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影视舞台美术设计专业从国内戏剧学院内设置专业向专业美术学院内设置专业转化中带来了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需要基于学科特点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即是针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在具体教学上的探索与总结,在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中也为全国各区域及地方的戏剧影视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舞台美术教育 实验戏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5-02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我国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内,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教育体系,有导演、表演、视听语言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与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学术中,“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名字被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国外的“演出艺术设计”相对应,国内的舞台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苏热潮之后,进入稳步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就业仅围绕国家与地方院团以及电视台等地,全国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今国内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戏剧影视美术类专业,发展极其迅猛,但是显现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剧团以及戏剧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差、无市场的局面。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西南地区舞台设计的领先专业,需要通过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形成对自我专业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而针对“实验戏剧”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尝试的探索方向!
“实验戏剧”课程群建设主要是在借鉴其他院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凝练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优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练改革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及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和艺术观念的培养,探索本学科多元发展我的道路,促进专业美术学院内“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努力达到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育模式都以戏剧或影视的综合学科为主,不仅设置了舞台设计,还包括舞台化妆、舞台服装、舞台绘景、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以及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完整,因培养目的不同,我院借鉴其一部分课程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专业建设,解决了课程的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弥补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诸多问题,还利用课程群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完善,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教育,完善戏剧影视学类应用型学科教学模式。
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舞台美术教育同样值得借鉴,例如意大利,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就设置在美术学院内,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意大利的舞台设计专业比较注重于技能训练,并十分注重案头工作,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四年学习全部跟随所选导师,部分课程实验性强,在创作上手段和风格上比较多样。而日本的多摩艺术学院艺能美术科的学生则要具备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维性设计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每年进行两次公演,强化技术能力,提高实战技巧。美术学院内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与绘画、雕塑、装饰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各专业学生较易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当然,短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容易接触到演员和导演,极少舞台经验和戏剧知识。我院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就是弥补国内国际在戏剧影視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上的短板,以创作实践带动基础及专业课程,在应用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优势和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重庆乃至全国演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鉴戏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瓶颈。以实验为突破、技术为核心,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变化:
一、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影视动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技术发展为目标,通过开设实验戏剧教学,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聚焦视觉与实验在教学中的发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结合、寓教于研的实体联盟,以美术学为源,以戏剧学为本,以视觉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转型,强化空间创意、舞台制景、影像表现,戏剧编剧与导演等学科的演出艺术实践,将戏剧表演与导演课程同艺术设计课程与策划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搭配与组合,形成以实验戏剧展演为成果的特色课程群,从而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二、构建了演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为培养演出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通过跨界交叉与融合,构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在专业维,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为行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在国内维,由师资、教材引入为主的院校合作与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为教学、科研、组织、评价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了“大视觉艺术空间场”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
以学生、教师共同开展“大视觉艺术空间场”的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找到了自身专业定位同培养工程人才最佳契合点,形成实验戏剧课程集群、创新力量自发组合、共同投入资源、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视觉协同实验进行课程设置与项目实施,将“大视觉”作为自身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以“空间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就业的标准,在实践中求突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这些改革和举措带来的变化弥补了学生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根本问题,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戏剧学院内,戏剧学院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演出艺术形态,有导演、表演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体系,学生对整体观演空间和配合协作有基本的认识,作为美术学院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弥补学生的戏剧观念,依托戏剧影视学的系统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如此,学院还针对之前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中,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强化综合表演与视像戏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参照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以及话剧、戏曲的培养体系,而是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首先是取得了理论研究成果及多次获得行业一级学会的肯定,实验戏剧教学模式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受益学生百余人,编著《数字技术与当代艺术的植入:实验戏剧》专著一部,科研转化实验项目多项:入围中国第三届全国舞台美术展以及首届新媒体艺术展,主办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获得全国多家院校和媒体的关注,近百名学生参加了实验戏剧《虫虫心事》的排演与创作;多位研究生依托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和实验戏剧创新剧目参与戏剧演艺活动。其次是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毕业生质量高,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优秀、实践创新能力强”,高年级学生通过实验戏剧创作,改变自身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理解的局限,在阶段性教学成果中可以合理运用实验戏剧的观念进行创作和理解,能够跳出单一的设计思维进行多维空间的分析。最后是教育同行充分肯定,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9月,实验戏剧《虫虫心事》作为首届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的重点演出活动惊艳全场,我院新落成的罗中立美术馆同本剧相得益彰,重庆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展现了西南地区实验戏剧绝对的影响力。2015年12月,实验戏剧《虫虫心事》参加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获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高度肯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會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杏林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实验戏剧教学与展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引申到实际的舞台美术教学中来,肯定了非美术院校用实验戏剧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改革 ;2016年10月实验戏剧《虫虫心事》代表四川美术学院参加贵州隆里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同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高等院校相关人士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外本剧还参加了第五届重庆市文化产业博览会、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毕业展、首届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展演等,引起兄弟院校和社会广泛的关注。
诚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目前的“实验戏剧”只是高年级课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中,“课程”只能解决阶段性的问题,如何运用“实验戏剧”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突破自身的局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学校接触思维拓展与技术训练以及实操技能三个方面的学习。在这种形势之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在传统的美学形态里寻找自身的“根基”,另一方面,又要在“实验精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尽快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这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舞台美术教育 实验戏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45-02
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我国戏剧学院或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内,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教育体系,有导演、表演、视听语言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与基础知识等内容。在学术中,“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名字被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国外的“演出艺术设计”相对应,国内的舞台美术教育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苏热潮之后,进入稳步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就业仅围绕国家与地方院团以及电视台等地,全国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开设此专业,如今国内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戏剧影视美术类专业,发展极其迅猛,但是显现出与社会行业的对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剧团以及戏剧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差、无市场的局面。四川美术学院作为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开设“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西南地区舞台设计的领先专业,需要通过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形成对自我专业的重新审视与发掘,而针对“实验戏剧”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是我们尝试的探索方向!
“实验戏剧”课程群建设主要是在借鉴其他院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凝练四川美术学院自身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课程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优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练改革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高年级课程建设及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和艺术观念的培养,探索本学科多元发展我的道路,促进专业美术学院内“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努力达到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教育模式都以戏剧或影视的综合学科为主,不仅设置了舞台设计,还包括舞台化妆、舞台服装、舞台绘景、舞台技术、演艺影像设计以及艺术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完整,因培养目的不同,我院借鉴其一部分课程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专业建设,解决了课程的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课程体系,弥补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诸多问题,还利用课程群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完善,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将理论转化为文化艺术生产力和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区别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教育,完善戏剧影视学类应用型学科教学模式。
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舞台美术教育同样值得借鉴,例如意大利,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就设置在美术学院内,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顺序性,意大利的舞台设计专业比较注重于技能训练,并十分注重案头工作,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四年学习全部跟随所选导师,部分课程实验性强,在创作上手段和风格上比较多样。而日本的多摩艺术学院艺能美术科的学生则要具备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维性设计的时空观和方法论,每年进行两次公演,强化技术能力,提高实战技巧。美术学院内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与绘画、雕塑、装饰美术同属造型艺术范畴,各专业学生较易交流、沟通,相互影响;当然,短处也显而易见,例如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容易接触到演员和导演,极少舞台经验和戏剧知识。我院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就是弥补国内国际在戏剧影視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上的短板,以创作实践带动基础及专业课程,在应用中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优势和特色。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重庆乃至全国演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鉴戏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瓶颈。以实验为突破、技术为核心,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变化:
一、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影视动画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技术发展为目标,通过开设实验戏剧教学,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聚焦视觉与实验在教学中的发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结合、寓教于研的实体联盟,以美术学为源,以戏剧学为本,以视觉设计和戏剧美术设计专业转型,强化空间创意、舞台制景、影像表现,戏剧编剧与导演等学科的演出艺术实践,将戏剧表演与导演课程同艺术设计课程与策划管理课程进行有机搭配与组合,形成以实验戏剧展演为成果的特色课程群,从而开辟了美术学院开设实验戏剧教学的途径。
二、构建了演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为培养演出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的现代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通过跨界交叉与融合,构建艺术人才多维协同培养体系。 在专业维,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转为行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交叉协同培养;在国内维,由师资、教材引入为主的院校合作与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为教学、科研、组织、评价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了“大视觉艺术空间场”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长效机制
以学生、教师共同开展“大视觉艺术空间场”的演出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找到了自身专业定位同培养工程人才最佳契合点,形成实验戏剧课程集群、创新力量自发组合、共同投入资源、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视觉协同实验进行课程设置与项目实施,将“大视觉”作为自身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以“空间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就业的标准,在实践中求突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这些改革和举措带来的变化弥补了学生戏剧观念不足和组织协调能力匮乏的根本问题,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最早设置于戏剧学院内,戏剧学院有比较完整的综合演出艺术形态,有导演、表演等不同的学习创作排演体系,学生对整体观演空间和配合协作有基本的认识,作为美术学院内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弥补学生的戏剧观念,依托戏剧影视学的系统开设实验戏剧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如此,学院还针对之前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中,递进性学习内容不够充分,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联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强化综合表演与视像戏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参照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以及话剧、戏曲的培养体系,而是按照学科特点进行“视像戏剧”的培养训练,学生完善实验戏剧课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装等元素,将视觉作品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运用综合表演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新模式,优化目前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首先是取得了理论研究成果及多次获得行业一级学会的肯定,实验戏剧教学模式在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受益学生百余人,编著《数字技术与当代艺术的植入:实验戏剧》专著一部,科研转化实验项目多项:入围中国第三届全国舞台美术展以及首届新媒体艺术展,主办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获得全国多家院校和媒体的关注,近百名学生参加了实验戏剧《虫虫心事》的排演与创作;多位研究生依托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项目和实验戏剧创新剧目参与戏剧演艺活动。其次是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毕业生质量高,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优秀、实践创新能力强”,高年级学生通过实验戏剧创作,改变自身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理解的局限,在阶段性教学成果中可以合理运用实验戏剧的观念进行创作和理解,能够跳出单一的设计思维进行多维空间的分析。最后是教育同行充分肯定,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9月,实验戏剧《虫虫心事》作为首届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的重点演出活动惊艳全场,我院新落成的罗中立美术馆同本剧相得益彰,重庆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展现了西南地区实验戏剧绝对的影响力。2015年12月,实验戏剧《虫虫心事》参加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获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高度肯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會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刘杏林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实验戏剧教学与展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引申到实际的舞台美术教学中来,肯定了非美术院校用实验戏剧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改革 ;2016年10月实验戏剧《虫虫心事》代表四川美术学院参加贵州隆里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同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高等院校相关人士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外本剧还参加了第五届重庆市文化产业博览会、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毕业展、首届全国高校实验戏剧双年展展演等,引起兄弟院校和社会广泛的关注。
诚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目前的“实验戏剧”只是高年级课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中,“课程”只能解决阶段性的问题,如何运用“实验戏剧”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突破自身的局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学校接触思维拓展与技术训练以及实操技能三个方面的学习。在这种形势之下的“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在传统的美学形态里寻找自身的“根基”,另一方面,又要在“实验精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尽快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这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