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多年前,资本主义在它刚刚显露出狰狞面目时,马克思就预言,该有一种新的制度出来取而代之了。随后的历史跌宕起伏,资本主义衍生出了许多版本。21世纪的一个版本——新自由主义,被很多经济学家断定为一个攫取无度的恶兽,比之19世纪,其残忍犹有过之。
资本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和其初生时一样,仍可比作一台机器,只是如今它更加精密、复杂,似乎永不止歇。更重要的是,它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难以想象离开它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杰夫·摩根,中文名“周若刚”,写了一本有关这个话题的专著《蝗虫与蜜蜂》。书成于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故而,书中随处可见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回应。摩根最显眼的身份是英国布莱尔政府的高级顾问,所谓“智囊”。
在《蝗虫与蜜蜂》里,摩根与同时下的很多学者一样,收集生物学和基因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把资本主义作为社会进化过程里的一部分来审视它的兴衰。摩根以一个智囊的“本色”,宣布“我们该做些什么,来强化它的优点并抑制它的缺点”。
这也就是所谓“自我调适”,本书正是这一自我调适的写照。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在摩根一类学者眼里,当然是永远正确的,社会价值要由人的贪婪来创造,至今仍然有效。贪婪,即“蝗虫”所代表的掠夺者的特性,当初让资本家们通过海外殖民续命,现在则令其大力投入创新,从而一次次从艰险之中重生,换句话说,过去谋生创业要靠做蝗虫,今天要靠做勤勉的蜜蜂——新时代的资本主义,似乎把自己越洗越洗白了。
此外,自我调适还包括扩大“资本主义”一词的外延。摩根指出,现今的资本主义仍在变化,每一种资本主义体系各不相同,各自也都是“不纯粹”的混合体。从全球的层面宏观之,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种阐释的实际效用。看看英国,托尼·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现在大卫·卡梅隆则提出“大社会”,本质上,两者都在设法对资本主义作有弹性的理解,从而,政府可以一面谴责市场霸权,一面继续让市场的力量探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宽泛化了的资本主义概念,可以容纳更多的对立,可以替更多的不一致开脱。
如果结合美国金牌政治学者迈克尔·桑德尔的《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来读,我们能对这一点有所省思。桑德尔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市场逻辑只能介入一部分经济活动,如果放任其恣意妄为,将损害其他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情书可以出钱代写吗?有钱人可以买下一条车道随意行驶吗?亿万富翁可以任意冠名一座体育馆、一个电视频道或是一座公园吗?
这些发难,摩根没有回答。他的任务更多地落到了替市场辩护上。他说,正如资本主义是我们呼吸的空气,人类活动的每个方面,也都是用来自市场的范畴描述的。“企业家精神,如其适用于商业领域一样,也适用于政治、宗教、社会以及艺术领域。”这一观点倒是让我想到了诸多“戏说”与“新诠”,例如把宋江称作“水泊梁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把耶稣称作“人类最早的心灵导师”——你看得出它们有多么庸俗。
摩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更合适的说法是“市场自由主义”。《蝗虫与蜜蜂》证明,市场自由主义取得的政治胜利,将与之不一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给否决了。而在30年前,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时代,人们尚且认为,价值的多元,思维的多样化,是一个社会拥有活力的保证。在过去,老派的保守主义者以及社会民主派,都接受市场在经济体中的核心位置,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信大学、艺术、公共媒介、公益组织都不应该受到市场逻辑的束缚。在此,我们很难忽略托尼·朱特的名字,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持社会民主主义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生前一直在谴责崇尚市场取向的新自由主义会毁了西方,乃至全世界。
摩根强调,资本主义“可以给它自己的内部矛盾给出部分解答”。当然,这个解答不包括解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问题——他在书中对这一点都没怎么提到;那些在全球化的车轮下被迅速边缘化的“沉默的大多数”,跟他所关心的“经济复苏”是两回事。他暗示,若经济无法振作,什么公平正义之类的,统统免谈。
摩根的有些话,听起来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比如他说,金钱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帮助我们得以实现一种合作、幸福、友情与爱的生活——这话未免太正确,反倒不如“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通俗易懂,还接地气;他又说,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当今的经济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建立在一个个共同体的基础上——有点玄妙,似乎他是在掩饰什么。
可能,这是“智囊”写东西常见的套路吧,出动一些美好的概念,要求人们用它们来“理解”现状,减少不合适的念想。《蝗虫与蜜蜂》行文的一大特点,就是通篇不见意识形态术语,书中的“资本主义”是一个讨论的前提,而不是一个选项,由此,他制造出一个类似“莫谈国是”的语境来。
摩根断言,“新”的资本主义,将拥有一副不太尖利的牙齿,一副食欲不大的胃口,一个装着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灵魂,以及一种能持续提供发展动力的企业家和创新精神——这蓝图太过美好,美得几乎让人忽略了一个霸道的前提:必须由资本主义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旁人无权置喙。
资本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和其初生时一样,仍可比作一台机器,只是如今它更加精密、复杂,似乎永不止歇。更重要的是,它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难以想象离开它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杰夫·摩根,中文名“周若刚”,写了一本有关这个话题的专著《蝗虫与蜜蜂》。书成于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故而,书中随处可见对这一重大事件的回应。摩根最显眼的身份是英国布莱尔政府的高级顾问,所谓“智囊”。
在《蝗虫与蜜蜂》里,摩根与同时下的很多学者一样,收集生物学和基因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把资本主义作为社会进化过程里的一部分来审视它的兴衰。摩根以一个智囊的“本色”,宣布“我们该做些什么,来强化它的优点并抑制它的缺点”。
这也就是所谓“自我调适”,本书正是这一自我调适的写照。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在摩根一类学者眼里,当然是永远正确的,社会价值要由人的贪婪来创造,至今仍然有效。贪婪,即“蝗虫”所代表的掠夺者的特性,当初让资本家们通过海外殖民续命,现在则令其大力投入创新,从而一次次从艰险之中重生,换句话说,过去谋生创业要靠做蝗虫,今天要靠做勤勉的蜜蜂——新时代的资本主义,似乎把自己越洗越洗白了。
此外,自我调适还包括扩大“资本主义”一词的外延。摩根指出,现今的资本主义仍在变化,每一种资本主义体系各不相同,各自也都是“不纯粹”的混合体。从全球的层面宏观之,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们不能忽略这种阐释的实际效用。看看英国,托尼·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现在大卫·卡梅隆则提出“大社会”,本质上,两者都在设法对资本主义作有弹性的理解,从而,政府可以一面谴责市场霸权,一面继续让市场的力量探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宽泛化了的资本主义概念,可以容纳更多的对立,可以替更多的不一致开脱。
如果结合美国金牌政治学者迈克尔·桑德尔的《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来读,我们能对这一点有所省思。桑德尔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市场逻辑只能介入一部分经济活动,如果放任其恣意妄为,将损害其他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情书可以出钱代写吗?有钱人可以买下一条车道随意行驶吗?亿万富翁可以任意冠名一座体育馆、一个电视频道或是一座公园吗?
这些发难,摩根没有回答。他的任务更多地落到了替市场辩护上。他说,正如资本主义是我们呼吸的空气,人类活动的每个方面,也都是用来自市场的范畴描述的。“企业家精神,如其适用于商业领域一样,也适用于政治、宗教、社会以及艺术领域。”这一观点倒是让我想到了诸多“戏说”与“新诠”,例如把宋江称作“水泊梁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把耶稣称作“人类最早的心灵导师”——你看得出它们有多么庸俗。
摩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更合适的说法是“市场自由主义”。《蝗虫与蜜蜂》证明,市场自由主义取得的政治胜利,将与之不一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给否决了。而在30年前,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的时代,人们尚且认为,价值的多元,思维的多样化,是一个社会拥有活力的保证。在过去,老派的保守主义者以及社会民主派,都接受市场在经济体中的核心位置,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信大学、艺术、公共媒介、公益组织都不应该受到市场逻辑的束缚。在此,我们很难忽略托尼·朱特的名字,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持社会民主主义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生前一直在谴责崇尚市场取向的新自由主义会毁了西方,乃至全世界。
摩根强调,资本主义“可以给它自己的内部矛盾给出部分解答”。当然,这个解答不包括解决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问题——他在书中对这一点都没怎么提到;那些在全球化的车轮下被迅速边缘化的“沉默的大多数”,跟他所关心的“经济复苏”是两回事。他暗示,若经济无法振作,什么公平正义之类的,统统免谈。
摩根的有些话,听起来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比如他说,金钱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帮助我们得以实现一种合作、幸福、友情与爱的生活——这话未免太正确,反倒不如“钱不是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通俗易懂,还接地气;他又说,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当今的经济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建立在一个个共同体的基础上——有点玄妙,似乎他是在掩饰什么。
可能,这是“智囊”写东西常见的套路吧,出动一些美好的概念,要求人们用它们来“理解”现状,减少不合适的念想。《蝗虫与蜜蜂》行文的一大特点,就是通篇不见意识形态术语,书中的“资本主义”是一个讨论的前提,而不是一个选项,由此,他制造出一个类似“莫谈国是”的语境来。
摩根断言,“新”的资本主义,将拥有一副不太尖利的牙齿,一副食欲不大的胃口,一个装着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灵魂,以及一种能持续提供发展动力的企业家和创新精神——这蓝图太过美好,美得几乎让人忽略了一个霸道的前提:必须由资本主义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旁人无权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