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non-mCRC)手术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方法

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46例,其中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组314例,non-mCRC组53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液常规和结直肠癌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通过随访获得non-mCR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明确non-mCRC术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这些独立影响因素纳入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C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性能。

结果

mCRC组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均高于non-mCRC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低于non-mCRC组(均P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血糖即时检测(POCT)的人源全血质控物,并对其均匀性、稳定性及基质效应进行评价。方法将临床验后静脉全血样本分离、固定、洗涤、过滤和分装后,制备成高、中、低3个浓度的人源全血质控物,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29∶20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制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对其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在POCT血糖检测系统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EP14-A3中的Deming回归对其基质效应进行评价;质控物应用于室内质量控制,并计算其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无需破坏细胞壁,准确、特异鉴别耳念珠菌及其近缘菌的新技术。方法于2021年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进行本研究。以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基底材料,通过SERS检测,使用SIMCA14.1(瑞典Umetrics公司)软件对采集的SERS指纹谱数据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对4株耳念珠菌、4株希木龙念珠菌、3株Candidapseudohaemulonii和4株Candidaduobushaemulonii进行有效检测和鉴别。结果在95%可信区
患者,50岁男性,2020年4月1日以“高处坠落致志不清伴呕吐1h”为主诉入院,拟急诊行“开颅减压术”。术后3d出现间歇性发热,最高38℃,血液标本炎症指标均高于参考值上限,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仍反复发热。4月12日患者脑脊液标本常规与生化检测指标提示颅内感染,予以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脑脊液与血液标本培养48h后,见针尖样、透明小菌落生长,经16SrRNA基因鉴定结果为人型支原体。患者最终因病情严重且并发症多,治疗无效判定死亡。
患者因“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2年余,全身疼痛8个月,体重近半年下降15kg”于2020年9月15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患者有胸痛、咳嗽、咳痰等,经验性使用头孢类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症状缓解,但出现药物性皮疹,抗过敏治疗后皮疹缓解。颈部淋巴结肿大无缓解,活检提示多灶性肉芽肿性炎,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淋巴结有所缩小,但病情反复,继而出现全身疼痛,完善检查提示右肺上叶肺癌伴阻塞性肺炎,伴全身多部位转移。患者无明确免疫抑制病史,γ干扰素抗体强阳性,考虑成人起病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淋巴瘤和感染不除外。为明确诊断需进行
针对目前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重大变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由于检测场地、仪器设备以及反应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检测技术无法满足新型冠状病毒即时快速检测的需要。即时检测技术所具备的快速、便携、灵活等优点使得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和筛查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抗原、特异性抗体和核酸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即时检测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随着高分辨胸部CT的广泛应用,检出的肺磨玻璃结节(GGN)日益增多。GGN病因复杂,影像学表现形式多样,发展变化快慢不一,因此诊疗过程中常难以抉择,过度诊疗或忽视随诊观察常有发生。根据生物学的变化和临床观察诊治过程,可将GGN的发生发展大致分为生物学发病期(发现前期)、随诊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术后随访期。总结关于肺部GGN随诊中自然发展、影像学监测鉴别、最佳外科诊疗时机和多学科诊疗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进展,有助于临床医师掌握其在随诊观察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合适的手术干预时机,改善恶性GGN患者的预后和
目的探讨下调视黄醇结合蛋白2(RBP2)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稳定下调RBP2表达的顺铂(DDP)耐药卵巢癌细胞株SKOV3/DDP-RBP2i,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验证RBP2对卵巢癌生长的影
目的探讨miR1290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关系,miR1290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切除的3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10例癌旁组织和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iR1290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敲低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Ishikawa中miR1290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
目的建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ispCR)的预测模型,以指导局部治疗。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9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诊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且新辅助化疗后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211例,分为训练集142例,验证集6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影响因素,建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ispC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价。结果单因素
目的探讨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与pT1~3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pT1~3N0M0NSCLC患者337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分析确定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3N0M0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分组,分析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与pT1~3N0M0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37例患者共检出N1站淋巴结1321枚,每例患者平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