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土木工程读到大三,我退学了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學退学贴吧,40万帖子,4万粉丝关注,每天都有更新。
  这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分别是“求助”“分享”和“羡慕”。
  有人发帖,是希望得到帮助,咨询过来人,自己的处境应不应该退学重考;有人分享自己成功退学的经历,并实时更新复读进展;更多的人,还没有下定决心,只能在经验帖下跟着一连串的“羡慕”。
  去年,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年级退学的杜青云,二战高考,取得了湖南省理科状元的桂冠。他在豆瓣上分享自己决定退学的经历,引发广泛共鸣。
  杜青云写道:“说实话,我这一年断断续续想着向这个世界发出点声音,好让别人觉得我(也许还有我们,我倒不敢代表大家)并不是真就全是自我堕落,无可救药而麻木。”
  在人们的认知里,大学退学生,特别是名校退学生,完全符合“失败者”画像:无法适应新环境,缺乏自制力,沉迷游戏,逃课挂科。然而,退学背后的原因不止这么简单,许多人其实是走上了一条不合适的路。
  因为与自我背道而驰所以痛苦,因为无法唤起自我认同所以消极。
  于他们而言,退学不仅仅是逃避,也是自我拯救。
  大学学业过半,再走一遍高考独木桥所需的勇气和决心,非同小可。

脱轨


  江振宇在大三下学期开学一个月后办理了退学手续,理由那一栏填的是,“复读高考”。
  这个决定,他已经考虑了小半年。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场梦。他梦见自己躺在一片雪地上,身上布满伤口,血慢慢渗出来,和雪融为一体。他反复梦见这样的景象,并惊恐地发现,自己竟享受着生命慢慢从体内流逝的感觉。
  也许是抑郁。江振宇害怕自己把梦境付诸现实,决心寻求改变,挣脱困境。
  江振宇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时就读于四川一所211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一个他完全没有兴趣的专业。高考是他生活剧变的开始,发挥得不好,比预期少20分左右,本来当年就打算复读的,但因对同届女友的牵绊作罢。
  土木工程专业是江振宇自己选的,男生适合学工科,出来好找工作,恰好,土木工程又是那所院校的优势学科。
  然而,入学之后,他才发现,土木工程的核心课程是力学,对口工作基本都在工地上。江振宇对力学和建筑完全没兴趣,也不擅长,在没兴趣和不擅长之间恶性循环。加之对高考一直存有遗憾,厌学情绪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滋长。
  睡懒觉,逃课,挂科,破罐子破摔。无法控制自己,又极度憎恶自己的“堕落”。他曾经对知识有极强渴求,从小到大都是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想变好,但又什么都改变不了,”江振宇说,“整个人都被撕裂了。”
  想重新选择一次的还有林昶。他就读于河南省一所重点大学教育学专业,志愿是父母做主的,希望他以后当老师。可入学后,林昶才知道,教育学和师范是两回事,教育学毕业,当不了老师。
  他曾怨怼父母的干涉,后来也想开了:“他们不懂,他们的经验不适用于现在。”
  “和咱们国家的大学制度更替缓慢有关,”林昶解释,“过去,教育学本科出来大多去中等师范学院做老师,但现在,中师已经是过去式了,这个学科(教育学)提供不了太多岗位了。”
  林昶是全家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希望他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他自己也有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抱负。然而,刚入学,班主任就在班会上告诉他们,教育学很难当老师,甚至很难就业,林昶压力倍增。
  他生长于小县城,人生前十几年对社会的接触,仅限于文综试卷上的阅读材料,高考完才拥有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直至填报志愿前,他才知道院校还分高职、高专和本科,还分985和211。
  “消息来源非常闭塞,到现在,我们城里仅有的三四家书店,也只卖教辅材料。”
  上大学,让他“突然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第一次坐了公交车,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体验在文综试卷上见过的共享单车。
  环境的反差,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科学学科的深邃与复杂,让性格本就内向敏感的林昶愈发困顿。半年,他暴瘦了二十斤,镜片从五百度换成了九百度。
  林昶读《人类平等的起源》,发觉在阶级逐渐固化的社会,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级跃迁是件多么不现实的事,越见世面,越自卑,“绝望也更甚”。
  第二学期,林昶确诊了重度抑郁。医生建议他休学,住院治疗。
  他选择了退学,不想再这么下去。

以退为进


  陈芸在大二下学期的放假前,直接把行李打包寄回了家。她决心退学复读,没参加期末考试,斩断了自己的后路。
  最难的一关,在于说服父母。
  陈芸早有准备,她精心制作了一份PPT,把复读学校、复读科目、高考政策变化、分数线、目标专业和所需资料一一列出。而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你在开什么玩笑?再读两年就毕业了,你疯了么?”
  “刚告诉他们的时候,根本不相信我真的要复读,好说歹说劝我参加期末考。我勉强考了两三门,就又回来了。他们这才意识到,我真的要复读。”陈芸说。
  之后两个月,家里的气氛一直僵硬、低沉。父母时不时和她谈起复读的事,吵过,闹过,哭过。他们觉得陈芸在耽误时间:为什么要前功尽弃?
  而陈芸觉得,父母反对,是因为他们有age shame(年龄羞耻)。父母希望她在多大年纪就该做什么事,18岁之前读高中,18岁之后得读大学,22岁不是考研就得工作,绝不允许一年两年的浪费。
  “对,在他们眼里是‘浪费’。”陈芸说,但在她自己看来,那三年的“沉没成本”是“试错”。她想调整人生规划,就得重新再读几年书,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其他文献
CCTV9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用六集再现了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甚至还从多个角度演繹了苏东坡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不过,作为一部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理所当然地没有涉及科学,没有展现苏东坡的科学素养,更没有涉及苏东坡与科学有关的奇闻趣事。  今天就用这篇文章讲一讲。苏东坡的小学老师……是个道士  我们知道,苏东坡是四川人,小时候在眉山生活。  苏家在眉山并不穷。苏东坡的曾祖是殷实农
1  人在两种状态下,大概会思考关于快乐的命题:一是快乐将逝,想要留住的时候;二是已然处于不快乐的状态中。我开始思考“快乐是什么”时处于后者。  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于初二的时候,写的是在班上受排斥被孤立的女主角,在一趟江南之旅中了悟如何保持快乐的方式。在那段时间里,写它几乎是我全部的精神寄托。  在我从小经历的数次孤立中,初二那年的集体孤立最难忍。大概是因为人长大到一定程度,懂得的事越多,感知力越强
独化 我常对学生说,对你们而言,写作是一粒盐一星光。学生反问我,对老师来说呢?我说,对我来说,写作是一杯酒,一克镭,一粒舍利子。  1、古马的诗句“花朵不会停止飞翔,/鸟儿正迎风一瓣瓣开放。”(《西风古马·花或鸟》),“飞翔”和“开放”是否用错了?  2、王维“人闲桂花落”,朱东润说可是“人间桂花落”,朱说历来不被重视不被采纳。说说你的看法。  3、“独立寒秋”(毛泽东)“独钓江雪”(柳宗元)“独
1999年生人,就读于山东大学世界史专业,现于法国里尔政治学院交流一年。曾出版《云在青天水在瓶》一书。  到老m家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在济南平淡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毕竟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时间之后,难免有难以打发的孤独,这里就成了我的一块自留地。其实我是去老m家上课的,但是感觉却像是小学的我借口写作业,躲到同学家打了一个下午游戏一样。  去老m家的那条路,我来来回回走了上百遍,嘈杂、拥挤、味
艾文满怀希望,铿锵向前。记录真实的生活,镌刻美好的记忆,虚构理想的世界。  前些日子从老家回京,高铁车程其实不算长,岳母特意为我烙了两个饼,夹了自炒的青椒,当成路上的干粮。可能是高铁上吃这种饼的人比较少见,居然引得一个小朋友数次回头,不知是馋我手中的食物,还是好奇有人吃这么土气的东西。  老实说,自从大学毕业,我长年奔波在外,已经很少能尝上家乡的味道。列车飞快,我一边嚼着饼一边看着窗外闪过的村落和
一头鲸鱼跳出了我们眼前的海面。巨大的身躯飞上半空,静止片刻,又沿原路落下,把海面生生炸开了。那画面是如此震撼,仿佛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  展现在眼前的光景让我的朋友说不出一句话来。很久以后,她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雖然东京的工作很忙,但我很庆幸自己去了这一趟。因为这次旅行告诉我,当我在东京忙得团团转的时候,也许有鲸鱼在同一时间冲出阿拉斯加的水面……”  我们一天天地活着,而就在同一个瞬间,另一
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迷思,其中一个是:为什么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大部分只有四根手指头?这种现象可真不少,《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甚至《辛普森一家》,竟然也还是只有四根手指????????????????????????????????????????????????????????????。  虽说并非全部卡通人物都是如此,但四指现象真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孩子衣服穿三个月就不合身,若能找到小哥哥或是小姐姐承继旧衣服,至理想不过。   当然有些人家潇洒,不注重穿衣之道,可是友人中不少喜打扮子女,小小考究衣服,款式缝工料子都不可多得,只穿三五次,多么可惜。   况且人家妈妈品味心思一流,不知花几许金钱时间去挑选物色回来,为什么不坐享其成呢?   古时,华人的习俗是,看到哪家孩子福气好,又健康,便多人讨他的旧衣来穿。   “令千金不合穿衣裳,请转
要愉快地告别青春。   不要哭天抢地、感性悲伤,迷茫得像个脆弱的爱哭鬼那样,垂头丧气、热泪盈眶地注视着渐行渐远的青春,擺手向它挥别,用充满自怜的感性而颤抖的嗓音哀怨道:“哟,青春啊!你消失了,快乐的青春啊。”不准这么跟青春道别。要愉悦地、精神饱满地欢笑着与青春告别,就像同一位不靠谱的同伴告别那样。应该说:“你走吧,青春。看着你离去,我不会悲伤。曾经这么年轻也不见得有多好。年轻充满了混乱、朦胧、渴
我們知道,小说中,特别是玄幻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上古奇兽,很多都是出自《山海经》。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出的这些奇兽概念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看看和你想象中的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