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旬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儿童时期,既是奠基人的性格雏形的时期,又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将会影响到整个德育系统工程的质量。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以下一些对策。
一、家庭方面
在礼仪教育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时要注意自己的餐桌礼仪、仪表礼仪、交往礼仪等。吃饭的时候要讲究用餐文明,教会孩子如何在餐桌上做到尊敬长辈,鼓励他们主动为长辈盛饭,吃饭的时候注意不要挑食,做到文明进餐;吃完饭后教育他们要主动帮忙收拾碗筷、主动洗碗筷等。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注重自己的仪表,不要求衣服的华丽,但是要要求他们保持衣服的整洁。去上学的时候要督促孩子穿校服、佩戴红领巾、不穿拖鞋。
在交往方面,要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见人要主动问好的思想、不讲脏话、培养文明用语的习惯。这一方面也要求家长本身要做到礼貌用语,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应当采取文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应该做到晓之以礼、动之以情,而不应该用打骂这些令孩子抵触的方式。教育一个学生不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家长自己的事情,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积极配合了。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态度,主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如参加每一次家长会、经常到学校或通过电话了解自己儿女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和学校都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而没有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一定会使小学生的教育更有效。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和丰富礼仪教育的形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礼仪教育现状,在原有的礼仪教育条例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师生礼仪行为的基本准则,并设置具体的小学各年段礼仪教育的内容。各年级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各年级的年段的变化,不断调整礼仪教育方面的内容,提高礼仪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学校不应该只是单单依靠思想品德课来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活动或其他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礼仪知识教育、礼仪行为训练、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
2.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并合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其言语、待人、姿态等方面的表现都可能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地方,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礼仪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团队活动等方面。教师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班会课、语文课等阵地,由教师以较为系统的形式,对学生讲授礼仪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课堂上要多加强调关于课堂礼仪的教育,要教育他们课堂礼仪、交往礼仪、集会礼仪等等。对礼貌方面的知识多进行强化,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管理对学生礼仪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特别崇拜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每时每刻都在学生面前强调礼仪教育。标语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校应在校园里面多挂关于礼仪教育的标语,并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3.设置专门的礼仪课堂,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每间学校最好都能够配有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从而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选择一些相关的礼仪教育教材,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礼仪常识》等等。如在思想品德课上为学生讲解各种现代礼仪知识:正确的坐姿、良好的站姿应是怎样的、拜访有何礼仪、如何正确称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应使用哪些文明用语等等。
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构建理想的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依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它需要与家庭教育齐驾并驱。学校不能与家长互相推卸责任,而应该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主动关心学生在家的情况及动态。
5.改变“评价学生只看成绩”的观念,促使学生注重礼仪教育。评价一名学生不能只把成绩放在首位,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从“德、智、体、美、劳”中可以看出,“德”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在给学生评“三好学生”的时候要增加“德”所占的比例,这应该是一种真正的行动而不是一种形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礼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以促使学生注重礼仪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种种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在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为了能够秉承中国的礼仪教育,社会必须为学生的礼仪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文明的氛围中成长。社会上的某些暴力行为要尽量减少,人们互相之间要礼貌待人,不利于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地方就不能允许小学生进去。
2.形成良好的村风。村风对一个农村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村风的好坏、礼仪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礼仪教育效果的好坏。在村里面要尽量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村民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
一、家庭方面
在礼仪教育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时要注意自己的餐桌礼仪、仪表礼仪、交往礼仪等。吃饭的时候要讲究用餐文明,教会孩子如何在餐桌上做到尊敬长辈,鼓励他们主动为长辈盛饭,吃饭的时候注意不要挑食,做到文明进餐;吃完饭后教育他们要主动帮忙收拾碗筷、主动洗碗筷等。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注重自己的仪表,不要求衣服的华丽,但是要要求他们保持衣服的整洁。去上学的时候要督促孩子穿校服、佩戴红领巾、不穿拖鞋。
在交往方面,要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见人要主动问好的思想、不讲脏话、培养文明用语的习惯。这一方面也要求家长本身要做到礼貌用语,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应当采取文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应该做到晓之以礼、动之以情,而不应该用打骂这些令孩子抵触的方式。教育一个学生不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家长自己的事情,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积极配合了。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态度,主动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如参加每一次家长会、经常到学校或通过电话了解自己儿女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和学校都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而没有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一定会使小学生的教育更有效。
二、学校方面
1.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和丰富礼仪教育的形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礼仪教育现状,在原有的礼仪教育条例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师生礼仪行为的基本准则,并设置具体的小学各年段礼仪教育的内容。各年级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各年级的年段的变化,不断调整礼仪教育方面的内容,提高礼仪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学校不应该只是单单依靠思想品德课来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活动或其他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礼仪知识教育、礼仪行为训练、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
2.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并合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其言语、待人、姿态等方面的表现都可能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地方,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礼仪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团队活动等方面。教师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班会课、语文课等阵地,由教师以较为系统的形式,对学生讲授礼仪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课堂上要多加强调关于课堂礼仪的教育,要教育他们课堂礼仪、交往礼仪、集会礼仪等等。对礼貌方面的知识多进行强化,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管理对学生礼仪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特别崇拜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每时每刻都在学生面前强调礼仪教育。标语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校应在校园里面多挂关于礼仪教育的标语,并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自己的礼仪。
3.设置专门的礼仪课堂,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每间学校最好都能够配有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从而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选择一些相关的礼仪教育教材,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礼仪常识》等等。如在思想品德课上为学生讲解各种现代礼仪知识:正确的坐姿、良好的站姿应是怎样的、拜访有何礼仪、如何正确称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应使用哪些文明用语等等。
4.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构建理想的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教育依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它需要与家庭教育齐驾并驱。学校不能与家长互相推卸责任,而应该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主动关心学生在家的情况及动态。
5.改变“评价学生只看成绩”的观念,促使学生注重礼仪教育。评价一名学生不能只把成绩放在首位,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从“德、智、体、美、劳”中可以看出,“德”也是很重要的。学校在给学生评“三好学生”的时候要增加“德”所占的比例,这应该是一种真正的行动而不是一种形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礼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以促使学生注重礼仪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种种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在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为了能够秉承中国的礼仪教育,社会必须为学生的礼仪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文明的氛围中成长。社会上的某些暴力行为要尽量减少,人们互相之间要礼貌待人,不利于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地方就不能允许小学生进去。
2.形成良好的村风。村风对一个农村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村风的好坏、礼仪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礼仪教育效果的好坏。在村里面要尽量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村民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