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的柔美与壮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的景致美不胜收:夜观三潭映月,33个月亮的奇观令人惊艳;烟雨朦胧的断桥残雪使人想起优美的传说;众多的名人墓碑发人们思古之幽情;西湖泛舟又让人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不同的意境。这真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无怪乎苏轼发出衷心的赞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无怪乎一年四季,西湖总是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不知是否受孔老先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影响,还是因为历代文人对孤山的真情咏叹“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或是因为孤山的梅林,那独特的柔美与壮烈并存的人文景观,使我想起段段历史。
  孤山严格来说是湖中一孤峙之岛。“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四周碧波荡漾,山上林木葱郁,并建有亭台楼阁,如宋代四照阁、西太乙宫、清代的文澜阁。这些建筑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使孤山更显得风姿绰约。不仅如此,它还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如精英云集,闻名遐迩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或在此居住,如宋代隐逸诗人林逋;或长眠于此,如巾帼英雄秋瑾。
  林逋,北宋钱塘人,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他生性孤高,喜恬淡,40岁后隐居西湖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他终身不仕不娶,与梅、鹤为伴,人称“梅妻鹤子”。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死后葬于孤山,他的墓至今犹存,在他的墓旁,面对西湖还修建了放鹤亭。亭内刻有鲍照的《舞鹤赋》,是康熙皇帝临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故曾有诗吊云:“大隐逃名,此地空余放鹤亭。只见孤峰耸秀,梅屿含春,湖水钟灵。”
  林逋之所以为世人称道,除了他的隐居生活外,还有他的咏梅诗。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也许是他常年与梅神交,也许是诗人的孤高品格与梅相近,他在诗中写尽了梅的疏淡形影、梅的暗香神韵。以 “疏”、“横”来描写梅枝的形态美 ,改变了人们以赏花为美的审美理念。清人方苞在《病梅馆记》中就有此反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林逋对梅的描写,使“暗香”成为梅的代名词,咏梅成就了林逋与孤山,梅与林逋成了并蒂莲,使他成为一代名士。孤山也因梅得名,“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它四周种植的三千梅树,也是游人必到之地。咏梅也提升了梅的品位,梅因林逋而格外芬芳,使它成为人格、气节的象征。自他以后,咏梅诗层出不穷,如陆游就曾经写过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盛赞了梅花的孤高,虽遭风雨,依然吐露芳华,表现作者坚强不屈、孤芳自赏的品格。
  辛弃疾对林逋的咏梅诗也是盛赞有加。他在《浣溪沙·种梅菊》中赞曰:“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作者把他们两人相提并论,也是因为他们有可比性。一是他们对梅、菊的出神入化的描写,把梅、菊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审美高度。二是他们都不愿“入世”,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不过他们的隐居生活还是有差异:林的生活面更窄,终日与梅、鹤为伴,只是与诗僧和个别文人交往,隐居生活多了些飘逸的神采,而少了些人间烟火气。虽然他也写了“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词,但其寓意还是寄离情别绪于山水之中。不像陶渊明,既有恬静悠闲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诗中描写的归隐生活:“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平民色彩。
  林逋的隐居生活虽然高洁出世,但也纯属个人情怀,效仿之人并不多。他的生活方式毕竟不是社会主流,人们关注他,只不过是在生活碰壁,内心产生消遁于尘世、脱俗于喧嚣时,把他作为求得心理安慰的避难所,是在心灵倍感疲惫时,从中寄托他们渴望宁静、淡泊的情怀。“清和淡雅之风敌不过刚烈直肠之辈。”人类社会的延续与进步,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心怀天下的人,于是“以天下为己任”者横空出世,这其中就包括秋瑾女士。
  秋瑾,号鉴湖女侠,虽为女性,却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当她看到祖国地图已变颜色,不禁慨然写道:“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在她的词作《鹧鸪天》中更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了甘为祖国献身的开阔胸襟,充分显示了她的爱国情怀与随时勇于牺牲的精神: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她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自费留学。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归国后,先后参加了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她还在《中国女报》上撰文,宣传妇女解放、提倡女权,宣传革命。1907年2月,秋瑾与徐锡麟联络,准备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后事情败露被捕。面对敌人的拷打仅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以对。7月15日晨,她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秋瑾死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自瑛悄悄地把她的灵柩运回西湖,葬在西泠桥畔。因清政府逼令,1909年迁至湘潭韶山。1912年,经湘、浙两省协商,复葬西湖原墓地。在此期间,孙中山来到杭州凭吊秋瑾,留下了“巾帼英雄”的匾额,并挽之以联: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65年,秋瑾墓被平毁。其遗骨被装入坛中,埋于鸡笼山。1981年,适逢辛亥革命70周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建烈士墓,墓址仍在西泠,墓高2米,上端立着秋瑾塑像。墓座正面镶嵌孙中山当年所题“巾帼英雄”手迹。上款为“鉴湖女侠千古”,下款为“孙文”。
  侠女也有柔情一面,她的孤山咏梅诗可见一斑。“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这既是对梅的赞咏,也是她自身品格的写照。我站在杭州西湖边秋瑾墓前,望着秋瑾的雕像,想起她的墓频繁迁移的沧桑历史,现在终于尘埃落定,魂归她“情痴”的西湖,颇感欣慰。想起她为之奋斗,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伫立在西泠边的秋瑾作何感想。想必她会如毛主席在咏梅诗中所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吧。
  面对此景此情,我在心里暗暗地祈祷:让为推动历史与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们好好安息吧!
  林逋与秋瑾,两个风格迥异、生活理念完全不同的历史人物,却因为爱这里的山水,居住在这里,因为爱,长眠在这里。海明威在他的墓志铭上说:“恕我不起来了!”是的,他们永远不会起来,但是他们以不同方式对美的张扬,对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他们或以诗意般的情怀给孤山“红袖添香”,或以悲壮的气势给孤山抹上壮丽的色彩。“西湖的灵气因为他们愈加隽永和浑厚,他们也因西湖而显得更为生动”,柔美变得更柔美,壮烈变得更壮烈。
其他文献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彭程的散文特别是他的一些读书随笔,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因为在读彭程的文字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一个词:辞费。“辞费”这里是中性词,是指文辞铺张使人有炫耀之感的意思。  彭程自述,在编辑职业之外,他有两个也只有两个爱好:读书与写作。在《写作的理由》一文中,彭程是这样坦白自己的:“说来着实惭愧,不会跳舞,不会搓麻,不会打扑克,甚至没有耐心看电视。既然如此,谋生的职业之外,又如何排
华少,《中国好声音》的当家主持,在2013年的夏天引爆了一股网络热潮:“正宗好声音,正宗好凉茶。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者xx宝,独家冠名播出的xx宝中国好声音。这个夏天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好听的声音……”。8秒钟113字的广告词,超快语速一时间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竞相模仿。华少由此被人们称为中国好舌头。过去,伶牙俐齿的主持人,往往被人们称为国嘴、省嘴、市嘴;如今,则常常被诙谐地称为中国好舌头、x省x市好舌
美国史学家汤姆斯(Thomas Laqueur)在钻研了西方历代医学和自然哲学的相关文献后,于1990年发表论著(Making sex: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指出: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上的所谓男女差异的言说,其实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二元价值体系支配下,长期以来西方生命科学对有关男女性别差异的自然知识做了一系列非客观的诠释
读到陈俱先生翻译、复旦大学陈绛教授校阅的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muelWells Williams)所著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煌煌两大册,极其厚重,不禁对两位陈先生付出的艰辛劳动由衷敬佩。此书出版,令我心情格外激动,是因为我也曾想将此书译成中文,并已翻译了一部分。后因此项工作实在太艰巨而作罢。2002—2003年,我曾到香港浸会
《浮光流年》是一本随笔集,作者的网名叫西西里柠檬。据说这个人在网络上很火,还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一名干部呢!在封面上找了半天,未知真名何许?出差途中随手翻一翻,就觉得吸目夺魂,不可抵御。轻灵飘逸的思绪、幽婉洒脱的风格、一往情深的诉说、一气呵成的文字,如风吹起,如云飘散,如花初绽,如影摇曳,或激昂、或悠扬、或深沉、或嘹亮,生命的歌咏凝聚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溯流而上,我发现作者的心灵深处埋
官无封建 吏有封建  问:您在新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谈到了近世中国历史关键点的问题,您认为中国历史的关键点都有哪些?  韩毓海:历史的实质就在于变化,而只有抓住历史变化的关键点,方能透悉历史规律——即变化之所以然。  考察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整个汉代乃至古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就在于上层贵族与基层豪族之间的争斗,而国家只有抓住了盐和铁这两个最大的社会财富,才能调停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版,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已清晰明确,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终究是隐性的,如何让隐性的素养显性化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所言:“以往的教学多在知识技能与教材上呈现,现在主要考虑基于教材的情境建构,以及如何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1]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环境,是人们行为
我藏有两本林纾译作的早期印本。这两本书是十来年前在地摊上以今天看来是极低廉的价格买来的。一本是《海外轩渠录》,“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1906年)孟夏月首版”,“中国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第五集第六编,署“英国狂生斯威佛特”原著。另一本是《吟边燕语》,“光绪三十年七月首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说部丛书第一集第八编,原著者署“英国莎士比”。  《海外轩渠录》即今天大家熟悉的《格利佛游记》,所谓大人
《人与衣:张爱玲(传奇)的服饰描写研究》,邓如冰著,即将出版  秦兆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过一篇文学论文,题目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当时我读了颇受感动,至今认为是在那时读到的一篇很好的文学论文,现在我将它的副标题移用于女性文学研究上。  一个文化领域的兴起,都是在与旧有的文化传统对立的意义上被自觉提倡的。女性文学也是在与男性文学对立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这几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带有规律性
由中共西湖区委、西湖区人民政府、西溪湿地管委会主办,杭州西溪研究院、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西溪红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杭州与红楼梦”研讨会不久前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蔡义江、周思源、土默热、孙玉明等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学专家齐聚西溪,探讨杭州与《红楼梦》的文化渊源。  中国红楼梦学会发来贺信,著名红学收藏家杜春耕向杭州西溪红学研究中心捐赠了我国最早的《红楼梦》连环画、红楼梦镜画、《红楼梦》甲戌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