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一句话十分感动:“青春不死!”言下之意,就是《青春》杂志不死。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这世间一切生命的理想和欲望都是想永葆青春活力的。然而,青春易老,駐颜难求,唯有文学才能使青春不死。
多年前,当方之在为筹办南京市的一个杂志而殚精竭虑,耗尽最后一息生命之时,中国文坛记住了1979年这个难忘的金秋——在那个充满着文学青春活力的时代,《青春》杂志诞生了。她照亮了许许多多文学青年圆梦的道路,几十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从这个摇篮中呱呱落地,在蹒跚中走向了诗和远方,她成了中国文坛培养青年作家的地标性刊物。
毋庸讳言,20世纪90年代的商品文化大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文学理想,当文学成为消费文化的奴仆时,青春不再了,“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泥落花梁空,梦想青春语”(吴文英)。这样的悲凉却是几代文学青年心头之痛。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带有“青春”标识的文学复活,则搅动了新时代文学青年的青春之梦,她会又一次成为新世纪文学新人的摇篮吗?《青春》作为一份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的杂志,尽管有许许多多困扰羁绊当道,但是她主办的“青春文学奖”35年后的重启,无疑吹响了召唤“青春文学”的号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青春》杂志把文学青春的触角伸向了大学校园,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识见的青年作者从这里出发,迎接他们阳光灿烂的文学日子,即使再有暴风骤雨的时刻,他们也必定以青春的名义,向这个世界宣告:我们来了!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以青春开路,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其丛书定名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其中包含了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5篇中短篇小说。无疑,冠以“文学之都”,其用意不言而喻:也正是在《青春》创刊40年后的2019年又一个金秋时节,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青春》也唤回了自己的第二青春期;“青柠檬”则预示着青春文学在青涩中的又一次崛起,她象征着大批的青年作家将从这里起航,走进成熟前的那份没有被污染的清纯境界,走进那个青春萌动的憨态可掬的创作流程之中。
浏览这些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原生态文学写作者对创作的虔诚与庄重,从中既看到了文学未来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成长中需要磨砺的青涩。
在五部长篇小说中,第一名是空缺的,这充分体现了评委会的严谨态度。以我的陋见,这批作品正是成长中的作品。
宋旭东的长篇小说《交叉感染》以变幻着的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事视角,灵动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时空的变幻,让小说具有了来之不易的成熟和韵味,也让书写脱尽铅华,不显造作,使作品的生活气息显得自然贴切。显然,它的理性哲思通过形而下的形象描写,让读者从中嗅到了青春的气息。
《自逐白云驿》来自一个日本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手笔,其小说也是在时间和空间、现实与梦幻中展开抒写的翅膀,思考的却是生存哲学问题。作品是一部成长小说。作者春马对人性的思索充满深刻的探究和剖析,沉湎于形而上的描写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作品如果能够完成小说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再到形而下的描写过程,或许会更能够打动读者。
阿野的《黎明街区》描写年轻一代人迷茫的人生境遇,青春的痛感与生活的无着,在作者形而下的生动描写中得以充分体现,所形成的作品张力,让人感到无边的生存困惑无处不在。所有这些生活景观都在作者细致的描写中得以较好地呈现,也体现了作者对青春迷茫期的人生叩问与沉思。
钱墨痕作为一个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习的年轻学子,他的《俄耳普斯的春天》虽然过于讲究从主题出发来建构小说的肌理,但是,也写出了被时光和世人之眼“石化”的人物从幽冥的黑暗中提点到阳光下的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形而上的思考是有一定深度的。
高桑的《火速逃离平江路》通过一个儿童的限知视角和一个全知视角,以交替的眼光来展开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虽然没有君特·格拉斯那种具有荒诞性的结构和观察世界的独到之处,以及深刻的哲思,却也写出了人物命运的艰辛,不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作品对平凡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市井生活的摹写,也有其独到之处,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生活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得奖的五部中短篇小说当中,《狂想一九九三》 属于那种以澎湃激情取胜的作品,情感抒发一泻千里;而《花朝鲁》则是一篇舒缓的抒情诗;《镜中人,镜中人》是在写实与想象的时空之间,展开故事的叙述,具有一定的小说张力;《木兰舟》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抒写了一个异乡人的边地故事,以城市文明为参照,反思了两种文明的双重悖论;《心梗》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种对人性的思考。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进入文学创作状态下的那种激情与青涩,同时也看到了那种青春创作期的兴奋与亢进,以及在愉悦之中的成长烦恼。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会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获得看取世界的生活经验,极大地丰富创作的能力和把握文学主题的信心。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文学批评者,我更希望我们的年轻作家能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经验,因为许许多多的创作经验并非在习焉不察的生活中获得的,恰恰相反,许多前人对世界和人性的认识,是确立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能够成为触发我们创作动力的源泉,也是让创作能力永不枯竭、永葆青春的驱动器。
青春不老,文学长青!
本文是丁帆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所写的序言。“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6本,包括第六届“青春文学奖”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由获奖的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
具体书目如下
《交叉感染》 宋旭东 著
《自逐白云驿》 春马 著
《黎明街区》 阿野 著
《俄耳普斯的春天》 钱墨痕 著
《火速逃离平江路》 高桑 著
《狂想一九九三——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 《青春》杂志社 编
作者简介 丁帆,1952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孙海彦
多年前,当方之在为筹办南京市的一个杂志而殚精竭虑,耗尽最后一息生命之时,中国文坛记住了1979年这个难忘的金秋——在那个充满着文学青春活力的时代,《青春》杂志诞生了。她照亮了许许多多文学青年圆梦的道路,几十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从这个摇篮中呱呱落地,在蹒跚中走向了诗和远方,她成了中国文坛培养青年作家的地标性刊物。
毋庸讳言,20世纪90年代的商品文化大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文学理想,当文学成为消费文化的奴仆时,青春不再了,“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李白),“泥落花梁空,梦想青春语”(吴文英)。这样的悲凉却是几代文学青年心头之痛。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带有“青春”标识的文学复活,则搅动了新时代文学青年的青春之梦,她会又一次成为新世纪文学新人的摇篮吗?《青春》作为一份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的杂志,尽管有许许多多困扰羁绊当道,但是她主办的“青春文学奖”35年后的重启,无疑吹响了召唤“青春文学”的号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青春》杂志把文学青春的触角伸向了大学校园,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识见的青年作者从这里出发,迎接他们阳光灿烂的文学日子,即使再有暴风骤雨的时刻,他们也必定以青春的名义,向这个世界宣告:我们来了!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以青春开路,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其丛书定名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其中包含了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5篇中短篇小说。无疑,冠以“文学之都”,其用意不言而喻:也正是在《青春》创刊40年后的2019年又一个金秋时节,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青春》也唤回了自己的第二青春期;“青柠檬”则预示着青春文学在青涩中的又一次崛起,她象征着大批的青年作家将从这里起航,走进成熟前的那份没有被污染的清纯境界,走进那个青春萌动的憨态可掬的创作流程之中。
浏览这些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原生态文学写作者对创作的虔诚与庄重,从中既看到了文学未来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成长中需要磨砺的青涩。
在五部长篇小说中,第一名是空缺的,这充分体现了评委会的严谨态度。以我的陋见,这批作品正是成长中的作品。
宋旭东的长篇小说《交叉感染》以变幻着的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叙事视角,灵动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时空的变幻,让小说具有了来之不易的成熟和韵味,也让书写脱尽铅华,不显造作,使作品的生活气息显得自然贴切。显然,它的理性哲思通过形而下的形象描写,让读者从中嗅到了青春的气息。
《自逐白云驿》来自一个日本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手笔,其小说也是在时间和空间、现实与梦幻中展开抒写的翅膀,思考的却是生存哲学问题。作品是一部成长小说。作者春马对人性的思索充满深刻的探究和剖析,沉湎于形而上的描写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作品如果能够完成小说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再到形而下的描写过程,或许会更能够打动读者。
阿野的《黎明街区》描写年轻一代人迷茫的人生境遇,青春的痛感与生活的无着,在作者形而下的生动描写中得以充分体现,所形成的作品张力,让人感到无边的生存困惑无处不在。所有这些生活景观都在作者细致的描写中得以较好地呈现,也体现了作者对青春迷茫期的人生叩问与沉思。
钱墨痕作为一个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习的年轻学子,他的《俄耳普斯的春天》虽然过于讲究从主题出发来建构小说的肌理,但是,也写出了被时光和世人之眼“石化”的人物从幽冥的黑暗中提点到阳光下的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形而上的思考是有一定深度的。
高桑的《火速逃离平江路》通过一个儿童的限知视角和一个全知视角,以交替的眼光来展开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虽然没有君特·格拉斯那种具有荒诞性的结构和观察世界的独到之处,以及深刻的哲思,却也写出了人物命运的艰辛,不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作品对平凡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市井生活的摹写,也有其独到之处,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生活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得奖的五部中短篇小说当中,《狂想一九九三》 属于那种以澎湃激情取胜的作品,情感抒发一泻千里;而《花朝鲁》则是一篇舒缓的抒情诗;《镜中人,镜中人》是在写实与想象的时空之间,展开故事的叙述,具有一定的小说张力;《木兰舟》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抒写了一个异乡人的边地故事,以城市文明为参照,反思了两种文明的双重悖论;《心梗》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种对人性的思考。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进入文学创作状态下的那种激情与青涩,同时也看到了那种青春创作期的兴奋与亢进,以及在愉悦之中的成长烦恼。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会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获得看取世界的生活经验,极大地丰富创作的能力和把握文学主题的信心。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文学批评者,我更希望我们的年轻作家能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经验,因为许许多多的创作经验并非在习焉不察的生活中获得的,恰恰相反,许多前人对世界和人性的认识,是确立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坐标,能够成为触发我们创作动力的源泉,也是让创作能力永不枯竭、永葆青春的驱动器。
青春不老,文学长青!
本文是丁帆为“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所写的序言。“文学之都·青柠檬丛书”第一辑6本,包括第六届“青春文学奖”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和由获奖的5篇中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集。
具体书目如下
《交叉感染》 宋旭东 著
《自逐白云驿》 春马 著
《黎明街区》 阿野 著
《俄耳普斯的春天》 钱墨痕 著
《火速逃离平江路》 高桑 著
《狂想一九九三——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 《青春》杂志社 编
作者简介 丁帆,1952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孙海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