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严寒地区幅员辽阔、冬季寒冷漫长,极寒的气候条件与人居环境的恶化是严寒地区城市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亟待对该区域展开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相关研究.基于严寒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气候的特殊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多元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维层面,揭示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及其要素的关联性,研究城市微气候环境的调节机理以及改善微气候环境的设计方法.从基础数据采集与实验、城市微气候动态数值模拟技术、城市空间形态与微气候、城市空间要素与微气候等方面,概述了在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调节设
【机 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 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6;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寒地区幅员辽阔、冬季寒冷漫长,极寒的气候条件与人居环境的恶化是严寒地区城市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亟待对该区域展开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相关研究.基于严寒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气候的特殊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多元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维层面,揭示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及其要素的关联性,研究城市微气候环境的调节机理以及改善微气候环境的设计方法.从基础数据采集与实验、城市微气候动态数值模拟技术、城市空间形态与微气候、城市空间要素与微气候等方面,概述了在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调节设计方法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进展,研究成果对于引导严寒地区城市科学规划与建设、改善严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上海地区气候潮湿,近零能耗(NZEBs)住宅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高湿风险,且湿环境受通风模式影响.通过EnergyPlus模拟计算,研究空调仅做温度控制时3种通风模式下的上海近零能耗住宅全年室内湿环境特征,分析通风模式对室内湿环境及湿负荷影响.根据室内湿环境的时间分布特征划分湿度季节段,分为低湿季、湿过渡季、高湿季.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模式下的湿度季节段划分和湿度特征存在差异.提出湿度时数评价全年湿负荷,仅采用机械通风的模式能够避免低湿季和湿过渡季出现高湿风险,相较于自然通风模式,能够降低约82%的除湿负荷
基于实地调研和DeST软件模拟,深入剖析变电站建筑的能量传输关系,完成了变电站能流图及用电分项,发现通风和空调系统是站内用电主要部分,因此有效排除室内热量是近零能耗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强化自然通风为代表的被动式技术,充分利用环境空气进行降温,降低建筑自身用能需求;热管型空调排热降温、利用变压器排热对人员工作室等冬季有采暖需求房间供热,减少空调及采暖用电能耗,并结合变电站的建筑优势,充分利用以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通过主被动技术结合,最终实现近零能耗变电站节能率60%的目标.对构建适宜的变电站建筑形
为了解目前秦岭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夏秋季的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情况,对秦岭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了现场环境测试及问卷情况调查,使用动态热舒适评价指标RWI模型及主观问卷分析对其热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秦岭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夏秋两季的热中性温度为25.02℃(SET?),以80%的可接受和舒适标准得出了22.39~28.36℃(SET?)的热可接受区和24.60~27.60℃(SET?)的舒适区.夏秋季热舒适存在差别,夏季的热中性温度是25.99℃(SET?),秋季的热中性温度是23.33
滨海建筑受盐分侵蚀,其墙体材料的水蒸气迁移性能对建筑能耗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海洋大气中的建筑,有必要研究盐对建筑材料水蒸气渗透性能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含盐量的水泥砂浆试件,测量其在不同湿度水平下的水蒸气渗透性能,得出水蒸气渗透系数随含盐量和相对湿度变化的规律,同时提出各工况下含盐水泥砂浆的水蒸气渗透系数代表值.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含盐后水蒸气渗透系数随湿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并未改变;在给定湿度的条件下,水蒸气渗透系数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高湿中盐工况下盐分促进水蒸气迁移的效果最明显,相较于未含
相变温度的适宜性对相变墙体隔热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变墙体研究中首先要科学确定墙体的适宜相变温度.以徐州地区夏季南向墙体表面空气综合温度为边界条件,利用ANSYS软件对外侧相变墙体的传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不同相变温度的相变墙体的温度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墙体内表面温度为依据,判定外侧相变墙体的适宜相变温度;根据稳态传热理论,在不考虑相变材料层的热阻变化的情况下得出了相变墙体适宜相变温度的计算公式,适宜相变温度随相变层位置由外到内逐渐减小.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工况下,相变材料层位置对墙体适宜相变温度具
为提升热泵采暖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提出了一种新型重力自循环散热器作为空气源热泵的室内采暖末端.针对该复合供热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实测研究,分析了重力自循环散热器在系统启动过程中的热响应情况,以及系统在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性能.研究发现,新型散热器在系统启动阶段热响应迅速,平均温升速率可达25.5℃/h.同时,选取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作为评价指标,对采暖房间的室内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采用该系统时室内的ADPI为80%.因此,该系统可营造较为稳定、均匀的室内热环境.在能效方面,系统在测试期内
通过现场测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对严寒地区某工业厂房冬季包括送风供暖和辐射供暖两种形式的5种不同的供暖末端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优化室内温度分布以及降低供暖能耗.结果表明,实际运行中室内供暖仅采用散热器,冷空气入侵对室内温度有很大影响,厂房的室内温度未达到设计温度16℃,甚至大门附近室内空气温度可能达到0℃以下.此外,供暖方案模拟表明,热风机难以将暖空气送至人员工作区域,并且会导致较大的垂直温度梯度与室内温度分布不均,从而增大所需供热量.散热器与燃气辐射管供暖的空间均匀性较差,在水平1.5
由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减少,户内变电站成为城市电网的首选.户内变电站散热效果差,能耗水平高,目前针对户内变电站能耗的研究较少.基于某户内变电站运行使用情况的现场调研,利用DeST模拟软件对此变电站建筑全年运行能耗进行模拟研究,分析该变电站各用能系统、各主要功能房间的能耗水平及能耗分布.结果表明,除综合保护室的机柜设备用电外,变电站建筑的主要能耗是空调能耗、通风能耗以及电采暖能耗.提出目前实现变电站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向为:采用更高效的空调形式,尽量充分地利用自然通风,采用房间散热的热回收替代电暖气.
在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评价过程中,为了解决有些监测项目因上传数据部分缺失或异常,导致无法采用常规运行指标进行评价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设计运行匹配度(MDO)”的评价方法.对MDO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并推导了MDO的数学模型,以缺失部分数据的2个监测项目为例,计算了逐月和全年的MDO值.以监测数据相对完整的一个项目为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MDO与太阳能保证率、系统集热效率之间具有弱相关性.对基于太阳能热水监测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价时采用常规运行指标或MDO进行评价的优先级进行了
针对传统分析建筑寿命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计算效率差、检测精度低,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卷积网络(Dense convolutional network,DenseNet)的新型多尺度特征融合单点检测算法(Multi-scale Feature fusion One point Detection,MFSOD).该算法将DenseNet与单激发多盒探测器(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SD)算法框架相结合.在骨干网后增加卷积层,实现多尺度特征检测.并设计了特征融合模块,对不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