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国演义》里,荆州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刚继位,曹操率大军直逼襄阳而来,“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刘琮和属下几经商议,派人献上降书,曹操大喜,兵不血刃,就将荆州纳入势力范围。然后,他将矛头对准东吴,发檄文给孙权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幸勿观望,速赐回音。”意思是要孙权也赶快弃甲投降。
整体说来,挥军南下的曹操采取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两军直接交锋,总是会有伤亡,并非上策;真正厉害的是不必交战就让对方投降或受挫,但要如何做到呢?曹操采用的是孙子所说的“威加于敌”,也就是在敌人面前摆出架势,展现实力(雄兵百万,上将千员),让敌人心生畏惧(如果打起来,那会死得难看)而自动投降,刘琮就是在这种心理威慑下俯首称臣的。当然这种策略并非无往不利,对不受威胁的孙权和刘备,曹操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在“虚张声势”,就只好真的动手打了,于是才有接下来的赤壁之战。
姑不论赤壁之战的胜负,曹操这种“威加于敌”,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在现代战争甚至商战里,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战略。有人认为它们的灵感都来自孙子,其实。早在孙子之前,甚至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就是很多动物在争斗时最先也最常采用的战略。譬如为了交配和地盘而争斗的两只雄瞪羚,会先站在一段距离外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块头和双角,如果对方不知难而退,它们就侧着头彼此逼近,摇晃坚强有力的双角,昂首露出白花花的喉部,向对方示威。彼此估量实力后,自认不如的一方通常会退避;只有在吓阻无效时,才会彼此以双角缠锁,真的打起来,直到分出胜负。
以善鸣好斗著称的公蟋蟀,夜晚会发出响亮的鸣声吸引异性,同时也在向其他同性示威,要对方知难而退。否则就要“将你打得落花流水”。科学家将勇猛的公蟋蟀的发音器涂上蜡。让它发出的鸣声变微弱甚至无声,结果,“不把它看在眼里”的公蟋蟀就会增多,而使它不得不增加打斗的次数来赢得母蟋蟀。科学家因此说:“在对手面前宣传实力是值得的,否则就必须花更多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曹操像瞪羚与蟋蟀般宣传自己的实力,可惜的是在赤壁之战里,他表现出来的实力并没有宣传的那样强大。
李鸿章去拜访俾斯麦的教训
甲午战争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奉命出使西洋五国,其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私人行程。就是去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在抵达俄国时,他就写信给俾斯麦,表示“仰慕毕王声名三十余年”;在到德国拜会过德皇后,即专程到奥姆勒去见俾斯麦。李鸿章向他请教变革与强国之道,也彼此发了一些“被小人掣肘”的牢骚,两人惺惺相惜,相谈甚欢,最后还拍照留念。
凡事必有因,李鸿章会这样做。跟他的一个看法有关。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个看法是“我怎么看我自己?”也就是自我评价。李鸿章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但不管说他“卖国求荣”或“力挽狂澜”,“昏庸无能”或“雄才大略”,这些都是别人的看法,重要的是李鸿章怎么看自己?答案就在他专程去拜访俾斯麦这件事里。在李鸿章因剿平太平天国和捻匪建立功勋,出任要职后,就有西方的外交官称许他是“东方的俾斯麦”,从他出使欧洲时给俾斯麦的信、拜访俾斯麦时谈话的内容以及两人的合照等,我们更可以说,“东方的俾斯麦”就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给自己打分数”。研究显示,大多数人都喜欢高估自己。有个实验说:心理学家找来25个彼此都有相当了解的熟人,请他们根据文雅、幽默、聪明、社交能力、卫生、魅力、自大、势利、粗鲁这9个项目,给每个人(包括自己)排名次。结果显示。每个人都高估了自己的优点,也低估了自己的缺点,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譬如有一个人将自己的文雅程度评为第1名,但其他24个人对他文雅程度的评价却名列第20几名(平均)。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聪明和魅力的品评都比别人所给的名次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和粗鲁程度的品评却比别人所给的名次后退了6名。
传闻李鸿章在见了俾斯麦后,曾得意地说有人称他是“东方的俾斯麦”,但俾斯麦听后却微笑回答:可没有人说他是“欧洲的李鸿章”。这个传闻不仅讽刺,而且无情地点出了李鸿章把自己看成“东方的俾斯麦”,显然是高估了自己。
君子自重。每个人都应该要有正面的自我评价,但每个人也应该知道,那跟别人给你的评价有很大的落差。
选自《王溢嘉的BLOG》
整体说来,挥军南下的曹操采取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两军直接交锋,总是会有伤亡,并非上策;真正厉害的是不必交战就让对方投降或受挫,但要如何做到呢?曹操采用的是孙子所说的“威加于敌”,也就是在敌人面前摆出架势,展现实力(雄兵百万,上将千员),让敌人心生畏惧(如果打起来,那会死得难看)而自动投降,刘琮就是在这种心理威慑下俯首称臣的。当然这种策略并非无往不利,对不受威胁的孙权和刘备,曹操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在“虚张声势”,就只好真的动手打了,于是才有接下来的赤壁之战。
姑不论赤壁之战的胜负,曹操这种“威加于敌”,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在现代战争甚至商战里,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战略。有人认为它们的灵感都来自孙子,其实。早在孙子之前,甚至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就是很多动物在争斗时最先也最常采用的战略。譬如为了交配和地盘而争斗的两只雄瞪羚,会先站在一段距离外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块头和双角,如果对方不知难而退,它们就侧着头彼此逼近,摇晃坚强有力的双角,昂首露出白花花的喉部,向对方示威。彼此估量实力后,自认不如的一方通常会退避;只有在吓阻无效时,才会彼此以双角缠锁,真的打起来,直到分出胜负。
以善鸣好斗著称的公蟋蟀,夜晚会发出响亮的鸣声吸引异性,同时也在向其他同性示威,要对方知难而退。否则就要“将你打得落花流水”。科学家将勇猛的公蟋蟀的发音器涂上蜡。让它发出的鸣声变微弱甚至无声,结果,“不把它看在眼里”的公蟋蟀就会增多,而使它不得不增加打斗的次数来赢得母蟋蟀。科学家因此说:“在对手面前宣传实力是值得的,否则就必须花更多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曹操像瞪羚与蟋蟀般宣传自己的实力,可惜的是在赤壁之战里,他表现出来的实力并没有宣传的那样强大。
李鸿章去拜访俾斯麦的教训
甲午战争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奉命出使西洋五国,其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私人行程。就是去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在抵达俄国时,他就写信给俾斯麦,表示“仰慕毕王声名三十余年”;在到德国拜会过德皇后,即专程到奥姆勒去见俾斯麦。李鸿章向他请教变革与强国之道,也彼此发了一些“被小人掣肘”的牢骚,两人惺惺相惜,相谈甚欢,最后还拍照留念。
凡事必有因,李鸿章会这样做。跟他的一个看法有关。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个看法是“我怎么看我自己?”也就是自我评价。李鸿章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但不管说他“卖国求荣”或“力挽狂澜”,“昏庸无能”或“雄才大略”,这些都是别人的看法,重要的是李鸿章怎么看自己?答案就在他专程去拜访俾斯麦这件事里。在李鸿章因剿平太平天国和捻匪建立功勋,出任要职后,就有西方的外交官称许他是“东方的俾斯麦”,从他出使欧洲时给俾斯麦的信、拜访俾斯麦时谈话的内容以及两人的合照等,我们更可以说,“东方的俾斯麦”就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给自己打分数”。研究显示,大多数人都喜欢高估自己。有个实验说:心理学家找来25个彼此都有相当了解的熟人,请他们根据文雅、幽默、聪明、社交能力、卫生、魅力、自大、势利、粗鲁这9个项目,给每个人(包括自己)排名次。结果显示。每个人都高估了自己的优点,也低估了自己的缺点,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譬如有一个人将自己的文雅程度评为第1名,但其他24个人对他文雅程度的评价却名列第20几名(平均)。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聪明和魅力的品评都比别人所给的名次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和粗鲁程度的品评却比别人所给的名次后退了6名。
传闻李鸿章在见了俾斯麦后,曾得意地说有人称他是“东方的俾斯麦”,但俾斯麦听后却微笑回答:可没有人说他是“欧洲的李鸿章”。这个传闻不仅讽刺,而且无情地点出了李鸿章把自己看成“东方的俾斯麦”,显然是高估了自己。
君子自重。每个人都应该要有正面的自我评价,但每个人也应该知道,那跟别人给你的评价有很大的落差。
选自《王溢嘉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