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问题的详细分析,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特殊技术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了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健康发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及人生发展的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应用现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转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以上概念看,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一)不同之处
1.两者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相关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指导,价值中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判断。
2.两者的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怎样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如何树立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两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理解和尊重为主要原则,它不为当事人出谋划策,不强求当事人接受其个人的意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宣传和教育为主,它是将一种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观点、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重在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示范教育为手段,注重教师的主动施教,注重大局,多采用个别谈心、听报告、社会实践、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在讲授和灌输。
4.两者的工作队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指心理咨询中心受过专业训练和取得专业资格的专职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二)相似之处
1.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心理层面,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层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不是绝对分离的,只有解决了心理层面上的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两者内容上的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生目标选择等具体内容上相互交叉,因此,既不能把两者当一回事,也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从以上的概念分析来看,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两者又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借鉴。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流。
笔者认为,按照当今高校的现状,心理咨询中心归属于学生处,共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与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在于教育者讲了多少,而在于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学生们接收了多少。心理学的知觉规律告诉我们,人们接收外界信息时具有选择性,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来,不合乎自己需要的东西则拒之于门外。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解除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对方顺利地接纳教育者及接收其发出的信息,然后进行同化,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一)采用“角色扮演法”,深刻地体验教育对象的感受。
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往往心态就大不一样。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当事人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别人。教育者要达到与学生相容,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当有了足够的切身体验,才会对学生有真情实感,才能了解他们问题背后的心态,如为什么拒绝接受一些校规制度、为什么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等。与此同时,解决学生问题时,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重现遇到的问题,如宿舍问题等,让学生在扮演当中领悟每个人的立场与感受,从而主动去调整心态与行为。
(二)采用“心理投射法”,与教育对象换位思考。
心理投射法,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如果说角色扮演法最大的特点是行动,那么心理投射法的最大特点是静静地进行换位思考。如在作报告前思考,当前大家都在想些什么、关注着什么、希望从你的报告中得到些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育者可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如果我在听,会不会困?第二,我讲的道理,自己信不信?第三,我提的要求,自己认不认?推己及人,你就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不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不该怎么讲。通过将自己的心理投射于学生,教育者就能更深入、更细致地把握他们的心理脉搏,从而达到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三)采用“心理咨询的情境”,营造出良性沟通的心理氛围。
人的心态是环境的产物,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对一的教育是常用的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心理场来影响教育对象的情绪与行为,防止心理对立、心理厌倦、心理逆反等现象的发生。简单地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1、距离:彼此的最佳距离为1米左右。太远了,给人以距离感;太近了,则会给人以个人安全空间被侵害的感觉,令人感到不舒服。
2、角度:最好是半侧面相向,即两人成90度方向。这样既能看清对方的反应,又可以避免面对面给人造成的窘迫感。
3、视线:目光应盯在对方的眼睛以下,胸部以上。如果直视对方的眼睛,会令对方感到不安,进而掩饰自己;如果不看对方,会使对方认为不尊重自己。
(四)寻找更多的共同点,强化“同类效应”。
寻找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心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与教育对象产生心理相容。
(五)教育者引发“光环效应”与树立权威形象,扩大“仿同效应”。
心理学上解释,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这个人的优点放大,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同样的道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有权力,还很有人格魅力,自己宣传“三个代表”,也真的信仰“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那么,教育效果肯定好。这就提示我们,教育者一定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不断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天生有迷信权威的倾向,人们愿意接受权威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修养,使自己成为教育对象所认可的权威,使自己的话有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信,更多的人照着做。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郑日昌. 大学生心理咨询[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了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健康发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及人生发展的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应用现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转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以上概念看,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一)不同之处
1.两者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相关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指导,价值中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判断。
2.两者的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怎样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如何树立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两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理解和尊重为主要原则,它不为当事人出谋划策,不强求当事人接受其个人的意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宣传和教育为主,它是将一种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观点、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重在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示范教育为手段,注重教师的主动施教,注重大局,多采用个别谈心、听报告、社会实践、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在讲授和灌输。
4.两者的工作队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指心理咨询中心受过专业训练和取得专业资格的专职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二)相似之处
1.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心理层面,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层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不是绝对分离的,只有解决了心理层面上的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两者内容上的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生目标选择等具体内容上相互交叉,因此,既不能把两者当一回事,也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从以上的概念分析来看,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两者又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借鉴。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流。
笔者认为,按照当今高校的现状,心理咨询中心归属于学生处,共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与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在于教育者讲了多少,而在于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学生们接收了多少。心理学的知觉规律告诉我们,人们接收外界信息时具有选择性,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来,不合乎自己需要的东西则拒之于门外。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解除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对方顺利地接纳教育者及接收其发出的信息,然后进行同化,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一)采用“角色扮演法”,深刻地体验教育对象的感受。
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往往心态就大不一样。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当事人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别人。教育者要达到与学生相容,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当有了足够的切身体验,才会对学生有真情实感,才能了解他们问题背后的心态,如为什么拒绝接受一些校规制度、为什么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等。与此同时,解决学生问题时,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重现遇到的问题,如宿舍问题等,让学生在扮演当中领悟每个人的立场与感受,从而主动去调整心态与行为。
(二)采用“心理投射法”,与教育对象换位思考。
心理投射法,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如果说角色扮演法最大的特点是行动,那么心理投射法的最大特点是静静地进行换位思考。如在作报告前思考,当前大家都在想些什么、关注着什么、希望从你的报告中得到些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育者可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如果我在听,会不会困?第二,我讲的道理,自己信不信?第三,我提的要求,自己认不认?推己及人,你就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不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不该怎么讲。通过将自己的心理投射于学生,教育者就能更深入、更细致地把握他们的心理脉搏,从而达到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三)采用“心理咨询的情境”,营造出良性沟通的心理氛围。
人的心态是环境的产物,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对一的教育是常用的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心理场来影响教育对象的情绪与行为,防止心理对立、心理厌倦、心理逆反等现象的发生。简单地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1、距离:彼此的最佳距离为1米左右。太远了,给人以距离感;太近了,则会给人以个人安全空间被侵害的感觉,令人感到不舒服。
2、角度:最好是半侧面相向,即两人成90度方向。这样既能看清对方的反应,又可以避免面对面给人造成的窘迫感。
3、视线:目光应盯在对方的眼睛以下,胸部以上。如果直视对方的眼睛,会令对方感到不安,进而掩饰自己;如果不看对方,会使对方认为不尊重自己。
(四)寻找更多的共同点,强化“同类效应”。
寻找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心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与教育对象产生心理相容。
(五)教育者引发“光环效应”与树立权威形象,扩大“仿同效应”。
心理学上解释,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这个人的优点放大,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同样的道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有权力,还很有人格魅力,自己宣传“三个代表”,也真的信仰“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那么,教育效果肯定好。这就提示我们,教育者一定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不断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天生有迷信权威的倾向,人们愿意接受权威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修养,使自己成为教育对象所认可的权威,使自己的话有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信,更多的人照着做。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郑日昌. 大学生心理咨询[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