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教育实践为例,提出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教育实践为例,提出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四融合”新工程教育体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特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工程教育以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
其他文献
教育器物史是一种可视化的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可视化历史形成于研究者与历史实物不断的对话过程,主要表现为史料选取的可视化、方法运用的可视化与成果呈现的可视化.教育器物既是可视化的历史实物,也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教育器物史研究一切与教育有关、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的器物历史,旨在重现教育器物承载的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器物演变的教育规律,叙述教育器物潜藏的教育故事.
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一项重要品质,它在人类自由的精神生产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并不断拓展运用领域,提升批判水平.批判性思维这一称谓涵盖了包括思维的批判性在内的众多思维品质,"评判准则+思维方式"构成了现实的批判性思维活动,不同领域的批判有各自不同的批判逻辑.批判性思维教育是训练人的思维方式、培养人的思维品质的教育.大学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要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处理好批判性思维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加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研究.
通过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对18、19世纪德国大学的治理现代化进行研究.精神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自主意识,制度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行动单位的运行方式.在精神维度,德国大学充分体现了理性与自主的品质,发展了大学的新功能,解决了大学在新时代的合法性问题.在制度维度,德国大学采取了理性有效的组织原则、创建了学术科层制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并适当建立了组织边界.德国大学治理问题与德国早期"法治国"的法治背景有关.
办好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依据国家制定的设置条件和办园质量标准,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突出教育公益性,凸显教育公平性,实现来源多样性,体现政策创新性,从而有效打破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二元结构壁垒,将会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要保证各类幼儿园举办主体办园目标的达成,以推动各方顺利转制为统一的新型普惠性幼儿园;区分固定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形成科
2020年12月25日,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先生与世长辞.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当时以这样一副挽联祭奠老人家:"超越思维求教育真谛岂顾引千万议论;道德文章树育人楷模何止领一代风骚".挽联褒扬了鲁洁先生以超越论德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主张以及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的实践贡献.
浙南乡村塾师刘绍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动时期,努力阅读各类报刊、主动与维新派人士交往,了解国内外大势,激发了他的国族意识,改变了传统塾师"升斗馆谷以糊口"的观念,自觉地把培养人才与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在繁重的坐馆课读之余,广泛阅读各类新学书籍,改变知识结构,走出封闭的乡村,开阔视野,实现了从塾师向教师的华丽转身.从服务一乡一邑,到服务一县一区,在改革传统教育、推进新式教育的过程中,刘绍宽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家的地位提升.辛亥革命后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孔
卫兴华教授(1925—2019年)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影响广泛的诸多经济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卫兴华教授从事经济学高等教育近70年,在经济学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教材改革、人才培养上拥有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经济学教育观.
理工科专业人才是推动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长期工业化战略对人才需求的影响下,我国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占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占比大幅度下降.研究发现,学科培养成本差异可能是决定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占比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等学校选择将扩招指标投放到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占比下降加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抑制了高等学校教育的创新力,不利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及逆全球化的双重冲击,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的正常交流与合作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将面临如下挑战:高等教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育生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哲学家曾从"超验"和"经验"中寻求生活的确定性,或偏执"超验"构建起一个无形的美善世界,或偏执"经验"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反思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偏执"超验"或"经验"而出现诸多缺失,既有性质上的偏差,也有内容上的分离,还有形式上的固化.教师的教育生活应以"生命自觉"为价值信念和根本追求,将"超验"、"经验"因素交汇于人之生命共同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以"成事成人"为教育生活的本原性质,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