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理想的风筝》教学有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情真意切的记叙性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逐层深入,从而感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其他文献
一、欣赏水墨,激发审美情趣在水墨画的教学准备阶段,我们选择了一些经典的山水、花鸟、鱼虫等国画作品,让幼儿从小与大师对话,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以及对墨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
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思想行为不够优秀、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者缺点比较多的学生,他们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厌学情绪较重,学习成绩提高难度较大。如果不加以重视,使这类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后进,就会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家庭生活。所以我们必须探寻出一条后进生转化的道路,这样才能促使师生和谐、校园和谐,才能找回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进生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
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倡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一致认为:特殊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让残疾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补偿身心缺陷,把残疾学生培养成为残而有为的劳动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自食其力”这一层次上。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向更高一层次迈进,即:残而有为。  一、我校聋生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
《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是《纲要》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在环境创设上过分强调整齐、美观,这种环境是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因为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如何确立环境主题,让生动、形象的环境展示反映孩子的真实情况,让环境活起来,发挥孩子与环境互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