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因文学而不朽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一句话十分感动:“青春不死!”言下之意,就是《青春》杂志不死。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这世间一切生命的理想和欲望都是想永葆青春活力的。然而,青春易老,駐颜难求,唯有文学才能使青春不死。
  多年前,当方之在为筹办南京市的一个杂志而殚精竭虑,耗尽最后一息生命之时,中国文坛记住了1979年这个难忘的金秋——在那个充满着文学青春活力的时代,《青春》杂志诞生了。她照亮了许许多多文学青年圆梦的道路,几十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从这个摇篮中呱呱落地,在蹒跚中走向了诗和远方,她成了中国文坛培养青年作家的地标性刊物。
  毋庸讳言,20世纪90年代的商品文化大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文学理想,当文学成为消费文化的奴仆时,青春不再了,“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泥落花梁空,梦想青春语”(吴文英)。这样的悲凉却是几代文学青年心头之痛。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带有“青春”标识的文学复活,则搅动了新时代文学青年的青春之梦,她会又一次成为新世纪文学新人的摇篮吗?《青春》作为一份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的杂志,尽管有许许多多困扰羁绊当道,但是她主办的“青春文学奖”35年后的重启,无疑吹响了召唤“青春文学”的号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青春》杂志把文学青春的触角伸向了大学校园,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识见的青年作者从这里出发,迎接他们阳光灿烂的文学日子,即使再有暴风骤雨的时刻,他们也必定以青春的名义,向这个世界宣告:我们来了!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以青春开路,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其丛书定名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其中包含了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5篇中短篇小说。无疑,冠以“文学之都”,其用意不言而喻:也正是在《青春》创刊40年后的2019年又一个金秋时节,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青春》也唤回了自己的第二青春期;“青柠檬”则预示着青春文学在青涩中的又一次崛起,她象征着大批的青年作家将从这里起航,走进成熟前的那份没有被污染的清纯境界,走进那个青春萌动的憨态可掬的创作流程之中。
  浏览这些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原生态文学写作者对创作的虔诚与庄重,从中既看到了文学未来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成长中需要磨砺的青涩。
  在五部长篇小说中,第一名是空缺的,这充分体现了评委会的严谨态度。以我的陋见,这批作品正是成长中的作品。
  宋旭东的长篇小说《交叉感染》以变幻着的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事视角,灵动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时空的变幻,让小说具有了来之不易的成熟和韵味,也让书写脱尽铅华,不显造作,使作品的生活气息显得自然贴切。显然,它的理性哲思通过形而下的形象描写,让读者从中嗅到了青春的气息。
  《自逐白云驿》来自一个日本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手笔,其小说也是在时间和空间、现实与梦幻中展开抒写的翅膀,思考的却是生存哲学问题。作品是一部成长小说。作者春马对人性的思索充满深刻的探究和剖析,沉湎于形而上的描写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作品如果能够完成小说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再到形而下的描写过程,或许会更能够打动读者。
  阿野的《黎明街区》描写年轻一代人迷茫的人生境遇,青春的痛感与生活的无着,在作者形而下的生动描写中得以充分体现,所形成的作品张力,让人感到无边的生存困惑无处不在。所有这些生活景观都在作者细致的描写中得以较好地呈现,也体现了作者对青春迷茫期的人生叩问与沉思。
  钱墨痕作为一个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习的年轻学子,他的《俄耳普斯的春天》虽然过于讲究从主题出发来建构小说的肌理,但是,也写出了被时光和世人之眼“石化”的人物从幽冥的黑暗中提点到阳光下的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形而上的思考是有一定深度的。
  高桑的《火速逃离平江路》通过一个儿童的限知视角和一个全知视角,以交替的眼光来展开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虽然没有君特·格拉斯那种具有荒诞性的结构和观察世界的独到之处,以及深刻的哲思,却也写出了人物命运的艰辛,不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作品对平凡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市井生活的摹写,也有其独到之处,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生活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得奖的五部中短篇小说当中,《狂想一九九三》 属于那种以澎湃激情取胜的作品,情感抒发一泻千里;而《花朝鲁》则是一篇舒缓的抒情诗;《镜中人,镜中人》是在写实与想象的时空之间,展开故事的叙述,具有一定的小说张力;《木兰舟》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抒写了一个异乡人的边地故事,以城市文明为参照,反思了两种文明的双重悖论;《心梗》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种对人性的思考。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进入文学创作状态下的那种激情与青涩,同时也看到了那种青春创作期的兴奋与亢进,以及在愉悦之中的成长烦恼。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会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获得看取世界的生活经验,极大地丰富创作的能力和把握文学主题的信心。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文学批评者,我更希望我们的年轻作家能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经验,因为许许多多的创作经验并非在习焉不察的生活中获得的,恰恰相反,许多前人对世界和人性的认识,是确立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能够成为触发我们创作动力的源泉,也是让创作能力永不枯竭、永葆青春的驱动器。
  青春不老,文学长青!
  本文是丁帆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所写的序言。“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6本,包括第六届“青春文学奖”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由获奖的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
  具体书目如下
  《交叉感染》 宋旭东 著
  《自逐白云驿》 春马 著
  《黎明街区》 阿野 著
  《俄耳普斯的春天》 钱墨痕 著
  《火速逃离平江路》 高桑 著
  《狂想一九九三——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 《青春》杂志社 编
  作者简介 丁帆,1952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孙海彦
其他文献
它披上爬山虎  注视田野  荒芜,河水干涸  刻有姓名的那棵毛竹  不知所蹤  枯萎是另一种结果  新的事物出现  堂前,月光霸占燕巢  檐下,泥土张开双唇  高声歌唱的坟墓  空气是新的住户  奶奶说  最终 最终  它会变成废墟  最粗的那根房梁  会升起 半空中  最终 最终  和她一起 回归土壤
期刊
造船回家  寄宿在外的日子会经常想家,我总是翘首期盼五一、十一、寒暑假快点到来。平时想家了只能往家里打电话,我妈一接电话必跟我讲在外面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诸如此类的话。而周六坐客车回家仅仅能在家里住一个晚上,然后一早要坐车回镇里,星期一就要上学去了。坐车回家不光时间不方便,票钱也很贵,来回一趟要 40 块钱,一个月要160 块钱。我妈给托管阿姨一个月才 300 块钱,里面包含一个月的吃和用,所以不可
期刊
那年十五  火车是一节通往谷仓的梯子  骰子清脆,押送未知  摇晃中的汗液  异质,新鲜,没有暂住证的少年  背上了第一包水泥  尚未做赌鬼的弟弟  等着他的工资,去购买更多的读书日记  那年二十  他有瓷盘的脸,挂着干净的笑容  青春的洗涤剂  清除油垢,黄土地的手指  卷入齿轮的叛逆期  家庭的病症,摔碎了他的怀乡期  那年二十五  他做小工,刮腻,上漆  在工地上签下了四十年长的劳务合同  
期刊
那卖西瓜的妇人或戴斗笠的农夫  在树荫下纳凉,数钱  缠斗的眉毛  是我身上一根根倒立的刺——  当满载餐具的板车卸下烈日  母亲从乡镇集市回家,一只蜕皮的  黄皮包蚌一样打开  微颤的手一再抚摸,辨认着  父亲从田野归来  把假钞插入胸前,用语言的熨斗  抚平母亲额头上的皱纹  用一张假脸去见神农后羿  我没说同意  也没说不可以  无形中,将这些人性的杂枝  嫁接在我的脊骨上跳房子  我曾  
期刊
土 地  我越来越热爱土地  土地从来不会放你鸽子  你给她一粒种子  她总是会数倍还给你  那么多生命在泥土里茁壮成长  没有焦灼  那么多神奇无声地赠还  你看着她们  心旷神怡  而我也深知  待我耗尽所有的热情  我所得的  连同我自己  终有一天会一起交还与土地  踏实而安心虎 啸  内心有虎  一直在隐忍暗啸  欲望之门犹如黑洞  足以缴纳一个人的理智  求之不得  梦想虚妄  她梦见
期刊
道 路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由于众神的缺席而大片的雪  下在了诗人身上  诗人并未觉醒  有的昏昏睡去  而他们的竖琴与马激昂  那不过是昨夜忘了关门  外面的风,把她吹得嘎吱  嘎吱——嘎吱  雪下得更厚了  几乎要把房子掩埋  这是黑夜,貌似白天  这是死亡,好像活着只有诗篇  诗人流浪到山城拒绝歌颂  诗人常常望着茂密的森林发呆  听夜里的蝉鸣与江上流水  “流水啊累不累蝉鸣何时休”  他
期刊
1  濑水河南北两岸的少年,以濑水河为分界,穿梭于河边的水杉林间,“敌我”双方,横扫一片,竖扫一串,自编自导自演着“战争”与“和平”游戏。  亥时过半,在“战斗”差不多分出胜负的时候,北岸河滩低坡处黑森森的小灌木林间,突然射出两道神秘而耀眼的光。  光线在“战场”上空交织着,又潜入“战斗”双方隔离带——濑水河面泛起一圈圈蓝幽幽的晕弧,然后晕弧又神秘地跃上南岸,与河堤高坡水杉林间散落的星月交相辉映。
期刊
说到大运河,老家在运河边的人都会说:“我知道,大运河就是我老家门口的那条河。”住在运河城市的人会说:“大运河就是东门外整天走着川流不息船队的那条河。”运河古镇的人也会说:“大运河就是镇中古码头旁的那条河。”正应了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运河。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意义上的大运河呢?  大运河是指横贯在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人工水道。它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由隋
期刊
主持人点评  杨黎无疑是当代汉语诗坛最重要的诗人,当代诗歌写作的半壁江山与此人直接相关。他是诗歌变革的倡导者、实践者、领跑者以及先知和导师,同时杨黎也是一位深入的思考者和理论建设者。他的“废话理论”涉及语言构造的本质,影响巨大而深远。杨黎的诗歌写作是不能以“常理”度量的。杨黎始终位于诗歌写作的最前沿,顽固而不妥协,境遇堪忧但一如既往,其勇气和坚持使其成为诗歌圣徒式的存在。  陈东东亦是“第三代诗歌
期刊
忧 伤  一连几天  瓦盆里的菜叶和玉米,几乎没动  十月最后的幾天,正是候鸟南迁的季节  天上飞过的鸟群中  当然也有大雁和天鹅  每当听到叫声,我家的鹅就歪着头  骨碌碌转动眼睛,然后用长脖子把头塞进翅  膀底下  重新把自己盖好。变咸的石头  我妈腌的菜好吃  一块压菜石  在菜缸里  一泡就是多年  慢慢变得赭黄,黧黑  有了厨房  与锅灶的颜色  摸一摸,感觉它  不再那么凉  那么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