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作为巴蜀人,对竹自然再熟悉不过,且不必说蜀南竹海的浩瀚,也不必说三苏祠里东坡先生胸中之“竹”,单是点缀在丘陵山间的那一丛丛,一片片,就有无限诗意。
一笼葱翠竹林,一户冒着缕缕炊烟的农家,就是一幅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狗吠竹林中,鸡鸣桑树颠”,闲来就地取竹,剔丫、开块、刮蔑,编织各色物件。川人巧手,织就千年时光,赋予竹以新的生命,其中,又数青神竹编最为精妙。
一段初恋的传说
从眉山沿着眉青路行驶,一路向西,不过60余里,就到了青神。深秋时节,薄雾笼罩,竹影婆娑,青神像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亮的是阳光,暗的是竹影,摇曳的是竹叶。
青神,始建于西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岷江从北至南纵贯全境40多公里,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因盛产竹子,又得了山水灵气,青神竹编便与众不同,成为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
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中岩山,是著名佛教胜地,山中青峰冥壑、流泉响石,号称“川南第一山”。进入山后可见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临池拍手,池中鱼儿便循声游至岸边。此刻抬头看池边石壁“唤鱼池”三个大字,书法飘逸潇洒、刻工精细传神,“唤鱼池”,真真合情合理合景之极。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前些年青神对外宣传“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这个定位很真实,青神的确是东坡先生初恋之地。不过,官方宣传“初恋”,显得有些不搭调罢了。
据说当年青神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于池旁,为水池起名,众多秀才提名不是太雅就是落入俗套,正在中岩书院求学的少年苏轼缓缓展示他的提名:“唤鱼池”,众人叫绝。不料王方之女王弗的丫鬟送来小姐墨迹,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莫非三生石上早已记录在案?王方大喜,连赞“妙!妙!妙!”。不用说,苏轼自然雀屏中目,更赢得佳人芳心。
两人的定情物,正是一把竹编宫扇。据说王弗见苏轼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一身包,很是痛心,思索良久,请教篾匠竹编,结合织布手法竹编了一把宫扇,以驱蚊纳凉。
然而“唤鱼姻缘”琴瑟相和仅十年,王弗便撒手离世。苏轼悲痛万分,追忆思念萦绕心田。十年后某日午夜梦回,亡妻依旧是初见模样,便提笔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夜,短松冈。”林语堂先生说是两个少年约会的地方。有理由怀疑,便是在这仙山清池不远处,月朗星疏之夜,松涛竹韵作伴,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赏月听风……唤鱼仍欣然游来,璧上清泉亦遗韵袅袅,然故人却在早已不在,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传说。
竹编之乡
千里岷江千里弯,福泽天府之国的岷江在青神弯出一把躺椅,浸润出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同样是竹子,在青神人手里,变得格外灵秀,不但列入国家非遗,为青神带来名气,搞活旅游,更为从事竹编的三万农户带来不菲收入。
随意走进一家竹编作坊,竹子特意搭成的门面,作坊里学徒、工人正聚精会神地忙碌着。眼前所见,竹子已不再是平日里修长的“筒式”,而是一条条细如发线的“竹丝”。只见工人用刀片将修长竹筒划成薄薄竹片,再用自制排针将竹片切成竹丝,在他们的巧手下,竹丝魔术般变幻成一幅画、一个筐、一击扇面……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美丽实用的扇子、灯笼,这一幅幅薄如蝉翼、柔如绢丝的书画,都是出自青神农民之手。
锋从磨砺出。作坊老板告诉记者,要将一根普通竹子编织成物,没有点钻研精神和精湛技术,是成不了事的。何况大师的竹艺生涯都不是从竹子开始,得先学会磨刀和用刀,然后才谈得上选竹。
青神竹编用料讲究,工艺复杂,从选竹到编织需要十三道工序:选竹、砍竹、剔竹丫、锯竹、刮青、齐口、开块、启篾、刮篾、蒸煮、染色、分丝、编织。挑选出来的竹子,在艺人手上被剥成二三十层竹篾,优等的才能进行编织。一般只取前四层,工艺高的甚至只取第一层,这层光泽度最好,这样才能看清所编织的字。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青神的先民就开始用竹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当了唐代,荣县人张武率百余人用青神竹编成竹篓拦洪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田,民间用竹启成篾编竹席、篼筐,竹制品开始形成。无法确认竹编宫扇是否为王弗小姐发明,但到了清代,青神竹编宫扇已成为朝廷贡品,现今仍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开始在扇面上编花编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技艺发展到鼎盛,开发出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殷超首创“描图快速编织法”,陈云华更是将薄如蝉翼的竹丝编制出惊世之作《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2000年5月,青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一锤定音。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一幅《八骏图》堂而皇之登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中央大厅。联合国大使桑赛尔
作为巴蜀人,对竹自然再熟悉不过,且不必说蜀南竹海的浩瀚,也不必说三苏祠里东坡先生胸中之“竹”,单是点缀在丘陵山间的那一丛丛,一片片,就有无限诗意。
一笼葱翠竹林,一户冒着缕缕炊烟的农家,就是一幅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狗吠竹林中,鸡鸣桑树颠”,闲来就地取竹,剔丫、开块、刮蔑,编织各色物件。川人巧手,织就千年时光,赋予竹以新的生命,其中,又数青神竹编最为精妙。
一段初恋的传说
从眉山沿着眉青路行驶,一路向西,不过60余里,就到了青神。深秋时节,薄雾笼罩,竹影婆娑,青神像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亮的是阳光,暗的是竹影,摇曳的是竹叶。
青神,始建于西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岷江从北至南纵贯全境40多公里,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因盛产竹子,又得了山水灵气,青神竹编便与众不同,成为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
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中岩山,是著名佛教胜地,山中青峰冥壑、流泉响石,号称“川南第一山”。进入山后可见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临池拍手,池中鱼儿便循声游至岸边。此刻抬头看池边石壁“唤鱼池”三个大字,书法飘逸潇洒、刻工精细传神,“唤鱼池”,真真合情合理合景之极。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前些年青神对外宣传“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这个定位很真实,青神的确是东坡先生初恋之地。不过,官方宣传“初恋”,显得有些不搭调罢了。
据说当年青神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于池旁,为水池起名,众多秀才提名不是太雅就是落入俗套,正在中岩书院求学的少年苏轼缓缓展示他的提名:“唤鱼池”,众人叫绝。不料王方之女王弗的丫鬟送来小姐墨迹,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莫非三生石上早已记录在案?王方大喜,连赞“妙!妙!妙!”。不用说,苏轼自然雀屏中目,更赢得佳人芳心。
两人的定情物,正是一把竹编宫扇。据说王弗见苏轼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一身包,很是痛心,思索良久,请教篾匠竹编,结合织布手法竹编了一把宫扇,以驱蚊纳凉。
然而“唤鱼姻缘”琴瑟相和仅十年,王弗便撒手离世。苏轼悲痛万分,追忆思念萦绕心田。十年后某日午夜梦回,亡妻依旧是初见模样,便提笔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夜,短松冈。”林语堂先生说是两个少年约会的地方。有理由怀疑,便是在这仙山清池不远处,月朗星疏之夜,松涛竹韵作伴,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赏月听风……唤鱼仍欣然游来,璧上清泉亦遗韵袅袅,然故人却在早已不在,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传说。
竹编之乡
千里岷江千里弯,福泽天府之国的岷江在青神弯出一把躺椅,浸润出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同样是竹子,在青神人手里,变得格外灵秀,不但列入国家非遗,为青神带来名气,搞活旅游,更为从事竹编的三万农户带来不菲收入。
随意走进一家竹编作坊,竹子特意搭成的门面,作坊里学徒、工人正聚精会神地忙碌着。眼前所见,竹子已不再是平日里修长的“筒式”,而是一条条细如发线的“竹丝”。只见工人用刀片将修长竹筒划成薄薄竹片,再用自制排针将竹片切成竹丝,在他们的巧手下,竹丝魔术般变幻成一幅画、一个筐、一击扇面……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美丽实用的扇子、灯笼,这一幅幅薄如蝉翼、柔如绢丝的书画,都是出自青神农民之手。
锋从磨砺出。作坊老板告诉记者,要将一根普通竹子编织成物,没有点钻研精神和精湛技术,是成不了事的。何况大师的竹艺生涯都不是从竹子开始,得先学会磨刀和用刀,然后才谈得上选竹。
青神竹编用料讲究,工艺复杂,从选竹到编织需要十三道工序:选竹、砍竹、剔竹丫、锯竹、刮青、齐口、开块、启篾、刮篾、蒸煮、染色、分丝、编织。挑选出来的竹子,在艺人手上被剥成二三十层竹篾,优等的才能进行编织。一般只取前四层,工艺高的甚至只取第一层,这层光泽度最好,这样才能看清所编织的字。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青神的先民就开始用竹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当了唐代,荣县人张武率百余人用青神竹编成竹篓拦洪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田,民间用竹启成篾编竹席、篼筐,竹制品开始形成。无法确认竹编宫扇是否为王弗小姐发明,但到了清代,青神竹编宫扇已成为朝廷贡品,现今仍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开始在扇面上编花编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技艺发展到鼎盛,开发出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殷超首创“描图快速编织法”,陈云华更是将薄如蝉翼的竹丝编制出惊世之作《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2000年5月,青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一锤定音。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一幅《八骏图》堂而皇之登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中央大厅。联合国大使桑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