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职业教育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创新办学模式、加大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力度以及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之路。
“永川模式”策动城校互动效应
近年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教育部周济部长及教育部领导和专家,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等先后对重庆职教基地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更是被教育部称为“永川模式”。
“永川模式”初步构建了城校互动的资源共享平台,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从长远来看,这种“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行动策略,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据重庆市永川区教委副主任张正元介绍,“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是“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内涵是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城市,政府统筹协调,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与职业教育互动发展、资源共享。
2007年10月1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调研组对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发展进行了考察。调研中,专家们发现,在加快重庆职教基地建设进程中,当地政府把职业院校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
当地政府通过调整职业院校在城市主轴和辅轴的空间布局,实现“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融合、协调发展”,城市把职业学校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内涵,为职教提供建设发展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优质服务平台、文化交流平台;职教为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社区发展内涵、文化繁荣空间、群体消费市场和招商引资环境。
同时,在城市扩张中,为职业院校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保证处于城市各区域的职业院校既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也能让各区域内的市民方便利用特有的职教资源,逐步把校区打造成为城市景区。
如此以来,通过发展职教,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提高了城市人口素质,增添了城市的活力与朝气,推动了大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川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象山模式”背后的政府意识
在现有的体制下,“象山模式”的成功,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真正胜利,它实际上是政府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达成的一种默契或共识。如果从职业教育现有的培养结构和模式来看,这种默契是应该得到推广的。
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实训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于广大职业学校来说,传统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校与企业共建,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这类实训基地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学生在生产工人的指导下可进行仿真实习,学校可减少资金投入,节省耗材费用。但是,由于是共建,企业必定安排相当的生产任务来填补学生实习时出现的生产亏损。因而,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学生的实习内容、时间安排等受制于企业的生产任务。
另一类是学校自建的实习工场,这类实训基地虽然由学校掌握了实训安排和实训指导的主动权,但是往往造成学生实训与生产实际脱离,而且实训基地运转时管理成本高、耗材费用大,光投入不产出,其运转、设备更新和扩展靠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是难以为继的。
多年来,如何破解以上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和学校的难题。
然而,在浙江象山县,这个问题解决了。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该县大力推广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使职业学校不仅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而且还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各企业实行财务独立制度,而且不实行承包,不下达经济指标,企业产生的利润上缴学校统一使用,为专业注入“造血功能”,从而加快了专业现代化建设,被专家们誉为“象山模式”。
2007年9月,在浙江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笔者了解到,该校既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也是一个由象山柑桔研究所、象山至高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象山至高建材检测中心等7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每一家企业的法人是校长,并且每家企业都成立由学校党、政、工和企业负责人等成员组成的董事会,校长兼董事长,专业骨干教师任总经理。虽然,每年来象山职业高中参观学习的职业学校校长和专家代表团络绎不绝,但是能真正落实经验的却寥寥无几。原因是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象山职业高中在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中的一些做法行不通,例如学校注册成立企业问题。
对此,象山县教育局分管职教的副局长何将常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学校创办企业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在筹建过程中,政府协调国资、工商等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在政策上做了适当倾斜,最后企业才得以注册成立。
专家认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政府的适当支持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运用得当,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意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谁成就了“百年”品牌?
“百年职校”的诞生不仅为现有的慈善办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更为重要的是,它向社会表明,成本高从来不是职业教育发展屡屡受挫的理由,政府的引导方向和大众的关注程度才是影响职业教育命运的最大筹码。
2005年9月12日,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弟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学校——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百年职校)开学的日子。该校仅有的电工及综合维修班、空调制冷及管工班、女子服务班三个专业首批招收84名学生。他们来自全国21个省市,年龄从16岁到20岁,学历最低的小学未毕业,最高的已经读过了大专。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是我国第一所免费为贫困农民和农民工子女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制两年,颁发中专文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书本费、餐费等一切费用。学校的老师有来自大学的教授、科学院的专家、资深的职校教师,更有来自公司、法律、经济、公务部门的一线高级管理人员。
对于学校的发展,北京市教工委朱善璐书记指出,“百年职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到今天,引起社会的共识、支持、爱护,其原因在于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几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融合到一起:第一,扶贫济困;第二,办学育人;第三,服务社会;第四,探索创新;第五,引领示范。”
因此,考量百年职校的办学成绩,不要仅仅衡量它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技能人才、为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了读书梦,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了职业教育新的启示——通过各种途径整合、集中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之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联姻”民营资本
从长远来看,如何平衡资本利益最大化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将成为这种“联姻”质量的关键所在。
2005年6月,民营企业苏州汇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福建建阳中等技术学校签订了一份协议,以资金注入的方式全面接手该校办学事宜,写下了一段民营企业与公办学校联姻的佳话。
福建建阳中等技术学校隶属建阳市,曾经是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面旗帜。然而,自1998年以后,办学遇到了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下,学校的内部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对该校的财政投入过低,每年财政拨款不超过十万元,只能支付低水平的人头费和少量的办公经费。
通过签订协议,苏州汇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可以无偿使用学校场地50年,并低价获得了学校附近的70亩土地,作为建设新校用地。
究竟是什么促使一家民营企业接下政府手中的烫手山芋呢?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苏州汇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门中告诉笔者,“我们的优势是长期从事劳务输出业务。为能够长久地输出劳动力,而且是企业需要的有技能的人员,必须建立自己稳定的人才基地,而通过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办学过程中,以劳务输出带动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成为了一剂良药。签订协议当年,学校的招生便有了历史性突破,报名人数达1200人。但是,由于汇思公司对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特殊要求,最后学校招收了300多名学生,成功地迈出了整合后的第一步,学校的发展有了基本保障。
实践证明,民营资本与学校的“联姻”,不仅可以为学生和家庭提供明确的就业预期、为政府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形成企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创新办学模式、加大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力度以及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之路。
“永川模式”策动城校互动效应
近年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教育部周济部长及教育部领导和专家,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等先后对重庆职教基地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更是被教育部称为“永川模式”。
“永川模式”初步构建了城校互动的资源共享平台,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从长远来看,这种“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行动策略,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据重庆市永川区教委副主任张正元介绍,“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是“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内涵是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城市,政府统筹协调,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与职业教育互动发展、资源共享。
2007年10月1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调研组对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发展进行了考察。调研中,专家们发现,在加快重庆职教基地建设进程中,当地政府把职业院校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
当地政府通过调整职业院校在城市主轴和辅轴的空间布局,实现“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融合、协调发展”,城市把职业学校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内涵,为职教提供建设发展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优质服务平台、文化交流平台;职教为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社区发展内涵、文化繁荣空间、群体消费市场和招商引资环境。
同时,在城市扩张中,为职业院校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保证处于城市各区域的职业院校既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也能让各区域内的市民方便利用特有的职教资源,逐步把校区打造成为城市景区。
如此以来,通过发展职教,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提高了城市人口素质,增添了城市的活力与朝气,推动了大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川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象山模式”背后的政府意识
在现有的体制下,“象山模式”的成功,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真正胜利,它实际上是政府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达成的一种默契或共识。如果从职业教育现有的培养结构和模式来看,这种默契是应该得到推广的。
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实训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于广大职业学校来说,传统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校与企业共建,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这类实训基地具有明显的企业特征,学生在生产工人的指导下可进行仿真实习,学校可减少资金投入,节省耗材费用。但是,由于是共建,企业必定安排相当的生产任务来填补学生实习时出现的生产亏损。因而,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学生的实习内容、时间安排等受制于企业的生产任务。
另一类是学校自建的实习工场,这类实训基地虽然由学校掌握了实训安排和实训指导的主动权,但是往往造成学生实训与生产实际脱离,而且实训基地运转时管理成本高、耗材费用大,光投入不产出,其运转、设备更新和扩展靠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是难以为继的。
多年来,如何破解以上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和学校的难题。
然而,在浙江象山县,这个问题解决了。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该县大力推广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使职业学校不仅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而且还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各企业实行财务独立制度,而且不实行承包,不下达经济指标,企业产生的利润上缴学校统一使用,为专业注入“造血功能”,从而加快了专业现代化建设,被专家们誉为“象山模式”。
2007年9月,在浙江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笔者了解到,该校既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也是一个由象山柑桔研究所、象山至高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象山至高建材检测中心等7个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每一家企业的法人是校长,并且每家企业都成立由学校党、政、工和企业负责人等成员组成的董事会,校长兼董事长,专业骨干教师任总经理。虽然,每年来象山职业高中参观学习的职业学校校长和专家代表团络绎不绝,但是能真正落实经验的却寥寥无几。原因是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象山职业高中在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中的一些做法行不通,例如学校注册成立企业问题。
对此,象山县教育局分管职教的副局长何将常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学校创办企业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在筹建过程中,政府协调国资、工商等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在政策上做了适当倾斜,最后企业才得以注册成立。
专家认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政府的适当支持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运用得当,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意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谁成就了“百年”品牌?
“百年职校”的诞生不仅为现有的慈善办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更为重要的是,它向社会表明,成本高从来不是职业教育发展屡屡受挫的理由,政府的引导方向和大众的关注程度才是影响职业教育命运的最大筹码。
2005年9月12日,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弟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学校——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百年职校)开学的日子。该校仅有的电工及综合维修班、空调制冷及管工班、女子服务班三个专业首批招收84名学生。他们来自全国21个省市,年龄从16岁到20岁,学历最低的小学未毕业,最高的已经读过了大专。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是我国第一所免费为贫困农民和农民工子女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制两年,颁发中专文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书本费、餐费等一切费用。学校的老师有来自大学的教授、科学院的专家、资深的职校教师,更有来自公司、法律、经济、公务部门的一线高级管理人员。
对于学校的发展,北京市教工委朱善璐书记指出,“百年职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到今天,引起社会的共识、支持、爱护,其原因在于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几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融合到一起:第一,扶贫济困;第二,办学育人;第三,服务社会;第四,探索创新;第五,引领示范。”
因此,考量百年职校的办学成绩,不要仅仅衡量它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技能人才、为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实现了读书梦,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了职业教育新的启示——通过各种途径整合、集中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使之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
“联姻”民营资本
从长远来看,如何平衡资本利益最大化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将成为这种“联姻”质量的关键所在。
2005年6月,民营企业苏州汇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与福建建阳中等技术学校签订了一份协议,以资金注入的方式全面接手该校办学事宜,写下了一段民营企业与公办学校联姻的佳话。
福建建阳中等技术学校隶属建阳市,曾经是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面旗帜。然而,自1998年以后,办学遇到了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下,学校的内部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对该校的财政投入过低,每年财政拨款不超过十万元,只能支付低水平的人头费和少量的办公经费。
通过签订协议,苏州汇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可以无偿使用学校场地50年,并低价获得了学校附近的70亩土地,作为建设新校用地。
究竟是什么促使一家民营企业接下政府手中的烫手山芋呢?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苏州汇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门中告诉笔者,“我们的优势是长期从事劳务输出业务。为能够长久地输出劳动力,而且是企业需要的有技能的人员,必须建立自己稳定的人才基地,而通过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办学过程中,以劳务输出带动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成为了一剂良药。签订协议当年,学校的招生便有了历史性突破,报名人数达1200人。但是,由于汇思公司对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特殊要求,最后学校招收了300多名学生,成功地迈出了整合后的第一步,学校的发展有了基本保障。
实践证明,民营资本与学校的“联姻”,不仅可以为学生和家庭提供明确的就业预期、为政府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形成企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