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建设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建设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课程模式设计。为了适应社会对数控铣床人才的需要,在课程模式设计上,采用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大举措;第二,探讨了进行数控铣床专业建设时,除了要让学生具有制造典型零件的技能外,还应将专业发展与地方民族特色融合到一起,积极的探寻如何使用数控铣床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生产;第三,如何培养适合企业用工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数控铣床 课程建设 职教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1-02
  我校地处金秀县,这里也是瑶族自治州,丰裕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践行地方职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动需要,我校结合所在地区旅游工艺品广受欢迎并销路畅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开设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
  1 课程模式设计
  1.1 专业与产业对接
  近些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社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而数控铣床专业的学习,不需要过深的理论基础,只要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当前,机械制造厂的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基本工资都在3000元/月左右,如果学生通过在校专业课程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毕业后从事这一行业,并且,伴随着经验的累积,技术的提升,收入达到8000元/月以上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就实现了本课程以“扶贫”为初期目标的设计要求。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能是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此专业与数控加工产业实现对接,既产业发展决定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专家预言:21世纪是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机械制造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有数控技术相关理论基础,并且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数控人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蓝领层,也就是数控操作技术工人,要求其要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穰,可以熟练的进行机床的操作,懂机床维修,技术要领;第二层为灰领层,也就是数控编程人员与专业机床维修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第三层为金领层,是指精通数控机床实现原理、可以独立进行编程与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中职院校来讲,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蓝领层次,还要为学生打下可以成长为灰领层技术人员的基础。因此,我校数控铣床专业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其中包括中职数学、语文、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开设了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以及数控机床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采用校内集中实践的方式,开设了量具使用、铣床操作、绘图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除了要考虑社会需求外,更重要的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要渗透数控铣床操作工人的职业标准。我国颁布的《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数控车职业功能与工作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职业功能主要分为加工准备、数控编程、数控车床操作、零件加工以及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五个方面。每一类型的职业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数控车床操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操作面板、程序输入与编辑、对刀、程序调试与运行几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思路。
  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于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識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传授专业技能,就要求执教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既理论知识,也懂操作技能,那么,就要将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为了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校采取了三种措施:第一,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聘请了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第二,学习场所由教室变车间。让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第三,企业实践为补充。一个学期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去实践,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真正的操作技术要领。
  2 在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加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工艺品的创新
  数控铣床技术加工的典型零件有行轴、套类零件、盘类、支架类零件、普通三角螺纹、锥螺纹、内径槽、外径槽和端面槽的加工以及孔加工等。作为数控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应该熟练掌握以上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然而,这些都是普通数控铣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我校所在地区金秀县而言,旅游业发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销路旺盛,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我们就积极的探讨如何使用数控铣床生产出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些旅游工艺品以数控铣床为加工工具,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为目标,以机械加工与旅游产品二者完美整合为特点,开创我县数控铣床制造业发展的途径。将民族工艺品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我校是通过举办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大赛实现的,让学生突破创新,努力将自己掌握的数控车床技术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生产出有创意、有想法,民族气息浓厚的艺术品。民族工艺品研究与数控铣床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拓宽专业发展的思路,创新专业发展方向,融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它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民族工艺品研究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然而,这条道路却是职业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并且让工艺产品含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手工产品的批量生产,都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向前的动力。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专门进行数控铣床的专业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结合点所在,顺藤摸瓜,找出实现这一想法的途径;第二,在专业建设期间,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集合大家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特殊产品的生产;第三,边摸索,边实践。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借鉴其他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专业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使这一举措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扶贫的意义。
  3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职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希望学生走出校门,跨入厂门,不需要在企业有什么过渡期与适用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在深入研究企业用人要求后,采用了三项措施。
  3.1 车间与教室合一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在校内车间内完成的。校内车间不仅模拟了企业车间环境,还提供了数控铣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在车间在进行实践,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有了预期的心理准备,又学习到了企业工作中最需要的操作技能。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既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功能,又实现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消化吸引,并接着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的要求。车间与教室合一是数控铣床专业特色所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操作技能,如果只在教室内进行理论传授那就是纸上谈兵,如果只在车间在进行实践那就是没地基盖高楼。将车间与教室合二为一,就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师傅与教师合一
  教师在数控人才的培养上,扮演着两个角色,其一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其二就是传授学生操作技能的师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应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从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将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可以将技能要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然而,师傅与教师两个角色的扮演还涉及到不同情感知识的传递,不同学业情绪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有“师徒如父子”之说,手把手的传授操作技能,以师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会让学生感受到另一种学习体验,心情更轻松,内心更契合,这就会将教师身份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些隔膜消除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效率。
  3.3 学徒与学生合一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与提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自身的职业成长。学徒的学习重心在操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重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绝对,只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定位这两种身份,并且将两种类型的学习区分对待,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学业甚至未來的职业成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必须有技术,但是,如果想要拥有超人的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车间内当学徒,将教师当师傅,他会重点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室内当学生,将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可以让学生头脑与身心发生变化,有利于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掌握。同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课与理论课程分别进行考核,两种成绩都要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都达到课程要求标准。
  4 结语
  我校开设的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型”职教模式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专业建设,进行课程研究与设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切不可盲目追风,照搬其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已的想法,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伟美,黄华.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116-117.
  [2] 彭伟健.培养数控专业实用型操作人才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27):91-92,98.
  [3] 周宝誉.数控专业开展普车实训教学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64-165.
  [4] 夏晓.数控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255-256.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给高校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许多高校选择了“量产式”的本科培养模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短时间缓解高校面临的竞争压力,但长此以往将造成许多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各高校只有深入了解这种培养模式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才能谋求一条更加长远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 本科培养模式 量产式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动物疫病防控,预防重特大传染性疾病传播蔓延,需要发挥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疾病诊治能力。近年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得到有效发展,动物疫病诊疗水平极大提升。但由于我国基层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普遍落后,财政资金投人有限,基层地区的动物疫病诊疗水平提升较慢,整体检测设备比较陈旧,工作效率低下,诊疗内容较为复杂,诊断准确度较低。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动物疫病诊疗工作存在的问题,论述提升动物疫病诊疗水平的对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伴们都在玩游戏,你也想玩;同伴们有很多零花钱,你也想有;同伴们烫发、纹身,你也想要;同伴们不停逃课,你也想逃;同伴们看黄色影片,你也想看……面对这些来自同伴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应对呢?我们能在发觉不合适时勇敢地摆脱这些影响吗?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来说,同伴非常重要。为了更受欢迎,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盲从同伴的选择,而不过多地考虑行为的后果。但是倘若我们的同伴有打架、吸毒、性滥
<正>国之大事在戎与祀。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伴随着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气势,回荡着车辚辚、马啸啸的肃杀之声,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近现代以降,科
期刊
日前,英国科学家称在实现超快、超安全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解决了阻礙该领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这种新型网络以量子纠缠理论为基础。由于量子纠缠对能够扰乱信号的“环境噪声”高度敏感,因此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屡屡受挫。但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却用微波技术将设备与外界“隔绝”开来,从而保护了设备免受外来干扰。研究团队希望,量子计算机能够帮人类解决一部分最为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