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黄河,我不是从源头写起,因为我尚未涉足龙羊峡水库以上的黄河源头。虽未涉足黄河之源,但黄河入海口倒是去过了,在我的心中,无论是黄河还是黄河入海口,都是诗意的,因此,就不自觉地以《黄河口》为题写了第一首诗:
古老的土地,是一张发黄的宣纸
湿地,是黄河赐予的砚台
波光粼粼的黄河水,就是上等的墨汁
万亩柳林是一支巨笔,写下黄河口的标题
鸥鸟、大雁、野鸭与丹顶鹤是一个个标点
油田,高耸入云的铁塔,是黄河口的高度
一望无际的苇荡,便是读不完的华章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黄河水
这里的每一片草木都被黄河水滋养
在这里驻扎了上下五千年的积淀
在这里孕育了东方文明不朽的传奇
黄河口,以别样的胸怀书写大自然的史诗
神州大地的追求与梦想在黄河与渤海交汇
激荡一曲时代赞歌
黄河,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是一首永恒的诗,是一首大写特写的史诗。我总觉得,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写她。有人把诗歌分为两大类,即为虚构和非虚构。如果说以上的表述属于非虚构,那么,接下来的,一定属于虚构类的表述了:
时光,用一滴露的晶莹书写来生与今世
芦苇,在黄河口扎下理想之根
黄河黄的恩恩怨怨,以及是是非非
在古人的模糊记忆中沉睡
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苇荡中惊醒
我们走过一条栈道又一条栈道
用脚步写下一首又一首苍凉而壮美的诗篇
铺向大海铺向远方铺向未来
站在黄河口的瞭望塔上
你看见了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看见了六朝古都青铜瓷器的暮气
但我看见了五千年文明薪火在这里轮转
站在黄河口的瞭望塔上
你听到了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却听到了黄河号子的荡气回肠
但我却听到了安塞腰鼓在威震四方
信天游的无限深情
沿着黄土高原,在九曲十八弯中汩汩流淌
羊皮筏子载着歌声顺水而下
把浪花激起,抛下之后再激起又一朵浪花
写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
一路向东向东再向东
就在今天的东营,
在抑扬顿挫中,让东营让炎黄子孙
在复兴的中国梦中崛起
对于“黄河”,我们几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这种熟悉就像大多数人们熟悉的长江、长城,抑或天安门、故宫等自然或人文景观一样,但这种熟悉,可能只是对其名字的熟悉,换句话说,只是一种概念,但真正见过的,也许并不是很多。我对黄河的熟悉,在以往严格意义上讲,就是这样的。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区,这条呈“几”字形的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上,夹裹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呼风、唤雨,抑或咆哮。
黄河,从青藏高原汩汩流淌
在黄土高原豪迈奔放
一河浑浊
背负着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
历史演变
一路曲折
书写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中原的传说
在血与泪中
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地改道
你时而断流,时而汹涌
高兴时赐予,愤怒时却无情地掠夺
黄河,你携着万里的日光月光和星光
你带着万里的泥土、种子和风情
你裹着万里的花香、果香和谷香
用一腔激情演唱的山歌、童谣与号子
簇拥着唐诗宋词元曲和歌赋抒怀
讲述着神话、故事与传说
向着黄河入海口涌来
向世界郑重宣布:
我涌进大海,就会改变世界
我的灵魂里
永远都是中华民族
——《黄河》
二十多年来,我曾先后数十次在这条龙的脊背上穿越过,但都是在飞驰的列车上感受她的雄浑和壮观。每一次经过,都会有所准备地趴在车窗上俯瞰那滚滚的河水,眼望着黄河里黄黄的河水,心中默默地念叨“啊,黄河,这就是黄河,这就是黄河呀!”曾经多少次想用自己的双手掬起一抔黄河水带回家里,更想追根溯源,甚至突发奇想,从黄河源头起步,沿着黄河之岸,一路徒步或半徒步游览黄河全程,直到黄河入海口,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我们的母亲河的每一处自然风光,以及水势的细微变化。不过,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梦虽不是太遥远,但依然还是个近期无法实现的梦想……
梦想,虽然遥远,但现实总会离我们很近。就在今年11月初,我有幸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了《散文选刊》杂志社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旅游散文高峰论坛”,这一次,暂且不管黄河之水哪里来,最起码亲眼目睹了她到哪里去了!
黄河入海口面积2300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壮观的河海交汇、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滨海滩涂景观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黄河入海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20种野生动物与人和谐相处。沿海罕见的草原景观,广袤的土地水草肥美,牛羊成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尽收眼底;高耸的钻塔、成林的采油树、海上钻井平台等石油工业景观展现独特的魅力;平整的滩涂和细腻的海底,成为赶海、泥浴的良好场所;延伸入海数千米的防浪堤和10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提供了观潮、赏月、看日出的理想去处。 初冬的黄河入海口,在连续下着小雨的天气里,更显示出了一种原始的苍茫、苍凉和迷蒙的美。当我站在芦苇荡深处高高的瞭望塔俯瞰四周,这使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家乡的内蒙古草原那种草原的辽阔,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些水,这里是一个有着泽国风情的“苇草之原”。
黄河入海口,是一片水域之乡,是一片水域的梦乡。如此一个迷蒙的梦的世界,不时地有鸥鸟从头顶飞过,似乎是在睡梦中揉出一团团浮云,又该给人以怎样的想象呢?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答案吧!
细雨蒙蒙的初冬,行走在芦苇荡中的栈道上,我感到了黄河入海口是一种婉约的美,这种美,一如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途。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群鸥鹭。
在黄河入海口,那一个又一个“小湖”被芦苇荡连起,美景使人沉醉其中,还真的不知归途了,虽不是“误入藕花深处”,却也是“误入芦花深处”而“惊起一群鸥鹭”。诗人李清照当时写这首《如梦令》当然不是游览的黄河口,如果是,我想她只要把其笔下的“藕花”改成“芦花”,无须再做任何改动,就一定符合黄河口的情境了。
道路两旁,怒放的芦花,或灰或白或紫或红,用不同的色彩展示着原始的诗意,风中飘摇的身姿宛如柔美多姿的少女,羞涩中又透着张扬。那似雪的白色,那中性的灰,那团团的红和着蓝天白云碧水构成了一幅幅绮丽的画面。那满目的雪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细密的枝条柔柔的垂落,轻轻滑过脸庞,已是一丝痒爬在脸上,一丝悦目爬满了心上。风一吹,苇絮随风在天空悠悠飘荡,弥天盖地,形成“芦花飞雪”的壮丽景观。我上前用手抓住,心灵就像得到一次纯粹的彻底的释放。
黄河入海口,芦苇荡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大写特写成接近原始风貌的一片荒原,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你挨着我,我拥着你,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连成一片,撑起广袤的穹庐。从清晨到夜晚,再从夜晚到黎明,就是那样坚守着回望着,一遍一遍地讲述着母亲河那些古老的故事。
透过芦苇荡的缝隙,我似乎看见了巴颜喀拉雪的洁白,我似乎触摸到了阿尔坦曲水的澄明,我似乎嗅到了黄土高原泥土的气息,我似乎听到了历史上万千炎黄子孙的哭泣……
但无论你怎么去想,也无论你怎么去做,黄河还是黄河,它依然是义无反顾地跨越了5464公里的土地,它依然是在九曲十八弯的跌宕起伏中咆哮、怒吼,最终在黄河入海口的泥沙中把所有一切掩埋,最终让浩瀚的“苇海”诠释黄河的历史。
在黄河入海口,我除了感受和目睹“苇海”的苍茫,印象最深的还得说这里的神奇的土地了。我们通常为了赞美某个地方,有时会用“风水宝地”来形容,或者比喻,但那也只是“形容”和“比喻”而已。可是,在东营辖区的垦利县就不一样了。垦利县,是个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以前,在我们的心中和脑海里,只知道土地能生长各种植物,但从未听说土地也能自然生长,这听起来似乎很像神话,可这偏偏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的事实。
黄河在垦利境内100多公里,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泥沙自动造田约3万多亩,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垦利县现有土地面积300多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亩,是山东省人均拥有土地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而且,就在这一带,还有天然的柳林。柳林大约有2万亩,是从黄河上游冲下来的种子在这里扎根生长的,是黄河赐予的未经人为雕琢的天然植被。柳林中生长着河口柽柳,当地的老百姓叫他荆条。
漫步黄河口,柽柳树随处可见,一年三次开花,又名“三春柳”,是一种抗盐碱、耐旱涝、抵贫瘠,改良土壤,美化环境,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柽柳还有着未雨先知的功能,天将下雨之前,枝叶特别挺拔滋润,花儿也分外艳丽醉人,故有“雨师”之称。古人说柽柳“乃木中之圣”,一点也不言过。生态木栈道则坐落在黄河故道天然柳林处,人们穿行于此处,已是身在俗世,心在世外桃源。你若是到此地一游,也肯定会被这自然的美景陶醉!
当我得知这些,着实感到激动和好奇,这的确是“风水宝地”。你看看,这是否为“落花无意,流水有情”呢?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树的种子无意落在河岸,被风一吹,就飘落到了河滩上,老天爷一声令下,下起大雨,这树的种子随着泥沙,滚滚而下,流到了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垦利,不禁自动为垦利造了田还植了树,难道这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吗?
黄河水,自西而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载着泥沙而下,载着种子而下,载着西部的歌声而下,在黄河入海口把泥沙和种子留下,使中华民族的财富在这里落脚、生根、发芽并闪光!
黄河口,带着中华民族的自信,正在敞开胸怀,拥抱大海,拥抱世界!
古老的土地,是一张发黄的宣纸
湿地,是黄河赐予的砚台
波光粼粼的黄河水,就是上等的墨汁
万亩柳林是一支巨笔,写下黄河口的标题
鸥鸟、大雁、野鸭与丹顶鹤是一个个标点
油田,高耸入云的铁塔,是黄河口的高度
一望无际的苇荡,便是读不完的华章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黄河水
这里的每一片草木都被黄河水滋养
在这里驻扎了上下五千年的积淀
在这里孕育了东方文明不朽的传奇
黄河口,以别样的胸怀书写大自然的史诗
神州大地的追求与梦想在黄河与渤海交汇
激荡一曲时代赞歌
黄河,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是一首永恒的诗,是一首大写特写的史诗。我总觉得,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写她。有人把诗歌分为两大类,即为虚构和非虚构。如果说以上的表述属于非虚构,那么,接下来的,一定属于虚构类的表述了:
时光,用一滴露的晶莹书写来生与今世
芦苇,在黄河口扎下理想之根
黄河黄的恩恩怨怨,以及是是非非
在古人的模糊记忆中沉睡
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苇荡中惊醒
我们走过一条栈道又一条栈道
用脚步写下一首又一首苍凉而壮美的诗篇
铺向大海铺向远方铺向未来
站在黄河口的瞭望塔上
你看见了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看见了六朝古都青铜瓷器的暮气
但我看见了五千年文明薪火在这里轮转
站在黄河口的瞭望塔上
你听到了什么,我不知道
但我却听到了黄河号子的荡气回肠
但我却听到了安塞腰鼓在威震四方
信天游的无限深情
沿着黄土高原,在九曲十八弯中汩汩流淌
羊皮筏子载着歌声顺水而下
把浪花激起,抛下之后再激起又一朵浪花
写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
一路向东向东再向东
就在今天的东营,
在抑扬顿挫中,让东营让炎黄子孙
在复兴的中国梦中崛起
对于“黄河”,我们几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这种熟悉就像大多数人们熟悉的长江、长城,抑或天安门、故宫等自然或人文景观一样,但这种熟悉,可能只是对其名字的熟悉,换句话说,只是一种概念,但真正见过的,也许并不是很多。我对黄河的熟悉,在以往严格意义上讲,就是这样的。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区,这条呈“几”字形的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上,夹裹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呼风、唤雨,抑或咆哮。
黄河,从青藏高原汩汩流淌
在黄土高原豪迈奔放
一河浑浊
背负着中华民族跌宕起伏的
历史演变
一路曲折
书写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中原的传说
在血与泪中
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地改道
你时而断流,时而汹涌
高兴时赐予,愤怒时却无情地掠夺
黄河,你携着万里的日光月光和星光
你带着万里的泥土、种子和风情
你裹着万里的花香、果香和谷香
用一腔激情演唱的山歌、童谣与号子
簇拥着唐诗宋词元曲和歌赋抒怀
讲述着神话、故事与传说
向着黄河入海口涌来
向世界郑重宣布:
我涌进大海,就会改变世界
我的灵魂里
永远都是中华民族
——《黄河》
二十多年来,我曾先后数十次在这条龙的脊背上穿越过,但都是在飞驰的列车上感受她的雄浑和壮观。每一次经过,都会有所准备地趴在车窗上俯瞰那滚滚的河水,眼望着黄河里黄黄的河水,心中默默地念叨“啊,黄河,这就是黄河,这就是黄河呀!”曾经多少次想用自己的双手掬起一抔黄河水带回家里,更想追根溯源,甚至突发奇想,从黄河源头起步,沿着黄河之岸,一路徒步或半徒步游览黄河全程,直到黄河入海口,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我们的母亲河的每一处自然风光,以及水势的细微变化。不过,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梦虽不是太遥远,但依然还是个近期无法实现的梦想……
梦想,虽然遥远,但现实总会离我们很近。就在今年11月初,我有幸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了《散文选刊》杂志社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旅游散文高峰论坛”,这一次,暂且不管黄河之水哪里来,最起码亲眼目睹了她到哪里去了!
黄河入海口面积2300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壮观的河海交汇、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滨海滩涂景观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黄河入海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20种野生动物与人和谐相处。沿海罕见的草原景观,广袤的土地水草肥美,牛羊成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尽收眼底;高耸的钻塔、成林的采油树、海上钻井平台等石油工业景观展现独特的魅力;平整的滩涂和细腻的海底,成为赶海、泥浴的良好场所;延伸入海数千米的防浪堤和10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提供了观潮、赏月、看日出的理想去处。 初冬的黄河入海口,在连续下着小雨的天气里,更显示出了一种原始的苍茫、苍凉和迷蒙的美。当我站在芦苇荡深处高高的瞭望塔俯瞰四周,这使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家乡的内蒙古草原那种草原的辽阔,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一些水,这里是一个有着泽国风情的“苇草之原”。
黄河入海口,是一片水域之乡,是一片水域的梦乡。如此一个迷蒙的梦的世界,不时地有鸥鸟从头顶飞过,似乎是在睡梦中揉出一团团浮云,又该给人以怎样的想象呢?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答案吧!
细雨蒙蒙的初冬,行走在芦苇荡中的栈道上,我感到了黄河入海口是一种婉约的美,这种美,一如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途。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群鸥鹭。
在黄河入海口,那一个又一个“小湖”被芦苇荡连起,美景使人沉醉其中,还真的不知归途了,虽不是“误入藕花深处”,却也是“误入芦花深处”而“惊起一群鸥鹭”。诗人李清照当时写这首《如梦令》当然不是游览的黄河口,如果是,我想她只要把其笔下的“藕花”改成“芦花”,无须再做任何改动,就一定符合黄河口的情境了。
道路两旁,怒放的芦花,或灰或白或紫或红,用不同的色彩展示着原始的诗意,风中飘摇的身姿宛如柔美多姿的少女,羞涩中又透着张扬。那似雪的白色,那中性的灰,那团团的红和着蓝天白云碧水构成了一幅幅绮丽的画面。那满目的雪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细密的枝条柔柔的垂落,轻轻滑过脸庞,已是一丝痒爬在脸上,一丝悦目爬满了心上。风一吹,苇絮随风在天空悠悠飘荡,弥天盖地,形成“芦花飞雪”的壮丽景观。我上前用手抓住,心灵就像得到一次纯粹的彻底的释放。
黄河入海口,芦苇荡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大写特写成接近原始风貌的一片荒原,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你挨着我,我拥着你,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连成一片,撑起广袤的穹庐。从清晨到夜晚,再从夜晚到黎明,就是那样坚守着回望着,一遍一遍地讲述着母亲河那些古老的故事。
透过芦苇荡的缝隙,我似乎看见了巴颜喀拉雪的洁白,我似乎触摸到了阿尔坦曲水的澄明,我似乎嗅到了黄土高原泥土的气息,我似乎听到了历史上万千炎黄子孙的哭泣……
但无论你怎么去想,也无论你怎么去做,黄河还是黄河,它依然是义无反顾地跨越了5464公里的土地,它依然是在九曲十八弯的跌宕起伏中咆哮、怒吼,最终在黄河入海口的泥沙中把所有一切掩埋,最终让浩瀚的“苇海”诠释黄河的历史。
在黄河入海口,我除了感受和目睹“苇海”的苍茫,印象最深的还得说这里的神奇的土地了。我们通常为了赞美某个地方,有时会用“风水宝地”来形容,或者比喻,但那也只是“形容”和“比喻”而已。可是,在东营辖区的垦利县就不一样了。垦利县,是个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以前,在我们的心中和脑海里,只知道土地能生长各种植物,但从未听说土地也能自然生长,这听起来似乎很像神话,可这偏偏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的事实。
黄河在垦利境内100多公里,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泥沙自动造田约3万多亩,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垦利县现有土地面积300多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亩,是山东省人均拥有土地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而且,就在这一带,还有天然的柳林。柳林大约有2万亩,是从黄河上游冲下来的种子在这里扎根生长的,是黄河赐予的未经人为雕琢的天然植被。柳林中生长着河口柽柳,当地的老百姓叫他荆条。
漫步黄河口,柽柳树随处可见,一年三次开花,又名“三春柳”,是一种抗盐碱、耐旱涝、抵贫瘠,改良土壤,美化环境,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柽柳还有着未雨先知的功能,天将下雨之前,枝叶特别挺拔滋润,花儿也分外艳丽醉人,故有“雨师”之称。古人说柽柳“乃木中之圣”,一点也不言过。生态木栈道则坐落在黄河故道天然柳林处,人们穿行于此处,已是身在俗世,心在世外桃源。你若是到此地一游,也肯定会被这自然的美景陶醉!
当我得知这些,着实感到激动和好奇,这的确是“风水宝地”。你看看,这是否为“落花无意,流水有情”呢?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树的种子无意落在河岸,被风一吹,就飘落到了河滩上,老天爷一声令下,下起大雨,这树的种子随着泥沙,滚滚而下,流到了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垦利,不禁自动为垦利造了田还植了树,难道这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吗?
黄河水,自西而东,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载着泥沙而下,载着种子而下,载着西部的歌声而下,在黄河入海口把泥沙和种子留下,使中华民族的财富在这里落脚、生根、发芽并闪光!
黄河口,带着中华民族的自信,正在敞开胸怀,拥抱大海,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