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镜头对准基层 把版面留给百姓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ahu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
  党和政府对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财力上的大力倾斜,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新闻报道既要保证党和政府声音的宣传,还要把镜头多对准基层,把更多空间、更多版面、更多声音让给百姓,把基层百姓的衣食冷暖记挂于心,让他们的鲜活生活跃然纸上,让民生新闻占据新闻报道的主阵地。
  民生就是大局,大局就在我们身边。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房子、票子、米袋子、菜篮子看起来事小,却反映着他们的生存、生活状态。近年来,在中央的倡导下,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无不在事关群众生存、生计、生产、生活、生命的报道上大展身手。民生新闻成为肩负沟通舆情的重要渠道。
  “民生新闻一般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①也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②不管如何去定义,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无论是从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是道德责任和文化责任来说,都应该毫不动摇地去坚持,并付之于具体的实践中。
  《呼伦贝尔日报》作为呼伦贝尔地区的党委机关报,在如何体现媒体责任,报道好民生新闻,增强党报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明确新闻工作坐标,树立责任意识、百姓情怀,提高民生新闻质量
  《呼伦贝尔日报》在她成立60多年的历程中,始终围绕着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桥梁。
  近年来,《呼伦贝尔日报》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责任意识、百姓情怀,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在传达好市委、市政府声音的同时,将民生新闻置于至高点,群众的上学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等方方面面事关民生的话题不再作为点缀居于次要版面和次要位置,这些内容都被登上了《呼伦贝尔日报》的重要版面,成为老百姓反映心声与愿望的窗口。《呼伦贝尔日报》要闻版1/3的版面被腾出来报道基层工作,头条、报角等重要位置每年有2/3的比重让位于各旗市区。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百姓,已经成为了《呼伦贝尔日报》全体编采人员的自觉行动。
  《呼伦贝尔晚报》作为一张新生的报纸,她更是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关注的首位。《晚报》的新闻热线24小时开通,随时随地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及时反映和解决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新闻热线》版作为读者最喜爱的版块,一直以倾听和解决读者的烦心事为己任,自开办以来,为读者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2008年寒冬,海拉尔区阳光嘉园300多户居民没有接通热网,他们本着信任和试试看的心态打通了《晚报》的新闻热线,经过新闻热线记者的多方斡旋,300多户居民终于住进了温暖的新居,为此,阳光嘉园300多户居民派出代表为报社送来了锦旗。“帮助困难家庭温暖过新春”作为《呼伦贝尔日报》最接地气的大型民生助困报道,已经连续几年推出,在传统新春佳节为众多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盛赞《呼伦贝尔日报》是离老百姓最近的报纸,最为老百姓说话和解决问题的报纸。
  二、改进作风文风,实现“三贴近”
  如果说转变观念、实现报道重点的重大转变是《呼伦贝尔日报》在“关注基层反映民生”新闻报道改进与探索中迈出的第一步,那么,改进作风文风,实现“三贴近”就是《呼伦贝尔日报》将民生新闻落到实处走出的关键一步。
  呼伦贝尔日报社大力倡导和鼓励新闻从业人员走出办公室、走出互联网、走出一般性会议和活动,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采写更多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有广度的热点和亮点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贴近性、针对性、指导性、影响力强的专题、专栏、专刊及时适时展现给读者,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引导力的评论文章愈加耐人寻味。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有些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内蒙古新闻奖”等重要奖项,多名同志荣获“呼伦贝尔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遵照“三贴近”的原则,呼伦贝尔日报社还要求编采人员努力改进报道文风,在报道风格和表达方式上改变过去语言枯燥、形式老套、版面呆板、栏目单调等习惯,多用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易读易懂的引导艺术,以“三贴近”的报道方式达到服务群众的传播效果。同时,要求一线编采人员都做到参与一项基层重点工作、交一个基层朋友、帮助解决一个基层实际问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为老百姓造福上。报社出台了《宣传报道“三贴近”实施意见》,在稿件薪酬、评优以及配备采访设备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记者深入农村牧区、职工家庭、田间地头,和农牧民面对面交流,采写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派出采编人员分批分期参加权威机构组织举办的业务培训,培养采编人员的写作文风和创作艺术,使不少新闻工作者工作越来越勤奋,文章越写越精美,越来越耐看。
  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报社采编人员密切了与基层的血肉联系,从而自觉主动地在新闻报道中增加可读性、可信度和新闻信息的指导性、实用性。
  三、实施报网联动,开辟网民与市委市政府对话的广阔平台
  呼伦贝尔日报社在充分发挥报纸作为平面媒体功能的同时,积极建设网络版面,实施报网联动,开辟网民与市委、市政府对话的广阔平台。
  呼伦贝尔日报社在现有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呼伦贝尔日报》的网络版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但成为全国各地读者了解呼伦贝尔的一扇窗口,更是在广大网民与市委、市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市委、市政府领导每天必看《呼伦贝尔日报》,每日必上《呼伦贝尔日报》网络版,他们对于网民发在《呼伦贝尔日报》网络版上关于衣食住行的帖子都极为关注,有时会专门针对这些帖子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加以解决。
  总之,《呼伦贝尔日报》报网联动,在关注基层反映民生新闻报道中进行了许多有益地改进与探索,但在这条路上,《呼伦贝尔日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不断加以改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更加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办好我们的民生新闻,使《呼伦贝尔日报》成为一张真正走进老百姓心灵的报纸。
  注释
  ①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6
  ②高贵武《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新闻与写作》,2006/3 xwlt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广播一向以其传播快速、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等优势见长。异地连线直播节目,作为广播电台节目的一种形态,在丰富节目内容、发挥广播独有优势,宣传本土资源、对外宣传本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充分运用和发挥好异地连线直播节目形式,对拓展广播发展空间、增强节目的可听性等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要生存和发展,首要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信息社会,任何一家媒体几乎不可能独家垄断信息,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文化视角解读2015羊年春晚,展现春晚舞台上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首先,分析本届春晚的主题,用流行文化元素传递春晚“家”的三重意义;其次,解析羊年春晚对民俗文化的展现手法,在强调回归传统的同时,加入流行文化重构传统;最后,展现羊年春晚中流行文化主动迎合民俗文化,造就春晚节目的新风尚。  关键词:羊年春晚 流行文化 民俗文化  2015年羊年春晚诞生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设
期刊
伴随着网络技术、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商业模式等因素的不断改革发展,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如何在急剧的演变中勇立潮头、寻求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党报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面对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趋势,作为肩负喉舌功能、宣传功能的党报,必须在市场和使命中找到一个结合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改变、有所突破,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胜报》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迎难而上的使命感,不
期刊
2014年12月26日,《内蒙古日报》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通讯《看见彭丹的笑脸》。读后,感觉像看见春天里的一条小溪,弯弯曲曲,一路唱着歌儿走来。回味之余,便想把读后的所思所感与大家分享。  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说,文忌平。此文在讲述彭丹的故事时,算是把个“平”字彻底给“忌”了。算了一下,全文995个字,却制造了4处起伏。  2.行文上通篇自然流畅,没有一点扭捏作态。作者运用文学创作
期刊
摘要:本文在文化工业的视角下对2015年春晚进行述评,指出其在3个基本方面存在的模式化弊病:仪式、情感、娱乐“三位一体”的模式化叙事;“雨露均沾”式的群体联欢;国族话语主导的传媒镜像。  关键词:2015年春晚 文化工业 仪式 模式化  从20世纪80年代的综艺节目到今天的国家晚会,春晚30多年的嬗变更像是主创人员背负以民俗手段粘合国家意识形态的使命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却也折射出上层意志不自觉中对
期刊
在我国新闻教育的百花园里有无数勤劳的园丁,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浇灌着万千苗木,而他们自己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追逐着自己的新闻梦想,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许许多多的园丁中,有一位让新闻界同行尊敬的七旬老人,他在追逐新闻梦想的路上整整奋斗了50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故事——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  梦想扬帆  1945年农历二月,郑保卫出生在山东省高青县的一个
期刊
郑保卫老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知名教授,不仅在新闻学理论研究领域卓有成绩,而且独具慧眼,以国家战略发展、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国家形象传播的宏观视野,近些年来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这个新兴领域的学术研究。他不断进行理论探讨,思考如何打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团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派、推进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和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  
期刊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引导舆论的重中之重,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然而,言论引导一直是诸多媒体的弱项,尤其是广播传媒在这方面更显劣势。如何与时俱进,做好广播评论节目?引入特约评论员机制,打造特约评论是一个新亮点。  内蒙古广播电台每天都有几档新闻节目。听众在听完这档节目之后,往往还有一些疑问需要解答,希望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关于新闻背后的信息。为了顺应听众这一需求,内蒙古广播电台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总是抱着“我有媒体,我怕谁”的思想观念,“养尊处优”。自恃占有强势话语权,只注重监督别人,报道社会各种道德危机,而对自己的危机却以无所谓而视之。但在姚贝娜事件中,人们对媒体职业道德的审判,却给转型时期的传统媒体上了很现实的一课。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公民新闻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传统媒体需彻底转变固有观念,放下“自大”的架子,在报道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应多多地观照自身的行为伦
期刊
艳后得宠全靠学问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向来被视为引诱男人堕落的妖冶女人,但在中世纪阿拉伯学者眼中,她凭卓越头脑征服人心,对炼金术、哲学以至数学和城市规划无一不晓。  英国伦敦大学古埃及学家达利在新书中指出,埃及艳后以美色引诱凯撒大帝和古罗马统帅安东尼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中世纪阿拉伯学者从未提及她杀人于无形的美色,反而赞叹她骄人的学术成就。这位埃及女王的宫廷是研究学术之地,而不是她挤眉弄眼、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