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的方向与举措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一书的作者是孙刚教授,该书主要立足于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探讨如何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相匹配的农村体育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和体育工作者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该书运用社会学、生态学、体育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研究农村体育生态化发展,涉及生态文明与农村体育理论研究体系、历史沿革、发展特点、参与主体、体系构建、发展对策、个案研究等,旨在探索和提出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发挥其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此外,《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一书对当前中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困境进行了生态化探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农村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必须直面现状的不足,从理论角度探究本质问题,由此谈及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与举措,分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一书共十一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作者认为农村体育生态化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信念、价值观和愿望的表述,受所在地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差异影响,其发展也有一些明显的差距。第二章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体育发展概述。认为生态文明的形式和内容是在社会建构的基础上,承认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了农村建构生态性体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为生态文明提出前后的农村体育发展历程。举步维艰,维形可喜(1949—1958年)、曲折历程,可圈可点(1959—1965年)、寒冬而至,百花凋零(1966—1976年)、山回路转,枯木生花(1977—1985年)、深化改革,繁荣发展(1986年至今)。第四章为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的特点与特征。第五章为社会变迁与农村体育生态化。表述了社会变迁的概念简述、类型 、因素、主要特点,以及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生态化的影响。第六章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村体育主体分析。第七章为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阐述了文化、体育文化、农村体育文化三者之间关系, 针对农村体育文化的特征,再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发展困境、发展重构。第八章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研究。作者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概述,以及今后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基本思路。第九章为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基于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概述,构建农村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措施。第十章为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建设发展研究。主要谈农村生态体育发展的策略和农村体育生态化建设发展对策。第十一章为生态文明视域下山西省农民体育调查个案研究。通过山西省的个案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体育发展应保持长远的眼光,尽最大程度的努力保障农村体育受众的利益。总而言之,孙刚教授通过该书,立足当前体育发展困境,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未来生态体育发展的可能性,并就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考虑当前进行农村体育改革的着入点,对于当前我国的农村体育休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 农村体育休闲定义阐述
  要想探索真正适应我国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的合适道路,首先必须明晰农村体育休闲的定义。休闲体育的概念与体育相比,有一些定义上的差异,近年来受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休闲体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希腊关于休闲运动的分析,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编著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休闲运动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核心”。之后一些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休闲运动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预测了未来休闲运动的各种场景。休闲体育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且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对于体育健身的形式也追求绿色理念,农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满足了其需求,由此农村体育休闲的发展逐渐火热。随着农村发展趋于规范,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使得农村农民对于发展体育休闲表示了认可和接受。健康中国背景下,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讨自然休闲时代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变革至关重要。由此,本文对于农村体育休闲的定义,结合该领域的认知,认为农村体育休闲综合了休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特点,是带有明显体育性质的休闲娱乐活动。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中,孙刚教授探索了未来的农村体育教育场景,认为短期内最有可能的未来是“更多相同”。他大胆地呼吁进行长期的彻底改革,认为如果没有改革,体育将面临灭绝。由此,《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为当前农村体育休闲发展指明了方向,应从长远角度考虑,明确体育休闲的概念和意义,紧扣未来体育发展改革的方向,推动农村体育休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农村体育休闲发展审视
  農村体育发展的核心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第十一章进行了相应的个案研究,认为农村的体育事业发展不如预期,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抓住体育发展的核心,对于体育理念的认知存在不足,对于当前的体育发展困境审视不足,而错过了体育发展的良机,其改革的措施也是极为拙劣的。由此,当前农村体育休闲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持续的改革工作,首先除了明晰体育休闲的定义,还应对当前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审视。
  结合一些农村体育休闲发展调查,一些学者发现在一些农村中的体育活动开展,与当前新时期的农民体育休闲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明显不符,导致很多人对这些体育活动兴趣不大,并没有确立其新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由此,结合农村体育休闲发展调查,一些学者探究发现其体育休闲发展存在的一些困境。
  第一,农村体育休闲发展过程中,一些建设者对于休闲和休闲体育的概念认知存在很大的不足,且对于体育休闲概念宣传的普及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人们在追求体育休闲发展时,往往发生很大的偏差。第二,当前农村体育休闲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体育休闲发展的环境改造不足,相应的体育休闲的基础设施和条件相对较差,对于农村的自然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体育健身和休闲的需求。第三,农村体育休闲发展过程中,一些建设者简单地将体育休闲与传统体育方法进行混淆,进行简单的体育基础建设和资源整合,其地域文化和休闲元素融合不足,农村体育休闲发展形式单一。基于此,农村体育休闲未来发展要明确体育休闲与体育及休闲活动定义上的差异,审视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3 农村体育休闲发展举措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中,对于当前的体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立足当下的体育发展现实,从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教学、文化传承等关系着手,重构体育概念。该书认为生态体育无论场景变化如何,都应直接貫通体育文化,通过学校、社会等多种教学方式,创新体育文化,重新定义体育形式和内容。基于此,农村体育休闲未来发展改革,应从体育休闲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体育休闲发展的现状,从长远角度考虑,创新体育休闲改革和建设。下面就农村体育休闲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农村体育休闲发展,应加大对体育休闲这一方式的宣传,与当地的体育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广播电视部门等合作,制定特色的文化宣传方案,使得人们加深对于体育休闲的理解。同时,针对农村农民对于体育休闲认知的不足,做好基层宣传讲解工作,并派遣专业人士到基层进行示范,并通过学校的教育宣传,进一步扩大体育休闲的宣传面,切实做好人人皆知的目标。第二,农村体育休闲发展,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实现做好农村体育休闲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体育休闲基础设施点,充分满足更多的人口对于体育休闲的需求。第三,农村体育休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传统体育与体育休闲的差异,注重开发体育休闲的资源价值,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开发体育休闲产品链,如食品、美容、影音、健身、教育培训、水上娱乐项目等,从而促进农村体育休闲实现产业化发展。另外,为了规范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秩序,加强针对性的法制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农村的管理部门也应将农民体育休闲涉及到的相关事项,纳入管理制度规范中,建立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充分保护农民体育休闲改革成果,推动农村体育休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总 结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一书中作者基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体育发展状况,对未来生态体育的发展形势做出了大胆的判断,运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的文字,对未来的体育场景进行了描述,对于当前农村体育休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农村体育休闲建设,可借鉴该书中内容和观点,从农村休闲体育改革着手,并关注农村体育休闲相关的研究动态,加快农民体育休闲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进而增强人民体质健。
  (赵连保,男,硕士,副教授,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书名: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
  作者: 孙 刚 著
  ISBN: 978703055495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7月
  定价: 89.00元
其他文献
一  宋仁宗庆历六年,滁州太守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其中有佳句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实,不唯“醉翁”如此,古人抒发心志,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因为山高水长?因为山青水秀?然,却又不尽然。  有句俗话尽人皆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淮南子·齐俗训》的说辞却不俗:“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无论是俗话还是雅言,所说的并非深奥的义理,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山水之于人,原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在今后一定时期的重要工作方向,也是推進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等特色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标志着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认识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大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一书应运而生。   《全面
浩瀚的水泽之乡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上接保定,下达天津,由一百四十多个淀泊组成,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白洋淀河淀相连,渔村港巷交错,芦荡、荷塘、淀村,星罗棋布,一条条水路时而曲径通幽,时而峰回路转,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犹如一座巨大的迷宫。  四月的白洋淀风和水暖,苇草青青,我们乘坐游艇穿梭在水天相接的大淀上,眼前秀美的风光一时让我陶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但见野鸟鸣飞,鹅鸭惬游
目的与意义:人们长期对于现代栽培西瓜优良性状的选育使得西瓜遗传基础变得狭隘。野生亚种是西瓜育种中优异基因的重要来源,但将野生亚种中的优良性状基因转入到现代栽培西瓜中的成功率很低。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遗传图谱致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西瓜中的应用尚未实现,难以在图谱之间进行整合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整合现有的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簡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构建西瓜整合遗传图谱。  材料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摘选)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  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
目的与意义:番茄红素是重要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同时也是红色果肉西瓜中的主要色素,是决定西瓜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栽培西瓜较低的DNA多态性阻碍了高质量遗传图谱的构建和番茄红素含量主效QTL的研究。该研究中,笔者成功地利用自行开发的CAPS标记构建了一个包含16个连锁群的西瓜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将有利于西瓜果肉番茄红素含量关键基因确定及其克隆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为西瓜果肉番茄红素含
从春到夏,喜爱诗词的电视观众还沉浸在年初央视那场诗词盛会所带来的喜悦与兴奋中,余温久久不散。但我们此次想探究的,不是一时的热,而是诗歌在众人心中原本存在的长久的生命力。  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诗歌日。当晚,联合国官方微博连发4条消息,阐述诗歌对于人类的意义:  多姿多彩的诗歌是另一种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地球各个角落的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同样的感受。  诗歌是一种旅行,
2017年,对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郝建文来说,是他的一个学习年。这一年,他两次外出,一是去敦煌研究院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二是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训》。50岁的人了,从年龄上说,在这两个班里他都是“老大”,有的同学与他女儿同龄。但在他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两次学习,时间安排都非常紧张。
因为甜瓜主蔓生长较弱,侧蔓的长势却十分旺盛,且薄皮甜瓜一般以子蔓、孙蔓结瓜为主,为调节甜瓜茎蔓的生长,生产上常采用摘心、整枝、打杈等技术。因此,整枝摘心是甜瓜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栽培成败的关键。生产上瓜农可采取以下3种方法进行整枝:  双蔓整枝 适用于温室、大棚甜瓜吊蔓栽培。主要方法:主蔓2叶1心至3叶1心时掐尖,在下部留2条健壮子蔓吊起,每条子蔓上每留1个瓜,瓜前选留2条侧枝(孙蔓),每个孙蔓
早晨五点半。起床,洗漱,补充收拾需随身携带的东西。然后早餐。六点半下楼,登车,出发。今天是正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必须赶回老家给父母上坟扫墓。  昨晚,从岳阳赶到长沙与我们会合的舅子东方建议,连夜回祁东,被我否决。预报说有雨,雨夜长途开车毕竟安全系数较低。活到知天命的年龄,看多了生死,也能看淡生死,却对生命更加珍惜,对死亡更加敬畏。  天色灰暗欲雨,雨却没落下来。从浏阳河刮过来的风带有寒意。不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