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疼的第一大问题,教师对于指导学生阅读也深感棘手。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难度大、费时多、效果差的大难题呢?本文着重从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咀嚼 联想和想象 迁移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点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字斟句酌”与“咬文嚼字”
一些优秀的范文,常常在文字、词汇功夫上有过人的地方,阅读时不可忽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尽快与课文产生共鸣。如鲁迅的《风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如果我们在上课时抓住重点字“重”、“堕”,指导学生咀嚼其义,学生很容易看出在这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文“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当时作者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因为当时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一直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又因为“重”、“堕”是第四声,本身读起来也有沉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就加深了。一篇好的文章炼字上都是有讲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反复“推敲”的贾岛,无一不是在炼字上闻名的大家。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还原他的文学本味,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学大家们这些精辟的语言岂是几
堂课能悟得清楚的,课后也要积累运用,通过揣摩与字斟句酌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二、“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特别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让我们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咀嚼 联想和想象 迁移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几点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字斟句酌”与“咬文嚼字”
一些优秀的范文,常常在文字、词汇功夫上有过人的地方,阅读时不可忽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尽快与课文产生共鸣。如鲁迅的《风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如果我们在上课时抓住重点字“重”、“堕”,指导学生咀嚼其义,学生很容易看出在这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文“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当时作者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因为当时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一直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又因为“重”、“堕”是第四声,本身读起来也有沉重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就加深了。一篇好的文章炼字上都是有讲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反复“推敲”的贾岛,无一不是在炼字上闻名的大家。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还原他的文学本味,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学大家们这些精辟的语言岂是几
堂课能悟得清楚的,课后也要积累运用,通过揣摩与字斟句酌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二、“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特别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透过作品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想象和联想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让我们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感悟力,填补由于作品的跳跃性而留下的空白。深入诗歌语言所构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对作品进行能动地发挥,去创造新的意境。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