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山水画自隋唐时起,便从人物故事背景中脱离出来,不仅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科,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堪称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通过对隋代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端绪之作《游春图》,以及盛唐画家李思训父子青绿山水画成就的分析,以便梳理出隋唐青绿山水画的的传承脉络;又通过对兴起于盛唐的另一支脉----水墨山水画脉络的探究,以揭示其开创者王维与后继者张璪、王洽之间的传承创新关系。中国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完成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流派的构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隋唐;山水画;脉络;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就以独特的审美意蕴和多种样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创了我国青绿山水画以的端绪,唐代李思训氏父子继承了展子虔青绿山水画风,画法更加工致精巧,赋色浓丽绚烂,表现出皇室贵族的审美特征;同处盛世唐朝的王维,不仅在诗歌、音乐和书法上的成就冠绝一时,而且开创了富有哲学意蕴、佛禅气息,黑白分明,笔墨细致的水墨山水画。之后的张璪、王洽在王维所开创的水墨山水基础上,极尽性情与水墨的张扬,创立了惊世骇俗的泼墨山水风格,以豪放的笔墨,不拘绳墨的水墨语言,把水墨山水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开启了大写意山水的先河,为宋元文人画的出现、发展埋下了伏笔。
一、中国山水画的鼻祖——隋代画家展子虔
展子虔自幼习画,天赋异常,在前人青绿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加入“金泥”,自此使青绿山水画的表现金碧辉煌,勇开了“金碧山水”之先河。《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也是青绿山水画的滥觞之作。此画绢本青绿着色,尺幅不大,尚无皴法,勾勒敷彩细腻,画法古拙质朴。《游春图》生动的表现出了在春光明媚的郊野风光,贵族士人在山川策马泛舟的闲适景象。采取俯瞰式构图,画中游人的位置与自然山水的配置较为合理,峰峦叠起对峙,江流一望无际,营造出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二、“金碧山水”画派的继往开来——盛唐李思训父子
青绿山水,主要是以石青和石绿为主要颜色用于描绘自然景物,色相鲜丽光彩,加上金泥的适当运用,使画作颇具装饰意味和皇家风范,唐朝李氏父子在取法隋代展子虔的基础上将青绿山水一系发扬光大。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有“大小李将军”之称,他们父子都是唐朝宗室并位居高官。李思训,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给予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的赏评,可见他对山水画的体悟受到六朝盛行的求仙访道的思想的影响,唐朝人称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李思训在师法展子虔的基础上,注重个人对绘画艺术的发挥和体悟,其用笔工致严谨,賦色沉稳浓烈,画面格局宏伟,其代表作《江帆楼阁图》着重描写山峦江边,树木葱郁,庭院掩映,闲人垂钓的春日风光。用笔勾斫中略显变化,赋色工致而有气势。俯瞰式的角度对茂密丛林中的亭台楼阁和水波辽阔的景象进行描绘,尤其是江流中远处的帆影衬托出画面的清幽与旷远。
李昭道,李思训之子,官至太子中舍,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在山水楼阁的创作中,设色用笔在继承其父法中又有创新,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现存的山水画《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在安史之乱中的唐玄宗避难入蜀的故事,表现了崇山峻岭中的唐玄宗及其随从在蜀道中行进的场景,画面突出了“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画面的中心人物,给观众留有想像的空间。全图运用细笔勾描,重彩着色的绘画方式,突出表现了壮丽的锦绣山川,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画中细节刻画谨慎入微,构图方面大胆雄奇,是青绿山水画作中的杰出代表。
三、趣味迥异的水墨山水——后世“文人画”的祖师爷王维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画家、诗人和音乐家。仕途上的失意让他于琴、诗、画、佛中寄托情思,其淡雅抒情的诗画意境为后代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王维以田园诗见长,善于营造恬淡宁静,清新自然的动人意境,并善于以诗情入画,开创了水墨简淡,情致高远的水墨山水的滥觞。他画作《雪溪图》、《辋川图》中的雪景、山川风貌,通过墨线勾勒和墨色浓淡的渲染,描绘了恬静幽美的景象,从而表现出他隐居生活的禅心意趣和诗情画意,难怪苏轼評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王维开始首倡以“破墨”而出的浓、淡的意蕴,演绎颇具佛道情致的水墨山水,被后世推崇为水墨山水画之祖,也是“文人画”和南宗山水之祖。
四、泼墨写意山水画法的兴起——恣肆张扬、不拘绳墨的张璪和王洽
张璪,山水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 对水墨山水画在技法表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作画时“手提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栎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创作时重视个人内心的灵感和体悟,多用紫毫秃笔创作,甚至在神思飞扬之时以手代笔,心手合一,在自由激动的情绪下激情破墨,尽情挥洒,水墨酣畅毫无造作之感。张璪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八字“真经”,可谓既是山水画创作“法门”,也是欣赏山水画的“圭臬”。张璪主张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王洽,因善泼墨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王洽是中唐时期水墨山水名家,对泼墨山水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传唐王洽师事郑虔、项容。虔对水墨向来“用心”,荆浩评论项容“用墨独得玄门”,这对王洽影响很大,所以王洽在绘画上以“泼墨取胜”是有师承的关系。相传王洽疯颠酒狂,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朱景玄说,王洽“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其为人举止狂放,不拘泥于传统礼法,敢于突破固定格式,笔墨随意纵横,极尽游笔戏墨的意味,后世米芾父子创立的“米氏云山”、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乃至明代的徐渭的破墨大写意画风皆有挥之不去的影响。
五、结语
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问世就掀开了新的发展面貌,不再仅仅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身份出现,脱离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基本程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山水画科。此后,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青绿山水,甚至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金碧山水,工整细腻,富丽堂皇。王维的清新简淡的水墨五色系统和王洽与张璪的泼墨山水开创了水墨山水表现和技法的新时代,丰富了山水画的内容与样式。山水画不仅仅只有工整细腻的青绿和金碧的着色样式,更增添了简淡豪放的水墨五彩样式,王维,王洽和张璪发挥了水与墨的种种可能,在水的滋养与调配下产生了墨的浓淡干湿,五色变化,信笔抒写,直抒胸臆,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箴言,不仅启发引导了后世山水画的创作,而且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巅峰之论。总的来说,不管是精巧细致的青绿山水还是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它们都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与发展了绘画语言,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隋唐;山水画;脉络;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就以独特的审美意蕴和多种样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创了我国青绿山水画以的端绪,唐代李思训氏父子继承了展子虔青绿山水画风,画法更加工致精巧,赋色浓丽绚烂,表现出皇室贵族的审美特征;同处盛世唐朝的王维,不仅在诗歌、音乐和书法上的成就冠绝一时,而且开创了富有哲学意蕴、佛禅气息,黑白分明,笔墨细致的水墨山水画。之后的张璪、王洽在王维所开创的水墨山水基础上,极尽性情与水墨的张扬,创立了惊世骇俗的泼墨山水风格,以豪放的笔墨,不拘绳墨的水墨语言,把水墨山水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开启了大写意山水的先河,为宋元文人画的出现、发展埋下了伏笔。
一、中国山水画的鼻祖——隋代画家展子虔
展子虔自幼习画,天赋异常,在前人青绿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加入“金泥”,自此使青绿山水画的表现金碧辉煌,勇开了“金碧山水”之先河。《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也是青绿山水画的滥觞之作。此画绢本青绿着色,尺幅不大,尚无皴法,勾勒敷彩细腻,画法古拙质朴。《游春图》生动的表现出了在春光明媚的郊野风光,贵族士人在山川策马泛舟的闲适景象。采取俯瞰式构图,画中游人的位置与自然山水的配置较为合理,峰峦叠起对峙,江流一望无际,营造出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二、“金碧山水”画派的继往开来——盛唐李思训父子
青绿山水,主要是以石青和石绿为主要颜色用于描绘自然景物,色相鲜丽光彩,加上金泥的适当运用,使画作颇具装饰意味和皇家风范,唐朝李氏父子在取法隋代展子虔的基础上将青绿山水一系发扬光大。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有“大小李将军”之称,他们父子都是唐朝宗室并位居高官。李思训,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给予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的赏评,可见他对山水画的体悟受到六朝盛行的求仙访道的思想的影响,唐朝人称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李思训在师法展子虔的基础上,注重个人对绘画艺术的发挥和体悟,其用笔工致严谨,賦色沉稳浓烈,画面格局宏伟,其代表作《江帆楼阁图》着重描写山峦江边,树木葱郁,庭院掩映,闲人垂钓的春日风光。用笔勾斫中略显变化,赋色工致而有气势。俯瞰式的角度对茂密丛林中的亭台楼阁和水波辽阔的景象进行描绘,尤其是江流中远处的帆影衬托出画面的清幽与旷远。
李昭道,李思训之子,官至太子中舍,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在山水楼阁的创作中,设色用笔在继承其父法中又有创新,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现存的山水画《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在安史之乱中的唐玄宗避难入蜀的故事,表现了崇山峻岭中的唐玄宗及其随从在蜀道中行进的场景,画面突出了“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画面的中心人物,给观众留有想像的空间。全图运用细笔勾描,重彩着色的绘画方式,突出表现了壮丽的锦绣山川,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画中细节刻画谨慎入微,构图方面大胆雄奇,是青绿山水画作中的杰出代表。
三、趣味迥异的水墨山水——后世“文人画”的祖师爷王维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画家、诗人和音乐家。仕途上的失意让他于琴、诗、画、佛中寄托情思,其淡雅抒情的诗画意境为后代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王维以田园诗见长,善于营造恬淡宁静,清新自然的动人意境,并善于以诗情入画,开创了水墨简淡,情致高远的水墨山水的滥觞。他画作《雪溪图》、《辋川图》中的雪景、山川风貌,通过墨线勾勒和墨色浓淡的渲染,描绘了恬静幽美的景象,从而表现出他隐居生活的禅心意趣和诗情画意,难怪苏轼評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王维开始首倡以“破墨”而出的浓、淡的意蕴,演绎颇具佛道情致的水墨山水,被后世推崇为水墨山水画之祖,也是“文人画”和南宗山水之祖。
四、泼墨写意山水画法的兴起——恣肆张扬、不拘绳墨的张璪和王洽
张璪,山水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 对水墨山水画在技法表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作画时“手提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栎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创作时重视个人内心的灵感和体悟,多用紫毫秃笔创作,甚至在神思飞扬之时以手代笔,心手合一,在自由激动的情绪下激情破墨,尽情挥洒,水墨酣畅毫无造作之感。张璪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八字“真经”,可谓既是山水画创作“法门”,也是欣赏山水画的“圭臬”。张璪主张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王洽,因善泼墨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王洽是中唐时期水墨山水名家,对泼墨山水的兴起和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传唐王洽师事郑虔、项容。虔对水墨向来“用心”,荆浩评论项容“用墨独得玄门”,这对王洽影响很大,所以王洽在绘画上以“泼墨取胜”是有师承的关系。相传王洽疯颠酒狂,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朱景玄说,王洽“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其为人举止狂放,不拘泥于传统礼法,敢于突破固定格式,笔墨随意纵横,极尽游笔戏墨的意味,后世米芾父子创立的“米氏云山”、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乃至明代的徐渭的破墨大写意画风皆有挥之不去的影响。
五、结语
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问世就掀开了新的发展面貌,不再仅仅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身份出现,脱离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基本程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山水画科。此后,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青绿山水,甚至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金碧山水,工整细腻,富丽堂皇。王维的清新简淡的水墨五色系统和王洽与张璪的泼墨山水开创了水墨山水表现和技法的新时代,丰富了山水画的内容与样式。山水画不仅仅只有工整细腻的青绿和金碧的着色样式,更增添了简淡豪放的水墨五彩样式,王维,王洽和张璪发挥了水与墨的种种可能,在水的滋养与调配下产生了墨的浓淡干湿,五色变化,信笔抒写,直抒胸臆,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箴言,不仅启发引导了后世山水画的创作,而且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巅峰之论。总的来说,不管是精巧细致的青绿山水还是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它们都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与发展了绘画语言,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