用脑子不是用子弹征服了观众。
好剧本难求,电影导演宁浩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全世界缺好故事,好莱坞都缺”,一下喊出了所有导演的心声。国内电视剧剧本大都为五种来源:制作公司的命题作文;编剧的原创剧本,买断小说后,小说改编;翻拍;重大历史题材。“任何创作都需要渗透到制片人、编剧和其他专业的专业人士。无论是改编、命题还是原创,一个优秀剧本的完成是需要很长时间创作的,我认为,它的成熟度应该基本达到两年。”天润影视总经理唐海岩说。
海润影视曾经热播的《亮剑》,作家都梁的原著就很扎实,又由两个优秀的编剧来改,都梁后来从剧本创作到几次易稿,事必躬亲,加上制作人赵浚凯也是搞文学的,一并参与了创作过程,这个剧本打磨得好,也花了不少时间。在赵浚凯做完《亮剑》之后,他一直在寻找同等分量的新作品,直到海军军旅作家张晓光的小说《红海洋》进入他的视线。目前这部在中央一套上映的《沧海》,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就历经了长达4年时间。
而像天润影视这样在剧本上投入近上百万、上千万元,对于剧本题材要求非常高,储存量丰厚(达到20部以上)的公司,在国内仅屈指可数的几家影视公司才能企及。尽管有些剧本目前还有很多没有产出,但总经理唐海岩不担心题材会过时。“优秀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不管什么年代,有一些现在的商业元素加进去,就足够了,故事本身的壳在。无论是家庭情景、爱情剧、历史题材……只要拍出好故事,励志向上,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剧目就会有市场。”
如今老百姓喜欢的剧目是众口难调,但始终要引起人的共性,引起一个群体的共性。大家都想创新,都想做出自己风格的东西来,海润影视总裁刘燕铭觉得应该一个是从题材上突破,另一个是从形式上突破。在题材上,比如考察过去和现在都怎么写军人,你会发现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在《DA》中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桂平原,创作者已把军中腐败分子的级别上升到师级军官,剧中的副师长就涉及“色情”、“泄密”、“渎职”等问题。这些告诉观众军营已不可能“一尘不染”。社会中的好与坏都可能在军营中有所“投影”。为此,老百姓看到的军营生活才感到更多面、立体和真实。
但是,真正让老百姓对军人的形象改变固有认知的,是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这两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开始。里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外在的压力使然,都是自身固有的。石光荣的内外有别的脾气特征和李云龙亦正亦邪的矛盾性格,显得真实又有个性,也十分“有戏”。有瑕疵的性格特质恰是战争状态下的革命者还原与历史面貌的真实的个性体现。
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刘燕铭投拍的《亮剑》,就是想把这种战争剧与传奇剧的叙事模式结合起来,塑造崭新的英雄形象。他不想再做成“高大全”的那种军人形象,过去正面的就霸气,反面的就鼠头鼠脑,脸谱化的形式不可取。演员和表演上也是,所以演员何政军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军队政治指导员的形象,而原来的政委形象似乎都是板着脸教训人的;戏里的李云龙也不帅,就是因为霸气在身上,会觉得有男人味,再加之有中国农民的狡诈在里面,这是角色的特质,严格地来说,李幼斌的表演对这个片子是有提升的。
对于另一部热播的《潜伏》,尽管触及国共关系乃至今天的两岸关系,多少有些是敏感话题,但观众的注意力似乎更在乎智斗的过程。和余则成有同样执着度的国民党间谍李涯和谢若林,若非他们同等级别的认真和坚持,这戏就投那么精彩了。
“这几年观众喜欢看什么,影视公司都在深刻地探究,这又回到一个专业性的话题上了,”唐海岩说,首先电视剧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性,热爱并适合做这个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是影视公司的弊病,也是造成电视剧泛滥,好剧少的原因。作为投资老板不能只会投钱,老板本身需要专业,他应该是一个文学水平、文化底蕴相当高的人,他应该对市场有极敏锐的观察,是个极强的制作人员。这些优秀的因素决定了他在做剧本时已经有了相当水准的高度,他不怕市场的变化。其次,从业人员往大了说,还真要具备一些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对这个市场有点教化性和引导性。真不能往脏了去写,把中国人文状态写得很脏,这也是中国电视剧走不出去的原因。编剧和导演是不应该蹂躏观众的。
前几年在对主旋律改写的时候,电视剧制作商为了博取眼球,曲解里面的核心价值观念,戏说甚至恶搞“经典”,把红色经典变成“桃色经典”。唐海岩表示,“电视剧可以俗,但不能脏;你可以戏说,但不能胡说,你把历史观都颠倒了那还能对嘛?你不能偏离军事题材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不能做出不励志的东西,尽管商业模式很成功,也很赚钱,但是浮躁的东西,对社会没有价值。”
说到底,政府的认可、专家的肯定、老百姓的欢迎将是电视剧取得轰动效应的必然结果,而这三种文化的聚合点应该是关注时代精神,歌颂人性美,张扬人格魅力。这样,既符合政府的弘扬主旋律的主张,也遵循了文化商品的追求——既有经济利益,也有社会效益;同时契合了精英意识——人文化与普世价值。
红色电视剧的好看和深刻,也让观众在享受一部好电视剧的同时,必须面对那个固然更深刻、但也更惨痛的结局,有些观众倒是很欣然接受,叫它为“痛苦的享受过程”。同时,像《红日》的制片人董宇浩也提出,今后的军旅剧要么就是更加风格化、更传奇,要么就是像《炊事班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这样走轻喜剧风格。这些喜剧在平常中寻找“包袱”,让大家都能够开怀大笑的。
你不能说这些俗的东西就没有力量了。真正主流和中国人接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是血脉的东西,很容易就进入到你的内心。这其实背后蕴含了一种文化力量,你要认知这种文化力量,你要认可和接纳这种文化力量,而不是很简单的排斥说“这个不高级、那个不高级”。
但海润刘燕铭仍认为,观看电视剧的人,还不能完全讲是“阳春白雪”的一群人。“我到现在都不认为高收视率不一定是好东西,我觉得能留下来,能多少年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拿出来看一遍多少还受点启发,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点也与华谊葛为东的“这部戏是否有持久的被观赏能力”不谋而合。
在《亮剑》之后,海润又接到一个大单子——为海军定制的《沧海》。刘燕铭告诉我,这部戏每集投资达近200万,甚至已超出韩剧《大长今》的投资数额。拍一次演习就需要2000多万元,拍戏用船是去索马里的船队169舰,出航一天就花掉1000多万元,所有海战都是实景拍摄,数千名海军战士直 接参与。海军方面提供了几十艘护卫舰、扫雷舰、导弹护卫艇、导弹扫雷艇,光是炮弹就用了上千枚。如果不是海军演习捎带着拍戏,哪个电视剧公司可能负担这样的投资?从制作水平和投入资金看,国产电视剧这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很多人说,“电影卖导演,电视剧卖演员”,唐海岩觉得这个是一个误区,当然,优秀的导演具备票房的号召力,剧本的制作优良程度会受到人们的推崇。但实际上,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很难看,导演不行,用的演员不行,制作团队不行,剪辑不行,这个剧本120分很可能拍出来的是60分,再加收视率不好,就完蛋了。这个行业每个人都很关键,摄影、化妆、服装也很关键。
因为有了这个误区,一部戏里明星的高片酬肆侵占了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费用。说起这个问题,很多导演很是无奈一“电视台就看重这个。一买片,就先问,谁演的啊?一说谁谁谁演的,好!马上就掏钱。但回头一看收视率,为啥还是这么低啊?为啥?光有明星没演技、没剧情,糊弄谁呢?”
从这一两年的热播剧看,中国民营影视公司似乎更加“务实”了——关键是用合适的人演合适的角色。在《潜伏》中,孙红雷、姚晨之外,站长吴敬中、李涯、谢若林、陆桥山的扮演者都可以说是演得很棒,让人不得不感慨原来中国还“潜伏”着这么多好演员。这些演员没有名气,但他们精彩的群戏让《潜伏》拥有一流的平衡感和张弛有度的节奏。
很多人也感觉到,中国演员的演技也比过去好了,表演艺术风格很少再歇斯底里地爆发,表演也非常注意“度”,不过分地“做”。这里面难能可贵的是导演自始至终保持着克制,不煽情不造作。《士兵突击》和《团长》更证明了一点,也许真没有糟糕的演员,只有糟糕的人物和糟糕的导演。
相比之下,早些年大家还都痴迷港台剧,如今港台剧在大陆几乎没什么销路,怪只怪他们这些年也真是没什么进步,他们还笃定地散步呢,国内一些影视公司却已后来居上了。
“华谊模式”
北京市郊顺义的华谊兄弟集团总部,这里远离市区,空气甜美,生活的节奏也比市区相对缓慢,有点“世外桃园”的意味。
初见华谊兄弟电视剧事业部副总经理葛卫东时,他正在办公室和一个女制片商量新片的预算。两个人语速很陕,把话题球一样飞快地传来传去,讨论的神情很忘我,我坐在办公室一角捕捉到的是商人式的思维。
4年前,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还是无名小卒。2006年,华谊兄弟才决定在电视剧上下一番功夫,就拍出了《士兵突击》这样的热播剧。直到2008年,华谊制作的电视剧作品达到400集,销售额超3个亿,在公司主力业务中名列第三,居电影、艺人经纪收入之后。
翻看华谊兄弟2009年最新项目画册,找出这样一个数字:19。一年投拍19部剧,这在民营影视公司的产量里算十分惊人了。包括电视剧《梅兰芳》等重要题材,预计收入达到五六亿元,目前全国电视剧总收入为30多亿。
2006年,凭借总裁王中军的个人人脉,华谊兄弟签了七八个制片人,并分别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制片人工作室。这也是内地第一次尝试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在制片人名录上可以见到张纪中、吴毅、李波等人的名字,几乎都是全国顶尖级的制片人。有外界评论,依托这几个国内有名的制片人,华谊想把盘子做大。
据说,当时,张国立、赵宝刚、张纪中、康洪雷等也都在王中军的如意算盘中。这些人都是王中军平日里交情不错的朋友。按照王中军最初的设想,第一轮工作室至少有5个人加入,但后来只有张纪中、康洪雷加入。好友拒绝的理由很多,比如张国立就表示,他不愿意承受一年两部电视剧的压力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他想更自由些。
至今,华谊旗下已经签约张纪中、吴毅、李波、周冰冰、王芳、金泽等7个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而华谊的电视剧事业部只是一个行政机构,在宣传、财务上统一为各个工作室服务。葛卫军介绍,每年公司根据电视剧的投资情况,会给每个工作室2000万~3000万元的启动资金,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项目增减资金。
与“冯小刚工作室”这种只管创作不管经营的电影制片不同,每一个电视剧工作室都是独立核算,每部电视剧都采取的是单一项目制。每个工作室制片人就相当于项目经理,他们要负责剧本开发,负责项目预算、对市场的所有预估包括销售,集团仅提供资金支持。换言之,华谊的7个电视剧工作室,其实就是华谊的7个利润中心。
从制片人的选择上,可见出华谊的“特别用心”,擅长拍武侠片的张纪中、做细腻情感戏的李波、作家制片人周冰冰……几乎占据了各种类型片。而在制片人工作室下又有很多专业工作室:石钟山文学工作室、龚应恬编剧导演工作室、高群书导演工作室……在每个制作团队内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流水线制作方式。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最初的创意可能由个人提出外,其余的生产环节,包括剧本创作、情节设置、对白撰写、现场导演、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都是团队分工合作,流水线生产的。
这多少让人联想到“好莱坞体系”——一大批资本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制作公司形成了电视剧生产制作的体系,比如:MCA环球、哥伦比亚、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都是最棒的制作和发行公司,他们为美国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的电视节目。
当然,每个制片人压力也不小,如李波所言,她必须负责独立的电视剧项目立项、找导演、找演员以及后期的销售工作。“这种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公司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度,一般制片人感兴趣的项目,公司都会立项。老板只在大的方面把把关,了解一下剧本、投资额等情况,就会拍板让我们去干。一旦出现投资超额、达不到要求的回报率等情况,我们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甚至被淘汰。”
按照华谊的构想,华谊将继续扩充工作室的数量,每年应该有1000集电视剧产出。
除华谊之外,最早也是中国规模最大,获奖最多的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海润,专门从事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影视剧制作和开发,已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电视剧制作和发行体系。海润每年年产电视剧600多集,也许是对军旅题材情有独钟,2002年便开始筹划投拍海陆空三部曲:陆军的《亮剑》、海军的《沧海》、空军的《天阵》,之前的《永不瞑目》、《玉观音》、《血色浪漫》、《重案六组》等等,观众耳熟能详。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电视剧制作都是由政府电视台承担,没有一套完整的制作计划和流程。90年代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建立,民营影视公司也多了起来,电视剧制作才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2006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峨嵋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影集团等这8大最大“国家部队”的电视制作机构,年度发行量刚占全国电视剧发行量的21%,而民营影视公司撑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半边天。几家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在市场 化进程中,一直没有停止摸索。
据了解,海润电视剧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这些专业人员组成的制作团队对于节目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一部电视剧从选题、到剧本、到拍摄,每个步骤都在专业化的操作下进行,从制作到销售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运作。
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不会有无限度的票房,自然也就不会有无限度的投入。这个市场上“草抬班子”公司太多,更多公司把技巧用在了让投资人把钱投进来上,电视剧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就不管了。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拍出来后因质量太低而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最后只能求着人家在最不黄金的时段白给播一下,就算对投资人有个交待了。
“过去的胡乱拍,筛选一下,玩命卖给电视台,这样的形式已经很作坊了。”唐海岩说,“要有很高的敏锐度和对市场的了解,才能在做剧本时有的放矢。如今,大的民营影视公司也在相互观望,学习,追赶。对于将来的影视公司来说,比的是专业化、文化底蕴和品牌效应。”他举例说,《士兵突击》对外称并没赚钱,但带红了段宏奕、张国强、张译、王宝强、陈思成五个新人。“只要是品牌公司都敢去这样做,即使这部做不好,下一部就能翻身了,因为它的品牌有一定的造星能力,会产生扩散性的效应。”
华谊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士兵突击》给华谊电视剧带来很大的名声,不亚于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五个新人之后每人都接到五部以上的电视剧,未来五六年这会带来多大的回报?商业模式清晰、专业化运作的影视公司,一部电视剧就可以达到30%以上的利润。
即使是这样,电视剧生意让老板们仍不满意。海润刘燕铭的矛盾在于,电视剧的品质和收视率不一定成正比,以他出品过的两部作品为例:“2005年拍的《长恨歌》是我们最重视、质量把关最严的一个戏,我仍觉得是我们制作里面最精良的一部戏,但这部片子的收视率并不高。有些台到现在也没有播出。相反,2005年出的《亮剑》收视率不用说了,国内该拿的奖都拿了,而且是第一,但从制作的角度来讲,是比较不完美的,穿帮的地方非常多,质量很糙。”
华谊的王中军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以2007年计算,公司电视剧单集净利润最高的才7万元,最低5万元。也就是说,拍500集电视剧赚不过一部单部戏利润就可以过亿元的电影。“500集电视剧要操多少心?虽然我不操心,但是我们的财务、我们的团队,像吴毅、张纪中、康洪雷这些人可能操心的程度非常大。”从投资回报来讲,电视剧在娱乐行业不是非常好的行业。
一些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开始对国外电视剧操作模式动起了脑筋,并对海外市场寄予了厚望。
电视剧何时能走出国门?
采访之时,刘燕铭刚从戛纳电视剧节回来。在戛纳,作为海润影视执行总裁的他奔走在大大小小的座谈会之间,还约了一些欧美的制作人、购片商见面,并确定了要把电视剧重新剪辑。他笑谈,有点订货生产的意思,按顾客的需求再制造一次产品。
因为在欧美国家,本土电视剧的黄金时间是不会分给外来电视剧的,即便给海外剧,基本是分上、中、下三集,或上、下两集。2006年投拍的《诺尔曼·自求恩》算是海润走向海外的主旋律影片,在加拿大国家电视台播出时,20集的电视剧也应要求剪成了两集。“要想在当地播出,就一定要适应人家的引进剧机制,符合欧美国家的播出习惯。”
一直以来,国外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制作要求非常高,内容先不谈,单单是播出画面的技术标准就是一般国内电视剧达不到的,国内电视剧还是粗制滥造的比较多,两三个月就拍完了,一般韩剧的单集投资在15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国内电视剧只有四五十万。
“我们说中国是电视剧的生产大国,但不敢说就是优秀电视剧的生产大国,每年能让人们记住的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不足10部,更不敢说自己是优秀电视剧的出口大国。”唐海岩表示。目前中国电视剧每年产出16∞0集,能播出的占不到一半,基本全部内销。
据了解,虽然海润的大部分戏都卖到了美国、加拿大,但是市场仍相对狭窄,都是卖给了当地的华人频道,包括凤凰卫视美洲和欧洲台、纽约中文台、加拿大时代电视台,进人真正主频道的不多。
国产电视剧的“走出去”之路艰难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背景不同有关,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所存在着文化障碍。“拍戏有很严重的社会痕迹,这个在国外是看不懂的。比如说家庭伦理戏、婆媳关系戏,因为我们是群体文化,挺好面儿的,老外看不懂这点。包括几大名著,如果还按着我们的视角去拍,国外也看不懂,不知道你阐述的、渗透的文化是什么。不是说我们没有国际视野和理念,只是我们的文化太大了。”
“在故事背景上,起码文革的题材会有禁忌,再比如,欧洲人理解的抗日战争和我们理解的又不一样。”刘燕铭说。过去很多电视剧制作机构倾心于塑造那些无意义的英雄形象,处理成一个与家庭伦理和亲情相互背离的人物,让英雄牺牲自己的伦理情感去完成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张扬。这样的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其他国家观众的认可。
你要有一种普世价值的文化理念,不输出“说教”和“狭隘的思想意识”。他说,如果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去需要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大家认可的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
此次戛纳之行,刘燕铭还获得一个信息:在观众的收看习惯上,欧洲人和美洲人是不同的——欧洲人非常不喜欢有字幕,所以必须要做配音的工作。这种配音还不能找中国人自己来配,不然就会影响收视率。他说,国产剧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最忌讳原封不动拿到国外试水,中国电视剧必须主动地针对海外市场进行包装。
目前中国外销电视剧的类型单一,大多还集中在历史剧上,像多年前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名著和戏说历史剧《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等。日、韩对中国的历史剧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东南亚主要是引进古装戏。而数量最多的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并没获得具有相似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通过戛纳电视节,刘燕铭觉得中国目前最容易走出去的是纪录片。
这几年,古装戏在海外市场也萎缩得比较厉害,但是国内的市场预售反而提高了。比如华谊的《倚天屠龙记》预售成绩是120万人民币一集。在国际市场上,古装戏《铜牙铁齿纪晓岚》、《雍正王朝》系列以及金庸戏一度达到鼎盛时,基本上一部戏的销售额都在50万美金左右,而现在萎缩得就剩下30%了。
这与国内的影视制作公司喜欢跟风有很大的关系。“一个题材火了就全来了,《雍正王朝》之后造成了2005、2006年全是古装戏。但国外可能购买的也就是那几部优秀的,一窝蜂而去,海外市场就被你砸塌了。现在海外市场不愿意买了,审美疲劳了,也看不到好故事了。”唐海岩说。
刘燕铭曾经做过一个尝试一迁就过国外观众的口味,结果就是造成了在国内的收视率降低,《别了温哥华》的收视率就并不 理想。按照他后来构想的理想状态是,必须在国内收回投资,或者略有盈余,在海外都是利润。
华谊的葛卫东同样认为,现在内地的销售,基本要解决80%的成本,才能拍板去做海外。大多老板们都觉得从现阶段看,资金出口、利润获得点都在国内,所以没有必要做一个给外国人看的,而中国人看不懂的电视剧。有一个利润点在里面控制,经济是它整个的杠杆。
但是海润仍不愿意抛弃掉海外这个市场。刘燕铭说,你算这账啊,电视剧制作的平均成本大概是每集五六十万。卖给加拿大国家电视台,一集可以卖到25万加币,将近200万人民币,所以海外这个市场是一定要开发的。
在“走出去”的同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在反思着自己的国际化思路都有哪些差距,比如“韩流”在亚洲为何能刮起?对于前几年在国内热播的《大长今》,唐海岩评价,能说它真的是精良制作吗?它有横店一比一故宫面积的拍摄基地吗?它的成功我觉得一个是在于表演上,演员的演技认真,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吸引亚洲,特别是中国文化圈。
韩国把影像目标投向“文化接近性”的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对自己在亚洲和全球影像市场的定位相当准确。这一点,无论从中国电视剧制作机构,还是上升到国家塑造对外形象的行为上,都还有很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里的反思,还包括在技术手段和播出手段上的。比如美剧实行边播边拍的制作方式,这种方式对开放式叙事模式的“电视剧迷”来说,自然会有很强的亲和力。尽管目前中国电视剧还没有做到,但是近期出现的一些营销方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士兵突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参与式观看”模式。毕竟,这种创新代表着一种转变,即电视剧产业链中的开发要从单一的、传统的手段向多元的模式转变。
这一年,人人爱看电视剧
大城市是一个永远不休息的怪物,许多市民不照正常时间睡觉、休闲和工作。而在小城市和农村,人们的娱乐活动仍一如既往地单一。电视剧因此有所改变,有的电视台把好看的戏安排在晚上八点后的“非黄档”,制作人设计出专供“都市中的成年人,夜间工作人员和失眠者”看的剧目。
同时,新观看平台也正配合消费的世界结构。比如,DVD和网络收看电视剧的用户不断地增加。采用弹性的收看时间应归功于电脑,“连最最痴心的电视迷,也不会再受制于电视时间表了。”互联网也深入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好像人人都可以做剧评家。
“长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的人,一向是老头老太、家庭主妇的代表,在热络的互联网上,年轻人会出现这种生活形态吗?”一家网站调查提出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响亮的“会”。
在谍战片的《潜伏》里,白领们从敌我生死的较量中,总结出一套当代职场教程,这一点教师出身的姜伟直呼——“没想到”。华谊兄弟电视剧中心负责人葛卫东把电视剧生产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审美和口味日益提高的观众”的推动。如果你仔细观察如今整个社会对电视剧的观念,会发现一个微妙却有力的改变,人们重新跟上了电视剧的步调,朝向一种新的节奏迈进。
有一个事实就是:年轻人远离了电视,他们的主流娱乐空间转移到了网络世界,低收入阶层的中年群体、家庭主妇以及老年人成为电视的消费主体。
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最近一段时间,数量庞大的年轻观众正在着迷于一个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在故事在大半部分时间里,男女主角竟然没有通过上床而能表现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这两个人严肃地说出“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你觉得那真是崇高的;男主角大概有好几分钟的画面不断诵读《为人民服务》中的大段语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觉得自己会感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甚至刻意回避着崇高、理想、执着、坚韧这些“重”的词语,但《潜伏》又一次让他们印证了这些词语真正的分量、力度和美感。
“间谍”是这个娱乐时代最有吸引力的形象之一,数以百计的影片塑造了007和他跳梁小丑般的对手,而“间谍”们则被描写得超能量、浪漫、刺激、甚至可以违反“道德”。但《潜伏》不同,其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潜伏得很深,正如导演姜伟“狡猾狡猾”地说,“说教一定要潜伏”。
时间再推前两年,《士兵突击》你简直不能不看,不然就会在派对的时候跟朋友们没有“共同语言”,也无法领略“故事所揭示的城市人职场心理的问题”。
发现《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的伯乐不是行家、媒体,而是观众。网络BBS里铺天盖地聚集的观感,觥筹交错酒桌席上的讨论,还有青少年军事发烧友对其真实的战争视觉效果的大赞——迫使你简直不能不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视剧为什么更好看了?一个根本的原因,便是愈加专业的制作、更多样化的趋势。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上卫星了,观众有手拿遥控器随时换台的权利,而面对市场,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不得不重视这种权利,因此他们必须伺机而动,并且交出好货来。
他们是怎么搞出好剧来的?
2006年,编剧兰小龙拿着写好的剧本找了五年的投资方,剧本最终落到制片人张谦手里。
张谦拿到兰小龙送的本子《士兵突击》后,隔了三个月才有时间看。因为一个项目,张谦到太原出差,晚上睡不着觉,就想起包里一直带着的这本书。结果一下子看到天亮,回到北京就给兰小龙打电话说,做吧。
拿捏着这部市场风险极大的剧本良久,张谦选定了导演康洪雷。此时的康洪雷跟着“大胡子”张纪中导演的剧组8年时间,一直担任副导演,直到独立执导《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人忍受寂寞时光的程度、强度才全部释放出来。
拍《激情》那部戏时,制片人张纪中和康洪雷都决心很大,“不挣钱都要拍这个戏,要让大家知道,什么叫主旋律。”他们的内心都包藏着一股很大的力量。可四处找投资时就非常不顺利了,因为康洪雷当时还没有名呢,整个拉钱的过程几乎四处碰壁,用张纪中的话说,即使是最轻微的妥协也不会是今天这个结果了。
显然《士兵突击》就幸运多了。张谦给远在新加坡看女儿的康洪雷打电话,本子拿过来了,你能不能早点回来,咱碰一下?康洪雷一听,表态说明天就买机票回京,后天咱俩见面。第三天他们谈了一上午后,就开始做拍片准备了。
张谦调动了多年积累的资源,八一厂的制片主任辛崇彬、执行导演李义华,还有康洪雷,他们三人组成了“铁三角”,拿着定金签了三个人的合同。张谦说他找人就看三点:第一人品好,第二能力好,第三身体好,这三项哪个都得具备。他觉得只有康洪雷最适合这个戏,因为军人身上的那股劲,那种情怀他能充分理解。
拍《士兵突击》时,康洪雷也的确把他的激情都放在戏里了,不少人总结,这是一个激情的人遇见另外一群激情的人了。他有自己内心的东西,有时候拍着拍着就哽咽了。康洪雷想把感动自己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整天琢磨着用什么好的技法。比如,他借鉴了一些电影手段。一个电影大概长度90分钟,并且要写分镜头。而电视剧是几十集,每集都写分镜头,那得多大的工作量?康洪雷就把文学剧本分出场景,镜头用什么拍法,需要用哪些道具、音乐,都考虑得清清楚楚,所有部门都围绕分镜头剧本做准备对于拍摄非常有好处。一些搞影视评论的人听说康洪雷还写分镜头,都非常惊讶。因为现在大多数的电视剧很少有这个做法,拿个文学本,镜头怎么弄都现场考虑。也正是他的这个做法,才保证了进度和拍摄质量。
演员选得是不是正确也左右着一部戏的成功与否。《士兵突击》的演员最初是执行导演李义华推荐的。用张谦的话,“他看演员眼光挺毒的”。李义华弄了一张纸,把推荐的演员照片贴上,写上艺术简历,以及适合这个角色的具体原因。
当时电视台正在播《沙场点兵》,张译在剧中演一个不起眼的小参谋,与创作团队心目中史今的角色有距离,张译能担起来吗?但李义华说,《乔家大院》他们合作过,而且他对张译的认识程度很深,他甚至拍胸脯保证,将来如果不好的话,他第一个承担责任。
制片人张谦这个角色不好干,确定项目、融资、搭班子、市场发行。以判断为主,有责任在里面。一部戏的演员里,没有明星大腕儿坐镇,多少需要制片人鼓出很大的决心和勇气。张谦说,不是不想用腕儿,但首先要适合角色。这部剧的内容和特色,以及角色的年龄,就决定了演员不好找。也逼得只找适合角色、有表演功力的演员,而不去单纯考虑知名度。“只要戏演好了,拍好了,无非就是慢热一些。”
虽然没腕儿,康洪雷在这部戏中把握演员的分寸很适度。他觉得,如果演员有做戏的感觉,老是端着,那股劲儿跟人物感觉就不严丝合缝。很多演员说,他在现场感染了演员,演员也感染了他。所以《士兵突击》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掉链子的,个个出彩。好演员也得有好的导演来调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演员自身的表演优势了。
可是在拍摄的日子里意外也接连发生。制片主任在部队协调工作时摔伤了,住进医院,李义华累倒了;康洪雷为给演员示范动作,腰摔坏了。“铁三角”去医院看病回来,一个歪着头,一个扭着腰,一个病殃殃,好像变成了“糖三角”,让人哭笑不得。整个拍摄也是危险不断,演员李晨拍爬铁丝网那场戏时,美术部门有点失误,水面跟铁丝网距离有点短,演员憋不过气仰头,再加上动作很剧烈,铁丝网把头皮剐开了一道口子,血流满面。
如果说一个好剧本为一部戏加很多基础分,导演、演员和后期的共同努力才决定了这部戏能否及格。很多剧的剧本不错,但创作是一直在减分,如果演员环节减点分,导演制作环节再减点分,最后戏出来,能剩下70分已经很庆幸了。没想到《士兵突击》的 分数一直往上涨,剧本、演员、导演、后期制作,包括整个媒体的宣传、发行都令人满意。
那些原来对军事题材电视剧“不感冒”的年轻人也成了“士兵迷”,兰小龙和康洪雷的潜力就在这儿:他们想追求的一些东西,恰是80后想看、也想知道的一些东西。而不是一个军事戏的固定模式:开会、打仗、凯旋、领导讲话。那些喜欢看选秀节目的孩子,竟然被《士兵突击》打动了。
这让一些电视台购片者没想到,原先他们认为,这片子真好,但不会购买,因为这部戏可能叫好不叫座,大部分观众看了不一定喜欢。当热播后,他们终于承认自己轻视了观众。
这部戏一共拍了486盘带子,是常规电视剧的一倍多。后期又做了半年多,最后剪成30集。制作团队“措”进去了整整两年时间,可剧组的人觉得那是一段最难忘的时光。比如,之前提到的张译,当时定了用他后,所在单位却不放他。结果张译宁愿转业也要演。2006年6月23日晚上,拍史今要离开部队了,坐在车里过天安门。而就在那个上午,张译本人刚刚接到电话,北京军区批准他转业了。同时,这也是全剧最后一个镜头,摄制组就要散伙。三件事加在一块,张译从剧情中久久走不出来。拍完之后,制片人张谦说晚上大伙一块吃个关机饭,张译蹲在墙根半天起不来。
结果那晚,康洪雷也没来,吃关机饭时,张译和康洪雷两人都缺席了。后来康洪雷说,如果那天去了。势必收不了场,他肯定要痛哭流涕,他觉得丢不起这个面子。仿佛这个戏拍的不是一部剧,而是每个人的人生。
可能是有点人生再续的意思,在2008年这个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还是这些人,康洪雷、兰小龙和制片人吴毅决定再做一部军事题材剧,《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又招至麾下。
为什么继续选择兰小龙?做好导演的第一步编剧是关键。康洪雷很明白这一点,他说必须有个好编剧,给他写个好故事,给他一个明确的思想,这样他才能实施和发挥导演的想象力。《激情燃烧的岁月》编剧陈坪说,如果跟那种没有精神力量的编剧合作,就是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走弯路。
在云南创作剧本时,兰小龙到过国殇墓园很多次,那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刚开始我是带花去,后来每次扛着一箱白酒,我算过,一箱酒正好围着山浇一圈,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下面这个人的故事。”但是,有时看到有意思的名字和兵种,比如“一等枪手”、“三等马车夫”等,兰小龙会拿着酒杯跟人家的墓碑碰一下。
兰小龙也是个有英雄情怀的人。如果说《士兵》中呼唤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那么,在这部新戏中兰小龙强烈想表现的是战争下人的状态,用康洪雷自己的话说就是:这部戏没有口号,只是活着。
其实,从拍摄的角度看,这部新戏已经不再缺资金了,也不缺故事和精神、不缺好演员,还有从前导军事题材片的经验积累,那还缺什么呢?细节。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成功得益于细节的胜利。”军事发烧友魏常对我说,出于爱好,他曾花很长一段时间去研究国内外军事题材电视剧里的武器装备,他一旦发现问题,就爱上网发帖“找刺儿”。他曾跟我讲过,《亮剑》中日本突击队成建制使用美制冲锋枪这个细节,这样的安排令他感到困惑和不解,“就好比太平洋战场上美国飞机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东京一样荒诞”。他说,这个细节上的处理有悖于观众的历史常识和逻辑,多少破坏了他对当时历史语境的某种体验。
“《团长》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专业甚至是发烧级的”,魏常说。但他没想到的是,《团长》这部戏没有一个军事顾问,全凭创作团队的“死抠”。
康洪雷让朋友从海外买了很多那个时代的书、图片、影像资料。小到英77步枪(“一战”时期的步枪),弄清英式钢盔、法式钢盔、德式钢盔的区别,包括研究阵地的模式、格局,行进队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括怎么敬礼,德式礼还是法式礼,因为当时滇军敬的是法式礼。那个时代军阀割据都不一样,晋军用的武器跟云南这块不一样,跟四川又不一样,不能把它统一到一个地方,得找资料,他查完后还得给大家讲。
“过去你不操心,现在你要操心,英77步枪怎么打,巴组卡这炮怎么开,没有教官,只能我自己去做。”康洪雷说,作为一个导演,你得让那些还活着的人看到真实,不然人家会轻视你,你要尊重人家,那些细节都得知道,这些东西占用了大量时间,主要压力也来自于这些。
仅从一个细节便可窥见一斑,小说中“丧门星”这个人物是从云南去缅甸的,文学化的语言并没有赋予这个人物明显的外在特征,如果放在剧里用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来表现他的“云南身份”呢?竟是一顶法式钢盔。
如果剧作人员没有丰富和专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创作态度,剧中对“丧门星”这一人物的表现手法可能会失真、很无趣。光从他身上背着的一把大刀不能很清楚表明他的出处。可一顶钢盔就点透了,因为它是当年云南军阀军事对抗蒋介石中央政府的一个象征,只有云南兵会戴法式钢盔。剧中出现的法式钢盔就是剧作人员对小说与剧本的再创作。正是因为这种专业态度,《团长》才能够被细细欣赏。
剧组努力在技术层面上,还原战争的真实感。为了制造逼真效果,使用军用炸药来代替道具炸弹,前者爆炸开后会有弹片四处飞出,致人性命。这让负责后期画外音的张译在录音时总会哽咽,相当于回忆梳理了整个拍摄过程。戏中,有不少两军交锋场面,烟火、特效组预埋了很多炸点,“我们就在现场跑来跑去,只要按要求走就不会受伤,但谁也不知道炸弹会爆在哪里,对于战争的恐惧贯穿了我整个拍摄过程……”
《团长》共花掉了4100万,40%是制作经费,40%演职人员经费,余下20%是宣传及其他保障费用,这在原来的电视剧制作中是不可能的。制片人吴毅所希望的就是,《团长》给国产剧战争片设立了一个标准,短时间内很难有对手可以超越。
新红片时代,仅仅因为“红”?
一直以来,“红色经典”在国内有很大的受众群,老百姓心中对它存在一些感情。这样的题材有很多励志的因素,每年都会有人翻拍,只是把它能拍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表现,让老百姓来认可,这是一个关键。
《潜伏》就证明了这一点,题材无所谓热与不热,钱无所谓多与不多,再好的题材、再多的钱也会出现烂剧,再滥的题材也会出现杰作。关键还要看创作者的水准。这一点天润影视副总经理唐海岩很有共识,他谈到,钱在这种产业当中还不像别的产业,搞生产,盖房子、买家具,这都很重要,起到杠杆作用。其实在创意产业里,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首先,应该是剧本的魅力。《潜伏》原著不过一万多字,现在看到的精彩的剧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的台词都是编剧之功,片子也是他导的。提到姜伟这个人和《潜 伏》的制作公司,业内人士大呼“黑马”,此前可谓名不见经传。原来的谍战剧都弄得神神叨叨,拿着小手枪跳进跳出,但《潜伏》没有打打杀杀,就算有也仅限于几场小规模的巷战,着力点还是人物的斗智斗勇,是用脑子不是用子弹征服了观众。
好剧本难求,电影导演宁浩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全世界缺好故事,好莱坞都缺”,一下喊出了所有导演的心声。国内电视剧剧本大都为五种来源:制作公司的命题作文;编剧的原创剧本,买断小说后,小说改编;翻拍;重大历史题材。“任何创作都需要渗透到制片人、编剧和其他专业的专业人士。无论是改编、命题还是原创,一个优秀剧本的完成是需要很长时间创作的,我认为,它的成熟度应该基本达到两年。”天润影视总经理唐海岩说。
海润影视曾经热播的《亮剑》,作家都梁的原著就很扎实,又由两个优秀的编剧来改,都梁后来从剧本创作到几次易稿,事必躬亲,加上制作人赵浚凯也是搞文学的,一并参与了创作过程,这个剧本打磨得好,也花了不少时间。在赵浚凯做完《亮剑》之后,他一直在寻找同等分量的新作品,直到海军军旅作家张晓光的小说《红海洋》进入他的视线。目前这部在中央一套上映的《沧海》,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就历经了长达4年时间。
而像天润影视这样在剧本上投入近上百万、上千万元,对于剧本题材要求非常高,储存量丰厚(达到20部以上)的公司,在国内仅屈指可数的几家影视公司才能企及。尽管有些剧本目前还有很多没有产出,但总经理唐海岩不担心题材会过时。“优秀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不管什么年代,有一些现在的商业元素加进去,就足够了,故事本身的壳在。无论是家庭情景、爱情剧、历史题材……只要拍出好故事,励志向上,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剧目就会有市场。”
如今老百姓喜欢的剧目是众口难调,但始终要引起人的共性,引起一个群体的共性。大家都想创新,都想做出自己风格的东西来,海润影视总裁刘燕铭觉得应该一个是从题材上突破,另一个是从形式上突破。在题材上,比如考察过去和现在都怎么写军人,你会发现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在《DA》中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桂平原,创作者已把军中腐败分子的级别上升到师级军官,剧中的副师长就涉及“色情”、“泄密”、“渎职”等问题。这些告诉观众军营已不可能“一尘不染”。社会中的好与坏都可能在军营中有所“投影”。为此,老百姓看到的军营生活才感到更多面、立体和真实。
但是,真正让老百姓对军人的形象改变固有认知的,是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这两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开始。里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并没有外在的压力使然,都是自身固有的。石光荣的内外有别的脾气特征和李云龙亦正亦邪的矛盾性格,显得真实又有个性,也十分“有戏”。有瑕疵的性格特质恰是战争状态下的革命者还原与历史面貌的真实的个性体现。
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刘燕铭投拍的《亮剑》,就是想把这种战争剧与传奇剧的叙事模式结合起来,塑造崭新的英雄形象。他不想再做成“高大全”的那种军人形象,过去正面的就霸气,反面的就鼠头鼠脑,脸谱化的形式不可取。演员和表演上也是,所以演员何政军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军队政治指导员的形象,而原来的政委形象似乎都是板着脸教训人的;戏里的李云龙也不帅,就是因为霸气在身上,会觉得有男人味,再加之有中国农民的狡诈在里面,这是角色的特质,严格地来说,李幼斌的表演对这个片子是有提升的。
对于另一部热播的《潜伏》,尽管触及国共关系乃至今天的两岸关系,多少有些是敏感话题,但观众的注意力似乎更在乎智斗的过程。和余则成有同样执着度的国民党间谍李涯和谢若林,若非他们同等级别的认真和坚持,这戏就投那么精彩了。
“这几年观众喜欢看什么,影视公司都在深刻地探究,这又回到一个专业性的话题上了,”唐海岩说,首先电视剧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性,热爱并适合做这个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是影视公司的弊病,也是造成电视剧泛滥,好剧少的原因。作为投资老板不能只会投钱,老板本身需要专业,他应该是一个文学水平、文化底蕴相当高的人,他应该对市场有极敏锐的观察,是个极强的制作人员。这些优秀的因素决定了他在做剧本时已经有了相当水准的高度,他不怕市场的变化。其次,从业人员往大了说,还真要具备一些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对这个市场有点教化性和引导性。真不能往脏了去写,把中国人文状态写得很脏,这也是中国电视剧走不出去的原因。编剧和导演是不应该蹂躏观众的。
前几年在对主旋律改写的时候,电视剧制作商为了博取眼球,曲解里面的核心价值观念,戏说甚至恶搞“经典”,把红色经典变成“桃色经典”。唐海岩表示,“电视剧可以俗,但不能脏;你可以戏说,但不能胡说,你把历史观都颠倒了那还能对嘛?你不能偏离军事题材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不能做出不励志的东西,尽管商业模式很成功,也很赚钱,但是浮躁的东西,对社会没有价值。”
说到底,政府的认可、专家的肯定、老百姓的欢迎将是电视剧取得轰动效应的必然结果,而这三种文化的聚合点应该是关注时代精神,歌颂人性美,张扬人格魅力。这样,既符合政府的弘扬主旋律的主张,也遵循了文化商品的追求——既有经济利益,也有社会效益;同时契合了精英意识——人文化与普世价值。
红色电视剧的好看和深刻,也让观众在享受一部好电视剧的同时,必须面对那个固然更深刻、但也更惨痛的结局,有些观众倒是很欣然接受,叫它为“痛苦的享受过程”。同时,像《红日》的制片人董宇浩也提出,今后的军旅剧要么就是更加风格化、更传奇,要么就是像《炊事班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这样走轻喜剧风格。这些喜剧在平常中寻找“包袱”,让大家都能够开怀大笑的。
你不能说这些俗的东西就没有力量了。真正主流和中国人接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是血脉的东西,很容易就进入到你的内心。这其实背后蕴含了一种文化力量,你要认知这种文化力量,你要认可和接纳这种文化力量,而不是很简单的排斥说“这个不高级、那个不高级”。
但海润刘燕铭仍认为,观看电视剧的人,还不能完全讲是“阳春白雪”的一群人。“我到现在都不认为高收视率不一定是好东西,我觉得能留下来,能多少年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拿出来看一遍多少还受点启发,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点也与华谊葛为东的“这部戏是否有持久的被观赏能力”不谋而合。
在《亮剑》之后,海润又接到一个大单子——为海军定制的《沧海》。刘燕铭告诉我,这部戏每集投资达近200万,甚至已超出韩剧《大长今》的投资数额。拍一次演习就需要2000多万元,拍戏用船是去索马里的船队169舰,出航一天就花掉1000多万元,所有海战都是实景拍摄,数千名海军战士直 接参与。海军方面提供了几十艘护卫舰、扫雷舰、导弹护卫艇、导弹扫雷艇,光是炮弹就用了上千枚。如果不是海军演习捎带着拍戏,哪个电视剧公司可能负担这样的投资?从制作水平和投入资金看,国产电视剧这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很多人说,“电影卖导演,电视剧卖演员”,唐海岩觉得这个是一个误区,当然,优秀的导演具备票房的号召力,剧本的制作优良程度会受到人们的推崇。但实际上,在电视剧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很难看,导演不行,用的演员不行,制作团队不行,剪辑不行,这个剧本120分很可能拍出来的是60分,再加收视率不好,就完蛋了。这个行业每个人都很关键,摄影、化妆、服装也很关键。
因为有了这个误区,一部戏里明星的高片酬肆侵占了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费用。说起这个问题,很多导演很是无奈一“电视台就看重这个。一买片,就先问,谁演的啊?一说谁谁谁演的,好!马上就掏钱。但回头一看收视率,为啥还是这么低啊?为啥?光有明星没演技、没剧情,糊弄谁呢?”
从这一两年的热播剧看,中国民营影视公司似乎更加“务实”了——关键是用合适的人演合适的角色。在《潜伏》中,孙红雷、姚晨之外,站长吴敬中、李涯、谢若林、陆桥山的扮演者都可以说是演得很棒,让人不得不感慨原来中国还“潜伏”着这么多好演员。这些演员没有名气,但他们精彩的群戏让《潜伏》拥有一流的平衡感和张弛有度的节奏。
很多人也感觉到,中国演员的演技也比过去好了,表演艺术风格很少再歇斯底里地爆发,表演也非常注意“度”,不过分地“做”。这里面难能可贵的是导演自始至终保持着克制,不煽情不造作。《士兵突击》和《团长》更证明了一点,也许真没有糟糕的演员,只有糟糕的人物和糟糕的导演。
相比之下,早些年大家还都痴迷港台剧,如今港台剧在大陆几乎没什么销路,怪只怪他们这些年也真是没什么进步,他们还笃定地散步呢,国内一些影视公司却已后来居上了。
“华谊模式”
北京市郊顺义的华谊兄弟集团总部,这里远离市区,空气甜美,生活的节奏也比市区相对缓慢,有点“世外桃园”的意味。
初见华谊兄弟电视剧事业部副总经理葛卫东时,他正在办公室和一个女制片商量新片的预算。两个人语速很陕,把话题球一样飞快地传来传去,讨论的神情很忘我,我坐在办公室一角捕捉到的是商人式的思维。
4年前,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还是无名小卒。2006年,华谊兄弟才决定在电视剧上下一番功夫,就拍出了《士兵突击》这样的热播剧。直到2008年,华谊制作的电视剧作品达到400集,销售额超3个亿,在公司主力业务中名列第三,居电影、艺人经纪收入之后。
翻看华谊兄弟2009年最新项目画册,找出这样一个数字:19。一年投拍19部剧,这在民营影视公司的产量里算十分惊人了。包括电视剧《梅兰芳》等重要题材,预计收入达到五六亿元,目前全国电视剧总收入为30多亿。
2006年,凭借总裁王中军的个人人脉,华谊兄弟签了七八个制片人,并分别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制片人工作室。这也是内地第一次尝试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在制片人名录上可以见到张纪中、吴毅、李波等人的名字,几乎都是全国顶尖级的制片人。有外界评论,依托这几个国内有名的制片人,华谊想把盘子做大。
据说,当时,张国立、赵宝刚、张纪中、康洪雷等也都在王中军的如意算盘中。这些人都是王中军平日里交情不错的朋友。按照王中军最初的设想,第一轮工作室至少有5个人加入,但后来只有张纪中、康洪雷加入。好友拒绝的理由很多,比如张国立就表示,他不愿意承受一年两部电视剧的压力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他想更自由些。
至今,华谊旗下已经签约张纪中、吴毅、李波、周冰冰、王芳、金泽等7个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而华谊的电视剧事业部只是一个行政机构,在宣传、财务上统一为各个工作室服务。葛卫军介绍,每年公司根据电视剧的投资情况,会给每个工作室2000万~3000万元的启动资金,然后再根据不同的项目增减资金。
与“冯小刚工作室”这种只管创作不管经营的电影制片不同,每一个电视剧工作室都是独立核算,每部电视剧都采取的是单一项目制。每个工作室制片人就相当于项目经理,他们要负责剧本开发,负责项目预算、对市场的所有预估包括销售,集团仅提供资金支持。换言之,华谊的7个电视剧工作室,其实就是华谊的7个利润中心。
从制片人的选择上,可见出华谊的“特别用心”,擅长拍武侠片的张纪中、做细腻情感戏的李波、作家制片人周冰冰……几乎占据了各种类型片。而在制片人工作室下又有很多专业工作室:石钟山文学工作室、龚应恬编剧导演工作室、高群书导演工作室……在每个制作团队内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流水线制作方式。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最初的创意可能由个人提出外,其余的生产环节,包括剧本创作、情节设置、对白撰写、现场导演、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都是团队分工合作,流水线生产的。
这多少让人联想到“好莱坞体系”——一大批资本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制作公司形成了电视剧生产制作的体系,比如:MCA环球、哥伦比亚、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都是最棒的制作和发行公司,他们为美国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的电视节目。
当然,每个制片人压力也不小,如李波所言,她必须负责独立的电视剧项目立项、找导演、找演员以及后期的销售工作。“这种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公司给我们充分的自由度,一般制片人感兴趣的项目,公司都会立项。老板只在大的方面把把关,了解一下剧本、投资额等情况,就会拍板让我们去干。一旦出现投资超额、达不到要求的回报率等情况,我们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甚至被淘汰。”
按照华谊的构想,华谊将继续扩充工作室的数量,每年应该有1000集电视剧产出。
除华谊之外,最早也是中国规模最大,获奖最多的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海润,专门从事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影视剧制作和开发,已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电视剧制作和发行体系。海润每年年产电视剧600多集,也许是对军旅题材情有独钟,2002年便开始筹划投拍海陆空三部曲:陆军的《亮剑》、海军的《沧海》、空军的《天阵》,之前的《永不瞑目》、《玉观音》、《血色浪漫》、《重案六组》等等,观众耳熟能详。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电视剧制作都是由政府电视台承担,没有一套完整的制作计划和流程。90年代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建立,民营影视公司也多了起来,电视剧制作才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2006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峨嵋厂、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影集团等这8大最大“国家部队”的电视制作机构,年度发行量刚占全国电视剧发行量的21%,而民营影视公司撑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半边天。几家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在市场 化进程中,一直没有停止摸索。
据了解,海润电视剧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这些专业人员组成的制作团队对于节目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一部电视剧从选题、到剧本、到拍摄,每个步骤都在专业化的操作下进行,从制作到销售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运作。
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不会有无限度的票房,自然也就不会有无限度的投入。这个市场上“草抬班子”公司太多,更多公司把技巧用在了让投资人把钱投进来上,电视剧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就不管了。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拍出来后因质量太低而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最后只能求着人家在最不黄金的时段白给播一下,就算对投资人有个交待了。
“过去的胡乱拍,筛选一下,玩命卖给电视台,这样的形式已经很作坊了。”唐海岩说,“要有很高的敏锐度和对市场的了解,才能在做剧本时有的放矢。如今,大的民营影视公司也在相互观望,学习,追赶。对于将来的影视公司来说,比的是专业化、文化底蕴和品牌效应。”他举例说,《士兵突击》对外称并没赚钱,但带红了段宏奕、张国强、张译、王宝强、陈思成五个新人。“只要是品牌公司都敢去这样做,即使这部做不好,下一部就能翻身了,因为它的品牌有一定的造星能力,会产生扩散性的效应。”
华谊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士兵突击》给华谊电视剧带来很大的名声,不亚于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费,五个新人之后每人都接到五部以上的电视剧,未来五六年这会带来多大的回报?商业模式清晰、专业化运作的影视公司,一部电视剧就可以达到30%以上的利润。
即使是这样,电视剧生意让老板们仍不满意。海润刘燕铭的矛盾在于,电视剧的品质和收视率不一定成正比,以他出品过的两部作品为例:“2005年拍的《长恨歌》是我们最重视、质量把关最严的一个戏,我仍觉得是我们制作里面最精良的一部戏,但这部片子的收视率并不高。有些台到现在也没有播出。相反,2005年出的《亮剑》收视率不用说了,国内该拿的奖都拿了,而且是第一,但从制作的角度来讲,是比较不完美的,穿帮的地方非常多,质量很糙。”
华谊的王中军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以2007年计算,公司电视剧单集净利润最高的才7万元,最低5万元。也就是说,拍500集电视剧赚不过一部单部戏利润就可以过亿元的电影。“500集电视剧要操多少心?虽然我不操心,但是我们的财务、我们的团队,像吴毅、张纪中、康洪雷这些人可能操心的程度非常大。”从投资回报来讲,电视剧在娱乐行业不是非常好的行业。
一些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开始对国外电视剧操作模式动起了脑筋,并对海外市场寄予了厚望。
电视剧何时能走出国门?
采访之时,刘燕铭刚从戛纳电视剧节回来。在戛纳,作为海润影视执行总裁的他奔走在大大小小的座谈会之间,还约了一些欧美的制作人、购片商见面,并确定了要把电视剧重新剪辑。他笑谈,有点订货生产的意思,按顾客的需求再制造一次产品。
因为在欧美国家,本土电视剧的黄金时间是不会分给外来电视剧的,即便给海外剧,基本是分上、中、下三集,或上、下两集。2006年投拍的《诺尔曼·自求恩》算是海润走向海外的主旋律影片,在加拿大国家电视台播出时,20集的电视剧也应要求剪成了两集。“要想在当地播出,就一定要适应人家的引进剧机制,符合欧美国家的播出习惯。”
一直以来,国外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制作要求非常高,内容先不谈,单单是播出画面的技术标准就是一般国内电视剧达不到的,国内电视剧还是粗制滥造的比较多,两三个月就拍完了,一般韩剧的单集投资在15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国内电视剧只有四五十万。
“我们说中国是电视剧的生产大国,但不敢说就是优秀电视剧的生产大国,每年能让人们记住的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不足10部,更不敢说自己是优秀电视剧的出口大国。”唐海岩表示。目前中国电视剧每年产出16∞0集,能播出的占不到一半,基本全部内销。
据了解,虽然海润的大部分戏都卖到了美国、加拿大,但是市场仍相对狭窄,都是卖给了当地的华人频道,包括凤凰卫视美洲和欧洲台、纽约中文台、加拿大时代电视台,进人真正主频道的不多。
国产电视剧的“走出去”之路艰难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背景不同有关,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所存在着文化障碍。“拍戏有很严重的社会痕迹,这个在国外是看不懂的。比如说家庭伦理戏、婆媳关系戏,因为我们是群体文化,挺好面儿的,老外看不懂这点。包括几大名著,如果还按着我们的视角去拍,国外也看不懂,不知道你阐述的、渗透的文化是什么。不是说我们没有国际视野和理念,只是我们的文化太大了。”
“在故事背景上,起码文革的题材会有禁忌,再比如,欧洲人理解的抗日战争和我们理解的又不一样。”刘燕铭说。过去很多电视剧制作机构倾心于塑造那些无意义的英雄形象,处理成一个与家庭伦理和亲情相互背离的人物,让英雄牺牲自己的伦理情感去完成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张扬。这样的电视剧就不会受到其他国家观众的认可。
你要有一种普世价值的文化理念,不输出“说教”和“狭隘的思想意识”。他说,如果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去需要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大家认可的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
此次戛纳之行,刘燕铭还获得一个信息:在观众的收看习惯上,欧洲人和美洲人是不同的——欧洲人非常不喜欢有字幕,所以必须要做配音的工作。这种配音还不能找中国人自己来配,不然就会影响收视率。他说,国产剧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最忌讳原封不动拿到国外试水,中国电视剧必须主动地针对海外市场进行包装。
目前中国外销电视剧的类型单一,大多还集中在历史剧上,像多年前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名著和戏说历史剧《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等。日、韩对中国的历史剧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东南亚主要是引进古装戏。而数量最多的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并没获得具有相似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通过戛纳电视节,刘燕铭觉得中国目前最容易走出去的是纪录片。
这几年,古装戏在海外市场也萎缩得比较厉害,但是国内的市场预售反而提高了。比如华谊的《倚天屠龙记》预售成绩是120万人民币一集。在国际市场上,古装戏《铜牙铁齿纪晓岚》、《雍正王朝》系列以及金庸戏一度达到鼎盛时,基本上一部戏的销售额都在50万美金左右,而现在萎缩得就剩下30%了。
这与国内的影视制作公司喜欢跟风有很大的关系。“一个题材火了就全来了,《雍正王朝》之后造成了2005、2006年全是古装戏。但国外可能购买的也就是那几部优秀的,一窝蜂而去,海外市场就被你砸塌了。现在海外市场不愿意买了,审美疲劳了,也看不到好故事了。”唐海岩说。
刘燕铭曾经做过一个尝试一迁就过国外观众的口味,结果就是造成了在国内的收视率降低,《别了温哥华》的收视率就并不 理想。按照他后来构想的理想状态是,必须在国内收回投资,或者略有盈余,在海外都是利润。
华谊的葛卫东同样认为,现在内地的销售,基本要解决80%的成本,才能拍板去做海外。大多老板们都觉得从现阶段看,资金出口、利润获得点都在国内,所以没有必要做一个给外国人看的,而中国人看不懂的电视剧。有一个利润点在里面控制,经济是它整个的杠杆。
但是海润仍不愿意抛弃掉海外这个市场。刘燕铭说,你算这账啊,电视剧制作的平均成本大概是每集五六十万。卖给加拿大国家电视台,一集可以卖到25万加币,将近200万人民币,所以海外这个市场是一定要开发的。
在“走出去”的同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在反思着自己的国际化思路都有哪些差距,比如“韩流”在亚洲为何能刮起?对于前几年在国内热播的《大长今》,唐海岩评价,能说它真的是精良制作吗?它有横店一比一故宫面积的拍摄基地吗?它的成功我觉得一个是在于表演上,演员的演技认真,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吸引亚洲,特别是中国文化圈。
韩国把影像目标投向“文化接近性”的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对自己在亚洲和全球影像市场的定位相当准确。这一点,无论从中国电视剧制作机构,还是上升到国家塑造对外形象的行为上,都还有很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里的反思,还包括在技术手段和播出手段上的。比如美剧实行边播边拍的制作方式,这种方式对开放式叙事模式的“电视剧迷”来说,自然会有很强的亲和力。尽管目前中国电视剧还没有做到,但是近期出现的一些营销方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士兵突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参与式观看”模式。毕竟,这种创新代表着一种转变,即电视剧产业链中的开发要从单一的、传统的手段向多元的模式转变。
这一年,人人爱看电视剧
大城市是一个永远不休息的怪物,许多市民不照正常时间睡觉、休闲和工作。而在小城市和农村,人们的娱乐活动仍一如既往地单一。电视剧因此有所改变,有的电视台把好看的戏安排在晚上八点后的“非黄档”,制作人设计出专供“都市中的成年人,夜间工作人员和失眠者”看的剧目。
同时,新观看平台也正配合消费的世界结构。比如,DVD和网络收看电视剧的用户不断地增加。采用弹性的收看时间应归功于电脑,“连最最痴心的电视迷,也不会再受制于电视时间表了。”互联网也深入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好像人人都可以做剧评家。
“长时间守在电视机前的人,一向是老头老太、家庭主妇的代表,在热络的互联网上,年轻人会出现这种生活形态吗?”一家网站调查提出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响亮的“会”。
在谍战片的《潜伏》里,白领们从敌我生死的较量中,总结出一套当代职场教程,这一点教师出身的姜伟直呼——“没想到”。华谊兄弟电视剧中心负责人葛卫东把电视剧生产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审美和口味日益提高的观众”的推动。如果你仔细观察如今整个社会对电视剧的观念,会发现一个微妙却有力的改变,人们重新跟上了电视剧的步调,朝向一种新的节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