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卓达已经进入以房地产业为依托的包含商业、市政建设、服装、高科技、旅游、教育、娱乐、物流等在内的泛房地产领域。从几万元起家到拥有45亿元净资产,杨卓舒说,从今年开始,在未来5年间,每年卓迭的资产将连续翻番,5年后达到1000亿元的资产规模,同时卓达有望以每年2个亿的速度递增交税。
这位富豪童年的抱负是当一名火车司机。“那时,跑20里路,到铁路边去看火车,因为它连着远方,连着未来。它总让人想象着远方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
如今身家45亿的这位企业总裁说:“一旦有机会,我会去从政。”
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
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这是杨卓舒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杨卓舒生于1952年,属龙,兄妹8人,他是老大。出生时,父母因为倾慕前苏联民族英雄卓雅和舒拉,为其取名“卓舒”。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少年的他饱受磨难。他说,童年的艰难岁月给予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正直、善良、有责任心和悲天悯人的高贵情感,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理想主义的可贵——理想主义就是在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想到天下所缺,在太平时代想到危机,在美满的生活中发现丑恶,在废墟上看到希望,在一无所有时看到未来的辉煌。
在辞去正处级的《河北日报》书刊编辑部主编之前,他已经主编过多部关于房地产的书籍和大学教材——当时全国开设房地产专业的19所院校就有11所使用他主编的教材。在进入房地产领域之前,他完成了理论的准备,杨的文史哲经济学修养以及对房地产业的熟稔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
身为总裁,这位富豪虽然认为“卓达的一草一木都姓杨——他对卓达集团100%控股”,但他不承认自己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尽管他的几个亲戚在卓达工作。他说,天下为公。卓达为公。对企业而言,财富是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的必然结果。这些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理念、文化、社会责任感、员工整体素质、现代企业制度等。
从1999年到现在,杨的企业连续5年成为是河北省十大民营纳税企业。截至目前,卓达还累计为社会捐助了6000万元的善款。
卓达现在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但不是从整体上股份制,而是从集团下面的各个具体项目开始实行——凡是适合股份制改造的,卓达在各个项目里占股份。“房地产行业在没有进入到泛房地产阶段的时候,整体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本不可能建立。因为它需要资金量特别大,一个员工拿10万,1000员工才一个亿,相对于卓达的资产微乎其微。占有比例小,没有决策权。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杨卓舒说。
杨对某些“财富英雄”、“富豪”纷纷“落马”感触良多。他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这些“富豪”产生的客观条件。杨卓舒曾计划去沈阳看看“荷兰村”。现在。杨斌已锒铛入狱。杨卓舒认为,杨斌的故事从一开始就不能令人信服,但为什么当地官员却当真呢?很简单,因为有了政绩,就可以往“上”走。类似这种“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很多,在好几个富豪身上都出现过。
杨卓舒认为,只有一流精英才可以做企业家,精英首要的条件是悲天悯人,要有崇高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历数那些倒台的人物,好象很少有人经过这种情感的历炼、精神的营养和自我的改造。
宏伟的造城计划
在石家庄的东部即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再造一个新的石家庄市区,石家庄起码应该有600万人口,但目前只有220万。
以每年2个亿的增速纳税基于杨卓舒庞大的“造城”计划。这位福布斯富豪坚持认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都有待于城市化。
2003年7月18日,在卓达集团成立1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杨卓舒再次描绘了卓达的“造城”计划——在石家庄的东部即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再造一个新的石家庄市区。杨卓舒认为。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从国民生产总值、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和中心城市辐射人口3个指标看。石家庄起码应该有600万人口,但目前只有220万。所以需要做大石家庄。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北面是滹沱河,西面是太行山。杨卓舒认为,向东、东南才是城市发展的中心。
事实上,杨卓舒宏伟的造城计划从3年前就已经开始战略布局。这是一座纯粹新兴城市。包括最先开始运作的规划面积3600亩的服装产业园。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此外,还包括位于石家庄东部的,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医药产业园和新兴建材园;一个总投资达37亿元的市政广场将成为未来石家庄新城区的商务中心;总投资240亿元的,旨在实现杨卓舒教育产业梦想的“太阳城”在未来7年内将出现在石家庄的东南方;最为庞大的是石家庄市属县级城市藁城的扩建计划——把200万农民锻造成城里人。总体规划是12年建成一个具有200万人口的城市。新藁城一旦完工,也将真正与之前建成的诸多产业园和太阳城连成一片,与老石家庄城区连成一体。在人口上。将新增300万人口。从而使石家庄人口达近600万。
杨卓舒认为,把一些不相干的资源组合在一起,人为地把小城镇建起来,这种做法是失败的。卓达的造城基于对石家庄纺织、医药、建材等相关产业优势的深刻认识。
造城市,需要土地。经过5年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业出现了招致多种议论的“圈地运动”。对于“圈地”,杨有自己的看法一在房地产领域里。土地是生产资料,难道你能限制啤酒厂囤积大麦,限制药厂囤积原料,限制杯子厂囤积玻璃?反对圈地的论调丝毫经不起逻辑推理。土地应该是放开的,买得起就买。买得多是本事。圈地应该防止的首先是不正当竞争,表现为不公开,靠权力玩弄市场;第二是金融不正当,银行把不该给的钱给了开发商——开发商资金链一旦断裂,银行的损失不可避免。
搞开发要有火眼识真金
“造城”计划宏伟巨大,钱从何来?杨卓舒道出了他的“一瓢水”理论——搞开发要有火眼识真金,要懂得分清“枯井”和“活井”,对桔井,再多的水也引不上水来;对活井来说,一瓢水浇下去,引出的是源源不断的水流。杨卓舒要“用最少的资金来激活最大的资源”,而激活的关键在于“现金的重复使用程度”。杨坦言,“在我的项目里,现金在一年可以重复使用10遍”。杨卓舒说这是再造卓达——资产由45亿元到1000亿元的秘笈。
2003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121号文件即《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掀起了房地产市场的轩然大波,对于此次政策的利弊有各种说法。部分“大佬”级房地产开发商对央行的这一政策指责颇多。
121文件传到河北的当天,杨卓舒就召开了卓达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央行的政策对卓达有利而无害。”杨卓舒语出惊人。但他同时表示,“尽管这个文件对卓达有利,但我对这个文件持不同看法”。 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不等于房地产的资金都来自银行。建房子“卖”为先,卖得出去就盖,卖不出去就不做。这是杨卓舒的“卖”经。好项目可以吸引购房者,购房者愿意把钱委托给卓达建房子。
“卓达从来不依赖银行。目前,卓达的净资产保守评估是45个亿,截止到2003年7月,卓达的负债只有2个亿。相当于净资产的4%多一点。”杨卓舒说。
杨卓舒的“第一桶金”就是在不依靠银行的情况下,仅靠几万元获得的。
1993年正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而房地产业进入低谷之时。由于难以忍受某些体制的束缚,当年7月18日,杨卓舒带了一部向朋友借的旧车和自己积蓄的几万元钱开始创业。他将旧车抵押给石家庄城郊栾城县的农民,取得了30亩土地的开发权。将几万元现金给了砖窑厂做定金,让砖窑厂往30亩地上拉砖头,造成了热火朝天建设的场面,然后花几百元做了一个广告牌立在地头。
此时的杨卓舒已身无分文,凭着在新闻界多年的影响和人品,他向《石家庄日报》借支版面,发了一个整版的广告,约定第二天还钱。广告一出,第二天就有200万元入账,一个月内,募集到启动资金近5000万元。这就是杨卓舒的第一桶金——12万平方米的卓达别墅区,当年成功售出80%。杨卓舒长舒了一口气。
之后。解决了启动资金的杨卓舒又创造性地以“易货”贸易形式。用房子换来了钢筋、水泥、木材等。1993年当年,卓达集团的易货贸易额达到3亿元,度过了经营上的最困难时期。
在采访杨卓舒的同时,杨的办公室隔壁,石家庄某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卓达的管理层探讨合作事宜。“多家银行在接到121文件后,主动要求给卓达放贷,最主要是看重卓达的企业发展实力。”杨卓舒说,“121文件净化了环境,那些小的,拿不出资本金的,又想大量占有土地的开发商受不了是可想而知的。靠关系,靠某些权力,想让银行支持自己,那也行不通了。”
有机会我还会去从政
杨卓舒的很多理想、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包括他的生活目标都在他的企业中打着深深的烙印。
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创办卓达大学,都是杨卓舒对社会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不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
童年虽穷,但家中藏书很多。使杨卓舒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直至今。杨卓舒办公室里最大的景观是满壁的藏书。宗教类、人物传记类、文史哲经济类书籍是他的最爱。杨卓舒钦佩历经坎坷,百折不挠。最终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谈起这位历经坎坷的总统,杨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曾经的苦难,流浪,经济的压力使我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从政。”坐在办公桌前,杨陷入一种沉思。“但以自己宁折不弯,敢于直言的性格。在我的事业达到一般人一生可能也难以达到的高度时,我辞职下海了。如今,虽然做企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内心仍然感到巨大的失落。”
杨卓舒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因受伤而不得不退役的足球运动员,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应该在“球场”,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在“商场”做生意。杨认为,他的很多理想、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包括他的生活目标都在他的企业中打着深深的烙印。
杨目前是河北省政协委员。“我喜欢在台上讲话,不喜欢在台下听别人讲话。”在许多人眼里,杨是一个出口成章、激情澎湃的演说家。
杨卓舒说:“从来没有人特殊照顾卓达,卓达也从来没有让哪个领导特批过一块地。所以,卓达没有‘毁’掉一个政府干部。”
一旦空闲,杨卓舒喜欢坐着他的丰田越野车,率领着他的部下,去“看地”田间地头,打开地图,杨卓舒“指点河山”,俨然一个指挥战争的将军,杨卓舒也确实有过把卓达当作军队来管理的想法。“将来若有机会,我还会去从政。”杨卓舒说。
这位富豪童年的抱负是当一名火车司机。“那时,跑20里路,到铁路边去看火车,因为它连着远方,连着未来。它总让人想象着远方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
如今身家45亿的这位企业总裁说:“一旦有机会,我会去从政。”
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
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这是杨卓舒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杨卓舒生于1952年,属龙,兄妹8人,他是老大。出生时,父母因为倾慕前苏联民族英雄卓雅和舒拉,为其取名“卓舒”。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少年的他饱受磨难。他说,童年的艰难岁月给予他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正直、善良、有责任心和悲天悯人的高贵情感,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理想主义的可贵——理想主义就是在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想到天下所缺,在太平时代想到危机,在美满的生活中发现丑恶,在废墟上看到希望,在一无所有时看到未来的辉煌。
在辞去正处级的《河北日报》书刊编辑部主编之前,他已经主编过多部关于房地产的书籍和大学教材——当时全国开设房地产专业的19所院校就有11所使用他主编的教材。在进入房地产领域之前,他完成了理论的准备,杨的文史哲经济学修养以及对房地产业的熟稔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
身为总裁,这位富豪虽然认为“卓达的一草一木都姓杨——他对卓达集团100%控股”,但他不承认自己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尽管他的几个亲戚在卓达工作。他说,天下为公。卓达为公。对企业而言,财富是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的必然结果。这些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理念、文化、社会责任感、员工整体素质、现代企业制度等。
从1999年到现在,杨的企业连续5年成为是河北省十大民营纳税企业。截至目前,卓达还累计为社会捐助了6000万元的善款。
卓达现在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但不是从整体上股份制,而是从集团下面的各个具体项目开始实行——凡是适合股份制改造的,卓达在各个项目里占股份。“房地产行业在没有进入到泛房地产阶段的时候,整体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本不可能建立。因为它需要资金量特别大,一个员工拿10万,1000员工才一个亿,相对于卓达的资产微乎其微。占有比例小,没有决策权。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杨卓舒说。
杨对某些“财富英雄”、“富豪”纷纷“落马”感触良多。他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这些“富豪”产生的客观条件。杨卓舒曾计划去沈阳看看“荷兰村”。现在。杨斌已锒铛入狱。杨卓舒认为,杨斌的故事从一开始就不能令人信服,但为什么当地官员却当真呢?很简单,因为有了政绩,就可以往“上”走。类似这种“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很多,在好几个富豪身上都出现过。
杨卓舒认为,只有一流精英才可以做企业家,精英首要的条件是悲天悯人,要有崇高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历数那些倒台的人物,好象很少有人经过这种情感的历炼、精神的营养和自我的改造。
宏伟的造城计划
在石家庄的东部即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再造一个新的石家庄市区,石家庄起码应该有600万人口,但目前只有220万。
以每年2个亿的增速纳税基于杨卓舒庞大的“造城”计划。这位福布斯富豪坚持认为。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都有待于城市化。
2003年7月18日,在卓达集团成立1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杨卓舒再次描绘了卓达的“造城”计划——在石家庄的东部即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再造一个新的石家庄市区。杨卓舒认为。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从国民生产总值、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和中心城市辐射人口3个指标看。石家庄起码应该有600万人口,但目前只有220万。所以需要做大石家庄。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北面是滹沱河,西面是太行山。杨卓舒认为,向东、东南才是城市发展的中心。
事实上,杨卓舒宏伟的造城计划从3年前就已经开始战略布局。这是一座纯粹新兴城市。包括最先开始运作的规划面积3600亩的服装产业园。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此外,还包括位于石家庄东部的,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医药产业园和新兴建材园;一个总投资达37亿元的市政广场将成为未来石家庄新城区的商务中心;总投资240亿元的,旨在实现杨卓舒教育产业梦想的“太阳城”在未来7年内将出现在石家庄的东南方;最为庞大的是石家庄市属县级城市藁城的扩建计划——把200万农民锻造成城里人。总体规划是12年建成一个具有200万人口的城市。新藁城一旦完工,也将真正与之前建成的诸多产业园和太阳城连成一片,与老石家庄城区连成一体。在人口上。将新增300万人口。从而使石家庄人口达近600万。
杨卓舒认为,把一些不相干的资源组合在一起,人为地把小城镇建起来,这种做法是失败的。卓达的造城基于对石家庄纺织、医药、建材等相关产业优势的深刻认识。
造城市,需要土地。经过5年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业出现了招致多种议论的“圈地运动”。对于“圈地”,杨有自己的看法一在房地产领域里。土地是生产资料,难道你能限制啤酒厂囤积大麦,限制药厂囤积原料,限制杯子厂囤积玻璃?反对圈地的论调丝毫经不起逻辑推理。土地应该是放开的,买得起就买。买得多是本事。圈地应该防止的首先是不正当竞争,表现为不公开,靠权力玩弄市场;第二是金融不正当,银行把不该给的钱给了开发商——开发商资金链一旦断裂,银行的损失不可避免。
搞开发要有火眼识真金
“造城”计划宏伟巨大,钱从何来?杨卓舒道出了他的“一瓢水”理论——搞开发要有火眼识真金,要懂得分清“枯井”和“活井”,对桔井,再多的水也引不上水来;对活井来说,一瓢水浇下去,引出的是源源不断的水流。杨卓舒要“用最少的资金来激活最大的资源”,而激活的关键在于“现金的重复使用程度”。杨坦言,“在我的项目里,现金在一年可以重复使用10遍”。杨卓舒说这是再造卓达——资产由45亿元到1000亿元的秘笈。
2003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121号文件即《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掀起了房地产市场的轩然大波,对于此次政策的利弊有各种说法。部分“大佬”级房地产开发商对央行的这一政策指责颇多。
121文件传到河北的当天,杨卓舒就召开了卓达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央行的政策对卓达有利而无害。”杨卓舒语出惊人。但他同时表示,“尽管这个文件对卓达有利,但我对这个文件持不同看法”。 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不等于房地产的资金都来自银行。建房子“卖”为先,卖得出去就盖,卖不出去就不做。这是杨卓舒的“卖”经。好项目可以吸引购房者,购房者愿意把钱委托给卓达建房子。
“卓达从来不依赖银行。目前,卓达的净资产保守评估是45个亿,截止到2003年7月,卓达的负债只有2个亿。相当于净资产的4%多一点。”杨卓舒说。
杨卓舒的“第一桶金”就是在不依靠银行的情况下,仅靠几万元获得的。
1993年正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而房地产业进入低谷之时。由于难以忍受某些体制的束缚,当年7月18日,杨卓舒带了一部向朋友借的旧车和自己积蓄的几万元钱开始创业。他将旧车抵押给石家庄城郊栾城县的农民,取得了30亩土地的开发权。将几万元现金给了砖窑厂做定金,让砖窑厂往30亩地上拉砖头,造成了热火朝天建设的场面,然后花几百元做了一个广告牌立在地头。
此时的杨卓舒已身无分文,凭着在新闻界多年的影响和人品,他向《石家庄日报》借支版面,发了一个整版的广告,约定第二天还钱。广告一出,第二天就有200万元入账,一个月内,募集到启动资金近5000万元。这就是杨卓舒的第一桶金——12万平方米的卓达别墅区,当年成功售出80%。杨卓舒长舒了一口气。
之后。解决了启动资金的杨卓舒又创造性地以“易货”贸易形式。用房子换来了钢筋、水泥、木材等。1993年当年,卓达集团的易货贸易额达到3亿元,度过了经营上的最困难时期。
在采访杨卓舒的同时,杨的办公室隔壁,石家庄某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卓达的管理层探讨合作事宜。“多家银行在接到121文件后,主动要求给卓达放贷,最主要是看重卓达的企业发展实力。”杨卓舒说,“121文件净化了环境,那些小的,拿不出资本金的,又想大量占有土地的开发商受不了是可想而知的。靠关系,靠某些权力,想让银行支持自己,那也行不通了。”
有机会我还会去从政
杨卓舒的很多理想、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包括他的生活目标都在他的企业中打着深深的烙印。
无论是创办企业,还是创办卓达大学,都是杨卓舒对社会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不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
童年虽穷,但家中藏书很多。使杨卓舒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直至今。杨卓舒办公室里最大的景观是满壁的藏书。宗教类、人物传记类、文史哲经济类书籍是他的最爱。杨卓舒钦佩历经坎坷,百折不挠。最终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谈起这位历经坎坷的总统,杨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曾经的苦难,流浪,经济的压力使我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从政。”坐在办公桌前,杨陷入一种沉思。“但以自己宁折不弯,敢于直言的性格。在我的事业达到一般人一生可能也难以达到的高度时,我辞职下海了。如今,虽然做企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内心仍然感到巨大的失落。”
杨卓舒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因受伤而不得不退役的足球运动员,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应该在“球场”,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在“商场”做生意。杨认为,他的很多理想、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包括他的生活目标都在他的企业中打着深深的烙印。
杨目前是河北省政协委员。“我喜欢在台上讲话,不喜欢在台下听别人讲话。”在许多人眼里,杨是一个出口成章、激情澎湃的演说家。
杨卓舒说:“从来没有人特殊照顾卓达,卓达也从来没有让哪个领导特批过一块地。所以,卓达没有‘毁’掉一个政府干部。”
一旦空闲,杨卓舒喜欢坐着他的丰田越野车,率领着他的部下,去“看地”田间地头,打开地图,杨卓舒“指点河山”,俨然一个指挥战争的将军,杨卓舒也确实有过把卓达当作军队来管理的想法。“将来若有机会,我还会去从政。”杨卓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