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新城鄂尔多斯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大开发之初,国内外就有人断言,西部大开发必然造成生态大破坏,导致中华民族的生态大灾难,并危及人类的生态安全,将更加加剧西部贫困。
  而位于西部的一个经济超常规发展、生态异常脆弱的城市,却以其生动的实践向世人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不是相伴相生的一对矛盾,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勇于创新,就可以实现和谐共赢。这座实现经济生态富民同步发展的西部城市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其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经济现象”。
  鄂尔多斯掀起绿色风暴
  鄂尔多斯是全国生态状况最为脆弱的地区。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齐沙漠、中国五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占据着鄂尔多斯近一半(48%)的国土面积,它们虎视眈眈雄居北部、西南部;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的54%,每年向黄河输入的泥沙量占全流域泥沙量的1/10;全市还有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地球的癌症”的砒岩裸露区两万多平方公里。鄂尔多斯还存在着一种地理现象,就是全地区广布着第四纪形成的潜在沙漠层,一旦出现诱发沙化的因素,就会迅速出现沙漠化。
  鄂尔多斯的人民从未停止过与沙化的抗争,几十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治理。但时代的车轮驶到上世纪末时,一场蓬勃发展的工业文明再次打破鄂尔多斯高原的平静,考验着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鄂尔多斯是中国乃至世界羊绒业的主产区,羊绒制品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上世纪末,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得天独厚的羊绒资源加快了当地毛纺业的大发展。山羊绒“软黄金”迅速走俏,刺激了鄂尔多斯的养殖激情,发展高峰时山羊的养殖数量达到750万只,而当时的鄂尔多斯草场的理论载畜量只有460万只。超载就意味着大片大片的植被、草场被破坏,大片大片的黄沙开始露出狰狞的面目,逐步侵占昔日美丽的草原。
  2000年,一场绿色风暴在鄂尔多斯掀起。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换取经济的繁荣!”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决定对畜牧业进行一场重大变革。
  禁牧、轮牧、休牧,他们首开历史先河,让草原的40%禁牧,60%休牧、轮牧;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40多万农牧民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划定16个无人居住、总面积达2万多亩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使生态得以大面积修复;变革生产方式,改千百年遍地放养的生产方式为高效舍饲生产方式,为生态恢复和治理腾出空间;此外,还大力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治理、自然保护区等项工程建设。
  “世界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林牧矛盾,通常是一个方面发展必然会限制另一个方面的发展,但在鄂尔多斯,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却得到了解决,开创了林牧业共同快速发展的先例。”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局长丁崇明自豪地说。
  有数据为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0年,51年的时间,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只增加了7.51个百分点。2000年建设“绿色大市”以来,全市森林覆盖率平均以每年1.17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8年完成森林覆盖率9.4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新增资源面积145万亩,8年林业建设超出51年建设总和,植被覆盖度每年以7个百分点在增长,超过了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近年来,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比2000年前减少2000万吨。鄂尔多斯95.4%的草场受到了保护,终日被羊啃食的草原终于得到了休养生息。灌木和草原植被抽出了新枝,原来光秃秃的荒原重披绿装。生态建设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逆转的历史性转变。同一时期牧业也实现了大发展。牲畜头数由2000年的500万头(只)增加到1499万头(只),是过去的近3倍。
  牧业能够成功地转变生产方式确保全市发展战略实施并呈大发展势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林业的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鄂尔多斯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实行窄林带、宽草带的造林模式,每年形成了240万亩的优质饲料草和20亿公斤的树枝树叶;近年来通过调动社会积极性大力发展起来的柠条、杨柴等高蛋白灌木平茬后也成为重要的优质饲料来源,这些都是促进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物质保障。
  在鄂尔多斯,创造奇迹的不仅是林业与牧业的共同促进和发展,林业与农业也实现了同步发展。与2000年相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使耕地面积减少了135万亩,而粮食产量却在森林的庇护下增加了4亿公斤。
  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内蒙古,而内蒙古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是鄂尔多斯。2001年至2008年,鄂尔多斯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4%,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第28位、经济发展速度居内蒙古第一,成为创造了西部大开发奇迹的国家新能源基地和代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
  鄂尔多斯有着令人垂涎的优势资源,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6,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1/3;化工资源形成的产品市场占全国的40%;陶土、水泥、石膏等建材制品也都具有相当规模。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工业高位运行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十分惨痛。
  准格尔煤田施工3年造成荒漠化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神府——东胜矿区施工造成的荒漠化面积高达8500平方公里。
  鄂托克旗因发展小煤矿、小焦化、小铁合金、小水泥、小电石加工的“五小工业”而成为“小黑三角”的一翼。
  “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绝不能以短期利益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决定采取行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林业战略。
  2006年以来,市旗两级地方财政每年平均投入近20亿元资金,用于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绿化,高标准、高投入的绿化建设,使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动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通过创新林业建设机制,让非公有制林业成为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助跑器。   亿利集团以治理“死亡之海”库布齐沙漠为重点,先后投入7500万元,与杭锦旗合作修建了著名的“库布齐穿沙公路”,治理穿沙公路两侧的明沙大沙120万亩,同时还全面实施了百万亩甘草、百万亩柠条、百万亩沙柳、10万亩肉苁蓉嫁接和10万亩菊芋等林沙产业工程和沙漠生态旅游工程。
  著名的恩格贝沙漠生态示范区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累计治沙10万亩,使过去荒无人烟的恩格贝变成了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的生态旅游区。
  神华集团马家塔露天煤矿通过持续建设,已有近3000亩的复垦区得到了绿化美化,成为有再生能力的“息壤”。
  鄂尔多斯市经过精心打扮,已呈现出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整洁的工业园区环境、独特的旅游环境和丰美的草原。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2000年沙尘暴刮了80多场,这几年每年最多刮6~7场,目前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347天,优良率达到95%,沙尘暴强度明显减弱,次数大为减少。
  危机变成了转机,转机创造了新的文明。
  独具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
  从鄂尔多斯的北部跨越3个旗(县)到南部,整个路程五六百公里,一路上只见铺满大地的绿坡一直向外延伸,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竞相绽放。如果不是鄂尔多斯人介绍,这里是库布齐沙漠,这里是毛乌素沙地,这里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砒岩区”,没有人会相信自己身处在一半国土被黄沙掩盖的鄂尔多斯高原上。黄沙上形成的绿色景观让人惊叹!
  据介绍,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曾是美丽的大草原、牧人们的天堂,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绝大多数是受荒漠化和面临荒漠化威胁的土地。但今天,鄂尔多斯的人会自豪地告诉你,曾经大片大片消失的绿色,又渐渐地回到了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鄂尔多斯坚持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1.分区治理模式破解治理难题
  鄂尔多斯东部丘陵区,由灰白、灰绿、紫红、砖红、黄褐色等不同颜色构成的岩石层显得格外醒目,它就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岩区”,植被几乎不能生长。水土流失造成的粗沙流入黄河后大都沉淀在下游河床,是黄河成为“地上河”的罪魁祸首。治理这一地区刻不容缓!
  经研究,人们发现这里并不是寸草不生,耐干旱、耐贫瘠的沙棘小灌木能够在这里生长,经科学试种后确定,测试地的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20%增长到61%,侵蚀模数由原来的4万吨/年/平方公里减少到0.5万吨/年/平方公里。为此,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攻克了“砒岩区”沙棘育种、高效栽培等一整套提高沙棘成活率的造林技术,并将其作为治理“砒岩区”水土流失的最佳树种在全市大力推广。十几年来,全市累计种植沙棘面积11.59万公顷,保存面积6万多公顷,并以每年6000多公顷的种植速度推进。
  鄂尔多斯人就是以这种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独特的分区生态治理模式。
  在库布齐沙漠,针对沙丘高大、地下水位较低、沙丘移动大、治理比较困难的实际,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治理模式,沙漠南北两侧营造生物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南侵、北扩、东移,利用天然的十大孔兑和修建穿沙公路进行切隔治理,已使库布齐沙漠治理率达到了20%;在毛乌素沙地,针对沙丘低缓、地下水位高、有不少天然绿洲的特点,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运用封飞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形成以农田草牧场防护为中心的庄园式生态经济圈,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到70%。
  在干旱硬梁区,以封育保护旱生灌木和濒危植物为主,采取了“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两行一带”的治理模式,种植灌木、带间种草,灌草搭配,为舍饲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
  在丘陵沟壑区,结合水土保持采取了“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
  这些造林模式,为鄂尔多斯破解区域治理难题、提高治理速度和成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2.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转变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奋斗史是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赞美诗。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治理方略。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提出“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水综合治理建设”,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90年代提出“植被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是立市之本”。
  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鄂尔多斯始终难以摆脱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困扰。
  2000年,鄂尔多斯生态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坚持走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
  采取主动退出的方式让环境实现自我平衡、自我修复是这一时期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人口转移,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养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相继实施。
  3.生态建设快马加鞭、“三翼”推进
  一方面,政府主导,提升建设速度和质量。
  据市林业局副局长贾继良介绍,至2008年,国家先后在林业生态重点工程上投资了近30亿元,使鄂尔多斯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在造林速度、质量和成效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520.7万亩,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874.96万亩;实施三北四期工程建设15.65万亩。同时,还实施了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治理及沙产业工程,沿黄河森林带工程,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
  另一方面,政策引导,全面激发林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实施了集体林木划拔到户、小流域治理拍卖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实行两权分离、分户治理经营;相继制订并出台了“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等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政策,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全市涌现出了亿利、东达、恩格贝、博源以及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防沙治沙的典型,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已占造林总面积的90%。   此外,逆向拉动,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带动生态建设发展。发展沙柳造纸项目带动农牧民种植沙柳600万亩。发展沙棘产业化项目带动农牧民治理砒砂岩39.8万亩……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全社会大搞生态建设、林沙产业逆向拉动,“三翼”推进、三力合一,促进了鄂尔多斯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突进。迄今为止,鄂尔多斯市首次实现了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资源总量和活立木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
  昔日的荒沙变成了绿洲,草原上牧草萋萋,湖水如镜,一片片农田被一道道纵横的防风林守护,一座座农舍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这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生态经济现象”启示
  鄂尔多斯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煤炭资源和生产中心,也是世界上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解析鄂尔多斯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的“生态经济现象”,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新鲜经验,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林业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启示一:敢为人先,敢于超越
  鄂尔多斯“生态经济现象”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敢为人先,敢于超越。
  经济超速发展让环境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怎么办?传统思路是或禁或放,或降低发展速度,等待环境的“短板”变长,或干脆不予理睬,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而智慧的鄂尔多斯人却独辟蹊径走出了经济发展、生态恢复、农牧民致富之路的多赢道路。通过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选择以退让的方式,转移人口、禁牧休牧轮牧,为林业发展腾挪了空间,再举重措实施治理,使一个沙化严重、生态恶劣的地方创造了绿色的奇迹,实现了以退为进、自然和谐;通过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靠天养畜”为标准化舍饲养殖,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方式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扇大门。这是对传统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是对自然规律尊重的回报。
  这种超越的力量在鄂尔多斯无处不在。
  鄂尔多斯有着“中国最大的绿色工业园区”的美誉。
  在地处乌审旗的全国化工龙头企业内蒙古博源投资集团,从园林式的宾馆向窗外望去,成群的野鸭在湖中嬉戏。晨雨中,人们漫步时竟惊喜地发现,水中不时有二三斤重的鱼儿游过。谁会想到这里竟是化工生产基地,湖水是工业排放后处理过的水。
  据博园生态公司的总经理郭明介绍,通过3年的建设,企业投资1.5亿元将周边6万多亩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环抱、清风拂面、山青水秀、沙青水碧、鸟语花香的生态型化工基地,使园区周边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不到30%上升到90%以上。
  全市几乎每个旗县都有大的工业项目,但之所以能形成“中国最大的绿色工业园区”,一方面是这些企业有着可敬的社会责任,努力改善生态回报社会;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配套各种建设资金支持他们改造企业及周边环境,这也是创新带来的一大成果。
  启示二:卖资源不等于直接救济生态
  一些人认为,鄂尔多斯市实现经济、生态的同步增长没什么了不起的,不是卖资源卖富了,就有钱改善生态了吗?此言差矣。
  的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是鄂尔多斯近年来改善生态环境的一大举措。但鄂尔多斯近年来走过的生态治理道路并不仅仅是用巨大投资换来的,而是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从市场化方面解决改善环境的动力问题,这是鄂尔多斯“生态经济现象”的另一启示。
  内蒙古东达集团总裁赵永亮曾提出一句名言:“生态建设不要以绿色划句号”。
  东达集团、亿利集团、博源投资集团、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能源发电厂等企业,他们最初治理环境的动因都是基于企业家的回报社会的良知和改善企业环境的基本诉求。但其后的建设却是由另一种力量在牵引着他们前行。那就是市场的力量。
  在实践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绿色才是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将是他们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从一些老能源基地资源枯竭陷入危境的事例中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红火的时候就要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的接续型战略基地。
  东胜区投资近3亿元打造了世界最大的沙棘工业园区,乌审旗建成了博园工业园区,杭锦旗建起了锡尼镇工业园区,并对入住园区的林沙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且,市委、市政府近期将出台《关于加快林沙产业发展的决定》,将会有力度更大的政策出台。
  实践证明,“五化”、“三品”的林沙产业发展,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其发展前景和市场力量,进一步助推了这些大型企业自身的发展、升级和转型。
  鄂尔多斯几家大型工业企业的绿色产业规划蓝图,一个共同的特征是继续扩大“战场”。这昭示着鄂尔多斯的绿色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发展更有后劲。
  而生态建设也由此走出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当产业变成了生态化的产业后,生态也就变成了产业化的生态。林沙产业发展,刺激资源价格一再上涨,让农牧民鼓起了腰包,点燃了种植的热情,调动了社会潜能,从而创造了一个生态与产业互助、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开发新模式。
  最可贵的是,在产业发展的历程中,是市场之手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启示三:尊重发展规律,走出特色之路
  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鄂尔多斯生态现象的另一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针对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和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吸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乔木造林比例大、耗水多、成本高、不易成活的教训,他们在造林中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了乔灌草相结合,以灌木为主的办法,目前,灌木已占全市造林总面积的80%,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尊重经济规律。在开创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的同时,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利益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新机制,既解决了生态建设成果巩固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问题,理顺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尊重社会规律。2007年开始实施的“三区”规划是鄂尔多斯尊重社会规律的最突出的体现。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发展潜力,鄂尔多斯将全市划分为农牧业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域。按照“三区”规划的总体部署,将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重点安排到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将林产品加工企业安排到优化开发区,在布局合理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营。
  尊重三大规律,让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步伐走得越来越坚实。
  归结起来,鄂尔多斯“生态经济现象”的最大启示是,敢于自我超越、遵循发展规律、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也许这些经验并不具有可复制性,但他们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却值得传扬,更值得尊敬。让我们继续关注这片热土,期待着他们在现代化林业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的神奇,创造更加灿烂的生态文明。
其他文献
应用新近开发的四边形十六自由度离散Kirchhoff平板壳单元DKQ16,分析了板壳结构的线性屈曲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几何刚度矩阵,通过对几个典型算例的计算与比较,说明了DKQ16单元在板
煤炭企业目前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信访维稳的积极作用,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企业信访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摸清职工群众之所需、之所求,之所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企业信访工作的特点  当前,我们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职工收入明显减少,企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的情况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活跃,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互文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小说《河湾》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小说广泛引用《刚果新国王》、《黑暗的心
我国煤炭行业由于开采技术以及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重大意外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确保煤炭开采安全生产。  近年来,人们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了大量的煤矿安全事故,例如:2012年8月,四川攀枝花肖家湾煤矿出
科学发展观明确、深刻、全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它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发展的观念,开拓了发展的思路,破解了发展中的难题。它
当前大量征占用农田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失地农民的后期生产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黔东南作为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发展与征地、农民失地与脱贫增产增收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无疑对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对凯里学院毕业生进行的相关调研,分析了民族
第二类变型Bessel函数Kn(z)在自变量趋于无穷时就是指数变小的,使用多项式逼近的方法求解往往误差很大.采用指数变换和J.P.Boyd的有理Chebshev多项式计算第二类变型Bessel函
在大系统控制中,H∞分散控制方法将整个系统划分成一系列子系统分别研究,然后综合设计大系统的分散控制器。这与结构力学中的子结构分析技术类似.本着这一思想建立了分散H∞。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