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质災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为例,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适宜性
1.工程概况
根据规划,建设内容包括3栋教学楼、1栋公共教学及康复楼、1栋科技楼、3栋宿舍楼,以及体育运动场、绿化、室外照明、软基处理、外水外电工程等配套设施,无地下室或基坑开挖。规划总建筑面积19936㎡。估算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0122.09万元。
2.地质环境条件
2.1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缘,地处新华夏系隆起带的次一级断陷沉降区,高要一惠来纬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恩平一新丰断裂带的复合部位。区域上构造活动频繁,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形成了以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种不同构造体系共同组成的棋盘式构造格局。
2.2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黄阁大道南东侧用地地块。其用地范围内主要为鱼塘,局部为菜地,地理上属于珠三角冲积平原。用地范围以西为80m宽的黄阁大道,南为规划小路,北侧和东侧为菜地、水塘、蕉林。场地最低点为鱼塘地段,高程5.20m。
评估范围内场地的西南侧分布有一自然山体斜坡,坡脚地面标高约8.0m,低丘最大的坡度21°~23°,另外在用地范围以南,由于之前开采石材的需要对该山体斜坡进行开挖而留下了采坑及陡壁。据走访,采坑深度约5m,近椭圆形。采坑陡壁最高点高程41.0m,与现地面相对高差32m,整体坡度约70°。陡壁上不规则台阶处由于存在坡积土以及岩石风化产生的残积土。
2.3气象、水文
评估区地处南亚热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终年温暖湿润,根据广州市气象局1998年~2016年气象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22.7℃,其中以7、8两月气温最高,月平均>28%,历史最高温39.1℃(2004年7月1日);1、2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3℃上下,历史最低气温0℃(2016年1月24日)。
评估区背靠黄阁镇大山母也西南麓,虽然区域上河网隶属珠江水道,但距离较远,离最近的蕉门水道约1.5km,因此受潮汐的影响较小。评估区内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其中部分鱼塘由于较浅,被放弃养殖,生长芦苇及水葫芦,水深度约0.5m。另外尚在养殖的鱼塘水稍深,亦不过1.5m。从场地西北进入评估区的涌沟在场地的东南侧终止而成为水塘,生长着水葫芦,水深约1.5m。评估区内地表排水主要通过该河涌排往蕉门河水道。
2.4地层岩性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评估区的地层,只有第四系,包括坡残积层和沉积层:
坡残积层:岩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为花岗岩风化而来,呈灰黄、褐黄等色,厚度0m~3.10m。
海陆交互沉积层(Qme):岩性主要包括淤泥、粗砂、砾砂、粘土等,分层相对简单,总厚度可达20.00m。
2.5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广泛赋存于区内第四系土层中,主要含水层为砂层;基岩裂隙含水层为燕山期花岗岩强中风化岩。
2.6人类活动
由于之前开采石材的需要对该山体斜坡进行开挖而留下的采坑及陡壁。陡壁上不规则台阶处由于存在坡积土以及岩石风化产生的残积土,其上已生长茅草和灌木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觀。
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3.1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标准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分析紧密结合拟建项目的工程特点进行,参照《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16年修订版)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标准,如表1。
3.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3.2.1评估因素
(1)工程建设主要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和框架结构。
(2)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3)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一种:其中教学楼和宿舍楼、运动场区域地面沉降潜在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而公共教学及康复楼和科技楼、预留发展用地和动植物园等区域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
(4)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预测建设项目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和崩塌脂坡(包括山体斜坡和湖岸边坡),其中教学楼和宿舍楼、运动场区域地面沉降潜在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而公共教学及康复楼、科技楼、预留发展用地和动植物园等场地处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建设项目遭受崩塌/滑坡的危害小、危险性小。
(5)地质灾害防治:用地范围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潜在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较易处理,处理费用中等至低。
3.2.2评估结论
根据以上原则,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估,情况如表2:
根据表2,总体上其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即用地基本适宜进行拟建工程建设。
4.结束语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是否符合建设要求做出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在工程建设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适宜性
1.工程概况
根据规划,建设内容包括3栋教学楼、1栋公共教学及康复楼、1栋科技楼、3栋宿舍楼,以及体育运动场、绿化、室外照明、软基处理、外水外电工程等配套设施,无地下室或基坑开挖。规划总建筑面积19936㎡。估算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0122.09万元。
2.地质环境条件
2.1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南缘,地处新华夏系隆起带的次一级断陷沉降区,高要一惠来纬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恩平一新丰断裂带的复合部位。区域上构造活动频繁,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形成了以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种不同构造体系共同组成的棋盘式构造格局。
2.2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黄阁大道南东侧用地地块。其用地范围内主要为鱼塘,局部为菜地,地理上属于珠三角冲积平原。用地范围以西为80m宽的黄阁大道,南为规划小路,北侧和东侧为菜地、水塘、蕉林。场地最低点为鱼塘地段,高程5.20m。
评估范围内场地的西南侧分布有一自然山体斜坡,坡脚地面标高约8.0m,低丘最大的坡度21°~23°,另外在用地范围以南,由于之前开采石材的需要对该山体斜坡进行开挖而留下了采坑及陡壁。据走访,采坑深度约5m,近椭圆形。采坑陡壁最高点高程41.0m,与现地面相对高差32m,整体坡度约70°。陡壁上不规则台阶处由于存在坡积土以及岩石风化产生的残积土。
2.3气象、水文
评估区地处南亚热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终年温暖湿润,根据广州市气象局1998年~2016年气象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22.7℃,其中以7、8两月气温最高,月平均>28%,历史最高温39.1℃(2004年7月1日);1、2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3℃上下,历史最低气温0℃(2016年1月24日)。
评估区背靠黄阁镇大山母也西南麓,虽然区域上河网隶属珠江水道,但距离较远,离最近的蕉门水道约1.5km,因此受潮汐的影响较小。评估区内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其中部分鱼塘由于较浅,被放弃养殖,生长芦苇及水葫芦,水深度约0.5m。另外尚在养殖的鱼塘水稍深,亦不过1.5m。从场地西北进入评估区的涌沟在场地的东南侧终止而成为水塘,生长着水葫芦,水深约1.5m。评估区内地表排水主要通过该河涌排往蕉门河水道。
2.4地层岩性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评估区的地层,只有第四系,包括坡残积层和沉积层:
坡残积层:岩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为花岗岩风化而来,呈灰黄、褐黄等色,厚度0m~3.10m。
海陆交互沉积层(Qme):岩性主要包括淤泥、粗砂、砾砂、粘土等,分层相对简单,总厚度可达20.00m。
2.5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广泛赋存于区内第四系土层中,主要含水层为砂层;基岩裂隙含水层为燕山期花岗岩强中风化岩。
2.6人类活动
由于之前开采石材的需要对该山体斜坡进行开挖而留下的采坑及陡壁。陡壁上不规则台阶处由于存在坡积土以及岩石风化产生的残积土,其上已生长茅草和灌木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觀。
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3.1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标准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分析紧密结合拟建项目的工程特点进行,参照《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16年修订版)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标准,如表1。
3.2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3.2.1评估因素
(1)工程建设主要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和框架结构。
(2)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3)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一种:其中教学楼和宿舍楼、运动场区域地面沉降潜在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而公共教学及康复楼和科技楼、预留发展用地和动植物园等区域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
(4)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预测建设项目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和崩塌脂坡(包括山体斜坡和湖岸边坡),其中教学楼和宿舍楼、运动场区域地面沉降潜在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而公共教学及康复楼、科技楼、预留发展用地和动植物园等场地处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建设项目遭受崩塌/滑坡的危害小、危险性小。
(5)地质灾害防治:用地范围内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潜在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较易处理,处理费用中等至低。
3.2.2评估结论
根据以上原则,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估,情况如表2:
根据表2,总体上其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即用地基本适宜进行拟建工程建设。
4.结束语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是否符合建设要求做出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在工程建设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