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素养是指人们理性地获取、分析、评价、利用和生产、传播网络信息以及遵守基本的网络伦理规范、利用网络促进自身成长和發展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为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网络、学会甄别网络信息,从而预防网络成瘾、规避网络风险,更是为了帮助未成年人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合格公民。因此,网络素养教育不仅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更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
虽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然而,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现仍处于呼吁和研究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行动方案。《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技能主要依靠自己摸索(65.6%)和向同学朋友学习(46.6%),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习的仅占27.7%和25.7%。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科学态度和健康的用网习惯,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专门机构,中小学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开发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尽快使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全面落地。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首先应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科学态度以及在运用互联网获取、分析、评价、利用、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从认知、态度、技能这三个方面开发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资源。
第一,有关网络的正确认知。如,网络及网络使用的基本知识;网络可以做什么;网络积极的一面,如开拓视野、获取知识、增进交往;网络中的潜在风险,如成瘾风险、虚假或有害信息等;网络相关法律常识、网络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知识等。只有引导未成年人对网络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避免未成年人将上网等同于玩游戏、看视频、聊天,才能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网络汲取健康有益的知识,把网络当作促进个人成长的工具。
第二,对网络的科学态度。在正确、全面认识网络的基础上,明白网络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价值,建立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解决问题、服务自我的意识,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遵守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文明上网,不浏览有害网站,不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发布或传播虚假、有害信息;在网络世界中尊重他人,不发布或传播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建立知识产权意识,尊重他人的原创作品。
第三,运用网络的各种技能,包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批判的意识分析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师资条件下,可以把网络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创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生命安全教育等结合在一起,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主要以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可以在此基础上渗透网络信息分析、辨别等知识。在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中,可以渗透互联网法律常识、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创客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专题学习与研究,利用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互联网进行创造创新,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网络,树立正确的用网观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抵抗诱惑等主题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可以渗透网络信息安全、自我保护的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比较成熟,教师不能仅仅把这些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工具和手段,更应视其为一种学习方式,并传授给学生,如,教学生在网络上正确获取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展示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学习问题,为学生上网用网做出有益的示范。
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学校还应该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既不把网络视作洪水猛兽,又能以身作则,合理、健康使用手机和网络,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和有效沟通,避免把孩子推给网络。在此基础上,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用网经验,共同建立上网规则,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上网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管控,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养成健康、合理的上网习惯。
另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未成年人出现的一些问题,仅仅靠网络素养教育是不够的。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未成年人从小便身处网络的海洋之中,缺乏直接、真实的生命体验。因此,中小学还应重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暂时离开网络去感受生活,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只有多措并举,把网络素养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才能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十小学)
虽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然而,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现仍处于呼吁和研究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行动方案。《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技能主要依靠自己摸索(65.6%)和向同学朋友学习(46.6%),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习的仅占27.7%和25.7%。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科学态度和健康的用网习惯,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专门机构,中小学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开发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尽快使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全面落地。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首先应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科学态度以及在运用互联网获取、分析、评价、利用、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从认知、态度、技能这三个方面开发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资源。
第一,有关网络的正确认知。如,网络及网络使用的基本知识;网络可以做什么;网络积极的一面,如开拓视野、获取知识、增进交往;网络中的潜在风险,如成瘾风险、虚假或有害信息等;网络相关法律常识、网络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知识等。只有引导未成年人对网络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避免未成年人将上网等同于玩游戏、看视频、聊天,才能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利用网络汲取健康有益的知识,把网络当作促进个人成长的工具。
第二,对网络的科学态度。在正确、全面认识网络的基础上,明白网络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价值,建立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解决问题、服务自我的意识,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遵守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文明上网,不浏览有害网站,不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发布或传播虚假、有害信息;在网络世界中尊重他人,不发布或传播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建立知识产权意识,尊重他人的原创作品。
第三,运用网络的各种技能,包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批判的意识分析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能力。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教、怎么教的问题。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师资条件下,可以把网络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创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生命安全教育等结合在一起,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主要以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可以在此基础上渗透网络信息分析、辨别等知识。在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中,可以渗透互联网法律常识、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创客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专题学习与研究,利用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互联网进行创造创新,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网络,树立正确的用网观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抵抗诱惑等主题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可以渗透网络信息安全、自我保护的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比较成熟,教师不能仅仅把这些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工具和手段,更应视其为一种学习方式,并传授给学生,如,教学生在网络上正确获取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展示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学习问题,为学生上网用网做出有益的示范。
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学校还应该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既不把网络视作洪水猛兽,又能以身作则,合理、健康使用手机和网络,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互动和有效沟通,避免把孩子推给网络。在此基础上,以平等的身份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用网经验,共同建立上网规则,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上网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管控,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养成健康、合理的上网习惯。
另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未成年人出现的一些问题,仅仅靠网络素养教育是不够的。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未成年人从小便身处网络的海洋之中,缺乏直接、真实的生命体验。因此,中小学还应重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暂时离开网络去感受生活,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只有多措并举,把网络素养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才能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十小学)