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学”的理念来确定有效学习辅导策略,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确立本课教学的“三学”辅导目标,即乐学、学会、会学,围绕“三学目标”开展四个流程辅导活动,即尝试学习活动、范例学习活动、任务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体性 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6-01
一、教学理念
从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因而,本课教学将运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七个环节理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的思维模型来确定有效学习辅导策略,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本课教学的“三学”辅导目标,即乐学、学会、会学,围绕“三学目标”开展四个流程辅导活动,即尝试学习活动、范例学习活动、任务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儿童诗二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设计中,将把《我想》这首诗作为课堂学习范例,《童年的水墨画》作为课外阅读篇目。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会: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学会如何去抓住重点诗句把握诗歌内容。
会学:怎样去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韵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乐学:用诗朗诵体会语言之美,能结合自己兴趣用诗的形式表达情感。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
1.尝试学习活动:这个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我尝试,进行练习,再从中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于这篇课文是一首表达儿童美好愿望的诗歌,在把握课文内容之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儿童诗,唤醒旧知,然后以学生谈愿望作为课文学习的铺垫,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拉近与教材文本内容的距离。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进入下面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铺垫,同时学生之间的发言,也是一个交流共享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策略,以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第一步,教师展示几幅活泼的儿童画,调动学生储藏的记忆。全体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第二步,学生交流愿望。教师提供相应的情境引导: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梦想好不好?
2.范例学习活动:这个环节是教师以“范例”的形式精讲,示范学习目标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兴奋点,由此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完成达标学习任务的成就动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意志学习行动和积极歸因的学习自信心。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重在“导”,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学,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熟悉文本,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最神往的愿望,引导学生先诵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然后谈谈理由。语言的学习一大特征就是学习的个性化,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兴奋点。所以接下来的的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在课本中划下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诗句,师生一起交流。
3.任务学习活动:诗歌教学,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尤为重要,既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环节,也是领会诗歌内涵的主要渠道,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对诗歌诵读的检测就成为必需。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通过达标作业和选择性作业来完成学习的任务。由于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检测学生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本课文的体裁特点,教师确立了以下两个作业,达标作业为学生能背诵这首诗歌,选择性作业为学生之间诗朗诵比赛。为达成学习任务,教师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喜欢竞争,让学生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对诗歌的诵读。
4.创新学习活动:学习的有效性,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歌的形式,大胆想像,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或者生活中的精彩片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动笔习作,自主完成该学习活动,教师巡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均衡,有的学生可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有障碍,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给予适时启发和辅导。
六、教后反思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问题中了解课文内容,在探究中培养阅读能力,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理念,真正让学生做到“行知创合一”,让学生自由表达,大胆设想,放飞想像,以达到全面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体性 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6-01
一、教学理念
从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因而,本课教学将运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七个环节理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的思维模型来确定有效学习辅导策略,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本课教学的“三学”辅导目标,即乐学、学会、会学,围绕“三学目标”开展四个流程辅导活动,即尝试学习活动、范例学习活动、任务学习活动、创新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儿童诗二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设计中,将把《我想》这首诗作为课堂学习范例,《童年的水墨画》作为课外阅读篇目。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会: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学会如何去抓住重点诗句把握诗歌内容。
会学:怎样去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韵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乐学:用诗朗诵体会语言之美,能结合自己兴趣用诗的形式表达情感。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
1.尝试学习活动:这个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我尝试,进行练习,再从中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于这篇课文是一首表达儿童美好愿望的诗歌,在把握课文内容之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儿童诗,唤醒旧知,然后以学生谈愿望作为课文学习的铺垫,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拉近与教材文本内容的距离。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进入下面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铺垫,同时学生之间的发言,也是一个交流共享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策略,以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第一步,教师展示几幅活泼的儿童画,调动学生储藏的记忆。全体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第二步,学生交流愿望。教师提供相应的情境引导: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梦想好不好?
2.范例学习活动:这个环节是教师以“范例”的形式精讲,示范学习目标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兴奋点,由此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完成达标学习任务的成就动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意志学习行动和积极歸因的学习自信心。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师生共同探究。教师重在“导”,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行动中学,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熟悉文本,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最神往的愿望,引导学生先诵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然后谈谈理由。语言的学习一大特征就是学习的个性化,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兴奋点。所以接下来的的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在课本中划下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诗句,师生一起交流。
3.任务学习活动:诗歌教学,要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尤为重要,既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环节,也是领会诗歌内涵的主要渠道,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对诗歌诵读的检测就成为必需。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通过达标作业和选择性作业来完成学习的任务。由于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检测学生达标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本课文的体裁特点,教师确立了以下两个作业,达标作业为学生能背诵这首诗歌,选择性作业为学生之间诗朗诵比赛。为达成学习任务,教师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喜欢竞争,让学生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完成对诗歌的诵读。
4.创新学习活动:学习的有效性,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现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歌的形式,大胆想像,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或者生活中的精彩片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动笔习作,自主完成该学习活动,教师巡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均衡,有的学生可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有障碍,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给予适时启发和辅导。
六、教后反思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问题中了解课文内容,在探究中培养阅读能力,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理念,真正让学生做到“行知创合一”,让学生自由表达,大胆设想,放飞想像,以达到全面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