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致力于反恐,除了万里追踪恐怖嫌犯于阿富汗深山老林及可能的角落,在国内也悄然筑起一道道“反恐之门”。
原来的“情报门”、“特工门”问题还没个了断,《纽约时报》又于近日一手捅出个“窃听门”丑闻——这“三重门”使得本受伊拉克、伊朗核问题而苦恼的布什政府连遭民众信任危机,民调支持度降到了三成。
无所不在的NSA
“窃听门”说的是这么一桩事:布什在没得到“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下令情报界监听国内可疑人士的电话和监看电子邮件,侵犯公民自由和隐私。
2005年底有消息披露,过去四年里,布什私下命令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控成百上千名美国境内人士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件,甚至包括一些纯属国内的通信,来捕捉或搜集恐怖分子情报。美国多家大电讯公司也与国家安全局合作,交出了大量长途电话及往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资料。
上述报道出台后,在美国政坛内外像捅了马蜂窝似地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民众更是大为震惊。民调显示,高达53%的民众反感政府监听公民举动。一些民主党人士趁机抨击布什政府侵犯公民隐私,称反恐应通过合法手段,追查恐怖分子不能成为任意监察公民隐私的理由。布什政府因此被指责涉嫌违反《外国情报监控法案》,甚至有弹劾总统之声出现。
其实,窃听是美国反间谍工作的一个运用已久的手段。在美国大片中最经常看到的美国情报机构是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而实际上全美最大和最秘密的情报机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它的网络体系和监听站遍及全球。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筹建子用来窃听的全球电子监控网,即“梯队”窃听网。当时美国家安全局就已拥有强大的侦查、监听与分析设备,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打探外国的诸多电话通信资料,并能对经过加密处理的通信内容予以解密分析。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这个机构的特工很少在美国本土开展间谍活动,其主要工作是负责远程监听和截获解密来自海外的通信内容。
在冷战结束之前,外界根本不知道美国还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情报机构,如今为了反恐,国家安全局把手伸到了美国老百姓的家里。
失败的《爱国者法案》
在“9·11”前,监听公民通信在美国是违法的。但“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第六个星期,美国会就通过了《爱国者法案》,授予政府更多调查恐怖嫌疑人的特权。
《爱国者法案》中对于公民通信的监听和对个人账户的查询等规定无疑是对公民隐私的侵犯。按照《爱国者法案》的规定,布什有权授权监听公民通信。在该法案实施期间,美国政府曾秘密监控在美国的外国居民和游客的有关通话、通邮记录。但当时美国政府和民众可以说是上下一心,全力反恐,老百姓出于对恐怖主义的恐惧和仇恨,还相对能够接受让渡公民权利,协助政府反恐。
但几年时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攻打伊拉克和反恐关系不大,这其中美国情报机构曾有过严重的误导,而“9·11”的肇事者本·拉登依旧逍遥法外,还时不时在录像里露露脸,刺激一下美国人的因恐怖主义而逐渐脆弱的神经。所以美国民众对政府的监听工作,明显变得越来越反感,越来越难以接受。
对于真正的恐怖分子来说,监听手段却并不十分奏效。付出了损害很多无辜者权利的代价,监听的实际效果却如同大海捞针,恐怖分子却往往毫发无损。媒体将“窃听门”事件传得沸沸扬扬之后,基地组织更会改变联系方式以反窃听,恐怕此招将更难奏效。
“窃听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参议院没有通过《爱国者法案》的延期。众议院本已通过对《爱国者法案》的延长使用,但最终被参议院否决。此前布什总统、美国参众两院的共和党领袖以及司法部长等都希望能将此法案全部内容永久化,而不是简单地给予延期。结果共和党非但没能让白宫实现这一初衷,甚至连延期之类折衷目标也未能如愿。
分析人士指出,“窃听门”事件对此起到了某种关键性的作用。此前,很多反对《爱国者法案》的参议员多次强调,该法案某些内容继续延期将严重威胁公民的个人自由和隐私权。
触及国家安全中的深层次矛盾
“窃听门”也给正被布什提名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海登下了一个脚绊。
原中情局局长戈斯辞职后,在党内外一片质疑声中,美国总统布什还是执意于5月8日上午正式提名国家情报局副局长海登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
海登被称为“监听之王”,长年从事情报采集工作,是一名极为出色的情报人员。“9·11”后,正是时任国安局长的他,主张用一切手段对恐怖分子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并向布什总统提议,对美国国内公民通往海外的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广泛截取和窃听。布什对这个提议甚为满意,并在未经法庭允许的情况下,下令国安局执行。获得布什授权后,海登制定了“国内监听计划”,对美国境内居民国际通信实施窃听和监视。这一计划就成为如今的“窃听门”丑闻。
从更本质的方面来说,“窃听门”触及的实际上是美国国家安全中的深层次矛盾。
遭受“9·11”冲击的美国决不能让恐怖主义阴谋再现美国,是国家安全的直接的现实挑战,反恐战争也被定位为长期战争;而由于恐怖主义几乎没有国家政府背景,对可能的嫌疑人的监视就有可能扩大化,触及普通民众层面,尽管明知是大海捞针,也要不得已而为之,而这与公民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产生了冲突。国家安全本是为了保障国家和公民的安全,但现在却要以牺牲个人安全与隐私为代价。
近几年的“三重门”丑闻屡屡试探着美国国民的心理承受底线,也拷问美国政府对人权的真正保障与实施。也许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恐怖分子确实是当前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但人民更是永远的载舟之水。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取信于民两者间实现平衡,是布什政府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原来的“情报门”、“特工门”问题还没个了断,《纽约时报》又于近日一手捅出个“窃听门”丑闻——这“三重门”使得本受伊拉克、伊朗核问题而苦恼的布什政府连遭民众信任危机,民调支持度降到了三成。
无所不在的NSA
“窃听门”说的是这么一桩事:布什在没得到“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下令情报界监听国内可疑人士的电话和监看电子邮件,侵犯公民自由和隐私。
2005年底有消息披露,过去四年里,布什私下命令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控成百上千名美国境内人士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件,甚至包括一些纯属国内的通信,来捕捉或搜集恐怖分子情报。美国多家大电讯公司也与国家安全局合作,交出了大量长途电话及往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资料。
上述报道出台后,在美国政坛内外像捅了马蜂窝似地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民众更是大为震惊。民调显示,高达53%的民众反感政府监听公民举动。一些民主党人士趁机抨击布什政府侵犯公民隐私,称反恐应通过合法手段,追查恐怖分子不能成为任意监察公民隐私的理由。布什政府因此被指责涉嫌违反《外国情报监控法案》,甚至有弹劾总统之声出现。
其实,窃听是美国反间谍工作的一个运用已久的手段。在美国大片中最经常看到的美国情报机构是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而实际上全美最大和最秘密的情报机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它的网络体系和监听站遍及全球。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筹建子用来窃听的全球电子监控网,即“梯队”窃听网。当时美国家安全局就已拥有强大的侦查、监听与分析设备,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打探外国的诸多电话通信资料,并能对经过加密处理的通信内容予以解密分析。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这个机构的特工很少在美国本土开展间谍活动,其主要工作是负责远程监听和截获解密来自海外的通信内容。
在冷战结束之前,外界根本不知道美国还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情报机构,如今为了反恐,国家安全局把手伸到了美国老百姓的家里。
失败的《爱国者法案》
在“9·11”前,监听公民通信在美国是违法的。但“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第六个星期,美国会就通过了《爱国者法案》,授予政府更多调查恐怖嫌疑人的特权。
《爱国者法案》中对于公民通信的监听和对个人账户的查询等规定无疑是对公民隐私的侵犯。按照《爱国者法案》的规定,布什有权授权监听公民通信。在该法案实施期间,美国政府曾秘密监控在美国的外国居民和游客的有关通话、通邮记录。但当时美国政府和民众可以说是上下一心,全力反恐,老百姓出于对恐怖主义的恐惧和仇恨,还相对能够接受让渡公民权利,协助政府反恐。
但几年时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攻打伊拉克和反恐关系不大,这其中美国情报机构曾有过严重的误导,而“9·11”的肇事者本·拉登依旧逍遥法外,还时不时在录像里露露脸,刺激一下美国人的因恐怖主义而逐渐脆弱的神经。所以美国民众对政府的监听工作,明显变得越来越反感,越来越难以接受。
对于真正的恐怖分子来说,监听手段却并不十分奏效。付出了损害很多无辜者权利的代价,监听的实际效果却如同大海捞针,恐怖分子却往往毫发无损。媒体将“窃听门”事件传得沸沸扬扬之后,基地组织更会改变联系方式以反窃听,恐怕此招将更难奏效。
“窃听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参议院没有通过《爱国者法案》的延期。众议院本已通过对《爱国者法案》的延长使用,但最终被参议院否决。此前布什总统、美国参众两院的共和党领袖以及司法部长等都希望能将此法案全部内容永久化,而不是简单地给予延期。结果共和党非但没能让白宫实现这一初衷,甚至连延期之类折衷目标也未能如愿。
分析人士指出,“窃听门”事件对此起到了某种关键性的作用。此前,很多反对《爱国者法案》的参议员多次强调,该法案某些内容继续延期将严重威胁公民的个人自由和隐私权。
触及国家安全中的深层次矛盾
“窃听门”也给正被布什提名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海登下了一个脚绊。
原中情局局长戈斯辞职后,在党内外一片质疑声中,美国总统布什还是执意于5月8日上午正式提名国家情报局副局长海登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
海登被称为“监听之王”,长年从事情报采集工作,是一名极为出色的情报人员。“9·11”后,正是时任国安局长的他,主张用一切手段对恐怖分子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并向布什总统提议,对美国国内公民通往海外的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广泛截取和窃听。布什对这个提议甚为满意,并在未经法庭允许的情况下,下令国安局执行。获得布什授权后,海登制定了“国内监听计划”,对美国境内居民国际通信实施窃听和监视。这一计划就成为如今的“窃听门”丑闻。
从更本质的方面来说,“窃听门”触及的实际上是美国国家安全中的深层次矛盾。
遭受“9·11”冲击的美国决不能让恐怖主义阴谋再现美国,是国家安全的直接的现实挑战,反恐战争也被定位为长期战争;而由于恐怖主义几乎没有国家政府背景,对可能的嫌疑人的监视就有可能扩大化,触及普通民众层面,尽管明知是大海捞针,也要不得已而为之,而这与公民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产生了冲突。国家安全本是为了保障国家和公民的安全,但现在却要以牺牲个人安全与隐私为代价。
近几年的“三重门”丑闻屡屡试探着美国国民的心理承受底线,也拷问美国政府对人权的真正保障与实施。也许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恐怖分子确实是当前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但人民更是永远的载舟之水。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取信于民两者间实现平衡,是布什政府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