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在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同时,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祖国的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观;有趣性;荣誉感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说三国,首先会阐述的是三国的文化,为什么要说三国的文化,就是不说三国的文化不足说以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形成了三国特有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能准确的形成和判断当时的历史观,当时的历史观同样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反作用。所以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名,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语调的抑扬顿挫。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实践,而初中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教学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培养下一代人,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应该了解自己未来的目标与追求。当孩子成人时,他会对这社会产生责任,在对这个社会履行责任的同时,民族荣誉感将成为他必不可缺的精神。
在学习初二近代史第一单元的时候,每一课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学生的气愤之情,在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学生群情激昂,纷纷答道:“因为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圆明园内藏有无数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侵略者在把园内的珍宝洗劫一空后,纵火烧园,大火着了几天几夜,所以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学生们在学到这儿的时候,各个表情凝重,我想他们一定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力量感到了怀疑,然后,我话锋一转,我说:“同学们,你们心里一定感到很难过,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是不是就是任人宰割的民族呢?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史中,产生过无数民族英雄和杰出革命领袖,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说说你佩服的永雄!”学生们这时候神情激越,纷纷举手发言,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如忧国忧民的孔子、屈原,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苏武、文天祥,我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英雄黄继光、刘胡兰,铁人王进喜……数不不胜数!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育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激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从而搞好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历史观;有趣性;荣誉感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说三国,首先会阐述的是三国的文化,为什么要说三国的文化,就是不说三国的文化不足说以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形成了三国特有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能准确的形成和判断当时的历史观,当时的历史观同样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反作用。所以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名,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语调的抑扬顿挫。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实践,而初中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
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教学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培养下一代人,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应该了解自己未来的目标与追求。当孩子成人时,他会对这社会产生责任,在对这个社会履行责任的同时,民族荣誉感将成为他必不可缺的精神。
在学习初二近代史第一单元的时候,每一课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学生的气愤之情,在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学生群情激昂,纷纷答道:“因为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圆明园内藏有无数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侵略者在把园内的珍宝洗劫一空后,纵火烧园,大火着了几天几夜,所以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学生们在学到这儿的时候,各个表情凝重,我想他们一定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力量感到了怀疑,然后,我话锋一转,我说:“同学们,你们心里一定感到很难过,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是不是就是任人宰割的民族呢?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史中,产生过无数民族英雄和杰出革命领袖,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说说你佩服的永雄!”学生们这时候神情激越,纷纷举手发言,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如忧国忧民的孔子、屈原,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苏武、文天祥,我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英雄黄继光、刘胡兰,铁人王进喜……数不不胜数!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育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激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从而搞好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