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决赛中国队失利的原因分析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对中意两队在第一届世界 女子地掷球锦标赛决赛中的技术动作及完成质量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国队比赛失利的原因 。研究显示,中意两队在滚靠球的靠近率及抛击球、滚击球的命中率上存在明显差距,滚靠球的靠近率低是中国队在决赛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地掷球;世界女子锦标赛;中国队;意大利队;滚靠球;抛击球;滚击球
  中图分类号:G8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24-02
  
  回顾第一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中国队与意大利队的决赛既是最关键的一场比赛,也是最能反映中国队当时水平和最值得我们总结的一场比赛。在这场比赛中,中国队在开始的几轮比赛中先以0:4,3:6落后,而后连追5分,但终在8:6领先的大好局势下以8:15失利,使人们深感惋惜。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意两队在比赛中几项技术运用质量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中国队与世界强队间的差距,找出比赛失利的原因,为备战2008年第三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法,归纳法,对第一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决赛(中国队与意大利队)的全部技术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意两队在决赛中技术运用特点分析在地掷球3人对3人的比赛中,每队每人两个球,全队6个球,两队运用滚靠球、抛击球、滚击球三项技术,使己方在每个轮次中争取得分先累积到15分为胜。
  滚靠球技术是将己方的大球靠到比对方大球距目标球更近的位置,从而达到有利的局面并得分,抛击球和滚击球技术是将对方距目标球更近的大球击走,从而产生有利己方的局势并得分。
  在第一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决赛中,中意两队技术运用特点是十分鲜明的(表1)。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到,中国队滚靠球用球数为44个,抛击球用球数为12个,而滚击球用球数仅为4个;意大利队滚靠球用球数为43个,抛击球仅1个,而滚击球用球数16个。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中意双方的技术风格和技术运用特点:中国队是以滚靠球与抛击球为主要技术手段,而意大利队则以滚靠球与滚击球为主要技术手段,但双方在使用滚靠球技术上旗鼓相当,说明两队对滚靠球技术运用是相当重视的。
  


  2.2中意两队在决赛中滚靠球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中意决赛滚靠球用球数量都占总用球数的70%以上,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在滚靠球用球数上仅多一个,但滚靠球的用球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获得比赛的胜利,比赛胜负的关键取决于滚靠球的靠近质量。通过两队在比赛中靠球各公分段的靠近率统计发现,双方在靠球靠近数上存在明显差距。
  


  如表2,中国队除了在30~60 cm段靠入的球数与靠近率比意大利队高以外,在其它两个公分段靠入球数与靠近率均明显低于意大利队,在靠出80 cm外的球数最上中国队明显高于意大利队。
  


  地掷球比赛中,在滚靠球靠近目标球(小球)的距离上,一般是以80 cm距离为界线,靠入80 cm为界,将中意两队滚靠球靠近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明显看出中国队与意大利队的差距。如表3,中国队靠入80 cm之内的球数比意大利队少了三个,而失误的靠球多了4个。综上分析说明,中国队在滚靠球技术运用上表现不稳定,与意大利队存在较大的差距。
  2.3对中意决赛滚靠球靠近率与击球命中率比例的对比分析滚靠球技术与击球技术(抛击球、滚击球技术)是地掷球比赛的两大基本技术,滚靠球的质量与击球的质量在比赛中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要取得比赛的胜利,既要靠好球,又要击好球,两方面缺一不可。中意比赛双方的滚靠球靠近率与击球命中率与击球命中率的技术运用情况如表4。
  


  中国队滚靠球靠近率为77.2%,意大利队靠近率为86%,中国队在击球上用16球击中13个,命中率为81.2%,意大利用17球击中11个,命中率为64.7%,在滚靠球靠近率上中国队输给意大利队8.8%,在击球命中率上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高出16.5%,那么中国队为什么以8:15输掉了比赛呢?其原因在于滚靠球用球数量是双方击球数量的两倍以上。在比赛中靠近率与命中率高是世界强队的明显特征,而中意决赛中靠近率高则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2.4对中意决赛双方各轮次技术运用稳定性的对比分析在中国队与意大利队的决赛中,中国队滚靠球靠入0~80 cm以内的球数为34个,击球命中13个,意大利队滚靠球靠入0~80 cm以内的球数37个,击球命中11个,意大利的滚靠球靠近率高于中国队,而中国队在击球命中率上高于意大利队,从靠、击的综合统计看,双方技术实力各有特点,旗鼓相当。但为什么中国队会在8:5领先的局势下又以8:15失利呢?从中意两队的技术统计中可以看到,有关键轮次的较量中中国队技术发挥不稳定,与意大利队存明显的差距。
  


  如表5,中国队在第9轮和第10轮两个轮次的比赛中,滚靠球技术运用上产生了极大的波动,造成严重的失误。第9轮中国队靠入30~60 cm之内的球只有1个,60~80 cm之内的球只有2个,而其余的球全部失误;意大利队靠入0~30 cm之内的球有3个,60~80 cm之内的球有2个,在本轮次意大利队的靠球数与靠近率远远高于中国队而得3分。在第10轮的比赛中,中国队靠入60~80 cm之内的球只有1个,而其余5球都在80 cm之外;意大利队有5球在0~80 cm之内,得5分取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可见,高水平的比赛不仅要在总体靠近率和命中率上进行比拼,而且在每一轮次的比赛中技术上不能产生大的失误,即在每个轮次的较量中不能丢3分以上的分数。而产生大比分失误往往由于滚靠球技术运用的不稳定,这也中国队失利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每个轮次的比拼中如何保证滚靠球技术发挥的稳定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高水平的地掷球比赛中,滚靠球运用的球数占总用球数的比例最大,滚靠球的靠近率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在靠球与击球技术运用上,中国队应继续保持击球命中率高的特长,同时应着重加强滚靠球技术运用的质量和每个轮次滚 靠球技术运用的稳定性。
  第一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上,中国队与意大利队争夺冠军之战,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要缩短这些差距,我们只有不断的更新对当今世界地掷球发展的认识,探索地掷球的运动规律,抓住主要技术环节,提高训练质量,增强国内比赛的对抗水平,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才能在2008年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女子地掷球锦标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建国.地掷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中国地掷球协会.地掷球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 高卫,等.学会打地掷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4] 时广海.地掷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5] 吴立春,等.地掷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第30卷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实验以三维高速摄像以及肌电测试为手段,通过三维运动学解析及肌电图分析,获得我国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完成直角支撑转体720度的运动生物力学参数,明确该难度动作的技术结构、特征,发现运动员完成动作过程中不合理的动作技术,进而为运动员的训练提出改进的参考性意见,争取使我国健美操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高质量完成这个难度动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直角支撑;运动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G8
期刊
摘要: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体育保险的差距更为明显。选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就法规、保险对象、险种等方面对中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开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体育;保险;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19-03    1引论    1.1保险功能如何认识保险功能不
期刊
摘要:采用攻击者、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启动的录像片段作为实验材料,对60名运动员,使用3(启动水平)×2(图片特征)×2(测验类型)的混合设计,考察运动员内隐身体攻击性特征。结果显示:1)运动员的身体攻击性具有内隐性;2)运动员的外显身体攻击性比一般人强,而且外显与内隐身体攻击性相对均衡;3)外显与内隐身体攻击性的显露是有条件的,竞赛情境启动对运动员的外显身体攻击性有显著影响, 但对内隐身体攻击
期刊
摘 要:以参加2004年全国女排甲级联赛七支队伍的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四项排球专项身体素质进行测量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我国甲A女排运动员四项专项身体素质在运动员全过程多年训练中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使排球运动员对自己在全过程多年训练中专项身体素质变化过程有个整体、清晰的认识;教练员能够有一个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正确思路,使运动员有更好的竞技能力。  关键词:甲A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全过程多年训
期刊
摘要:由于中国与希腊古代人对生命运动动力来源的认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保健思想,导致了对维护生命运动方式选择的差异。中国人认为生命的活力来自人的机体本身,故提出了“治内”为本,“治外”为标的保健原则。提出了“节阴阳调刚柔”的身体练习原则;在理论上确立了以“中和”为动静平衡的“圣度”;主张“形要小劳,勿使大疲”。因此,在具体手段上重点选择了护、促、补等保健措施,以保证生命运动的正常进行,形成了重视情
期刊
摘要:通过对女子400m运动员和普通女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红细胞及其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安静时,运动员MCHC和MCH是维持其较高Hb浓度的重要因素;运动员红细胞具有耐酸性、抗过氧化能力以及变形性相对较强的特点;气体代谢与红细胞的应激性特点和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红细胞对运动负荷的应激变化是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400 m运动员;气体代谢;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 以不同强度训练大鼠停训28周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长期停训对大鼠脑组织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月龄,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管理中心提供)24只,体重248±24g,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干燥饲料喂养,自由饮食,温度22℃27℃,湿度40%60%。适应性喂养1周后进行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有氧训练组和疲劳训练组,每组各8只。有氧训练组和疲劳训练组运动负荷参照B
期刊
摘要:日本文部省新颁布一种大学生体力测试方法——20 m音乐伴奏折返跑。这种体力测试方法是否适合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测试呢?通过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对20 m折返跑的测试分析;对20 m折返跑与12 min跑测试成绩的比较等研究,提出日本文部省新颁布的20 m折返跑测试方法同样适合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测试;相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这套测试方法的评分标准有些偏高;另外,这套测试方法与12 min跑测试
期刊
摘要:通过对健美操教学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系统调查和理论分析,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对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相应的教学实验。在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健美操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具有选择性、层次性和激励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健美操;学习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对有学者提出体育健身价值目标应该向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转化是体育终身化的关键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进行体育践行才是终身体育化的关键。  关键词:转变体育意识;体育终身化;关键因素;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01-03    近日拜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杂志2005年第八期王光炎老师的《转变体育意识——体育终身化的关键》一文(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